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尼莎与弗吉尼亚/精典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苏珊·塞勒斯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尼莎与弗吉尼亚》是国际知名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专家兼小说家苏珊·塞勒斯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由先后经历了丧亲、情人背叛与丧子之痛,晚境凄凉、一切尘埃落定后的文尼莎写给弗吉尼亚的12封长长的家书构成。这些“家书”不仅细腻呈现了两姐妹深挚的手足之情、微妙的嫉妒心理,也勾勒出她们各自在绘画和文学事业上不断进取、相互竞争而又扶持着一路走来的轨迹,同时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布鲁姆斯伯里”这一英国现代主义文艺团体中的诸多代表人物的神采与风貌。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苏珊·塞勒斯编写的长篇小说《文尼莎与弗吉尼亚》。《文尼莎与弗吉尼亚》的内容简介如下:

文尼莎与弗吉尼亚,一对姐妹花,她俩是最好的朋友,也是酸涩的对手,而在艺术领域两人携手,珠联璧合。孩童时代,她俩为“争宠”而打架。淑女长成,她俩立场鲜明,坚决融人波希米亚风格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开创崭新的生活,创造先锋的艺术之作。——婚姻,爱人,迷失,疯癫,孩子,成功,还有失败——藉此种种,她俩依然是最亲密的“同谋”。然而,她俩也相互背叛。

文尼莎·贝尔写给妹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既是饱含深情的“家书”,也是一曲挽歌。小说把手足间的争宠刻画得淋漓尽致,此外,在发挥想象的虚构层面,也达到了所向披靡的境界。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正仰面躺在草地上。托比挨在我身边,暖融融的身体紧紧地贴着我。我睁大了眼睛端详天上的浮云,研究它们是如何在高空中互相追逐,一会儿是巨人,一会儿是城堡,一会儿又变成了传说中长有双翼的怪兽的。什么东西轻轻地从我脸上划过,搞得我的双颊痒痒的。我支起身子,一下子攥住了托比手心里捏着的草根。他急忙扭开身子躲我,很快,我们两个便互相捶来捶去,咯咯傻笑,我几乎分辨不出推来搡去的胳膊和腿哪些是托比的,哪些是我的了。到后来,我们终于歇了下来,托比把脸蛋儿枕到了我的胸脯上。我能感觉到他的脑袋压在我胸骨上的分量。他的头发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我凝神注目,仿佛看见他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洁白的天使。我伸出胳膊搂住托比的脖子。平生第一次,我懂得了狂喜的滋味。

阴影自天而降。我的天使不见了。我认出了你泛着蛇绿色的眼睛。你想插到我们中间来,而我把你推开了。这时你跳了起来,在托比耳边说了什么悄悄话。他抬起头来盯着你看。从他的神情中我判断出,你的话已经把他给打动了。我知道,你是想用某个胆大妄为、异想天开的念头把他从我身边拉走。我转过身子,扑倒在草地上。草叶刺痛了我的眼睑,我全神贯注地去感受那种尖锐的痛感。当我再次转回身时,你们两个已经走了。我坐了起来,注意到托比正歪歪倒倒地坐在花园的墙头上。他一只手紧紧攥住头顶上的树枝以保持身体平衡。我听到他尖声叫着,声音中大胆与恐惧兼而有之。我想对他大叫,要他回到草地上来和我玩。后来,我又看见你抓住托比的一条腿,自己也上去坐到了托比旁边。你摇摇晃晃了好一会儿,终于找到了平衡。我知道,下面你要干的事,就是回过身来找到我,以胜利者的姿态向我挥手。我重新仰面躺到草地上,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想让你看到的,便是我的眼泪。

我从纸页上抬起头来,向窗外望去。阳光在草地上颤动。有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了你的脸,就像过去那样,常常在我写东西的时候淘气地笑,作出龇牙咧嘴的怪样。光线暗了下来,你的面庞消失了。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那里,瞪着那空落落的窗玻璃发呆。我的记忆就像缠结在一起的线团,或者像是母亲缝纫篮里装着的碎布片。那时,我总是喜欢在育儿室的地板上把缝纫篮兜底倒空,在那堆杂物里扒拉出彩色的缎带啦、掉落的纽扣啦,或三角形的紫色花边啦什么的。

