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爱有行/北大影响力
分类
作者 师曾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爸爸一直牵挂着新疆的学生们”

2004年2月,孟二冬主动要求,赴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

石河子大学的学生张瑜想起孟二冬在新疆的日子,感慨万千:“到新疆的第二天,孟老师就要求上课。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支教时间,孟老师要求教学秘书增加他的课时,达到了正常工作量的三倍。”

张瑜回忆说,支教的第二周,同学们发现孟老师的嗓子开始沙哑,并且一天比一天厉害;课堂上孟老师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后来不得不用麦克风。他们不知道,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恶性肿瘤正挤压着孟二冬的气管和食道,使他难以发声、难以咽食。“但是孟老师忍受着巨大的病痛,坚持完成每周十个学时的教学任务,没有休息一天,直到讲完最后一课……”

2004年5月2日,孟二冬被紧急送回北京。得知老师的病情,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沉浸在一片悲恸之中,不少人失声痛哭。

“石河子的138名学生精心准备了一个精致的留言簿,每个学生都写上了自己的祝福,寄给了爸爸。”孟菲见证了这段师生情谊,“一位女同学在留言簿上写下了:‘您身上蕴藏的为人师表的优秀品德,以及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您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

“爸爸始终牵挂着新疆的学生们。”孟菲回忆起父亲生病的日子。石河子大学的学生来看望他,他很少谈自己的病,谈的最多的话题总是石河子大学,是他没有把课讲深讲透的遗憾。师生们自发地捐款2881.40元,孟二冬很感动,但是分文未动。他知道,那里的学生们急缺图书资料,就让爱人去刻录了两百张古籍资料文献光盘,让自己的研究生去石河子大学为本科生开讲座,把光盘和资料带给大家。

孟菲说:“爸爸教过的好多石河子大学的学生,都把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正如石河子大学中文系2002级同学杜淑娟所说:“以前,想到自己毕业后可能要当‘孩子王’,总感到有些落寞,有时甚至产生这样的想法:生活在落后的西部地区,真是不幸。自从上了孟老师的课以后,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重新校正了生活坐标。如果将来当了老师,我会像孟老师那样,兢兢业业去做好本职工作。”

“我从来不在爸爸面前哭”

2004年5月、2005年1月和9月,开胸、开颈、开颅,孟二冬先后进行了三次大手术,接受了不同部位的化疗。这是他在病榻上度过的最难熬的一年。

第一次手术结束后的五天五夜,孟二冬都住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后的18天里,他滴水未进,第19天咽下第一口水竟用了24小时——他已经不会咽,也不知往哪里咽了。这中间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为他从不呻吟,从不诉苦。孟二冬的主管大夫说:“问他有什么不舒服,他都说‘还可以’。”

“爸爸不像个病人,他总是微笑着。”孟菲眼中的父亲总是那么乐观。病榻上的孟二冬,依旧保持着幽默的本性,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

几次手术下来,他对人说:“我的身体就像攒电脑一样,被重新组装了一次。”

博士生翟景运去看孟二冬时,他正接受针灸治疗。看到他身上、头上扎满银针,翟景运赶紧说:“您不要说话,听我说就好了。”“没关系,我能说话,针没扎在我嘴上。”孟二冬笑着回答。他还安慰翟景运:“做论文、找工作都要沉住气,都不要紧张。”

“即使在病中,孟老师仍然坚持工作。这一年多里,他新招了三个博士生和两个硕士生,送走了三个硕士生,并亲自辅导了我们的论文写作。他甚至向学校提出,希望在校内有一间单身宿舍,方便与我们交流。”孟二冬的学生最能体会老师的敬业精神,“孟老师的学术研究也丝毫没有落下,他再版了《中国文学史》,还在《国学研究》上发表了七万字的《陶渊明无弦琴的认同与启示》。”

病中的孟二冬不仅积极投入工作,还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孟菲说:“2005年春天,全校运动会,爸爸还出现在了中文系的仪仗队里。那年暑假,爸爸还参加了中文系工会组织的驾驶学习.一个月就拿到了驾照。爸爸还坚持练习书法,从欧体正楷练起,最爱写的一句是‘云山风度,松柏精神’……”

