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来说,我作为家庭医学科专业医师为癌症晚期患者提供临终关怀、缓和医疗,已经有23年的时间了。我一直在观察,在充满生活曲折的死亡面前,而不是医学临床上的死亡面前,人们面对死亡时喜怒哀乐的表情。在2011年介绍我的EBS纪录片《名医》中所用的题目就是“我是讲述死亡的医生”。当时是我自己拟定的题目,至今仍非常喜欢。实际上,我的职业可以说是让癌症晚期患者有个美丽的人生结局。虽然听起来很荒诞,但我还是想说,我的职业就是“我会帮您死得更好”。
可是,人们还是不能理解我的职业。他们一听到“临终关怀”这四个字,就误以为是一种照顾在痛苦中等待死亡之日来临的患者的职业。在他们看来,“临终关怀”和“死之后要去的地方”中间是可以直接画等号的。在国内此类病房严重不足,而且就算有,十有八九也会遭到人们异样的眼光。有些患者和家属总是指着医院另设的I临终关怀病房嘀嘀咕咕地说:“只要一进到那里面你就别想活着出来,乖乖等死就行了。”我想,现在是时候该向大家解释一下了。关于我的职业及其所具有的人类社会性意义,在后面我会继续加以说明,在这里我先简单解释一下临终关怀、缓和医疗究竟是做什么的。
所谓“临终关怀、缓和医疗”,简单地说,就是针对患有癌症、中风、肝硬化等重症疾病的患者,“当以治愈为目的的医学治疗方法已经毫无效果时,减轻其生命最后一段时间所要经历的痛苦,提高其生活和死亡的质量的医疗行为”。也就是说,以减少晚期患者和患者家属的痛苦,并提高其生活和死亡的质量为目标,在患者与疾病诀别的最后一刻,为解决他们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以及心灵上的问题,所提供的综合型医疗服务。为此,医生、护士、社工、教士和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小队,为面I临死亡的患者提供恰当的痛症管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给予患者及其家属精神层面的安慰。
这些都属于临终关怀、缓和医疗的范畴,这里不是“死后要去的地方”,而是“赋予生活意义的完成阶段”。我的名片上写着一句话:“有意义的生活,美好的结局”,它能解释所有的意思(如果您收到了我的名片,请您再稍微注意一下这句话)。
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对即将离世的患者和要送所爱的人离世的家属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与电视剧中的场景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死之前的那一瞬间大部分患者其实是感觉不到痛苦的。慢慢地意识开始变模糊后,到死的那一刻就完全没有意识了。比起死亡本身,我们更应该重视并深入思考的问题正是“走向死亡的过程”。
现在医学领域有很多抗癌疗法,包括手术、放射线治疗、药物疗法等。但是如果使用了所有的方法后,晚期患者病情仍未好转,甚至还恶化了,患者再也不能承受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的话,再进行任何抗癌治疗也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医疗人员一般都会中断抗癌治疗,对患者说:“再也没有什么别的方法了,回家好好休息吧。”可是,事实上从这时候开始,患者最需要医疗人员和周围人的帮助。因为此时虽然患者已被判定患有接近晚期的病症,并且再也无法治愈,但是,我认为从此时开始,我们应该帮助患者平稳并有价值地度过余下的时光才对。
所以,比起对患者进行病痛治疗,临终关怀、缓和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照顾”,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郁闷和不安情绪,使他们不再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减少他们对世界的疏远感。如果患者和家属,医疗团队和临终关怀小组能够一起努力帮助患者克服痛苦,好好利用这段时间的话,那么患者本人,当然也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人都会留下更有意义的回忆。所以,到今天为止,我还在梦想能帮助每一个患者完美地实现“人生作品”,让他们都能在人生的结尾用微笑跟爱的人分手告别。
我在从事这份职业的过程中,曾遇到过患者在临终之时面带微笑,似乎在说:“生活真美好,值得感谢。”虽然我不知道他们这一生是如何度过的,但是那微笑却让我想起了卢梭《忏悔录》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就像是对他们的一首赞歌一样。他们最终用微笑完成了生命的作品。P8-10
现在我面前坐着一个患者,他的表情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蔫蔫儿的。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也很清楚以现在的治疗方法再也不能治疗他体内的癌细胞,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可是,不管情况再怎么糟糕,人总是想拖到最后,哪怕再多活一天也好。通过他脸上的表情,我看到了他内心的绝望,还有不得不跟命运抗争生存下去的欲望。我只对他说了下面这些话。
“再过几个月,或者几天,你就得面对(死亡的)现实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怀着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就像前段时间做的一样,你要怀着乐观的心态,说不定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呢。到那时候,咱们就把它当作神和人生送给你的礼物吧!”
