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明)那罗延屈//海印沙门//释德清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论心法》;《论去取》;《论学问》;《论教乘》;《论工夫》;《论行本》;《论宗趣》;《老子道德经解》;《道德经序》;《老子传》;《发明宗旨》;《发明趣向》……《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作者那罗延屈、海印沙门、释德清)把大智慧者憨山大师的思想奉献给了大家,读后会使人产生超越诸家之见的感觉。

内容推荐

道德经自问世以来,为它作注解者何止千家。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所作之注解,无论从宗教角度还是从学术角度,它都是佼佼者。不仅因为憨山大师是佛教的大成就者,具有大智慧,而且还因为大师博学多才,精通老庄孔孟诸子百家的学说。《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把大智慧者憨山大师的思想奉献给了大家,读后会使人产生超越诸家之见的感觉。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的作者是那罗延屈、海印沙门、释德清。

目录

序言

前言

憨山大师生平及其著作

观老庄影响论(三教源流同异论)

叙意

论教源

论心法

论去取

论学问

论教乘

论工夫

论行本

论宗趣

老子道德经解

道德经序

老子传

发明宗旨

发明趣向

发明工夫

发明体用

发明归趣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老子道德经解(下篇)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后记

试读章节

尝观世之百工技艺之精,而造乎妙者,不可以言传。效之者,亦不可以言得。况大道之妙,可以口耳授受,语言文字而致哉。盖在心悟之妙耳。是则不独参禅,贵在妙悟。即世智辩聪、治世语言、资生之业、无有一法不悟而得其妙者。妙则非言可及也。

故吾佛圣人说法华,则纯谭实相。乃至妙法,则未措一词,但云如是而已。至若悟妙法者,但云善说法者。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而华严五地圣人,善能通达世间之学。至于阴阳术数、易理八卦、图书印玺、医方辞赋,靡不该练,然后可以涉俗利生。

故等觉大士,现十界形。应以何身何法得度,即现何身何法而度脱之。由是观之,佛法岂绝无世谛?而世谛岂尽非佛法哉!由人不悟大道之妙,而自画于内外之差耳。道岂然乎。

窃观古今卫道藩篱者,在此则日,彼外道耳。在彼则日,此异端也。大而观之,其犹贵贱偶人,经界太虚,是非日月之光也。是皆不悟自心之妙而增益其戏论耳。盖古之圣人无他,特悟心之妙者,一切言教,皆从妙悟心中流出,应机而示浅深者也。故日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此法界。

是故吾人不悟自心,不知圣人之心。不知圣人之心,而拟圣人之言者,譬夫场人之欣戚,虽乐不乐,虽哀不哀,哀乐原不出于己有也。哀乐不出于己,而以己为有者,吾于释圣人之言者见之。

【注】

世智辩聪:指世间智慧和善于言说治理等。

实相:指万有之本体。又名法性、真如。《顿悟入道要门论》说: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

华严五地:华严分菩萨为十地,华严五地,指修持达到五地境界者。五地菩萨必须精通世间各种技艺学问,便于度化众生。

术数:或称数术,术指方术,数指气数。以种种方术观察自然界可注意到的现象,来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这方面的学问叫术数。汉书艺文志,列天文、历法、蓍龟、五行、杂占、形法等为术数。后世以星占、卜筮、六土、奇门遁甲、命相、测字、起课、堪舆等为术数。

图书印玺:官印日印,私印日图书,皇印日玺。此指篆刻治印方面的学问。

靡不该练:靡(m1),无,没有。该,同赅,完备。练,熟练。

等觉大士:大乘阶位之五十一品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菩萨位之极品。大士,菩萨之通称,无自利利他之行为者称下士,有自利而无利他之行者称士,既自利又利他者称上士。运心广大,能建佛事故名大士。

世谛:世俗之道理。

太虚:文中指虚空。

戏论:非理之言论,无意义之言论。

场人:集市上卖艺之人。

欣戚:高兴和悲哀。

【解】

我曾观察过世间工匠制出的精妙物品,其技艺之精是不可以言传的。仿效的人,也不可以达到那种水平。何况大道之妙,更不.-j-~口耳相授或从语言文字得到。所以说不光是参禅才提倡妙悟。即使是人世间的聪明才智,足可治世的语言文字,和那些有利于民生的行业。他们所用的妙法,都是从悟中得来。任何妙法都不是任何语言可以传授的。

所以释迦佛说《法华经》,只谈实相,没有用一词一句来谈妙法。只说就是这个样子。至于对那些已悟妙法的人,只说他是善于说法者。治理世间的语言文字和经营各种产业的方法,都是顺应于正法的。而修大乘佛法的五地菩萨,他们对世间诸法都通达知晓。如阴阳术数、易理八卦、图书印玺、医方辞赋,都非常熟练。有这些本事,就可以到世间去利益众生。

所以修到等觉位的菩萨,能够根据需要,在不同世界现形。众生应以何身何法得度,即现该身以该法而度脱之。由此看来,能说佛就没有世间法吗?能说世间法就都不是佛法吗?由于人们不悟大道之妙。自己画出区分内外的差别。道岂能是这样的吗?