母亲。她走进育儿室,就像一位王后。我们都是她的臣民,整整齐齐地排着队列,以备她的检阅,心中急不可耐,希望赶紧轮到自己。她的头发从中间分开,有一只发网把它们紧紧地盘在后颈上。她身穿一条黑色的长裙走进屋子,收拾起挂在炉栏上的湿衣服,又把散落成一片一片的智力玩具扫成一堆,归拢到原来放它们的盒子里。她的裙子发出树叶般塞塞率率的声响。她对女仆说着话,戴满戒指的手指仿佛在跳舞。我对她问女仆什么问题清清楚楚。这以后,我就会把我的娃娃们摆好,模仿母亲那种清晰而又圆润的嗓音,去向它们查问蓖麻油,以及需要缝补的衣服的事。我努力把头抬得高高的,背挺得笔直,直到双肩僵硬得动弹不了。最后,母亲在壁炉前的一把椅子上坐了下来,喊我们到她跟前来。

托比总是第一个。我看着他被拉进母亲的怀里,闭上眼睛去想象她长裙的那种丝绸的触感,以及她身上散发出来的薰衣草和香水的气味。我睁开眼睛,看到她正用手指抚摩托比的头发。我从来不去问为什么托比总是第一个,或者在阿德里安生下来之后,为什么他的位置又紧排在托比之后。我认为这就是事物的秩序,在这其中,我个人的愿望几乎是无关紧要的。然而,当母亲松开了托比,给了他一个吻,然后又向你伸出手来时,我感觉好像某个承诺被打破了似的。我的肚子一阵阵抽搐,我感到义愤填膺,脸都涨红了。我是老大啊。我应该在你之前的啊。母亲把你抱到她的膝头上,你用两只肉乎乎的小手去够她胸前的丝带。母亲皱起眉头责备你,你却反而向她挨得更近地去亲她。她的笑容仿佛冬日午后的阳光一般。你似乎在她的怀里待了好长的时间。你以拍手游戏的节奏拍着两手,母亲表扬了你,而我心里想的却是,假如壁炉里正好有一点火星进出来溅到你的衬裙上会怎样。我想象着你的衣服着起火来,你红色的头发也被烧着了的样子,那时母亲就会惊慌万分,赶紧把我抱到她的怀里。

传来了敲门声。爱伦刚刚上楼,有点气喘吁吁的样子,用托盘带来一张卡片。母亲叹了一口气,去取那张卡片。她读完了之后,把卡片放回托盘,然后告诉爱伦她会马上下楼。她把你从腿上抱了下来,最后对女仆吩咐了几句,然后便跟着爱伦下楼去了。

我盯着看她的背影。你向我慢慢爬过来,用手来够我鞋子上的搭钩。我如闪电般把脚后跟往后一缩,害得你的手指头就到了我的鞋底下。你发出一声惨叫,其实那表达的也正是我心里的感觉。我数到五下才松开脚跟。然后,我俯下身子把你抱起来,坐到刚才母亲坐过的椅子上。我把你抱坐在大腿上前后摇晃,直到你发出轻柔的鼻息。我知道,你已经睡着了。

P1-4

序言

从历史进入小说的英伦姐妹花

提起苏珊·塞勒斯(Susan Sellers),中国学者也许不算陌生。作为国际知名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专家、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英语文学教授,她与苏·罗伊(Sue Roe)共同主编并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文学指南”之《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书,早在2001年即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并成为现代英国文学及伍尔夫研究者的案头之书。然而,作为长篇小说《文尼莎与弗吉尼亚》(Vanessa and Virginia)及一系列短篇小说的作者,并曾荣获卡诺盖特新作奖(Canongate Prize for New Writing)的塞勒斯,恐怕并不广为国人所知。

