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雨凝笔端--杨洪立杂文随笔选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洪立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不吃“美人腿”

在美食家无所不品尝、饕餮之徒无所不吞食的今天,我却仍恪守着不当吃者不吃的僵化教条。何者?皆因不敢吃、不忍吃也。

比如蛇蝎,不论别人吹得多么美味,我是一直没敢破戒的。又如穿山甲、娃娃鱼之类,不管别人吃得如何津津有味,我也是一直不忍下箸的。

不由得想起关于“美人腿”的旧事。记得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上了一道菜,服务员小姐报菜名日“油炸美人腿”。乍一听不由得吓了一跳:怎么连人肉也端上了餐桌?莫非遇上了黑店?

朋友笑道:“美人腿者,蛤蟆腿也,这样称呼不过显得风雅罢了。”我惊魂未定,始终没敢“风雅”。至今已有几个年头矣。美人腿,不知哪位风雅之士命名。在某些人看来,可能够美味、够刺激的。不是吗?一边有滋有味地啃着蛤蟆腿,一边想入非非,那是何等的满足!如今不是说吃饭要吃情调吗?大概这也是一种“情调”吧?只是我总觉得这情调并不怎么高雅,把“食文化”弄到这个地步,也实无多少文化可言。有时面对“美人腿”,竟然很想洒一滴痛惜之泪。

尽人皆知,青蛙是害虫的天敌,庄稼的卫士,人类的朋友。一只青蛙每天大约要吃70多只害虫,一年即可消灭上万只害虫。这是何等了不起的功绩!这不比想尽各种法儿研制杀虫剂(如今的害虫抗药性特强,竟可拿药当吃喝),无休无止地喷洒各种农药要好上一万倍吗?前不久家中来信,说今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势特好,但就是害虫太多,人们捉不胜捉,治不胜治。出现这种状况,是否与害虫的天敌减少有关呢?尚不得而知。

记得小时候,每当夏秋之季,特别是一场豪雨之后,池塘沟渠里便聚集着数不清的青蛙,形态各异,颜色不同,蛙鼓声声,此起彼伏,如一首田园诗,一曲交响乐,令大人孩子欢欣不已。可是现在呢?这种情况很难见到了。据日前报道,时值夏秋之交,雨水超长丰沛的津郊夜晚出现了反常现象:本是蛙鼓声声催人人梦的季节,如今却“乐声”稀疏,有的地方竟成“绝唱”。其原因不说自明,只因逐利者、贪食者乱捕滥杀造成。呜呼,只为啃食“美人腿”,竟将朋友送灵台。

对这种现象,人们已发了不少感慨,也提了不少建议,至今似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章程,亦见效甚微。看来,要改变这种状况,非得有明确法规,并有人监督执行才行。

不过,对于每个人,至少是可以讲点公德,讲点良心,有一点环保意识,自觉做到不捉、不买、不食青蛙的吧?反正我不吃“美人腿”——为了那可爱的生灵不致灭绝,为了那动人的蛙鼓不致绝唱。

(载《今晚报》1994年10月21日)

另一面的“发掘”

近年来,在咱们中国,很出了一批勇于大胆怀疑、敢于标新立异的“历史学家”。这类学问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据说是“发掘”历史的另一面,即所谓“真实”的不为人知的一面。其理由是,在过去的文字记载和宣传中,有许多不真实的成分,需要由他们为之辨伪、鉴真、证实。这样的例子新闻媒介已披露不少。远的不说,单说最近的就有两件相当轰动的事例。其一是,有人撰文说,“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说法缺乏根据,属子虚乌有,只是为了“教育后人”才编造出来的。结果弄得有关人士又是查历史,又是找根据,证明确有此事,才使一场小小的风波烟消云散,,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另一件是,有人在读《谢觉哉文集》时,竟然从谢老记述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文字中,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即:红军长征实际上并不像过去说的“挖野菜”、“煮皮带”、“吃树皮”那样艰苦,以往宣传得过分了,“那段历史被倾斜了”。结果,也使得年逾高龄的谢老的夫人王定国同志不得不“心情沉重地”撰文,以亲身经历证明“历史并未倾斜”。此后又有多位老红军战士站出来作证,维护历史的真实。

