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幻灭(精)/汉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巴尔扎克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幻灭》揭露了文坛和新闻界内幕,集中了作者主要的生活经历和深切的生活感受,是《人间喜剧》中有价值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两个有才能、有抱负的青年奋斗失败、理想破灭的故事:一个颇有才华的青年,梦想凭生花之笔博取文坛上的荣名,但在文学已沦为商品的社会中堕落成出卖灵魂的无耻文奴,在文坛倾轧和党派斗争中身败名裂;另一个青年是埋头苦干的发明家,因心地善良,敌不过同行的阴险算计,被迫放弃发明专利,埋葬了科学研究的理想。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整整一代青年的社会处境和精神状态。
作者简介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人间喜剧》中比较著名的小说有《高老头》《驴皮记》和《欧也妮·葛朗台》等。而短篇小说《沙漠里的爱情》《纽沁根银行》和《无神论者做弥撒》同样浓郁、震撼,是阅读巴尔扎克不可或缺的环节。
目录
第一部 两个诗人
一 一家外省印刷所
二 特·巴日东太太
三 客厅里的夜晚,河边的夜晚
四 外省的爱情风波
第二部 外省大人物在巴黎
一 巴黎的第一批果实
二 弗利谷多
三 两种不同的书店老板
四 第一个朋友
五 小团体
六 贫穷的花朵
七 报馆的外表
八 十四行诗
九 忠告
十 第三种书店老板
十一 木廊商场
十二 一家木廊书店的外表
十三 第四种书店老板
十四 后台
十五 药材商的用处
十六 高拉莉
十七 小报是怎么编的
十八 半夜餐
十九 女演员的住家
二十 最后一次访问小团体
二十一 另外一种记者
二十二 靴子对私生活的影响
二十三 报纸的秘密
二十四 又是道利阿
二十五 初试身手
二十六 出版商拜访作家
二十七 出尔反尔的技术
二十八 报纸的威风与屈辱
二十九 戏剧作家的钱庄老板
三十 新闻记者的洗礼
三十一 上流社会
三十二 浪子
三十三 第五种书店老板
三十四 敲竹杠
三十五 贴现商
三十六 转移阵地
三十七 弄神捣鬼
三十八 生死关头
三十九 一文不名
四十 告别
第三部 发明家的苦难
引言
一个时髦青年的惨痛的忏悔
打落水狗
上编 追偿债务的故事
一 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勇气十足的妻子
三 未来的犹大
四 戈安得弟兄
五 第一声霹雳
六 造纸业一瞥
七 介绍一般的外省诉讼代理人,尤其是柏蒂-格劳
八 给付不出款子的出票人义务上一课
九 一张五十生丁印花税票的射程和威力不下于一颗炮弹
十 所谓局势险恶
十一 父亲和两个仆人
十二 两个代理人怎样放火,杜布隆怎样从旁帮助
十三 控诉的高潮
十四 为什么羁押债务人在外省是绝无仅有之事
十五 两桩试验,一桩成功,一桩失败
十六 利之所在,虎视眈眈
十七 柏蒂-格劳的对象
十八 神甫的一句话
下编 家庭的晦气星
一 浪子回家
二 意想不到的荣誉
三 捧场的阴谋
四 如此好心,我们一生也能碰上几回
五 吕西安把外省的荣誉当真
六 隔墙有耳
七 吕西安在巴日东府上扬眉吐气
八 痛心之极
九 诀别
十 大路上的奇遇
十一 一个亲信的故事
十二 马基雅弗利的信徒专为野心家讲的历史课
十三 埃斯科巴的信徒讲的道德课
十四 西班牙人的侧影
十五 为什么罪犯总要诱人堕落
十六 斗争到了招架不住的时候
十七 坐监的影响
十八 晚了一天
十九 合伙经营的故事
二十 结局
