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的《光荣序列(著名军旅文学作家访谈录)》试图用对近三十年来军事文学作家的访谈,既展示作家这些在身后那段个人奋斗及命运遭际的岁月,又同时展现曾经让我们多少人为之激动、欣喜和慨叹的文学年轮。
访谈中,作家们饱含各自的深情书写着英雄的品质、英雄的智能、英雄的情怀;他们挖掘动人的力量,感悟不凡的超越;他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学世界,同时在这个世界承载着所有对英雄、人生、梦想的体察与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光荣序列(著名军旅文学作家访谈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慧 |
出版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慧的《光荣序列(著名军旅文学作家访谈录)》试图用对近三十年来军事文学作家的访谈,既展示作家这些在身后那段个人奋斗及命运遭际的岁月,又同时展现曾经让我们多少人为之激动、欣喜和慨叹的文学年轮。 访谈中,作家们饱含各自的深情书写着英雄的品质、英雄的智能、英雄的情怀;他们挖掘动人的力量,感悟不凡的超越;他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学世界,同时在这个世界承载着所有对英雄、人生、梦想的体察与思考。 内容推荐 刘慧所著的《光荣序列(著名军旅文学作家访谈录)》试图用对近三十年来军事文学作家的访谈,既展示作家这些在身后那段个人奋斗及命运遭际的岁月,又同时展现曾经让我们多少人为之激动、欣喜和慨叹的文学年轮。 《光荣序列(著名军旅文学作家访谈录)》中列出长达二十九人的名单:周涛、朱苏进、都梁、周大新、朱秀海、麦家、徐贵祥、柳建伟、宋学武、唐栋、苗长水、项小米、裘山山、马晓丽、韩静霆、王海钨、石钟山等。 目录 当绿色的群星闪耀时(序刘慧((光荣序列》) 身心同步在高原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 打好一个人的战争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朱增泉 一生在路上追梦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韩静霆 没有大地便没有大文章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周涛 敬礼,大地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宋学武 戏剧要有天下人的大情怀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唐栋 那片湖光山色背后的忧郁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周大新 从伞兵走出来的作家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 不愿意凑合的中国婚姻生活写手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王海钨 向无语的英雄们致敬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项小米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朱苏进 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探寻者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苗长水 追风者,守望者,拓疆者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朱向前 作家是要有大情怀的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马晓丽 以智慧的光亮寻找精神的高点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朱秀海 人生无处不“亮剑”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都梁 用文字召集一支精神部队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刘立云 寂寞思想者的世界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乔良 总在和自己决裂的人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莫言 中国对天空诉说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李鸣生 春草的生长和挣扎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裘山山 诗歌一直与我们同行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王久辛 作家应该发出最响亮的声音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 守望百草山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李西岳 唱着农家军歌一路走来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陈怀国 做一名时代的书记员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柳建伟 永远持怀疑态度的麦田守望者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麦家 军歌嘹亮里的激情岁月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石钟山 真诚地书写温柔的力量 对话著名军旅作家温亚军 因为真诚的热爱,所以执著的追寻(后记) 试读章节 写女性我写得比较多,但也写得可能和别人不太一样。