看一看从古到今卫道的人,总喜欢说某某是外道。而对方则说:你是异端。总的来看,这样的卫道者,就像给无知的木偶分出高低智愚,或者像在虚空里去打桩划界一样,这并不是日月的光明,都是不悟自心之妙而说了许多戏论。古代的圣人没有别的,只是悟到了心之妙。他们的说法都是从妙悟心中流出来的。根据对象的不同显示它的深浅。所以说,圣人之言,无不从这一法界流出,也无不回到这个法界。

所以,我们不悟自心,是不能理解圣人之心的。不理解圣人之心,而要像圣人那样说出教化众生的语言,就像舞台上的人所表现的高兴和悲哀一样,虽然乐,不是真正的乐。虽然哀伤也不是真正的哀伤。哀和乐都不是自己所有。这种哀乐不出于自身,而以自身为有此哀乐的人,我从那些解释圣人之言的人中见到了。P5-7

序言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支柱之一,涉及自然科学的背景与人文哲学的内容。古往今来,研习此经的学者很多,各有注释。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以至此经流传到今天。憨山大师对此经的解释,则是别开生面: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见解非凡,发人深思。对于此经八十一篇,首先指出各篇的精辟要旨,其次揭示有关的内在联系,从而可以系统地掌握下列两大内容。

第一是“道”的来源与功用。“大道”的意义不可以用语言、文字说明,但它毕竞自有来处;其功用更是客观存在,无处不是,无物不有。从起源来说,就是“道法自然,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名为大”。

“自然”就是本来如此,意味真空。从今天的物理学来说,“道”涉及“自然真空”,但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最低的“能量态”。电子绕原子核散射时,要从真空激发出“即生即灭”的光子,这就说明了真空是“自振态”。

自然真空没有边界;一有边界,就不是“真正的空”。所以,自然真空永远在向前波动而不停止,是一个动态现象。这就涉及“道”的宏观概念,所谓“道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反者道之动”。根据大自然的规律,有作用必有反作用;“道”向前远逝,就产生反向运动。反作用就使自然真空产生有边界的“物理真空”。

物理真空的互相挤压作用,就产生“层子模型”,从而产生基本粒子,组成分子,以至成为物质。这就涉及大道的微观概念,例如“道之为物,为恍为惚”,其中有“象”与“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与“信”。这就像微基本粒子的产生。

基本粒子与自然物质产生后,由于相互之间的引力作用,就组成了天空中的发光星体,又分离出不发光星体。从而就有地球,产生动植万类与人类。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法道也涉及天体各按自然轨道运行,道法自然象征道是自然真空的自振态。  第二是修德证道,治国安民。什么是德?简单说来就是利人、利物。与常道相应的就是常德。所谓“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缺,复归于无极(意味真空);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能反朴归根,则复命、常命而证道,道乃久。到时虽然生理功能消失,而心灵生命常在。

常德的修持应该是从个人到天下,那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一个国家的上下能修德,就更有利于治国安民。我国现在是以德治国,建立和谐社会,全民奔向小康。这完全符合《道德经》的精神。

老子更指出:上不好名,则民不争。上不好利,则民不盗。上无名利之欲.则民心不乱。是以圣王清静自正,人民自虚其心;无苛捐杂税,民自温饱。人君治国应该是方正而不割,廉洁而不伤民。政教宽大,其民和睦而亲。总之是治之于未乱,为之于未有。对于敌国侵略,万不得已也得用兵,但用兵不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却退尺;战胜以丧礼处之。

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憨山大师注释详明,但所用的句法是古文,初学者不易体会。逸尘先生则对此古文加以注释,完全译成白话,简明扼要,浅显易懂。目前我国有些大学生、研究生对此经感兴趣而研习,故此本有必要出版。

关于道心与人心的关系,中国古代《尚书》早已指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一”是《道德经》的核心,是万法之本。谨此为序,以阐道心。

2006年7月27日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人体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后记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原来是应台湾学者薛仁义先生之请,为憨山注作一现代汉语翻译,以便他的学生们阅读。薛仁义先生著有《老子道德经憨山注养生解》一书,是从养生角度来阐释道德经及憨山注的。我事前未看过憨山注,以为很容易,便答应了。及至看到薛先生寄来的书后,发现并非易事。薛先生的书中是把憨山大师的另一部著作《观老庄影响论》也一并收入,并放在前面。由于当时薛先生要得很急,我便把《道德经憨山注》的文言译为白话的工作请三位硕士帮忙,他们是唐希鹏、段新龙、邢飞。我则担负了《观老庄影响论》的注译工作。他们交稿后,我发现由于事先未提出具体的统一的要求,他们的译稿用意译的方法,在准确表述憨山大师的原意方面,是不够圆满的。我请一位做编辑工作多年的老友看了一次稿。他阅后认为憨山注部分译得不准确。我只好重新逐句译成白话。责任在我,不在唐、段、邢三位同志。对于他们的辛劳,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后来发现许多词语均须注释,于是又在每章之后加上词语注释。后又发现《道德经》正文若不注不译,仍不圆满。又对《道德经》正文加以译注。

最后写憨山大师生平及其著作的介绍文章。这是有难度的,为了写这篇文章,需要阅读憨山大师的全部或大部分著作。深圳奥联科技公司的王李琰先生,专程到香港佛经流通处去请到了《憨山大师法汇全集》共二十册。这真是因缘具足,菩萨保佑。李琰先生还为此发了愿,将来有条件了一定印两千部法汇全集来赠送有缘,以谢佛经流通处赠书之德。

完成此书历时两年,远远超过了薛先生所期盼的时限,只好在大陆付印,谨此向薛先生表示歉意。成书的过程中,陈正宇先生、辜志军先生为我搜集了多种《道德经》注释版本,使我能参阅多家之言,开阔了视野。书稿经余海红作第一次排版处理,又经尹小曼两次细心校阅,发现并纠正了许多错漏,提出一些有待商榷之处,促使我对一些问题进行深人推敲,这对提高此书的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小尹虽然是计算机专家,但她的国学功底之深厚,是出乎意料的。何雪煜先生为本书译文提出了宝贵建议。尹力博士、宋明华博士、李春一博士也提出过建议。黄玉萍同志在最后审读时付出了辛劳。对他们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逸尘

2012年3月14日于中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