序言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傅
雷先生回首译事,称:“《
人间喜剧》共包括九十四个
长篇,已译十五种,虽不能
囊括作者全部精华,但比较
适合吾国读者的巴尔扎克最
优秀作品,可谓遗漏无多。
法国一般文艺爱好者所熟悉
之巴尔扎克小说,甚少超出
此项范围。”
其所译第十五种,是《
猫儿打球号》,于一九六五
年底寄交出版社,惜乎佚失
于“文革”浩劫。连译者本人
在内,见过此稿者恐怕只三
两人。书无,唯留文字记载
。有意思的是,巴尔扎克在
其亲自编订的《人间喜剧》
分类总目里,把La Maison
du Chat-qui-pelote列为总
第一篇(第一大类“风俗研
究”下,第一分支“私人生活
场景”之首篇),而却是傅
译巴尔扎克的最后一篇!《
猫儿打球号》是先生收官之
作,《幻灭》才是真正的“
天鹅之歌”。“鸟之将死,其
鸣也哀”,故也将le chant
du cygne,译作“天鹅哀鸣”
;法文字典里,指其寓意为
le dernier chef-d'oeuvre,
最后的杰作。《幻灭》可谓
兼备(早中晚期)众美,译
笔明净,精审不磨,无愧于
最后的杰作之称誉。
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
是译本研究;近二十年来,
开启过程研究,研究翻译中
人(le traducteur au travail
),翻译主体(le sujet
traduisant),走向译者
(aller au traducteur)。
过程研究,难于译本研究;
译者怎么翻,你怎么知道?
David Hawkes在翻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
记》)时,随翻随记,留下
一份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Translator's
Notebooks(《红楼梦英译
笔记》),计有四百一十六
页,研究者如获至宝,可破
解其译思和心得,读出其翻
译过程的“有声思维”。傅译
巴尔扎克,主要在解放后。
旧知识分子在新政权下,特
别持重,只在书末注明译出
年月,不多着笔。所幸现有
《傅雷家书》,译《幻灭》
的过程,能从中钩稽出若干
条来,已属难能可贵。
傅译《幻灭》,“从一九
六一年起动手”,有“七百五
十余页原文,共有一千一百
余生字。发个狠每天温三百
至四百生字,大有好处”。
同年六月,收到“宋[淇]伯
伯从香港寄来”的“《幻灭》
(Lost Tllusions)英译本”
。“至此为止,此书我尚在
准备阶段。内容复杂,非细
细研究不能动笔。”——“事
先熟读原著,不厌求详,尤
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
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
基本法门。”先生这样告诫
翻译学徒,他本人原本就这
样做,一直身体力行。
一九六三年三月谓:“我
的工作愈来愈吃力。初译稿
每天译千字上下,第二次修
改(初稿誊清后),一天也
只能改三千余字,几等重译
。而改来改去还是不满意(
线条太硬,棱角凸出,色彩
太单调等等)。改稿誊清后
(即第三稿)还得改一次。
”初稿日译千字,二稿日改
三千,三稿还得改一次。“
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
改再改三改四改。”
一九六四年八月七日致
人文社总编室:“兹另邮双
挂号寄上拙译巴尔扎克著《
幻灭》(三部曲)三册,请
督收。译序可用则用,可改
即改,万一不堪造就,即摒
弃亦无妨。”《幻灭》“从一
九六一年起动手”,到一九
