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年间,在今山东莒县,有一个叫刘勰的贫苦少年。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病去世了。刘勰的父亲是个读书人,死后没给刘勰留下什么值钱的家产,只留下了几本书。
没有了父母,刘勰过着艰苦的日子,但他从来不忘记读书。书是刘勰最好的朋友,在他面前展开了美好的世界。可是因没钱买灯油,刘勰晚上就不能读书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远处的寺庙里有灯光,就开始天天到庙里去读书。寺庙住持看他可怜,就收他做了徒弟,每天供养他吃喝,从此。刘勰就有时间安心读书了。
转眼十年过去了,刘勰读了很多书,在读书过程中,他常把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多年以后,写的读书笔记便积攒了厚厚的一摞,但他不确信自己写得是否足够好,就想找人请教。他听说东庄有个人叫沈约,是有名的大学问家,现在已告老还乡,心想:倘若能得到他老人家的指点,那该多好呀!于是刘勰把书稿用一块布仔细包好,兴致勃勃地去拜见沈约。
沈约的家人是个势利眼,他看刘勰穿得破破烂烂,把眼一横,喝道:“哪里来的叫花子,敢在咱老爷的府门要饭,快滚!”
刘勰陪着笑脸说:“我不是来要饭的,是来请教沈老爷学问的。”
那家伙听也不听,继续骂道:“穷小子也懂学问,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别说今天老爷不在,就是在,也不能让你进!”然后“啪”的一声,关上了大门。
刘勰受到奚落,心里倒想出一个好主意。他想起老住持说过,沈老爷最爱读书,自己要是个卖书郎,在村口卖书,沈老爷就会自己找上门来。说干就干,刘勰抱着小包袱站在村口的路边,高声喊叫:“卖书哟!卖书哟!古本、珍本、善本……”几辆马车从刘勰面前经过,停也没停,眼看快到中午了,刘勰连晒带饿已经没有了力气。正在这时,远处又跑来一辆马车,刘勰又鼓起劲喊了起来:“卖书哟!卖书哟!古本、珍本、善本……”
马车来到刘勰跟前,忽然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位老者,说道:“小伙子,你卖的是什么书?拿来给我看看。”
刘勰没有急于递书,而是反问道:“请问先生尊姓大名?”
老者说:“我是沈约。你有什么事吗?”
刘勰急忙上前行礼,然后捧上手稿,说道:“请沈大人原谅小人,小人并没有什么珍本、善本,只是把自己多年学习的心得写了下来,想请大人指教。可大人府上门人不许小人进,小人只能用这个方法见大人了!”
沈约听刘勰说得恳切,看他是个老实人,就对他说:“好吧,你先把书稿给我,我看看再说。”刘勰高兴地走了。沈约把刘勰写的读书心得带回府里,打开一看,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几万字的手稿,他一口气读完了,连饭都忘了吃。
沈约十分欣赏刘勰的这部心得书稿,认为很有特色,也有独到见解,应该起个书名,把它刊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于是他就请刘勰来到府里,说出了自己的设想,并亲自为此书命名为《文心雕龙》,还挥毫题写了书名。
由于沈约的推荐,《文心雕龙》很快被大家传阅,成了传世佳作。P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