怀着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我想这并不只是晚期患者要有的态度,其他人亦应如此。我们在这一生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说不定现在就已经有人处在这种状况中了。
我克服困难的秘诀不是虚无的希望,而是对现实冷静的判断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期待,是在我们作了自己能作的一切努力之后,才能渴求的东西。通过不断努力取得预想不到的结果和干坐着等柿子从树上掉下来,这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思考“我现在能作的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在本书中,我曾引用过史蒂夫·乔布斯的一段话。他在斯坦福大学对毕业生讲的那段话的核心是“把每天都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尽最大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他还说,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面对死亡,我们对外部期待、各种自负和自满、羞耻和失败的恐惧应该都平静下去,剩下的只有真实”。
正如乔布斯所说,如果我们假定现在就要面临死亡,那么在选择面前,反倒不会再烦恼或者犹豫不决了。因为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自然而然地排在了前面。
最终,史蒂夫·乔布斯也没能战胜癌症,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作为IT革命的主力之一,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苹果”神话将会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很久很久。随之而来的革新产物Mac,iPad,iPhone,这些都是一个天才带给世界的发明,是他尽自己最大努力过好每一天的人生证明。我想,他的生活才是“怀着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的模范事例吧。
经过近代产业革命和后期产业社会后,现代人怀着物质财富的多与少决定幸福与否的信念,奔波忙碌着。无限制地掠夺和浪费资源,造成了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占有文明的自私心越强,枯竭的非可再生资源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是这样,我们果真更幸福了吗?由于乱开发文明引起的自然破坏并不是在一瞬间形成的,同理,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最终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原封不动地转嫁到子孙后代身上。
现代技术文明的模式下,人们只想扩大物质财富,把自然当成了征服和榨取的对象,却忘了人类和自然应该共同存在和谐发展的智慧。其中也包括医疗界面临的技术中心模式。死亡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一旦连死亡都被我们当成了征服的对象,人类就不得不经历另一个危机了。那就是我在这本书中反复强调的“死亡的防治”。在无法关怀死亡的文化里,健康和长寿只是一个神话。死亡作为人类存在的一个领域,如果不能跟生活和解的话,就会形成一座巨大的熵(热力学函数,表示体系混乱的程度)山。
试着想一下被雷劈死的大树吧!难道这棵大树死后就不能进行任何生命活动了吗?事实并非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那个死了的躯体外,还会有地衣和虫子,以及其他的生命开始复苏。就像落在地上死了的一颗麦粒一样,它的死成了其他生命的开始。
新生命依靠死了的躯体出生并成长的悖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得以证明。今天早晨我们吃的东西都是在吸收了某些东西死后的躯体才能维持生命的食物。现在我们将这些东西吸收到自己的身体内,所以,我们的死亡以后也会转到某人的生活中,这是一个必然的循环原理。
