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将引导读者穿过优雅而灯光昏暗的历史走廊,到达位于北海之滨的荷兰首都的深处,探寻这座名城的过往。这里曾经滩涂遍布,被封建贵族所厌弃;这里曾经凭借位置优势,成为汉萨同盟的重要城市;这里曾经在八十年战争中饱受摧残,却又在17世纪迅速崛起,创造“海上马车夫”的辉煌;这里也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占领,却成为抵抗运动的中心。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受过顶峰,也经历过低谷,而不变的谦逊品格则如城中的运河一般,从中世纪延续至今。 本书通过一段段闪回的历史片段串联起千年来阿姆斯特丹的光荣与哀伤。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各色人物的悲与喜,用微末小事勾勒出历史大潮对这座城市的影响。在运河的淤泥中发现的中世纪鞋子、一位神父日记中的荷兰独立战争、一名女仆与画家伦勃朗的他乡悲剧、18世纪小冰期的致命冲击、被“特别车次”送往奥斯威辛的犹太人…… 本书将为读者揭开覆盖在这座城市面孔之上的神秘面纱。 作者简介 黑尔特·马柯(Geert Mak),荷兰记者、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曾两次被授予“荷兰年度历史学家”的称号,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头衔。他曾在《绿色阿姆斯特丹人》《新鹿特丹商报》和VPRO广播公司任职,并担任阿姆斯特丹大学城市问题特别教授。2002年,凭借对阿姆斯特丹做出的贡献,他获颁“艾湾奖”。本书曾被提名比利时金猫头鹰奖,并被译为德语、捷克语、匈牙利语和英语等版本。目录 目录 第一章 阿姆斯特尔家族的城堡 第二章 面包和石头 第三章 敌人 第四章 走向新耶路撒冷 第五章 八十年战争中的城市 第六章 局内人和局外人 第七章 冰河世纪的延续 第八章 火焰·宫殿 第九章 第11537次列车的终点站 第十章 文化冲突的年代 注释 参考文献 序言 过去十多年中,因为 学习、工作的原因去了许 多国家,游览过许多城市 ,然而印象最为深刻的还 是阿姆斯特丹。第一次去 阿姆斯特丹是在2007年圣 诞节前后,与多数游客一 样,这座城市给我留下的 印象无非是旅游手册上的 几个关键词:水坝广场、 中央火车站、《夜巡》( De Nachtwacht)、运河 、郁金香,等等。依然清 晰地记得我在水坝广场纪 念碑前与众人一起倒计时 迎接新年的狂喜,在绅士 运河坐船游览的惬意,在 中央火车站感受一座世纪 性建筑的魅力,以及在国 立博物馆认真端详《夜巡 》的伟大。 多年之后,当我翻译 这本《北海之心:阿姆斯 特丹的光荣与哀伤》后, 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又多了 几份理性与敬意,它帮助 我重塑了阿姆斯特丹在心 中的样貌,使我对这座城 市有了更为深刻而全面的 认识,原来:水坝广场曾 经是刽子手行刑的场所; 运河带的建造几经波折才 有今天的模样;中央火车 站阻挡了艾湾的海风,从 而改变了城市面貌;《夜 巡》的作者伦勃朗生性怯 懦而吝啬…… 这本书书名的荷兰语 原意是“阿姆斯特丹的小 历史”,从中便可窥探出 整本书撰写的基调——从 小处着手。一个陶壶、一 座房屋、一幅油画、一张 照片、一本日记……这些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无一不记录着它们所处 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往事。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暂 时抛开诸如“伟大”“辉煌”“ 奇迹”这些老生常谈的字 眼,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 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 件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也 许在作者眼中,这些人物 身上发生的小故事才算得 上是历史的真正注脚。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是第六章,作者在浩如烟 海的历史记述中找到了一 个名为艾尔斯·克里斯蒂 安(Elsje Christiaens)的 丹麦女孩,她作为一名打 工者来到阿姆斯特丹讨生 活,是一个即便专门研究 荷兰历史的学者都可能不 会注意到的小人物。她却 与享誉全球的画家伦勃朗 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单单 看两人的生活轨迹,我们 似乎很难将他们放在一起 去思考,但作者巧妙地将 两人用伦勃朗所作的一幅 描绘艾尔斯被吊死的素描 画联系了起来,为我们揭 示了阿姆斯特丹繁荣的黄 金时代盛景下掩盖的社会 问题。通过对比两人的人 生遭遇,我们不难发现, 无论是一画千金、受人追 捧的大画家伦勃朗,还是 一文不名、无人问津的艾 尔斯,在阿姆斯特丹的社 会中,始终是不入流的外 乡人。名声、金钱、才能 ,甚至是牺牲,都无法换 来一个外来人在这个推崇 冒险精神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小 人物的际遇折射出的才是 丰满的历史,因为真正的 历史永远不仅仅只有伟人 和强人,也并不总是善恶 分明,这也是本书真正的 价值所在。