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孔另境朱雯卷)(精)
分类
作者 陈子善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病房中异常地沉寂。

病人的脉搏仍是异常地弛缓,两眼阖着,唇角还带着平日:常见的微微的笑纹,两颊泛着白色,呼吸似乎十分费力。新站在床边,直瞧着卧在病榻上的他的妻贞。

医生的步伐和没有着地一般,等到新觉着有什么东西碰他的时候,才看见穿白衣的B博士正在用经验的眼光侦察他妻子的病状。B博士没有去惊动病者的沉睡,他毫无表情地望了一望,新跟在他背后走出房外。

“B博士,病人过了危险期没有?”

“不要惊动,等病人醒了告诉我!”B博士似乎没有听到新的探问。

新不满足似地还想探问,B博士却掉头兀自走去了。

新无可奈何地仍回到病房里。

病人整整睡到晚上七点钟,新毫无倦容地陪坐在病榻傍边,没有一点声响,连空气也不敢多量地呼吸。病人略略舒转了身子,眼皮微微地翕动,透露出线一般的眼光,无力地。

“呵!……你!……”

“贞,我是新……”

“……”

“醒醒,医生要来看你!”

“这是……那里……我不是……”

“等你好了一些慢再谈。……”

新去请了B博士进来,他侦察了病人底心脏并按了按脉搏,略略现着笑容走去了。这笑容无疑地是好的消息,使新异常地兴奋。他挨近病榻,很想去和贞的唇接一个吻,但忍不住泪水从他底眼眶里滴下来了!

病人是从死线上退回来了。新底心情是异样地兴奋,觉得真的复活,完全是意外的“天数”,而自己在贞底生命上确已尽了最大的责任了:要不是自己疯狂地去步行一百多里路,是无法找到贞的踪迹的,要不是自己在半点钟内去抵押所有的财产,贞是进不了医院之门的,这样,贞底生命早已不在人间了!而这些动作的驱使,无疑地只有一点:他衷心地爱着贞。

但现在有许多地方使他茫然不解的:贞究意为甚么要自杀呢?这从贞近来常对他哭泣,哭得那么地凄惨,而终不肯吐露真情,他是早已略略感觉得到其间定有着三角感情底关系。当新郑重地责问她究竟这对手是谁,何以使你如此痛苦的时候,她老是回答了一个懂凉的泪面,为了这,新也流了许多“莫名其妙”的眼泪,新为减少她底痛苦,总不愿认真地追问下去,因此,到贞自杀又复活的现在,在新底心中仍是一个谜语。

“不错的,这自杀正足以说明她内心有不可解的矛盾,这矛盾,无疑地是对我和对那新感情不能并存的难处。”新从这推理中已可确切地断定,但这新对手究竟是谁呢?新无论如何不能捉摸得到。

新和贞底结婚,已经三年多了,在一切朋友底眼中和口中,都认为是一个很美满的家庭。就是在朋友们的背后,新和贞确实也从没有过不去的时候,偶然为了经济问题吵几句嘴,不久也就和好如初。因为新和贞底结合,是在现社会所谓不合法的状态之下完成的,贞是神秘地从安适的家庭逃出来,新底家中在事前也毫不知情,等到他俩实行同居了以后,两方家庭无可奈何地赞同了,而新底年老的父亲,当见到贞底初面,看了贞常含微笑的圆团的脸底时候,他乐意地笑了。三年前,为了生活,背井离乡,流浪到几千里外。贞是衷心地爱着新,新也是衷心地爱着贞,贞屡次宣誓,只要保持新底爱,其他一切都可牺牲;新底认识则更从理智方面:第一他是把贞从安适的家庭中带了出来,他无论如何要让贞不至太苦的生活,为了这,他必须有一个较丰富地安定的收人,现在是办到了;第二,贞既然纯洁地爱我这个穷小子,在现社会底恋爱中至少是高人一等的,所能报答的也只有死心塌地的爱她;第三,贞不是一个具有彻底新头脑的人,她之爱新完全只是一种反抗旧的模糊的认识,新是没有理由去对这样一个女子不忠实。新是清楚地认识这几点的,所以三年来的对贞底爱,从没有动摇过丝毫。

但是此刻摆在新面前的,却是一个奇离地相反的事实:贞对新底感情确实起变化了,她底这一次自杀的行动就足以充分证明,这在新底梦中也是意想不到的事情。

新终夜没有离开贞底病榻。他心中交错着许多杂乱的思念,一切过去的一幕一幕,重重叠叠地在他眼前揭开来,那种过去为共同生活而向恶社会奋斗所换来的辛酸的滋味,平日常常讨论的未来生活底理想,这一切,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现实扯成片片了!他望着贞底熟睡的面孔,天真而安详地,几乎不相信刚才发生过天大一般的变故来,他恨这妻子底行动太荒唐,而自己没有尽了保护的责任又觉得非常自愧!