看了有关这两件事的报道,我不由陷入沉思,且愈想也愈有点“心情沉重”起来。因为,在很长一段历史中,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凌辱欺压,中国人的地位连猪狗都不如,这是人所共知的史实,是连列强也供认不讳的。而现在竟然有人要翻这个案,究竟意欲何为?是证明帝国主义“善良”,还是说明做奴隶的日子“好过”?是鼓舞人民自强自立,还是让国人忘记历史,生长奴化意识?红军长征艰苦卓绝,人民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这也是人人皆知的事实。现在有人竟然也要否定这一点,在人们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为实现四化大业而艰苦奋斗的征途中,这样做又能起到什么积极作用呢?  此类现象在文学艺术乃至现实生活中也有反映。有些人在写到讲到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总是千方百计地进行另一面的“发掘”。即从反面人物、被人民唾弃的人物身上挖掘点“善”和“美”,从英雄人物甚至革命领袖人物身上挖掘点不光彩的疮疤,甚至将臆造出来的“隐私”、“丑闻”当作事实津津乐道。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反映了“真实”,才是秉笔直书。实在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逻辑,什么心理!

真实地反映历史是必须有的唯物主义态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也是必须遵守的原则。基于此,对某些确实有误的史料加以甄别纠正,自然也就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把兴趣放在无稽之谈的另一面的“发掘”上,以荒诞的标新立异为能事,我看对此是应该警惕和加以反对的(恶意的诽谤更当别论)。

好在历史不是可以胡揉乱捏的面人,也不是能够任意打扮的女孩儿。谁捉弄历史,谁就要受到惩罚。所以,笔者奉劝此类“学问家”或好此道的朋友,还是正正经经地做人做学问为好。

(载《人民日报》1994年11月7日)

P152-155

目录

军人的情怀——杨洪立《风雨凝笔端》序

吴中杰

我的杂文观(代序)

良药未必苦口

从不识字者得佳句说开去

假若诸葛亮与周瑜在一个单位

有感于孙悟空受封

面子的贵与贱

孙悟空不应成佛

莫做现代“看客”

被人琢磨怎么办

武松的苦恼

声音三题

从天龙说到地龙

斥蚊

话说“桃色新闻”

荡扫“三风”

国人的指甲

“最佳领导”

论“回头看”

不妨浪漫些

“毛主席在陕北”

“民力”与“民利”

从长城说文明

黄粱梦说梦

阿傩、伽叶这号人

佛祖难辞其咎

休做“誉蚊者”

少一把剪刀怎么办?

姜燕及请客

猴性变了

白头情更切

愚公的子孙

升官“硬贴术”

“老”之常谈

旁观者“浑”

“饮食文化”之非文化

论“一哄而奖”

请读《邓通传》

戏说财神

“万棉花”的鄙与悲

赵奋治谀

泼一盆冷水

说说文昌帝君

温室效应和环境意识

姜太公、范蠡与“下海”

功在怨磨

“咸亨”掌柜算老几

南北斗星君的教训

蕴含理趣的洗衣诗

莫让空话把党架空

“村学究”可敬

做“一匹有功于人世的好狗

话说摇钱树

放暗箭者的下场

丑人潘安

子能不肖始称贤

先足而后取

玩权术者可以休矣

有骨气的赵鼎

章厦浮沉之启示

恶吃

伴食宰相四谈

李畲应自科罪

不用“跑官”者

冥界通货膨胀

谢弘微不争财

割席与割毡

半老徐娘与半面妆

“唱什么歌”与“做什么买卖”

到底怎么活

孙费绝命诗的是是非非

多一些“拉翰林”者

不吃“美人腿”

另一面的“发掘”

从“跪式服务”想起“香唾壶”

“文如其人”琐谈

趣话“天蓬一族”

从不肖子状告父母说起

纪晓岚的可悲处

人命值多少钱

喝酒引出的难题

牙缝里嵌的肉屑

拍马竟成大“学问”