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可是,在到达死亡之前,我们每个人正确利用自己的时间和条件的程度不同,为此人生的痕迹也不同。瑞士哲学家艾米尔(Amiel)说:“不管是消灭还是不可磨灭,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些不得不来的东西最终还是会来。而且来的东西一定是善的。”你应该如何让别人记住自己的死亡呢?你是要抱着“世界上只有我自己能活下去”的想法,用跟众人的生命断绝关系的思考方式,只留下欲望和自私的的痕迹,还是像小王子把美丽的宇宙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做一个善良的灵魂,被别人记在心间呢?“你明白,路很远。我不能带着这副躯体走。它太重了。”
我依然沉默不语。“但是,这就好像剥落的旧树皮一样。旧树皮,并没有什么可悲的。”
我还是沉默不语。
他有些泄气了,但是他又振作起来:“这将是蛮好的,你知道。我也一定会看星星的。所
有的星星都将是带有生了锈的轱辘的井,所有的星星都会倒水给我喝……”
我还是沉默不语。“这将是多么好玩儿啊!你将有五亿个铃铛,我将有五亿口水井……”——圣埃克苏佩里,节选自《小王子》
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飘到天堂门口回答神提出的两个问题,他们的答案将会决定他们到底是去天堂还是去地狱。神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生命中有过真正的快乐吗?”第二个问题是:“你给别人带来过快乐吗?”“连自己都不快乐的人是不会给别人带去快乐的”经过了数千年,依旧是一个不变的真理。
我觉得爱也是如此。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懂得爱别人。拥有很多爱的人比不能接受爱的时候感觉还要孤独,是由于他们没能付出爱。因为爱的本质是分享和给予。人天生就懂得分享的存在。我们与别人分享的生活痕迹,在死后都会原封不动地留下来。
请试着想一下自己带给别人最大快乐的时候!那时候,你成了他很重要的人。所以,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天,世界的某个角落会有一个珍惜你的人永远记住你。
军队训练时,我曾给朋友写信,里面附带写了咸锡宪先生的那首诗《要了那个人吗?》。因为对于我来说,那个朋友就是诗里说的“那个人”。虽然那时候我还没结婚,但是我拥有一个“离开家行万里路时,值得我把妻儿老小托付给他/然后放心走的人”。也许,在你身边也有那么一个人。如果有,但你还没能表达,或者虽然他一直在你身边,但你是今天刚刚发觉他的话,我希望你一定要告诉他。告诉他他就是你的“那个人”,告诉他感谢他在你身边。
2004年,我曾对1000位国人进行调查,问他们“为了迎接有意义的死亡,最重要的是什么”。回答最多的是“不想给别人带去负担”,其次是“死的时候,最好爱的人能陪在自己身边”。2012年6月,我通过电话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还是针对同一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答案还是一样,而且与以前相比,比重更高了(如果说两次调查结果有区别的话,那就是2004年答案中“整理好身边的事情”位居第三位,2012年“到现在为止的生活都觉得很有意义”成了第三位)。我想,其实哪怕完成排在前两位的愿望,也足以实现“幸福死亡”了。
请想象一下现在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场景!我希望在那一瞬间,每个人都能说“生活很幸福,也很美好。真心感谢这一切”,希望留下的人会对你说“因为有你,我很幸福”。如果生活到了这个程度,就能充分地在自我满足感中结束生命了,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美丽的结局”不是吗?
序言 人靠什么活着
Chapter 1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几个月
2 处在人生尽头的他们
8 赋予生活以意义
12 为了美丽的离别
17 幸福和体面死亡
24 你能禁得起死亡吗
33 有尊严的人生是有尊严的死亡
41 面对死亡时我们的姿态
莱内 马利亚 里尔克,节选自《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Chapter 2 绝望中的花朵
54 我记忆中的两次眼泪
61 引导我的青春的希望之书
66 绝望中也存在盛开的意义
71 医疗伦理和现实的两难
81 不要绝望,尽力去做能做的
86 希望,悖论的修辞学
维克托 弗兰克尔,节选自《死亡的收容所》
Chapter 3 书写死亡,阅读人生
94 从治疗到照顾
99 为了有品位的结尾
107 医术和道德,理想和现实的差异
117 疼痛,对无法忍受的患者是福?