没有人对孟二冬说过他的病情,可是他很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同事去医院看他,在他床边看见一本《食管癌的食疗》。他说:“我知道很多人患了跟我一样的肿瘤,因为配合医生的治疗,现在都活得很好。”

就是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他身边的人。“有的时候,我会在走出医院的瞬间流下眼泪,可是,我从来不在爸爸面前哭。”孟菲有些动容,“病房里每天都有笑声,因为爸爸的顽强给了我们信心。”

P24-27

后记

去年记不得是什么时候,我们几个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老师坐在竹园咖啡屋闲聊,话题不知怎么转到了中心应为北大建校110周年做些什么。畅谈中联想到2008年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因此,大家提出能否将三者的精神结合起来,出版一本有关北大公益精神和社会担当的书,以更好地弘扬奥运精神,也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北大人精神家园与社会行动间的关系。

有了这个想法,很快就拿出了选题计划书,本想把这个事情交给别人,自己乐得还干自己教书写作的营生。没想到,策划书交上去了,也跟很多人谈过了,但却一直不见行动,最后才明白这个事情只有自己去做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很是徘徊。做这样的事情是需要时间、精力和资源的,但教书、写作已让自己感觉力不从心。如果不做这件事,不会有任何人指责我,但真的不做,又会让自己深感不安。这种不安是在面对别人忘我的精神状态下的一种愧疚。

作为北大公民社会中心的一员,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心执行主任袁瑞军博士的忘我精神。她是我的室友,也是多年的朋友。我见证了中心从创始、成立到发展的全过程,在大家都在为自己忙碌的时候,她付出了大量心血,牺牲了在别人看来是最重要的时间和研究成果,为大家创建了一个和谐的教学科研平台。

后来,我遇到了北大教育基金会许铮副秘书长,她曾是我的老师和同事。今年年初我们相逢在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会议上。会后,我直接跟许老师谈到了通过编书弘扬北大公益精神的想法,希望得到教育基金会的支持。许老师很认同这个创意,她希望我们能尽快拿出方案,再具体讨论合作事宜。受到许老师的鼓舞,我拿出了方案,并很快与袁瑞军、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邓娅、许老师坐在了一起。邓老师也非常支持我们这样的想法,希望我们再细化方案,加强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我们决定编辑出版有关北大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的访谈录。

方案成型了,但落实起来仅凭一己之力肯定是无法担当的。于是,我想到应该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诸多的同事中,我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何姝。我们原本并不熟络,只是曾有只言片语聊到大家都是北大人,应当为北大做些什么。一个电话过去,她很是高兴,非常愿意一起完成这个项目。我们当即约定第二天在北大校医院见面,合作由此开始。

校医院会面的成果是,何老师同意与我一起组织学生编辑图书,同时她提出想再编两本书,一本是北大教授英文访谈录,一本是反映北大体育特长生的书。我们又细化了选题策划书,然后一起去教育基金会争取支持。基金会领导的态度一如我们商谈之初,他们表示大力支持,并建议我们应当取得北大宣传部部长赵为民的支持。

赵老师在北大兼任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党委书记,大家本来就认识。从教育基金会出来后,我俩一致认为这件事是非做不可的,即使我们俩自己出经费也要做。有了这样的决心,我们当即便给赵老师打电话,约请马上见面。

很幸运,赵老师没有拒绝我们。大家一谈就谈了两个多小时。赵老师建议我们出版“北大影响力”丛书,并定位第一本为思想篇,第二本为教授篇,第三为行动篇。体育特长生的选题因为北大有关方面已出版类似的图书而最终放弃。

与赵老师商谈后,我们直接回到了院里,开始组建学生采访团队。这个时候,我们就定下原则,所有参与访谈的都要是我们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已近七年,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教学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教学水平也日益提高,我们相信凭自己的实力可以出版高质量的图书,为北大110周年校庆献礼。

怀有这样的信心,我们找到了卞民德、满毅两位同学,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已是研究生二年级了,很快就要毕业,也想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为北大做些什么。

