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悦读MOOK(第24卷)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褚钰泉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上之书,数不胜数,每天还以成千上万的数字增长。这浩瀚的书海,谁能穷尽?有了这许许多多的书,为何还要添上这一本——《悦读MOOK》呢?当你阅读本书,你会发现,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是一本有关书的书,是会激起你阅读兴趣的书。《悦读MOOK(第24卷)》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不仅有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还有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可以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可以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本书由褚钰泉主编。

内容推荐

《悦读MOOK(第24卷)》问世之时,正是一百年前起义新军在武昌城打响第一枪的纪念日。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爆发的辛亥革命,一举起义成功,推翻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结束了近三千年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封建专制帝制,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新纪元。

在《悦读MOOK(第24卷)》中,刊发了几篇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章,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供读者们参阅。本书由褚钰泉主编。

目录

特稿

 辛亥百年变局

 血钟英响志士悲歌

 清遗老与辛亥革命

人物

 由章可的《人马图》说起

 终身义工

 风暴初起时——“文革”中的杨宪益和戴乃迭

 傅斯年之死

议论纷纷

 这不仅仅是“应试”问题

往事

 鸿爪掠影(三)(之四)

悦读一得

 一个有担当的批评家——读李建军的《文学因何而伟大》

 电视塔政治

 沙哈尔是他国的于丹

书与插图

 永无安宁之灵

艺苑杂谈

 《浪潮》的现实意义

域外风

 文化繁荣何处寻

 怪异的作家和独特的笔法——澳大利亚作家怀特素描

 《沉重的黄沙》面世记

 不死的俄国

“老照片”札记

 蔚为大观的“家国合影”

 海外书情

 基因不是万能的——直面世界,直面人生——慧眼识深意——最早的现代战争——

 美国外交思想的智者——见证中美外交——为了印度,为了全人类——苦难的记载

书海巡游

 ◆有此一说

 一个水利会议惊动八个常委——无法令人高兴的GDP增长——近七成有罪贪官免受刑罚——

 当前社会说谎之风日渐泛滥——中、小学校校长正成为一项高危职业——不可思议的高尔夫球场

 ◆人物志

 黄万里与张光斗的“决斗”

 朱镕基怒批《中国农民调查》

 民主人士的中共党籍问题

 黄维谈往事

 末代皇帝的最后归宿

 ◆历史往事

 林彪专机坠毁细节

 从解密档案看朝鲜战争

 护送毛泽东

 ◆国情点滴

 中国的净债权有多少

 中国产品的质量风波

 香港的公车

 ◆四面八方

 苏联如何走向亡国亡党

 拉萨的关帝庙

 温州人是怎样赚钱的

 离奇的巧合

试读章节

如今我们聚在一起,一般都是在谈房子、车子,很少来谈一百年,谈革命,谈宏大的历史变迁这样沉重的话题。如果我们的人生当中只有那些轻松的话题,那么必将被那些沉重的东西压死。没有沉重的就没有轻松的东西。我们担负那些沉重的东西是为了让我们真正地生活得轻松。

这个沉重不是谁带来的,而是一百年中国的历史带来的,因为一百年给中国人带来的一切后果都是我们今天在承受着的。我们说房价很高、社会很不公平。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医疗的问题、体制的问题,马路上塞车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上去都很具体,都很孤立,似乎是各个方面单一的问题,但是它们在根子上都是有背后的问题,这个背后的问题不是今天产生的,而是一百年来、两百年来、四百年来,甚至更长的一千年来造成的问题的总和。美国有一个历史学家叫史景迁,他写过一本书在耶鲁大学等大学里作历史教科书,叫《追寻现代中国》,这本书中国大陆也有中译本,但这个中译本只有薄薄的一册。我一开始觉得怎么史景迁写的书这么差,跟我所想象的史景迁不是同一个人。后来我在香港的书店里发现了台湾翻译的《追寻现代中国》,厚厚的三大本,看了那厚厚的三大本才知那薄薄的一小本只是删节后的一小点。因为史景迁的现代中国把起点放在一六○○年,终点放在二○○○年,他写了在这四百年中,中国人是怎样摆脱古代一步步走向现代这个过程。但是我当初看到的只是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只翻译到一九一一年,后面最重要的、写了两本多的都没有翻译。我看了那三本书,知道史景迁把现代中国的起点放在十七世纪初,也就是满洲人人关前在东北做准备的那个阶段,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从五四、辛亥以后开始的,他的时间尺度更大。

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不久前,我们在武汉开了一个“百年辛亥——变与不变”的研讨会。“变”与“不变”被作为百年辛亥的中心词。其实我个人对“变与不变”一直有一些自己的观点。这些年来我写过很多关于“变”与“不变”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叫《三十年来变与不变》,是二。一。年二月写的,我在其中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