天色微微透着一点鱼肚白的时候,贞醒了。P150-152

后记

孔另境(1904—1972),原名孔令俊,字若君,笔名东方曦、白鹤等,浙江桐乡人。上海大学中文系毕业。1925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因参加“五卅”运动而被巡捕房逮捕。同年夏赴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助理干事,后参加北伐。

大革命失败后,孔另境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31年因传递从苏联寄来的宣传品而被捕,经鲁迅、许寿裳等营救始获释。

1932年,孔另境回到上海定居,开始在《申报·自由谈》、《现代》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卖文为生。部分作品后结集为散文集《斧声集》和杂文集《秋窗集》出版。同时从事文学史料研究,1936年编订出版《中国小说史料》。同年又编选出版《现代作家书简》,鲁迅为之作序。还协助茅盾编选报告文学集《中国的一日》。

抗战爆发后,孔另境与文化界同人同仇敌忾,参与《鲁迅风》杂志的创办,协助茅盾编辑《文艺阵地》杂志,与郑振铎、王任叔合作主编“大时代文艺丛书”,与唐弢、柯灵等合著杂文集《横眉集》。1940年又创办华光戏剧专科学校,大力培养抗战戏剧人才。1942年曾短期赴新四军根据地。1943年返沪后,为世界书局主编“剧本丛刊”五辑共五十种。他自己也以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写出了多幕历史剧《李太白》、《沉箱记》、《春秋怨》、三幕剧《凤还巢》和四幕悲剧《蛊惑》等。《凤还巢》后由吴仞之导演、春雷剧社排演搬上舞台,广获好评。抗战胜利前夕,孔另境曾被日本宪兵队拘捕四十多天,坚贞不屈。

抗战胜利后,孔另境积极投身进步文学活动,先后主编《新文学》半月刊、《今文学丛刊》,继续发表大量小说、散文和杂文,出版了散文集《庸园集》、剧本《红楼二尤》等,还撰写了《五卅外交史》等著作。

上海解放后,孔另境先后任春秋出版社总经理及总编辑、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上海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编审,编订出版《新订新名词辞典》。撰写了电影文学剧本《万古忠义》和《五卅运动史稿》等。“文革”期间,孔另境一生中第四次被捕,身心大受摧残,出狱后不久即去世。改革开放以后,孔另境获得平反。他的后人编选出版了《我的记忆——孔另境散文选》,近年又有《秋窗晚集》和《庸园新集》问世。

孔另境在新文学创作上是多面手。话剧剧本、小说、散文和杂文等均有建树。他的话剧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在1940年代上海话剧创作中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大都以亲身经历为题材,风格朴实无华:他的散文则以反映自己的生活历程,生动细致,情真意挚为特色,而忆述他的政界文坛交往诸文,更是声情并茂,颇具史料价值。限于篇幅,本卷未能收入他的杂文。还需说明的是,本卷所收孔另境两部现实题材的话剧剧本《凤还巢》和《蛊惑》,均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编集。

朱雯(1911-1994),笔名王坟,上海松江人。他在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求学时迷恋新文学,不但在其老师、“五四”女作家苏雪林支持下创作小说,于1929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现代作家》,还创办了文学旬刊《白华》,从此开始他多姿多彩的文学历程。他1931年出版长篇小说《漩涡中的人物》,并涉足文学翻译,各种体裁均有尝试。他的大学学业时断时续,毕业后到江苏省立松江中学执教,同时笔耕不辍。从1932年起,朱雯的小说创作陆续在《现代》、《文艺月刊》等全国有影响的大型文学杂志上出现,1939年出版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逾越节》。