何姝和我大受鼓舞。我们很快又联系了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讯社(新传社)的两位骨干吴琦和熊寥,并请他们马上到院里开会。经过几个小时的讨论,我们决定由卞民德、满毅负责研究生团队的建设,吴琦和熊寥负责本科生团队的建立。我们当时提出的要求就是一定召集那些对公益感兴趣的人,一定要以自愿参加为原则;同时我们也向同学表示,我们一定会尊重学生的劳动,让大家在一起不仅仅是完成这套丛书的采访任务,更重要的是可以享受这个团队协同作战的过程。

团队成立动员大会是在未名湖边上召开的。至今还记得赵老师、许老师以及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熊跃根老师百忙之中参加大会的情景。大家满怀希望,激情进发,许老师当场宣布教育基金会将资助出版启动经费时,把大家的热情推向了高潮。

在学校各方面的关怀下,我们很快敲定了采访名单。因为正值寒假,我们将采访团队编组,确定了各组具体的采访对象,并希望大家在寒假时好好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构思采访方案。

采访事宜安排妥当,下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寻找出版社。我们没有选择北大出版社,理由很简单,我们不想让别人认为这是一套北大人自我夸赞的书。我们要用真正的内容换取社会的承认。于是我们找到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将我们的创意和思想在电话里讲给聂总听。聂总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创意,当即决定尽快面谈。当时正值两会,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聂总,仍然利用午休时间,率领出版集团刘伯根副总裁及其他领导与我们见了面。赵老师亲自解释了我们选题策划的思想与具体方案,聂总等领导当即决定出版这套丛书。他表示作为北大人应当为北大校庆做些什么,作为政府的出版集团,也应当在公益传播上做些什么。最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下属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成为这套丛书的出版社。

寒假过后,根据同学查阅访谈人资料的情况,我们决定立即着手开始访谈和采写。当我们向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教授汇报了我们的想法之后,徐老师当即表示大力支持。作为资深的新闻人以及专门教授新闻采写的老师,徐老师以其新闻人的职业敏感和兴奋,询问我们具体的安排计划。她还亲自参加采写动员会以及采写进度问答会,解决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稿子采写完后,她又亲自带领学生审稿和修改,为稿子的最后完善和质量提升做了大量工作。

丛书即将出版,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想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为这本书的编撰提供支持和鼓励的所有热心人。

在此我想表达我对北大宣传部、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北大教育基金会、北大校友会的感激之情。作为这套丛书的共同编撰单位,没有他们的支持,这项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我还要感谢所有受访者对我们的支持,如陈堃鲸教授等原本不答应我们的采访,但当我们说明我们都是来自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而且这次采访不是为了个人宣传,而是为了凝聚和阐释当代北大人的担当精神时,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的工作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值得说明的是,代表北大担当的人与组织,绝不仅仅只是书中所呈现的这些,有些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联系上,有些是我们联系上了,但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现在我们的书中,我们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谢意,并期望将来有机会与他们合作。

另外,我要感谢参加采访和统稿工作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各位师生。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真正做到了精诚团结,应用了专业知识,拿出了自己的作品,体现出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业务水准,更重要的是,我们真正享受了这个实践的过程。我相信,这段经历将会成为我们美好的集体记忆。

我还想表达对维安基金的感激,它让我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搭档何姝。我们在工作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对彼此的认同。在统稿的日子里,她忙得连吃药的时间都没有。我期望这套丛书能早日出版,以便她可以好好休整。

在此我还想感激的是负责这套丛书出版的赵大新编辑和给我们提供无私帮助的王燕来编辑,我们一起经历了编辑审稿、排版、设计等方方面面的风风雨雨,相互的支持让我们可以对这套丛书出版精益求精。

最后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紧张忙碌中,尽管缺少了对女儿的关爱,但令人高兴的是,她主动加入了她所在中学的志愿者协会,做了一名志愿者。这让我看到了希望,也更加理解了所从事事业的意义。

编者

2008年4月21日于北京

目录

第一部分 砥砺德行爱润无声

王选

顶天立地方正之士

孟二冬

三尺讲台师道相传

严宝瑜

人生没有休止符

汤一介

世事苍茫成云烟六经责我开生面

乐黛云

“和能生物,同则不继”

潘文石

尊重一切生命形式

潘国华

他的字典里没有“可办可不办”