其实应该说不是我写得不一样,因为在那个地方,女人带来的力量或鼓舞,她们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还是要从慕生忠将军说起,一九五四年,青藏公路修通以后,大批的人都要回内地,不愿意在那儿待了,当时慕生忠就说了一句话,青藏线上没有女人是拴不住男人的心的。他就动员这些人,把你的家,把你的老婆孩子带到青藏高原,给咱们生儿子,给咱们建立家庭。但那时候好多人都不愿意。不愿意?那位将军就把一位共产党员拉住说,你回去给我娶老婆,把老婆带来。那个人说我凭什么?就凭你是共产党员!结果这个共产党员成了青藏线上第一个在昆仑山安家的人,这个人就是回族人马珍。你可以看出女人在高原那个特定的环境里面,她对这个世界所起的作用是任何力量都替代不了的。 通过女性人物的塑造,我就告诉人们,军人的这种风险或者是女人的这种风险、家属的这种风险、女军人的这种风险,像男性一样,也是无私的,必不可少的。在边防线上那是清一色的男子汉,那个边防线的兵站或边防站都有二十多个男人,他们早上晚上看到的都是他们自己,除了男人,其他生活都没有的。那个生活太单调了,一单调的话他就枯燥,他就无味。我写过一个女性叫雪莲,一位排长的爱人,她来到这里以后,一下子就变了,边防线上就活跃起来了,人们的精神一下子有了那种亮色,好像有了一种希望,有了一种奔头。所以雪莲在这里和弟兄们一起学习,一起去劳动,一起去生活,他们就建立了很融洽的、很温馨的感情。后来雪莲要离开边防,战士们觉得生活一下子暗淡了,要失去什么了,都不愿意让她走。雪莲的伟大之处就是她深深懂得这一点,她理解兵的苦楚。所以她离开边防线之前对兵兄弟们说,我要离开,我要回家上班,我明年也回不来了,因为我明年要生小孩,但是我把照片给你们留在这里。她回去之后,照片不是寄了一张,而是给每个战士寄了一张照片来。战士们想了一个办法,把嫂子的照片镶在镜子上,整军服的时候,看到的是嫂子很亮丽的照片,整个边防线上都是这样的。你可以想一想一个嫂子变成二十多个、三十多个嫂子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到处是青春,到处是活力,多好啊!这篇散文就是《嫂镜》,后来我的结尾是,一个将军知道了这个事以后,特地到了边防线上给这个照片敬了一个礼说,这是多伟大的女性啊。只有在那个环境里面,也只有带着浓厚的人性味、人情味的人才能理解。这个嫂子和嫂子的照片,在这个地方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替代的力量。所以我说不管男人、女人到了那个高原特定环境里面,你都会变得非常纯洁,变得非常高尚,生活变得美好很多,好多杂念都会自然而然地去掉。所以我们说女人为高原注入了一种别样的色彩。在青藏高原女人是大半个天,是家的象征,是生根结果的标志,有了女人就会有孩子,就会带来生活的希望。有了女人就有温暖,雪山就会荡漾起春风。 睡狮怒醒的背后 很多人说我的长篇报告文学《睡狮怒醒》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写的,其实还真不是。创作这部作品的动因,是我在“文革”当中看了一篇当时宛平县的县长王冷斋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我是无意当中看到的。他这篇文章回忆“卢沟桥事变”,提到了营长金振忠带领一个营怎么守卢沟桥,怎么英勇献身的,打得非常的勇敢。我当时觉得这个营长太值得人尊重了,应该把他写下来。后来我专门到了河南找他,见到他时他就给我了一个材料,再后来我收集了大量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材料。“卢沟桥事变”那是国民党抗战,那时候对这方面的报道还是有点顾忌的。但是我想这些材料收集起来应该是会有用的,我写“卢沟桥事变”所有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我都收集着。而且我在好多会上都讲,我要写一个“卢沟桥事变”的长篇报告文学,那时候讲这个话,人家都是要掂量一下的。你写国民党抗战谁给你出版?但是我觉得那些官兵那么勇敢,为什么不能提?反正我也是有意无意地讲。没人给我任务,我就慢慢地一点点写。 到了二○○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就有出版社找我说你写了一个“卢沟桥事变”,解放军出版社先找我的,我就答应把书稿给解放军出版社。其实那个时候稿子都写得差不多了,当时我还住院,身体很不舒服。团结出版社先后几次到医院来找我,他们是从其他地方得知这个消息到医院里来找我的,我就告诉他们,我已经答应给解放军出版社出了。团结出版社非要不行,我说那没办法已经给人家了。他们说那您重写,我说那不可能重写。后来他们就说,这样吧,你把修改之前的稿子给我们,改了以后的给他们,我说这样怎么行呢?他说行。这样我这本书在咱们国内两个出版社同时出了,一个是我改过的稿子,一个是没有修改的稿子。解放军出版社那个叫《睡狮怒醒》,团结出版社叫《狮吼》。后来出来以后,日本又来一个人,他来的时候刚好这本书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连载,说也要出书让我授权,我都授权了,但是现在也没看到书。