然而,对于兼具学者与作家双重身份的塞勒斯自身而言,以文尼莎·贝尔和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一对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史上不可绕开的姐妹花的情感生活,以及她们与著名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之间复杂关联为中心而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却是水到渠成的自然选择。当然,选择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因为要还原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一位在全世界拥有读者无数的天才作家与英格兰百合的丰采神韵,经受庞大的国际伍尔夫学会会员挑剔的目光和一年一度的国际伍尔夫研究大会纷繁成果的考验,同时又要使小说区别于严谨的传记类著作而开拓必要的想象空间,摆脱学究气而征服广大读者,对作者的知识积累、虚构能力和艺术禀赋都构成严峻的挑战。塞勒斯经受了来自学界、出版界包括伍尔夫本人异常重视的普通读者的多方考验,成功展示了自己在文学写作方面的出色潜能。作为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文尼莎与弗吉尼亚》于2008年在英国雷文斯出版社首版后迅速走红,翌年即获再版,目前已有10种以上译本,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巡演和有声读物出版。包括《纽约时报书评副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加州文学评论》等在内的众多报刊均刊发了书评。小说改编的舞台剧还于2010年在著名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被隆重推出。

作品共十二章,仿佛由先后经历了丧亲、情人背叛与丧子之痛,晚境凄凉、一切尘埃落定后的文尼莎写给弗吉尼亚的十二封长长的家书构成。这些“家书”不仅细腻呈现了两姐妹深挚的手足之情、微妙的嫉妒心理,也勾勒出她们各自在绘画和文学事业上不断进取、相互竞争而又扶持着一路走来的轨迹,同时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布鲁姆斯伯里”这一英国现代主义文艺团体中代表性人物,如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画家邓肯·格兰特、社会活动家伦纳德·伍尔夫、小说家EM.福斯特、经济学家梅纳德·凯恩斯、女作家薇塔·萨克维尔一韦斯特等的神采与风貌。

作品大略由三条内在的情节线索交织而成:一是姐姐文尼莎复杂而痛苦的情感历程,包括与克莱夫·贝尔名存实亡的婚姻,与罗杰·弗莱之间惺惺相惜的默契与友情,对自由不羁的邓肯·格兰特才华的欣赏、与他长期的同居生活、一次次被他背叛的苦涩与默默等待,以及处于邓肯与大卫·伽内特同性恋夹缝中的尴尬处境等等;二是妹妹弗吉尼亚奇特的婚姻与情感世界,以及文学事业一步步走向成功,精神病痛却日渐加剧,最终在对精神再度失常和德国法西斯势力进犯的忧惧中投乌斯河而亡的悲剧结局。这其中,童年时代受到同母异父兄长乔治的性骚扰,挚爱的母亲和父亲逝去后第一次的精神崩溃,和最早发现自己写作才能的姐夫贝尔之间的暧昧情愫,与忠诚沉稳的伦纳德·伍尔夫婚后亲密厮守但又几乎无性存在的婚姻,先后与女作家薇塔等产生同性之爱,夫妇共创霍加斯出版社并出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等的作品,以《雅各的房间》、《达洛维夫人》等作品不断探索现代小说艺术等弗吉尼亚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均有反映;第三条线索则是这对同胞姐妹作为情场与事业上的竞争敌手和先锋艺术的共同探索者的复杂关系,以及她们之间深厚的血缘与情感维系。孩提时代,她们即处在对天使般的母亲朱莉娅、才华横溢但又难以相处的父亲斯蒂芬爵士和挚爱的兄长托比之爱的争夺中。随着亲人的相继离去,她们告别了老宅,艰难而又决绝地斩断了和虚伪僵化的上流社会的牵系,开始了“布鲁姆斯伯里”崭新的生活。小说第一章生动描绘了少女时代的她们和托比在草地玩耍的情景。两姐妹争夺兄弟宠爱的稚气行为,已经暗示出她们不同的个性,以及日后既竞争又互补的奇妙关系。末章再现了这一场景,以复沓的形式前后呼应,强化了小说主题。“布鲁姆斯伯里”时期的姐妹俩分别开始了在绘画与文学事业上的扬帆“出航”。文尼莎为妹妹的作品配制插图,珠玑美文与绚烂色彩交相辉映,构成了真正的姐妹艺术。多年之后,弗吉尼亚亦以呕心沥血完成的《罗杰·弗莱传》,帮助姐姐重回青年时代的曼妙时光,同时整理并出版了朱利安·贝尔的回忆录、诗歌和书信,为痛失爱子的姐姐提供了莫大的精神安慰。而以两姐妹为核心,作者亦绘写了一幅幅“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成员的活跃身姿,织入了英国现代主义艺术史上一系列重要事件,包括1910年11月,以罗杰·弗莱为首的先锋派艺术家首度将法国后印象派绘画引入,在保守的英国社会激起的轩然大波;1912年,包括邓肯和文尼莎的画作,以及俄国艺术家米·拉里翁诺夫和娜·贡恰洛娃夫妇的作品在内的第二次后印象派画展在伦敦的开展;弗吉尼亚的小说《出航》、《雅各的房间》和《到灯塔去》的出版,她与薇塔的恋情催生的奇幻小说《奥兰多》的热销,贝尔才情横溢的美学演讲等等,使读者备感亲切。