茹太素其人

轿竿颤悠悠

尊人者自尊

“艺术”走俏的困惑

攀附刍议

攀附再议

“厚黑学”可以休矣

武侯祠名联的联想

莫作“无气官”

也谈“休闲”

“软包装”的时髦

谈“制造”人才

话说“领导也是人”

中国人的帝王情结

如此“代表”

以恶为荣析

比留科夫的幽灵及遗风

由“圣”说“王”再说到“家”

何为“使人微笑的批评”

胡雪岩是否值得学习

缺“氧”症

吴妈告状

见义勇为的“附加条件”

重新叫响“劳动光荣”的口号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二论

叼在嘴上的腐败

钟馗闹饥荒

“酒徒的传人”

“不确城”的联想

翘一副兰花指行吗?

读“捕蝗谣”

选拔干部“新三宝”

如此“身边人”

不敢有“文化”

搞腐败的“资格”论

明知还要

武则天不养猫

楚耶律材的用世观

“切吾切”之类

吊“刁民”之死

《苍蝇评传》撰写提纲

“善自为谋”的流弊

西门官人的书房

赌徒心态种种

不喜欢猫

且辨“青鱼”充“子鱼”

陈规陋俗何时尽

“肥城数牛”不足训

贪官的“谦虚”

“开发”到哪里去

人之将败其言也壮

真相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且说“干的不如”

萧绎烧书的教训

孔子是个“老人家”

学好还是学坏

“相濡以沫”别议

“趋炎附势”杂谈

解读某些流行词儿

人格值多少钱

好事办成了坏事

民意与扭曲的民意

精神产品“逆差”现象感评

乌鸦与狐狸故事新编

也谈“窝里斗”

爹是爹娘是娘

《大明律》禁迎来送往

“一门侥幸”与“千里埋冤”

当官即不许发财

意欲流芳却遗臭

查一查“上有所好”

林府没有“衙内”

南郭吹竽新解

官迷无品

“两面人”杂议

唐僧师徒再就业

变味的气功师

打虎与驯虎——虎年随想

莫忘师德

邪门的“考试”

从椅子想到“椅子情结”

送礼的行情

井蛙之旅

不信大奖

什么声音最讨厌

且说秦桧在位时

戒酒难

“说”的乱弹

“新人族”评说

蝙蝠新传

小心“猪作饵”

邪门的“初恋中心”

怎样才能“称职”

痛打“猪嘴”

小车被砸以后

功能衰退症

英雄儿女各千秋

给百姓“弹劾权”

说文化快餐

警惕“金钱癣”

不敢得罪警察

龟兔赛跑101——兔年的寓言

岑文本不置家产

烈女跳楼何时了

评文坛怪状

斥楚人致富术

永远的包公

鼻子将成为摆设及其他

离奇的逻辑和标准

钢丝桥横小儿寒

谈焚书

愚公、智叟的后续新闻

树上还有几只鸟

由一个不爱母亲的“父母官”说开去

话说“微服私访”

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乱弹

下一个世纪属于谁

不让“校人”得逞

狐狸与老虎故事新编

不要再放这样的“卫星”

且说“会说话”

麦纳布的雄鸡

“民心工程”勿伤民心

读不懂的“艺术”

奇文评点

贪官的身后

文化的“软杀”

“性”风作浪何时休

难解的“基因”因素

贪官诉状

关于惩贪之“三率”之研究

拆除“功德碑”

“一以了之”与“不了了之”

女娲论世及其他

奇怪的“奇遇”

百字杂文(十则)

序言

军人的情怀

——杨洪立《风雨凝笔端》序

吴中杰

杨洪立同志长期在部队工作,是个老军人。军人是与枪杆子打交道的,但他却同时拿起了笔杆子,大写其杂文。20年间出版的杂文集有10本之多,虽比不上那些一年能出几本书的人多产,但是也够勤奋的了。杨洪立同志是个将军,而且官职不小。一般人处在这个位置是不大写文章的,即使过去原是作家,做官之后也就笔疏意懒,连发言稿也要秘书代劳,偶或执笔,则多是应景文章,无甚可观。但杨洪立同志却笔耕不辍,而且所写文章针砭时弊,很有锋芒,这是非常难得的。