再后来台湾也要出这个书,台湾这个书后来给我了,他们出得也挺漂亮的。 这本书我是带着对我们国民党抗日将士深深的感情写的。守卫卢沟桥这个营的将士们那种精神让我们感到了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只有站在中华民族这个高度来看这场战争,我们才能看得更深刻。在写作的时候我心里就是觉得,不管你是哪个军营的,哪个兵种的,这都已经不重要了。通过写这部书我的认识也升华了。我把当时在华北抗日战场上的张自忠、赵登禹这批英勇抗日的国民党将士都写了。P12-14 序言 任何试图通过一部分人的个人历史去反映某个时代的专著总会有遗珠之憾。当刘慧试图用对近三十年来军事文学作家的访谈,既展示作家这些在身后那段个人奋斗及命运遭际的岁月,又同时展现曾经让我们多少人为之激动、欣喜和慨叹的文学年轮时,它不可能把对那段历史做出过自己独特贡献的全部军队作家一网打尽。 看到这部书中列出的长达二十九人的名单时,我会想起李瑛、徐怀中、胡石言、刘亚洲、李存葆、刘兆林、简嘉、程步涛、李晓桦等等一长串未列入名单的名字,而正是这些人与列入本书中的人一道构成了完整的当代军事文学史。这不是刘慧的错,这是由于种种这样那样的条件所限。因为任何一部想把一个时代一网打尽的著述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你是太史公,毕其一生精力于一书。即或如此,刘慧的努力已经令人叹为观止,她几乎仅凭一个人的努力就把近乎大半在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上活跃的人物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庆幸自己差不多认识甚至熟悉这名单中的每一个人,我庆幸与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并且与他们一道为构筑这个时期军事文学的大殿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但这是仅就我个人而言。而事实上,正是在我们这一群人中,诞生了像莫言这样令国人为之骄傲的作家,他为这支军队和这个国家贡献的不仅仅是片砖只瓦,而是整整一段大厦的屋脊。而在其身后,周涛、朱苏进、都梁、周大新、朱秀海、麦家、徐贵祥、柳建伟、宋学武、唐栋、苗长水、项小米、裘山山、马晓丽等作家也大大的垫高了军事文学殿堂的屋梁和基座,同样为军事文学争得了荣誉。还有韩静霆、王海钨、石钟山这些因其作品出色的小说作品改编为电视剧而为军事文学带来巨大社会反响的作家。而以小说发轫、后又以纪实文学名扬文坛的王树增、李鸣生则以他们不同凡响的作品使军事题材的此类作品不输于其他写同类体裁的任何一位地方作家,甚至比他们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写到这里,我不能不提到我始终钟情的一个文学门类:诗歌。在这片天地中,朱增泉、王宗仁、王久辛、刘立云也以其不凡的身手支撑起了军事文学大厦的一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增泉将军,他在吟咏自己独树一帜的诗歌之外,又将其笔触伸向了军事历史笔记领域,使我们在中国军事历史的正史之外,又获得了融历史和文学于一炉的观察视角,拓宽了军事文学作家的视界和领域。 我同样关注比我这代作家稍晚进入这一行列的作家:陈怀国、李西岳、温亚军,他们同样以各自不同的人生及从军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军营生活充满独特魅力的角落。 在这里还需要格外提及的是朱向前以及在本书中没有出现的其他文学评论家的名字:陆文虎、黄国柱、周政保、张志忠、汪守德,他们对当代军事文学的贡献同样是巨大的,甚至是难以估量的,因为正是他们充满理性和热情的品评与扶持,使上述所有的作家获得了自信和信心,也使他们得以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脚步坚实,越走越远。 一句话,我以与这些人同代、同行为荣。 当刘慧的这部作品付梓之时,从遥远的北欧传来了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佳音,让我和我的这些同代人们由衷的欣喜和骄傲,这是莫言个人的天才与努力应得的荣誉,也是对这一代军队作家乃至中国作家30年奋斗的成果的一次充分确认,更是西方人对中国近30年来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确认。可以这样说,没有莫言的个人努力,没有这一代与莫言同行的作家的奋斗,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整个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 让我们为莫言自豪,也为我们的军队和我们的国家自豪!特别是当今世界需要中国在巨大的经济成就之外向他们证明自己的另一种文明,或者说软实力的时候。 还要感谢刘慧,正是她的执着和辛苦,使本书中每一位作家有机会回顾或反观自己的人生与创作,也使读者们有机会走近或触摸这些作家心灵的星空;看到过去或现在,这些“星宿”曾以怎样的色彩和亮度闪耀过或继续闪耀,并构成中国当代文学天幕上一条璀璨的星河。 这本书将向读者一一复现这群绿色星宿的攒动轨迹。而这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是为序。 2012年10月18日 于夕照寺 后记 “你好,最近很忙,等过一段再说吧。谢谢!” ——不知道这算不算直接回绝的委婉表达?! “谢谢你,最近没有上北京的计划,等什么时候去了再说吧。” ——这是联络长期身处外地的作者时,常常得到这样的回答。 “小刘你好,这几日一直在忙,刚看到你的短信。关于这次访问要不就算了,我给你些其他记者写过的资料吧!” ——这已经是时隔半年之后,再度联络一位作家时的回复。 可是,我并不气馁,再次鼓足勇气迅速做出回应: “不成啊,这次访问先在电台以声音形式播出,而后才会形成文字。还请您拨冗,真的就只耽误您约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恳请您了:)” 从文字到笑脸,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走得很艰辛,但走得很坚定。 出书——在开始做访问之前从没有想过,而随着人物阵容的逐渐壮大,深入攫取到的宝藏越来越多,听众的反馈持续热烈,不知怎的,这个念头愈见清晰明朗。是的,我要记录,不仅以声音,而且为了弥补它的转瞬即逝,开始了大量烦琐的文字整理工作。而这些都是在我保质保量完成电台三档节目之外的付出,身心俱疲,可我从没有后悔,因为热爱。 我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女子,我的家乡江苏镇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曾经有过“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传说,“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的佳话,甚至远在德国的恩格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对其也有过著名的赞誉:“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这样的抵抗就在镇江。 这本书出版之时恰逢自己刚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获奖节目说的就是一群英雄,一群生活在历史夹缝中的英雄——中国远征军。这些远征军老兵都是幸存的英雄。我之所以会关注到这个群体,也源于内心里一份对英雄从未走远的情结。 对军旅作家的关注最初是因为他们塑造的一个个英雄式的人物。他们饱含各自的深情书写着英雄的品质、英雄的业绩、英雄的情怀。他们挖掘动人的力量,感悟不凡的超越,他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学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承载着所有对英雄、梦想、人生的体察与思考。无论是广角的记录一场战役还是近景的聚焦一位士兵,他们都将自己对于英雄的解读浸透于文字中,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那种肯为他人奉献、肯为国家担承、肯为民族牺牲的时代英雄时刻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着精神滋养品的神奇功效——宽容,从容,镇定、淡定,逐渐在这样的倾心享受中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美丽起来。 我是个幸运的女子,在与很多作家对话的时候我都这么说,但都被他们无一例外的褒奖为坚持的结果,甚至坦言是被我的执著感动。从开始动议到联络、采访、制作、播出、整理……前后有近两年的时间,充斥其中的尽是想达成目的而咽下的担忧、等待、焦虑、苦恼、委屈……想想那些拒接的电话、拒回的短信,甚或是被婉拒需要托人迂回沟通的日子,我这个向来脸皮薄的女子也只有靠着一种真诚的热爱才咬牙坚持了过来,在争取他们的问题上,我心比金坚。 去年高中同学聚会,不少人笑谈:“只有刘慧到现在还爱着那片军绿!”是啊,从小也没树立过几个志向,但对军绿的热爱从未改变,而成长的岁月中更加觉得这样一种热爱实际是对理想、勇敢、正义、担当的向往,这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信仰,我喜欢自己始终被这样的光芒笼罩着。 对话的过程中也无数次地被这样的光芒照耀着,感动着。记得麦家提到他这些年一直锁定的一群在“无名战场”上的英雄,那是一群在特殊战线破译密码的专家,一些一辈子只和密码数字打交道的人,一些即使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只能默默与共和国同行的人。没有鲜花、没有喝彩,没有高官厚禄、没有豪宅名车,没有张扬之时,永无显赫之日,可是他们就头顶信仰的大旗真实地存在着。常听得人说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常看见人们在努力奔向自以为更有前途可言的国度,可没常感受到人们在审视自己的当下。在社会飞速变革的今天,如此一个泱泱大国当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时常问自己的是——有没有与这个国家同甘共苦的情谊在?我试图想找到一些同路人,于是我发现这些军旅作家就是,这些作家笔下的人物就是。 于是,我与你分享,与你共勉。 感谢乔良大哥从始至终的智囊关爱与莫大鼓励。没有他或许就不会诞生这部作品。 感谢解放军出版社社长郑晖师兄的慧眼识珠,特别想对他说:所有为此书而经历的波折都是值得的,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更要感谢责编立云兄长的倾力相助,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真心做好书的决心与能力。 尤其感谢这《光荣序列》里所有著名作家的鼎力支持。我坚信,我们的情谊才刚刚开始…… 刘慧 2012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