六四年八月寄出,“总共五
十万字,前前后后要花到我
三年半时间”。《幻灭》到“
文革”后,于一九七八年作
为傅雷遗译出版,惜译序亡
佚。
译此书时,于一九六二
年初致梅纽因函说到:“目
前我每日可工作约八小时,
然而巴尔扎克《幻灭》一书
,诚为巨构,译来颇为费神
。如今与书中人物朝夕与共
,亲密程度几可与其作者相
较。目前可谓经常处于一种
梦游状态也。”可谓人乎其
内,相当投入。
《幻灭》已译了一年多
,于一九六二年五月九日告
傅聪:“近来我正在经历一
个艺术上的大难关,眼光比
从前又高出许多(五七年前
译的都已看不上眼)。”
眼光又高出许多,何从
得窥其端倪?此处录一九六
三年初致笔者函中语:“愚
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
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
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又须能朗朗上口,求音节
和谐;至节奏与tempo当然
以原作为依归。”先生一九
五一年重译《高老头》时,
提出翻译“所求的不在形似
而在神似”,十二年后颠倒
上下,强调“重神似不重形
似”,突过前言多多。
傅雷翻译,通常分为解
放前后两大时期。解放前,
先生自称还没脱离“学徒阶
段”,对话生硬死板,文气
淤塞不畅,新文艺习气尚刮
除未尽;解放后,进入成熟
时期,译文以传神取胜,独
树一帜,卓然成家。据上文
“五七年前”一语,则成熟时
期似又可细分为:早期,一
九五七年前;中期,一九五
七年后;晚期,《幻灭》阶
段。
……
上面之所以不惜篇幅,
引了几占半页的恩格斯致哈
克奈斯函,只因为此系笔者
看到的所有《幻灭》评论中
最精到之言。巴尔扎克写得
精彩,恩格斯评得深刻。看
过这部小说,再读这段评语
,会更叹服其警辟、独到。
恩格斯的博识,连资产阶级
作家都为之折服,莫洛亚在
所作《巴尔扎克传》中,以
赞同的态度,引恩格斯
导语
《幻灭》是《人间喜剧》数十部书里篇幅最大的作品,巴尔扎克于一八四三年作品完成当年,称此书是“我作品中首要之作”。
《幻灭》反映王政复辟时期从外省到巴黎,新旧交替,“一方面是外省和巴黎的地方背景,一方面是十九世纪前期法国的时代背景:从大革命起到一八三○年七月革命以后一个时期为止,政治上或明或暗的波动,金融和政治的勾结,官场的腐败,风气的淫靡,穷艺术家的奋斗,文艺思潮的转变,在小说的情节所需要的范围之内都接触到了”。
精彩页
第一部 两个诗人
一 一家外省印刷所
我们这故事开场的时代,外省的小印刷所还没采用斯丹诺普印刷机和油墨滚筒。安古兰末虽然凭着当地的特产同巴黎的印刷业经常接触,用的始终是木机。俗语把印刷说作“叫机车叹气”,就是从木机来的,这句话现在可用不上了。城里落后的印刷所当时还用皮制的球,给掌车工人蘸了墨涂在铅字上。预备铺纸上印,排满铅字的版子,安放在一个云石做的活动盘上,所以盘子在行话中叫作“云石”。这种机器尽管简陋,埃尔塞弗,柏朗坦,阿尔特和第多,用来印过不少精美的图书。如今遍地都是新式的印刷机了,奚罗姆-尼古拉·赛夏当做宝贝一般的老式工具已经给忘得干干净净,需要我们重提一下才行;因为那些工具在这个重要的小故事中颇有作用。
赛夏出身是个掌车的。排字工用印刷业的行话称掌车工为“大熊”。他们从墨缸到印刷机,从印刷机到墨缸,来来往往,动作很像关在笼子里的熊,那绰号大概是这样来的。大熊反过来把排字工叫作“猴子”,因为他们忙忙碌碌老在一百五十二个小格子里捡铅字。在一七九三那个灾深难重的年头,五十上下的赛夏已经结了婚。全国大征兵几乎把所有的工人编入军队,赛夏亏得上了年纪,成了家,逃过兵役。印刷所的老板,也就是行话所谓“傻瓜”,死去不久,遗下一个寡妇,无儿无女,店里只剩一个掌车的赛夏。看来铺子立刻要关门了,孤零零的大熊没法变成猴子,因为他只管印刷,一字不识。