我也是一个杂文爱好者,而过去所读杨洪立同志的杂文却不多,因为他的杂文散发在各地报刊上,不易见到,结集出书后,又不事张扬,在如今商业炒作的年代,也就不为人所注意的了。但炒得炙手可热的,未必是好文章,不事张扬的,却往往颇有阅读价值。这次杨洪立同志将自己过去的杂文随笔编一选集,要我作序,我这才有机会较多地接触他的文章。一读之下,觉得很有兴味。

文章结集是好事,这是作者的成果,易于流传,但同时也容易暴露出缺点。有些人的文章,零散的读几篇,倒也有些新鲜感,但集中在一起来读,就觉得重复太多:内容重复,笔调重复,情感也重复,多读几篇,就令人感到乏味。而杨洪立的集子,却没有这样的缺点。刚翻阅了几篇,立刻被吸引住了,很快就将校样通读了一遍,深感痛快淋漓。这倒并不是说杨洪立同志在文体上有什么刻意求异之处,多半还是由于杂文涉事宽泛,文随事迁,也就觉得笔墨灵动了。

可见文章之优劣,还是以内容为先。杨洪立同志在《“软包装”的时髦》一文中批评充斥于时下文坛和传媒中的“软包装”作品,指出其特点:“一是软,远离政治,远离现实,风花雪月,花草虫鱼,乃至油盐酱醋,拌嘴吵架,生病吃药,日常起居,都可以找出话题,写出洋洋洒洒的大作。二是甜。甜腻腻的情调,配以软绵绵的语言,轻飘飘的文笔。像奶油巧克力,夹心大雪糕,像唱摇篮曲,催眠歌,又像说情话,发梦呓。”此乃一针见血之言,正因为此类作品甜腻腻软绵绵,所以多读即能令人生厌也,哪里及得上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特色的杂文那样与现实贴近呢。正因其与现实贴近,故能耐看也。

当然,单有立意,还未必能有好文章。写杂文还需有广博的知识和好的文笔。杨洪立的杂文之所以耐看,除了切中时弊外,还因其引古证今,使读者能获得深层的思考。杨洪立同志喜读古书,不但读正史,而且还读了许多野史杂记,以其历史知识融入笔端,拓展了文章的境界。杨洪立的杂文虽然多引自古书,却没有掉书袋的感觉,因其本意不在卖弄,也不想写知识小品,而是为了开掘时弊的历史根源,或者以史事来作今人之鉴,这就将史料用得活了起来。

一个作家自选集的出版,可对过去的文章作一阶段性的总结。这不是写作的终结,而是新的起点。我希望杨洪立同志能有更好的杂文出现。

写于沪上朱石斋

内容推荐

《风雨凝笔端——杨洪立杂文随笔选集》是作者杨洪立从近十部已出版书稿中自选的一部杂文随笔选集,时间跨度二十余年,文字三十余万。其作品都曾在公开报刊发表过,散见于《人民日报》、《求是》杂志、《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及一些省市的主流报刊,有数十篇还曾在各种评比中获奖。

《风雨凝笔端——杨洪立杂文随笔选集》内容都是针对党内外存在问题和社会上的种种怪相所作针砭、所发议论、所提建言。有对腐败行为的剖析,有对假恶丑现象的贬斥,有对某些谬论乖言的辩驳,更有对真善美、对英模人物、对义举善行的褒扬歌赞。

编辑推荐

《风雨凝笔端——杨洪立杂文随笔选集》是作者杨洪立从近十部已出版书稿中自选的一部杂文随笔选集,时间跨度二十余年,文字三十余万。

该书对从政、经商、成才、做人都不无启迪和教益,给人智慧与启迪,令人兴奋与向上。杨洪立的杂文之所以耐看,除了切中时弊外,还因其引古证今,使读者能获得深层的思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