124 对于癌症社会学的联想
132 此时此刻,现在这里
137 想和你一起同行
咸锡宪,《要了那个人吗?》
Chapter 4 现在我们来谈变化吧
146 豪格医生,家庭医学专业医师的榜样
154 为了剩下的人们
159 将刀打成犁头
165 活着的时候思考死亡
173 一颗麦粒的美丽死亡
178 我的意义,我的觉悟
186 现在到了分手的时刻
托尔斯泰,节选自《人生》
后记 有意义的人生,以及美丽的结尾
202 癌症晚期Q&A
203 关于临终关怀、缓和医疗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一幅画《蒙娜丽莎》值多少钱?到现在为止,《蒙娜丽莎》从没有被拍卖过,所以我们无法估量它的价值,不过专家预想这幅画大概值40万亿元。那么如果问“你的生命和名作《蒙娜丽莎》两者哪个更有价值”,你会如何回答?不管当今社会金钱万能主义的气焰多么嚣张,又会有几个人愿意用生命去换钱呢?我这么说,也许会遭到美术家们的指责,但是,仔细想想,不管《蒙娜丽莎》多么出名,它也只不过是千千万万图画中的一幅而已,即使价值再高,也不能跟人的生命相提并论。
人,就是如此有价值和意义的存在。生活的意义只有本人才能体会。受到别人称赞当然是好事,可是真正有价值的是自己赋予生活的意义。赋予生活意义就像寻宝一样。不管这是造物主还是宇宙的意旨,虽然我们不知道是谁把它藏起来的,但我们还是需要倾注一生的精力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是当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被赋予的。要寻找它并非易事,因此寻找的乐趣也就显得更加强烈(所以我说它们是宝物)。我希望,每个打开这本书的读者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尤其是那些觉得生活无聊,毫不关心生活有无意义的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列夫·托尔斯泰(LeoTolstoy)写的短篇小说《人靠什么活着》吧。天使米哈伊尔受到上帝的诅咒被贬人间,一位叫谢苗的好心皮匠收留了他,让他住在家中帮忙做皮鞋。有一天,一个身穿皮衣的老爷找到这里,傲慢地对谢苗说要订做一双一年穿不坏、不变形、不开绽的靴子。谢苗吓得不知说什么好,米哈伊尔却只是微笑着。最后,米哈伊尔用老爷拿来的德国顶级皮子做的不是高筒靴,而是便鞋。刚开始谢苗觉得特别吃惊,不过没一会儿,他就明白了。傍晚时分,那位老爷的仆人找来说,主人在回家的路上死在雪橇里了,现在不需要一年穿不坏、不变形、不开绽的靴子了,要谢苗赶快拿那块料做一双给死人穿的便鞋。
当有人问“你觉得未来你会变成什么样?”的时候,有几个人会自信满满地回答上来呢?不管是未来的股价跌升、本周天气、假期交通状况等小事,还是自己的前途,我们总是想展望一下,可人是不能预料未来的。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不管有多少知识储备,人生都是一场不确定的旅行。无论分析股价动向的算法多么精密,我们还是无法预测到地球另一边发生的地震或海啸引发的股价暴跌。
人脑是由数十万亿个细胞组成的,在人脑成长的过程中,也会为了生存慢慢具有某种判断能力。神经元突触的构造就像网一样,在某一瞬间就能收发大量的信息,根据现实状况作出必要的判断。不过,这种判断也是有限制的,即面对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有可能会引发判断失误。无论人脑如何发达,都不可能预测未来的事情。毕竟,我们不是天使米哈伊尔。
当我慢慢翻看以前的照片时,那些尘封在记忆中的一个个片段瞬间慢慢浮现在脑海中。啊,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候啊!当初我的手指是多么嫩白纤细呀,可现在却早已变得粗糙不堪。我的视线停留在那渴望真理的青年的额头上,他有一双似星星般亮晶晶的眼睛,天真的破颜大笑,脸颊上还带有点点羞涩的红晕。然后,我回过头看了看镜中的自己,那里面有个中年医生正静静地望着我。
不知不觉间,我已48岁,步人中年。如果用曲线图来勾画我的人生,那么我现在应该算是处于哪个位置呢?是在顶点,还是已经处在下降的曲线上,我无从知晓。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某天,我定会到达曲线的底端。我的神经细胞悄悄地告诉我,虽然现在未曾经历,但可以确定的是“死亡”。这是对“思考你的未来最终会变成什么样”最确信的回答。
像死亡一样,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另一个真理是“人是自己赋予意义的存在”。它与死亡不同,死亡是不可逆转的,一旦开始就无法挽回;而意义赋予的可能性是可逆转的,所以说要想做到后者更难。不过,虽然每个人都有寻找生活意义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最终,找还是不找(又或者找不到)就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了。在选择之前会经历苦闷和犹豫,在选择之后要体会内心的矛盾和怀疑,还有向肯定或否定的方向逆转的可能。所以说,要做到后者很难。
我们在人生的某个瞬间选择了一条路,从此,生活中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不管这个选择是好是坏,总而言之,是这条路把我们带到了现在的位置。我,还有你们每一个人,满足于现在自己所处的位置吗?我们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路是自己选的,所以答案也只有自己知道。