抗战爆发后,朱雯长途跋涉,辗转数省,至广西省立桂林高级中学执教。1938年底重返上海,继续在松江高级中学任教,业余继续从事创作和翻译。1940‘年出版了以反映上海军民英勇抗日为主要题材的短篇小说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还出版了记叙艰苦的避乱生活、描绘“孤岛”上海畸形景象的散文集《百花洲畔》。上海沦陷后,朱雯在1943年因“抗日罪”被捕入狱一个多月,出狱后潜伏安徽屯溪,在内迁的上海法学院任教。在此期间,朱雯先后翻译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地下火》(德国H.列普曼著)、《地下的巴黎》(美国伊坦·歇贝尔著)和《使德日记》(美国陶德著)等。抗战胜利后,朱雯回到上海定居。从1946年开始,朱雯着手翻译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苦难的历程》和德国作家雷马克的长篇《凯旋门》。似此为标志,朱雯后期的文学生涯转为以翻译为主。

上海解放后,朱雯在上海财经学院任教。1956年调人上海师范学院,先在外语系后至中文系担任教授,直至逝世。在此期间,朱雯全力以赴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翻译和研究,先后翻译出版了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校定本)和《彼得大帝》、雷马克的《生死存亡的时代》、《里斯本之夜》、《西线无战事》和《凯旋门》(校定本)等等,成为中国翻译阿·托尔斯泰和雷马克的权威。新时期以来,朱雯又参与主编“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出版散文小说集《烽鼓集》,他逝世以后夫人罗洪出版了与他的散文合集《往事如烟》。

“朱雯早年曾写过小说,写过散文,然而却更钟情于外国文学的翻译,于是成了著名的翻译家”(引自《往事如烟》卷头语)。朱雯也说过自己的创作“时而论文,时而小说,时而诗歌戏剧,时而随笔小品,信笔所之,不计工拙”(引自《(百花洲畔)序》)。虽然为翻译家的声名所掩,朱雯的小说和散文其实颇具特色,在上海现代文学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本卷收入朱雯成熟期的文学创作,他的小说题材多样,有知识分子题材的,历史题材的,宗教题材的,还有抗战题材的小小说,人物栩栩如生,文笔刚劲质朴;他的散文熔记述、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也颇具艺术感染力,《“孤岛”的大年夜》等文曾不胫而走,传诵一时。本卷还编入朱雯的翻译回忆录《“捉螃蟹”者的脚印》及四篇名著译后记,以略为展示他在外国文学翻译上的精深造诣。《饥饿线》、《铳火》、《昆虫学教授》、《锄麂》、《天堂的毁灭》、《逾越节》等篇小说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编集,这也是应加说明的。

陈子善

二○○九年末于海匕梅川书舍

目录

凡例

前言

孔另境

凤还巢

这也算是人生要谛吧!

蛊惑

驴子的朋友

两个心

古城旧事

未完成的创作

黑水洋中

曹老师

阿鼻生活种种记

天津卫记

乡村的夜

晚山

谈我的忌食

我的年记

庸园劫灰录

寻梦琐记

南国之春——记张秋人、萧楚女和毛泽东一二琐事

记瞿秋白

我的记忆

回忆鲁迅先生的丧仪

哭木斋

记“廖化时代”的王任叔

从南国诗人到民主斗士的田汉

茅盾出国记

一幅放恣的面影——为父亲的周年祭作

一位作家的母亲——记沈老太太

朱雯

饥饿线

铳火

昆虫学教授

锄■

天堂的毁灭

逾越节

老媪

一个英勇的老人

两个女性

雪的原野

故乡,我怀念着你!

书室遗像

除夜感怀

“孤岛”大年夜

新年试笔

揽镜

山游草

夜行记趣

重读巴金来信

苏雪林在苏州

“捉螃蟹”者的脚印

《地下火》译后记

《彼得大帝》译本序

《西线无战事》译后记

《凯旋门》译后记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内容推荐

本书为《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中的一本,主要收录了孔另境、朱雯的代表作品。

孔另境在新文学创作上是多面手。话剧剧本、小说、散文和杂文等均有建树。他的话剧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在1940年代上海话剧创作中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大都以亲身经历为题材,风格朴实无华:他的散文则以反映自己的生活历程,生动细致,情真意挚为特色,而忆述他的政界文坛交往诸文,更是声情并茂,颇具史料价值。

朱雯的小说题材多样,有知识分子题材的,历史题材的,宗教题材的,还有抗战题材的小小说,人物栩栩如生,文笔刚劲质朴;他的散文熔记述、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也颇具艺术感染力,《“孤岛”的大年夜》等文曾不胫而走,传诵一时。本卷还编入朱雯的翻译回忆录《“捉螃蟹”者的脚印》及四篇名著译后记,以略为展示他在外国文学翻译上的精深造诣。

编辑推荐

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孔另境、朱雯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