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合宪性解释原则的原理,对合宪性解释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行考察,而后再对其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合宪性解释的性质,对合宪性解释是否一种独立的法律解释方法进行探讨。第二部分合宪性解释原则的应用,讨论了人大主席团产生办法的合宪性;结合案例分析了言论自由保障的宪法基础;讨论了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和死亡赔偿金条款的合宪性;对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五十二条进行点评分析。第三部分域外经验,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了美国法院死刑合宪性审查的法理以及以典型案例结合集会自由进行讨论。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详细论述了我国合宪性解释的原则,既有形而上的深层次剖析,又结合实际问题和具体案例,对我国合宪性解释的应用作了细致讲解。全书理论应用扎实到位,章节设置清晰合理,整体逻辑布局严密,既是一本严肃的理论读物,又能深入浅出地讲好合宪性解释原则这一实际课题。
柳建龙,福建惠安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新时代法治创新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第一部分 合宪性解释原则的原理
合宪性解释原则
问题的提出
一、合宪性解释的概念
二、合宪性解释原则的本相
三、关于合宪性解释原则的争论
结语
合宪性推定原则
问题的提出
一、合宪性推定原则的概念
二、合宪性推定原则的内容
三、关于合宪性推定原则的争论
结语
第二部分 合宪性解释原则的应用
人大主席团产生办法的合宪性
问题的提出
一、主席团的职能、产生办法及其问题
二、主席团产生办法与民主原则
三、主席团产生办法与效率原则
结语
批评、建议权的限制及其限度
问题的提出
一、批评、建议权保障的宪法基础
二、批评、建议权的保障范围
三、批评、建议权的干预
四、阻却违宪事由
结语
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项的合宪性
问题的提出
一、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项的涵义不明确
二、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项可能违反无罪推定原则
三、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项可能违反平等原则
四、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三)项可能有损法制统一性
结语:一种解释
国家赔偿法死亡赔偿金条款的合宪性
问题的提出
一、死亡赔偿金的概念与性质
二、“上年度”的不确定性与问题
三、死亡赔偿金的构成及合比例性问题
结论
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五十二条之评析
问题的提出
一、规定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五十二条的积极意义
二、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五十二条的缺失
结语
第三部分 域外经验
合宜行为基准:美国最高法院死刑合宪性审查的法理
问题的提出
一、演化中的合宜行为基准之提出及其发展
二、演化中的合宜行为基准之内涵
三、关于演化中的合宜行为基准的论争
结语
布洛克多夫案判决与集会自由
问题的提出
一、案件事实
二、集会自由的概念、发展史及保障基础
三、集会自由的保障范围
四、集会自由的干预
五、集会自由干预之阻却违宪事由
结语
一
在几年前的一次学术会
议上,一位同行劈头盖脸将
我批了通,大意是:你(们
)整天研究什么合宪性解释
理论或者合宪性推定,不关
注现实……实务中有那么多
需要关注的问题,却置若罔
闻。或许性格使然,面对此
类质问,我第一反应便是试
图辩解,于是便问他是否看
过我的文章,特别是评析具
体法律规范的文章。他摇了
摇头,我只好苦笑。
相较其他人而言,自己
评析具体法律规范的文章虽
然不多,也不算少,且其中
不乏杨建顺老师所批评的“
钻牛角尖”之作。—尽管自
己对该批评未必能欣然接受
,不过,也明白老师用心良
苦,毕竟此类文章欠缺理论
广度和深度,难获学界认同
。在强调理论“创新”的氛围
下,即便写出来也不易发表
,发表了也未必有人看,不
啻自言自语;何况琐碎的研
究多了,不仅容易限制自己
的学术视野,徒费精力,还
容易给人以“东一榔头,西
一棒子”缺乏专注力的印象
,这无疑是做学问的大忌。
不过,纵然知晓个中利
害,自己到底未能作出太多
改变:法学本身是实践科学
,或多或少都有点实践指向
,况且“经世致用”也是多数
“读书人”的理想,无论自己
是否配称为“知识分子”,自
己也未能免俗;此外,毕竟
能力有限,一时间要改弦更
张并不容易。为此,懒散如
我,十多年间竟也有几篇文
章,勉强可以凑成一册。
二
这些文章的写作过程中
得到了韩大元老师、李元起
老师、杨建顺老师、胡锦光
老师、莫于川老师,张翔教
授、杜强强教授、王贵松教
授、刘素华教授、王晓滨法
官、夏正林教授、江登琴副
教授、郑磊教授等诸多师友
的帮助。韩老师甚至多个场
合反复推荐其中几篇文章,
谬赞有加。老师原希望我就
此类主题作深入研究,只是
柴米油盐酱醋茶,虽不至于
般般都在别人家,我却也要
考虑的生存问题,终于也未
能朝着这些方向作更进一步
的研究。“只缘五斗米,辜
负一渔竿”,不免有些愧对
老师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