或许,你想说你对现在的生活并不满意,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所在。那么,请不要担心!只要有大胆的决定和坚定的意志就一定能改变现状。这是前面我已经提到过的“自己赋予意义的存在”的人所拥有的特权,也是随时都能重新作出选择的可逆转属性。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倾听一下苏格兰政治改革家兼医生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Smiles)所说的话: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
决定命运。
我在人生的每一个瞬间作出的所有决定都成就了“后来”的现在的我。虽然活到现在,我的记忆中不只是有幸福的成分,我也不后悔这个结果。我不想记住的那些瞬间和人也是构成“现在的我”的要素,所以我要感谢他们。为什么?因为我的职业是带有“生”字的医生兼大学教授吗?也许你觉得我的身世如此值得别人羡慕,所以对于以前所经历的那些痛苦的回忆,我也应该用宽大的心胸去包容,对不对?虽然我不能说绝对不是这样,但是这真的不是准确答案。不管人看上去有多厉害,也只不过是“矬子里头拔将军”而已。我想感谢的是我所经历的一切,是它们肯定了我的生活,并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恩之情。就算生活中有不好的记忆,也没必要逼迫自己忘掉。如果到现在为止,你还觉得那些记忆不舒服,对它们怀有一种排斥心理的话,那不正说明你还生活在过去吗?所以,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拥抱今天。
去去去中知
行行行里觉
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两句话。我不相信只有明确懂得生活的意义才能感谢人生,只有具备是非分明的标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那是假象。我们不需要计划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但至少在心里应该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作出选择,即使那种选择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同时,最好持有谦虚的态度,先尝试一下。心里怀有可逆转性的想法,觉得自己的失误或错误能改正,持这种谦虚的心态不断努力下去,那么生活的结局就不会是痛苦的。所以说,去去去中知,行行行里觉。尽管有的苹果看上去很好吃,可是如果不亲自尝一口,就不可能知道它是甜是酸。就连我们通过经验获得的信息也有很多错误,更别说没经历过的事情了。我们在生活的过程中,经历的每一个选择的瞬间,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答案。这就是生活。
这本书记录了35年来我从中学时代到医大毕业,再到现在一直关注晚期癌症患者死亡的心路历程。书中我还提到了曾给我些许启发的一些人。希望大家能越过我生活的窗户,看到一位医生的内心世界,再越到自己窗户的那一边,对生活和死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虽然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可却不像我的那些癌症晚期患者一样。那些患者所处的状况极其特殊,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和死亡更加迫切和珍贵。当某天死亡的讯息打破了平日宁静的生活,面对他们的会是不安,又或者说恐惧。但是,请不要认为他们跟现在保持健康的你们的生活不同。两者只是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罢了,你们也逃脱不了未来死亡带来的不安和恐惧。
不管是癌症晚期患者,还是健康的正常人,我希望大家都能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死亡这个命题。也许你们并不接受我提出的生和死的模式,但是我想,哪怕只有一次从新的视角瞻仰生活也不是坏事。请在打开这本书的同时,敞开心扉,拿出时间反省生活和死亡,为自己的生活赋予珍贵的意义。
2012年11月,一个晚秋的下午,感谢温暖的阳光
尹永镐编著的《为了美丽的离别(我是见证死亡的医生)》内容介绍:好好活,好好死。这两者不是反义概念,而是为了幸福的生活而必须经过的循环过程。当走到生命最后一刻,你会想些什么?死亡不可逆转,关于“生与死”的考量,我们要以何种姿态面对?请与我们一起重新深入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义,“治愈”对死亡的恐惧死亡,不是结束,它只是代表你这段人生的完成。
《为了美丽的离别(我是见证死亡的医生)》是一本心灵励志书籍。
《为了美丽的离别(我是见证死亡的医生)》作者尹永镐博士的姐姐小时候因身患癌症而去世,也正是姐姐的离开让他决心成为一名医生。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记录了他作为一个家庭医生和专业人士的一生,同时我们还能从书中寻到一些死亡之思的痕迹。作者认为,经历死亡才意味着生命的完整,谦虚地接受死亡,赋予并反省生命的意义。寿终正寝(welldying),为高尚的人生画上句号。人要善始,亦要善终,为此,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制度和经济上的支援,以及对待生死的意识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