什么是变?什么是不变?首先我要对“变”作一个界定,“变”不仅仅是“突变”、“巨变”,一夜之间的戏剧性变化,那么今天的中国大陆没有发生,甚至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一次巨变,它也是渐变。“变”也可以是另外一种变法,是“演变”、“渐变”、“缓变”。后者可能更是常态,而巨变、一夜之间的变化不是常态,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渐变、缓变、演变。如果放在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到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下达诏书宣布退位的一百二十天来看,辛亥革命是一次剧变。但是你把它拉到晚清七十年,甚至近代中国一百年来看,它的变化是一个过程。就像一棵树被摇倒,中间有一个摇晃的过程,太平天国摇一次,戊戌变法摇一次,八国联军摇一次,立宪运动摇一次,最后辛亥革命摇一次,清王朝这棵树就倒了。所以我说“变”不是一个结果,“变”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把“变”理解为一个过程,我们每一天都处于历史的变化当中,我们每一天都不可能踏进前一天,因为这一天已经过去了,它已成为历史,事实上我们每一天都在经历着变化,都处在深刻的变化当中,问题在于你如何去看这个“变”。这个社会当中有很多不同的人,因为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掌握的社会财富不同,他们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机会不同,对未来的预期也绝不会相同。掌握了既得利益的、大量资源的人一般来说他们不愿意变,他们希望保持不变,停滞的状态是最佳的,因为对他最有利。而处于比较贫穷的状态、比较失落的、比较底层的人希望变,他们希望大的变化给他们带来机会,穷人希望分富人的钱、分富人的地、分富人的财产,中国一贯以来有这样的传统。所以我们才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农民暴动,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但是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只是复制了前朝的轮回,没有本质的变化,因为在制度上没有变化,没有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个时代最重要的东西是生活方式,它比制度更加本质。如果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变了,制度不能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个制度一定是千疮百孔,一个指头随便一捅就是一个窟窿,很快就会出问题,今天不出问题,明天也会出。事实上每天都在出问题,不断地在出小问题。据统计,晚清最后几年发生的“民变”(就是群体性事件)到处都是。尤其长江中下游各省。这种环境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普通人不安全,富人也不安全,官员也不安全,人人都觉得未来没有安全感、不可预期。这是晚清时候人们对未来的一种判断。

对于辛亥革命,一开始我更关注大人物,尤其是革命派的人物。二○○四年我在写《主角与配角》的时候,关注的是大人物,包括孙中山、袁世凯、黄兴、宋教仁、蔡锷、梁启超、康有为、陶成章、章太炎,这些人都是当时的重量级人物。后来我逐渐发现,光是关注这些人物的作为,还是无法判断当时的历史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我开始留意当时普通人的生活和心态,那个时代,大部分人是以种地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从事工商业的只是社会的小部分,直到一九四九年我们的工业总产值在经济的比重中大概只占了百分之十二,那时的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国,人们还是按照农业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不仅仅是指私人生活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指公共生活的方式。从这一点来看,跟秦始皇时代没有根本上的差别。很遗憾,人们几乎只能跟两千年以前的古人一样生活在马铃薯式的生活当中。“马铃薯式的生活”是马克思所说的,他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就像麻袋里的马铃薯,每一个马铃薯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因为马铃薯都是一个一个的,不会融合在一起。孙中山讲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子,还是不够准确,沙子放在一个麻袋里还可以是沙袋,是一个整体。马克思说中国人是一袋马铃薯很准确。马铃薯式的生活方式是说每个人是孤立的,在公共生活当中都等于零,每个人都等于零。这就是中国人千年相续的公共生活方式。P5-7

序言

这一卷《悦读》问世之时,正是一百年前起义新军在武昌城打响第一枪的纪念日。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爆发的辛亥革命,一举起义成功,推翻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结束了近三千年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封建专制帝制,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新纪元。

这是中国历史的大转折。遗憾的是,我们不少同胞或是遗忘了这场革命,或是知之甚少。在组织本卷稿件时,我们曾征求一些读者的意见。其中有青年学生,也有已步入不惑或知命之年的中年人。当问及是不是知道辛亥革命?得到的回答多半是“不太清楚”,或者漠然摇头。一百年并不算遥远,可是这场攸关中国命运的革命在一部分人的记忆中逐渐消失了。其实,说来也不奇怪,这些年,类似的事并不罕见。别说一百年前发生的事,就是二十、三十年前的近事,也被淡忘了。细究起来,而今社会营造的气氛,使不少人从孩提时代开始,关心的就是明星、时尚、品牌和八卦新闻。有的在KTV中,能准确背唱出几十上百首流行歌曲,但就是不清楚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张謇、黎元洪……是何许人,有的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当然,社会特别是教育难辞其咎,而史学研究工作者也是有责任的。辛亥革命发生一百年了,翻阅近几十年有关的出版物,对于这场革命及其历史人物的研究不能尽如人意。有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近些年才注意还其真面目;对一些事件的看法也逐渐回归真相;可是有关的教科书离历史的真实还有相当距离……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努力。须知辛亥革命是一场改变中国三千年命运的大革命,带给中华民族的震荡,至今尚未结束。

在这一卷中,我们刊发了几篇有关辛亥革命的文章,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供读者们参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