就艺术特色而言,小说首先择取了一种饶有新意的叙述视角,以老年的文尼莎(“我”)向已故的妹妹弗吉尼亚(“你”)坦陈心迹的倒叙形式展开,时间上则自弗吉尼亚投河自溺后的诸多变故返回,依照时序回忆了姐妹俩一生中共同面对的重要事件。由于作品整体结构建立在回忆基础上,历史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家居场景与人际交往片段得以复原。作者又精心编织了一张回环往复的时间之网,使得过去与现在不断组接并交互映衬,营构出时间与场景不断跳跃又形成有机连缀的独特效果,以想象填补了历史的缝隙,创造出“追忆似水年华”的诗意之美。

其次,作家精心设计了多种元素的对比,如姐姐的绘画艺术与妹妹的文字生涯之间的对比;父母对妹妹才情的欣赏与姐姐自以为受到父母忽视的失落感的对比;姐姐的热烈奔放与妹妹的淡泊宁静之间的对比;姐姐复杂混乱而又充满了不稳定性的爱情生活与妹妹单纯的非性爱情和同性恋情之间的对比;邓肯在异性与同性恋之间的摇摆与伍尔夫的忠诚体贴之间的对比等。对比元素间的彼此映照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张力关系,强化了小说的艺术效果,有力烘托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第三,由于作品以一位现代主义画家的视角来追述往事,绘画在小说中成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象征符号,起到了烘托气氛、寄寓情感、暗示人物命运的重要作用。小说中作者加以细腻描绘的画作有的出自文尼莎之手,也有的是特定情境下虚构而成,但无一例外地以逼真或变形的方式映照出了文尼莎的沧桑人生,串联起她与贝尔不和谐的婚姻、对罗杰和邓肯的爱情、对战争与法西斯暴力的默默抵制和与妹妹之间的血肉深情。一幅幅画作可说与人物的生命融为一体,呼应、见证了人物的精魂。

而对中国读者来说,小说还有一点使我们倍感亲切的是其中的中国元素:即文尼莎和贝尔的长子、青年诗人朱利安·贝尔的中国之行、他与现代女作家凌叔华的秘密爱情及私情泄露后奔赴西班牙,并以志愿者的身份英勇牺牲于西班牙反法西斯内战战场的一系列史实,在小说中亦有反映。小说第九章中写到剑桥才子朱利安怀揣热烈而浪漫的革命之梦来到中国武汉,与母亲通信往还,并寄赠母亲美丽的中国丝绸。各色丝绸裹在思念儿子的母亲身上,仿佛一道绚烂的彩虹的场景描写,令人动容。儿子逝后母亲睹物思人的忧伤,更是让人潸然落泪。

总体而言,小说具有沉静优雅、质朴抒情的语言风格,语言清丽,可读性强,怀旧的情调又给人带来“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感受。相信《文尼莎与弗吉尼亚》一定会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无论是小说中当年的姐妹花,还是目下再现出她们神韵的女作家,都对遥远的中国怀有真挚而炽烈的倾慕之情,因此,小说中译本的面世,既是对先人深切的纪念,亦会给今人带来由衷的喜悦。

后记

2010年春,我收到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chews)英文学院教授苏珊·塞勒斯(Prof. Susan Sellers)的来信,询问她的长篇小说《文尼莎与弗吉尼亚》在中国翻译的可能性。她还寄赠了封面印制得十分精美的小说。我翻阅过后,很是喜欢苏珊清丽、雅淡而富有味道的文笔,加之之前一直在做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相关研究,正有赴英伦进一步搜集资料的计划,于是接下了翻译这部小说的工作,并于2010年秋飞赴英国,前往圣安德鲁斯大学英文学院访学。位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附近的圣安德鲁斯是一座仅有i条主街、步行从这头走到那头不超过20分钟的小城,却是高尔夫球的发源地,拥有全世界最为古老与著名的高尔夫球场;圣安德鲁斯大学亦是英国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夫妇的母校,是一座历史悠久程度仅次于牛津与剑桥的名校,建校已有600年。小城内教堂、城堡与其他古迹鳞次栉比,诉说着苏格兰历史上残酷的宗教纷争与风云变幻。

