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描述的“新史学”,除了与新文化史、全球史等的展开以及“大写历史”的式微有密切的关联,也与西方尤其是美国史学研究人员的“草根化”和“反智”的社会风气相关。著者认为,与其追随那些源自西方、反映西方文化焦虑甚至危机的史学潮流,还不如充分尊重历史的多样性,根据性之所近,借助自身的文化特质和历史积淀,选择研究反映中国文化特质的历史问题,进而反观西方,找出其弱点予以批评和克服,所获得的研究心得,更能全面地体现当今全球化的特点,因为全球化通常是以其“在地化”(glocalization)为前提、并与之互为表里的。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历史研究的观念和手段却与日俱进。本书据著者近年在北京大学等校的讲演写成,阐述并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史研究的种种趋新的倾向:一、突破“大写历史”的理念和以民族国家为历史研究中心的方式,二、注重以往史家所忽略的“边缘”层面,提倡“自下而上”的新文化史的研究;三、倡导“记忆研究”,将普通人对过去的口述回忆纳入历史研究;四、回应全球化的挑战,尝试全球史的写作,以求在新的认知基础上,重拾、重建史家叙述历史演变、诠释历史走向的传统。
第一讲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学历史?(代前言)
第二讲 “大写历史”的兴衰
第三讲 当代史学的困境
第四讲 新文化史的兴起
第五讲 新文化史的特征
第六讲 走出民族国家史学
第七讲 记忆、历史和记忆史学
第八讲 全球史和史学的前景
附录一 张芝联先生与中外史学交流——兼论其外国史学史研究的洞见卓识
附录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干仞,无欲则刚——怀念郭圣铭先生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