一位人民代表急于分发国民议会的堂皇文告,不管赛夏有无能力,给了他一张印刷执照,征用印刷所。赛夏公民收下棘手的执照,拿老婆的积蓄送了一笔补偿费给东家的寡妇,只花一半价钱买进印刷所的机器。可是这不算什么。共和政府的告示要如期交货,一字不能印错。奚罗姆一尼古拉·赛夏正在为难,幸而碰到一个马赛的贵族,怕丢了田地不肯逃亡,又怕丢了脑袋不敢出面,只能找个工作糊口。特·摩公勃伯爵穿上寒伧的工衣,做了外省的印刷监工。某些公民为隐匿贵族而被处死刑的布告,就是那监工从排字到校对,改校样,一手包办的;再由升任傻瓜的大熊拿去印刷,张贴。他们俩居然太平无事。一七九五年,恐怖的风暴过去了,尼古拉·赛夏不得不另找一位兼做排字,校对和监工的多面手。一个拒绝向政府宣誓的神甫接替特·摩公勃伯爵,直到首席执政恢复天主教为止。神甫在王政复辟时代升为主教,在贵族院和特·摩公勃伯爵坐在一张凳上。尼古拉·赛夏在一八○二年上不比一七九三年时多识一个字,却赚了不少钱,有力量雇一个监工了。以前不在乎前程的伙计,现在叫手下的大熊和猴子见着害怕。贫穷消灭了,啬刻脾气跟着出现。印刷所老板一看到有希望挣家业,发财的念头使他对本行心窍大开,变得又贪心,又猜疑,又精明。他仗着自己的经验,瞧不起理论。他只要眼睛一望,就能按照不同的字体,估出一小页或一整张的价钱。他告诉外行的主顾,大号的铅字成本贵;倘若用小号的铅字,他又说排起来费工。他在本行中一窍不通的是排字,最怕弄错,所以只承接高价的买卖。凡是按时计酬的工人,赛夏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有什么纸厂周转不灵,他买进便宜的纸张囤起来。因此,那所不知从什么时代起就做印刷工场的屋子,一八○二年时已经是他的产业。赛夏在各方面都交上好运:老婆死了,只有一个儿子。他把儿子送进当地的中学,主要不是给儿子受教育,而是替自己预备后任。赛夏待孩子很严,有心把家长的威权延长时期;放假的日子要他在铅字架上做活,说他应该学会自食其力,将来好报答流着血汗养育他的可怜的父亲。未来的主教离开印刷所的时候,赛夏听着他的指点,在四个排字工人中挑了一个又聪明又老实的人做监工。老头儿的事业从此安排妥当,可以维持到孩子来接管的一天;那时铺子交给一个能干的年轻人,不怕不兴旺发达。大卫·赛夏在安古兰末中学成绩优异。老赛夏虽然是从没有知识没有教育的大熊爬上来的,非常瞧不起学问,却也打发儿子上巴黎研究高等印刷,好不严厉地嘱咐大卫别指望老家的接济,必须在巴黎,据他说是工人的天堂,好好的攒一笔钱;可见送儿子到智慧的国土去留学是他的一种手段,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大卫在巴黎一边学印刷,一边进修,完成学业。第多厂的监工成了一个学者。一八一九年年终,他听从父亲的命令回去接管买卖,离开巴黎,从头至尾没有花过父亲一个钱。当时尼古拉·赛夏的印刷所发行一份刊登司法广告的报纸,那是州内独一无二的刊物,另外还承接州公署和主教专区的印件。靠着这三宗买卖,一个活跃的青年不难挣一份大大的家业。
正在那个时期,开纸厂的戈安得弟兄买下安古兰末的第二张印刷执照。那家印刷厂一向被赛夏利用帝政时代连年战祸,百业萧条的局势,排挤得没有生路;赛夏为了时局,也不曾收买那铺子;这个小算盘竟害得他自己的老印刷所后来一败涂地。当时老头儿听见消息私下欣幸,以为同戈安得弟兄的竞争有儿子来担当,不用自己对付了。他心上想:“我是挡不住的,可是第多厂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准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8: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