英文学院对我很是礼遇,不仅在大学最漂亮的主楼内为我安排了一问办公室,而且还配备了电话和打印机等。拥有了伍尔夫所向往的“一问自己的屋子”,清晨自海边一路谛听着海鸥温柔的啼叫声,穿过大学教堂走进办公室,心很快能安静下来。更为难得的是,我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居然是伍尔夫的姐姐文尼莎为妹妹所画的一幅肖像画!因此,我觉得自己与斯蒂芬爵士的这两位著名的女儿,“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中两朵最美丽的娇花似乎有着某种神秘的机缘。每当我从译事中抬起头来,便可看见伍尔夫斜倚在长椅上、凝神静思的娴雅模样。可以说,对这部呈现斯蒂芬姐妹间的血缘深情与复杂关联的小说的翻译,一直是在墙上伍尔夫肖像的注视下进行的。而我也一直提醒自己,一定要认真仔细,吃透文本,似乎这样才能不辜负两姐妹冥冥中对我的期待。

由于有着近在咫尺的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做后盾,我的翻译工作进展顺利。在译事之余,我流连于图书馆中,几乎翻遍了架上有关伍尔夫、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相关论著。这些努力进一步丰富了我对一百年前以斯蒂芬姐妹为中心的英国现代主义文艺群体风貌的理解,并对我的翻译工作大有裨益。这其中还要特别提到的,是苏珊和我之间深厚情谊的建立。苏珊是国际知名的伍尔夫学者,《剑桥伍尔夫文学指南》的主编之一,身上有着女性知识分子那种特有的文雅、精致与谦和。我们在圣安德鲁斯和剑桥多次见面。她介绍我和其他的英国文学学者相识,参观剑桥大学各学院内部,邀请我为研究生做讲座,尤其是耐心地帮我解决了翻译过程中的一些疑惑。在此过程中,英文学院的师生们亦在工作与生活中给予了我多方面的照拂。院长,荣誉教授罗娜·哈特森(Prof.Lorna Hutson)和副院长,莎士比亚专家内尔·罗德斯教授(Prof.Neil Rhodes)为我的翻译与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苏格兰诗歌研究专家,诗人罗伯特·克劳福德教授(Prof. RobertCrawford)在我们首度见面时就赠给我一本在他的帮助下完成的苏格兰诗歌中译本,令我深为感动;伊恩·布莱斯博士(Dr. Ian Blyth)则不厌其烦地帮我查询与确定了小说中涉及的伍尔夫与部分亲属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学院两位可爱的秘书萨曼莎·迪克森(Samantha Dixon)和简·伽特里奇(Jane Guttridge),网络与计算机主管娜塔莉娅·比列茨卡(Natalia Biletska)以及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闫梦梦等,亦在生活上给我提供了温馨的帮助,这些都是我在忆及圣安德鲁斯的生活时难以忘怀的。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正是在我对画家文尼莎与小说家弗吉尼亚故事的翻译过程中,有关伍尔夫小说与视觉艺术关联的想法日渐清晰。我围绕着这一主题进一步阅读与思考,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并有待深入挖掘的课题。我申报了国家社科课题并获得了立项。对此,我也是要感谢苏珊,感谢《文尼莎与弗吉尼亚》这部小说,并对小说中的这对女主人公心存敬意的。

我同时还要感谢珍妮·布朗女士(Jenny Brown),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杨全强老师和小说中文版的责任编辑芮逸敏女士。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这部小说的顺利面世成为可能。最后,我还要感谢先生与女儿在我孤独的时刻所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

杨莉馨

二O一一年秋

书评(媒体评论)

对任何一位仰慕过“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人来说,这是一本洞若观火的小书……对热爱“布鲁姆斯伯里”的粉丝们的真心款待。——美国《出版人周刊》

折磨人的天赋,同胞间的冲突,家庭纠纷,受挫的罗曼史,还有情感上的绝望——关于这一切的文字探险,美妙绝伦。——美国《书单》杂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1: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