刘伟

永不褪色的经世济民情怀

张维迎

坚持大学的逻辑

传承平等理念成就平民梦想

——记北大平民学校

第二部分 迈出燕园爱洒四方

胡春华

心比天高脚踏实地

聂震宁

进取在俗与不俗之间

黄怒波

慈善北大人诗人企业家

卢小飞

为理想而生活

周晋峰

“—介布衣,上蹿下跳” 

给你一双飞翔的翅膀

——记“雁行中国”助学项目

投之桃李,报以琼瑶

——记回馈母校的北大各级校友

第三部分 情系NGO爱缘担当

郭建梅

中国第一代NGO人的撼山之旅

王灿发

在象牙塔里托起中国环境法治的脊梁

汪永晨

记录中国的每一条河流

刘正琛

大爱无边,至乐无限

第四部分公益社团爱满校园

山鹰社

分享生命的高度

爱心社

爱,让我们情牵一线

TPIS

志愿活动就是交朋友

在大学校园播种NG0理念

——记北京大学青年成才促进会

助学路上一米阳光

——记北京大学青年成才促进会

在冰冷理性和澎湃激情中前行

——记北大法律援助协会

第五部分莘莘学子爱在身边

桑兰

我的梦想在延续

蒙晓燕

做专业的公益服务者

高明

男儿的梦想家国的情怀

后记

序言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110年来,北大与整个国家、民族一起,经历着历史性的沧桑巨变。其间发生的每一次变化,都令世人为之瞩目。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在历代北大人的精神家园中,这个永恒不变的根本,就是爱与责任。

9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在北大首倡“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之理念,遂成为百年传承的北大之魂。在它的滋养下,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渐渐生发出北大人青春勃发、求新求变、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在民族救亡、国家纷乱的多事之秋,一代代北大人胸怀家国,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从“五四”到“三一八”、“一二九”,从昆明街头反内战、争民主的集会到北京街头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呐喊,北大人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与践行着责任与使命。

北大前50年的历史是如此辉煌夺目。今天的北大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由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采访编撰的《大爱有行》一书,让我们看到,北大人的责任意识依然如故,不敢有丝毫懈怠。只不过,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在保持自由思想的基础上,更多地转为日常的生活伦理,满腔的理想热情化作了具体而微的行动。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为中华文化奔走呼号的儒者汤一介,发明激光照排技术的“当代毕异”王选,与王选相濡以沫、默默奉献的陈垄鲸,毕业后志愿进藏的胡春华,以妇女权益保障为己任的郭建梅,守护中国江河生态的汪永晨,牢守“为社会再多做一些”理念的“慈善诗人”黄怒波,以回报母校为宗旨的“83”、“87”基金,休学从戎保家国的大学生士兵高明,身残志坚献身公益的桑兰,还有实践平民教育的北大“平民学校”,以及山鹰社、爱心社等学生自发成立的公益社团……一个个响亮而熟悉的名字给社会留下的绝不是空泛无物的口号,而是对北大110年来所凝聚与传承精神的集中体认。

今天的北大人或许少了几分张扬,但却绝不忘情于家国民族;或许少了些许狂傲不羁,但却更敢于为天下先;或许少了许多浮夸言辞,但却更加脚踏实地。继先生之志,奋发践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新一代北大人对老北大人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更是今天这一代北大人存在的意义所在。 2008年,对于所有的北大人来说,必将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这一年,北京大学将迎来她110周岁的生日;这一年,北京将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年,是蔡元培先生诞辰140周年;这一年,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个周年。

盛典如此密集,可谓前所未见。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北大人的社会责任,连同万丈的历史豪情,必将再一次水乳交融,释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祝福北大!

内容推荐

北大精神经过110年的发展沉淀,弥久而愈新,而公民参与、公民社会责任和公益、志愿精神与北大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脉相承。北大精神的历史、传承以及如何弘扬北大精神、建设和谐社会正是本丛书的意义所在,本书是其中的一本。

编辑推荐

本书中的访谈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对社会价值观、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北大人及有关机构,倡导先进的思想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体现出将思想和行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北大人精神,并以图文并茂方式梳理出北大公益精神之流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