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南岸私塾读了两年多,长进很快。他也没有忘记邹老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当得知邹春培已经谢世,十分f不念,曾三次给邹春培的儿子邹普勋写信致以问候。毛泽东深情地说:“邹先生是个好人啊!他是个严师啊。我那时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还造过他的反哩!”
(三)
1904年秋,毛泽东离开南岸私塾,转到离家有二里多路的关公桥私塾,塾师是毛咏生。毛咏生是出了名的恶先生,毛泽东对他的教学方法极为反感。一次他对老先生要求学生多听先生点书、少提问的观点发出了质疑。毛泽东说:“先生可以动手打人,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动口请教先生?”毛咏生对毛泽东亦无可奈何,他写了一张字条,叫毛泽东带回家给父亲,并说让他从此不要再来了。
1905年春,毛泽东又转到桥头湾,塾师是周少希。在这里,他继续攻读《四书》《五经》。虽然学习方法依然是死记硬背,不讲经义,但聪颖的毛泽东还是能领悟不少。
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在老师毛咏生和周少希的辅导下,对毛笔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先是随毛咏生学习欧阳询的字,后来开始研习怀素的字,他发现怀素的狂草非常适合自己的气质和性格,后来他就一直都练习狂草书法。
1906年秋,毛泽东又转学至井湾里私塾,塾师是毛宇居。毛宇居,即毛泽启,是毛泽东的堂兄,长毛泽东12岁。毛宇居为人正直、练达。诗文书法都好,颇具才学。在井湾里私塾,毛泽东学习了《春秋》《左传》,由于他聪颖好学,深得毛宇居喜爱。从此,他开始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与日俱增,到老都没有衰竭。通过读史,他熟悉了不少战史战例,为后来钻研军事辩证法积累了一些思想资料。
然而,毛泽东的顽皮淘气也使塾师深感头痛。他不满私塾的陈规陋习和死板的教学方法。一次,先生要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要在屋里背书,不准出去。老师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屋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给每个同学一份,同时也孝敬先生一份。先生回来非常生气地责问他:“谁叫你到处乱跑?”毛泽东说:“闷在屋里头昏脑涨,死背硬读也是空的。”“放肆!”毛宇居脸涨得通红。毛泽东说:“那你叫我背书好了。”毛宇居知道背书是难不倒这个学生的,便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说:“我要你赞井。”毛泽东围着天井转了两圈。便赞了出来:“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同学们听了都拍手叫好。先生很尴尬,但毛泽东的才思敏捷也使他很佩服。后来,毛宇居对毛泽东因材施教,根据他基础好、领悟力高的特点,专门布置高深一些的教材让他学。
1959年毛泽东返回韶山时,邀请毛字居和一些老人共同进餐,并举杯敬酒。按排行毛泽东称他为大哥。毛宇届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主席紧接着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四)
1906年末至1909年夏,毛泽东停学在家务农。他白天同长工一起劳动,晚上帮父亲记账,自己仍坚持自学。有时,他也为父亲在生意方面打打下手,比如赶赶猪、要要账等。从劳动中,石三伢子深深体会到了耕耘的艰苦和收获的快乐。
1907年,毛泽东14岁了,高高个儿,细长的身体,俨然一个棒小伙子。儿子大了,到了该成家的年龄,毛顺生、文七妹夫妇开始为他的终身大事张罗。他们按照当时大多数人的做法,娶一个年龄大、会过日子的女子做儿媳。最后,他们替儿子定了一个大4岁零两个月的姑娘,也不管儿子是否满意,就把她娶进了家门。在举行婚礼时,毛泽东衣着整齐,与从花轿上下来的新娘一起,在唢呐声中拜了天地,拜了列祖列宗的神位,也拜了父母。
然而,毛泽东对这位元配夫人并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