它成功地将一 般人对阿姆斯特丹某段历 史的固有理解或者成见放 在一旁,只是单纯地讲述 故事,用一个个小事件的 细节、一个个小人物的生 活去重塑我们对过往的认 知。这本书给了读者一个 从平凡中感受伟大,从细 微处了解繁杂的机会,它 在阿姆斯特丹历史的光辉 与荣耀中揭露了严苛与残 酷的现实,又在黑暗与堕 落中给予人们重新崛起的 希望。它为读者还原了一 部有血有肉的城市历史, 而这种真实的还原所带来 的冲击感,不仅不会削弱 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敬意, 反而会从历史的角度对它 更加尊重。希望读完这本 书的朋友可以从中感受到 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的伟 大,感受到历史复杂性的 魅力,感受到作者看待历 史的纯粹态度。 金风 2020年9月 导语 这本书给了读者一个从平凡中感受伟大,从细微处了解繁杂的机会,它在阿姆斯特丹历史的光辉与荣耀中揭露了严苛与残酷的现实,又在黑暗与堕落中给予人们重新崛起的希望。 希望读完这本书的朋友可以从中感受到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的伟大,感受到历史复杂性的魅力,感受到作者看待历史的纯粹态度。 书评(媒体评论) 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 散文风格使本书成为最不 寻常、最吸引人的城市历 史书籍之—。 ——《星期日泰晤士报 》(The Sunday Times) 阿姆斯特丹的历史爱 好者们将沉浸在对这座城 市中世纪日常生活的详细 描写中。 ——《星期日独立报》 (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 马柯用自己的聪明才 智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将阿 姆斯特丹带到我们身边, 但他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 ,他用最平易近人、最真 实的手法,将欧洲最令人 惊叹的城市故事呈现给读 者。 ——《金融时报》 (Financial Times) 精彩页 “历史始于大树的根部”,用这句话来形容阿姆斯特丹再贴切不过了。这座建立在荷兰艾湾的城市经历过发展的低谷,随后又再次崛起于世。 大部分亲历阿姆斯特丹发展历史的人都已逝去,关于他们的故事也无从讲起,但留存下来的上千座建筑却默默见证了城市的演化,人们无数次从这些安静的房屋下发掘出城市发展的历史碎片。在老教堂广场红灯区的瓦尔姆斯大街一栋古老房屋的地基下面,建筑工人们发现了一对骨制溜冰鞋和一层14世纪夹杂着稻草的牛粪——牛粪几乎没有腐化。这些物品所属的年代较为久远,那时瓦尔姆斯大街还是一座大坝,而阿姆斯特丹仅仅是艾湾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不远处,人们还发现了一只木鞋,属于荷兰最古老的木鞋品种之一,需要在赤杨木上进行1200多道切割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无独有偶,在库尔克广场一处停车场的施工过程中,工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几块厚重的墙壁遗迹,这些墙壁应当是早期阿姆斯特丹向外扩张时用来加固定居点的设施。在靠近莱顿大街的海尔恩运河附近,工人们在建造银行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大批罕见的物品:一根磨坊梁、一块镶有玫瑰浮雕的银质奖章、腐朽棺材里的几块骸骨、一块角型药膏贴、几个煮水锅、大量油膏罐、一盏中世纪的石质墙灯和一只女鞋。这里曾是17世纪初黑死病患者的临时隔离所。数千名黑死病患者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光。这些棺材、油膏罐、女鞋和银质奖章便是他们使用过的物品。 阿姆斯特丹城的地下一定混乱不堪,泥土中充斥着房梁、地砖、钉子、磨刀石、鱼钩、踢马刺、罐子、砝码、子弹、镰刀、罗盘、毛织品、亚麻布的碎片、硬币、纺锤、皮带扣、纽扣、项链、鞋子、钥匙、小刀、木勺、白蜡、骨头、油灯、朝圣者徽章、祷告图片、骰子以及手提袋。这些物品足以让我们了解一个中世纪小镇的发展历程,但每一个物件背后的小秘密还有待人们发掘。 数世纪以来,阿姆斯特丹并存着两个世界:一方面,街道上的熙熙攘攘是芸芸众生的日常,与之相对的另一方面,古老的城墙依然伫立,哥特式的修道院也未换门庭,磨坊厂风车和小教堂的木门仍旧嘎吱运转。城市下方掩埋了无数珍宝,也埋葬了被遗忘的先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发现他们的踪迹,也许是一个旧瓶子、一个烟斗头或是一些陶瓷碎片。20世纪70年代,因为修建地铁的缘故,南教堂附近的老房子被拆除。工人们在房屋的地窖下发现了大量骸骨,这使得一个墓地在两个世纪后重见天日。新市场的地下也发现了公元1500年前后荷兰造船工匠使用的斧锤、手套和大铁锅。人们推测这些工具是用来为船板涂油和填缝的。在城市深蓝色的运河泥沼下面,人们也发掘出了大量物品,有顶针、饰带、发卡、布料、铅印、钱包、纽扣、餐盘、眼镜、钢笔、假币、烟草盒、关节骨骰子这些日常用品,甚至还有一个骑士头盔的面罩。 然而,如果继续向地下深挖,我们很难再找到有价值的东西,也许只剩下曾经在阿姆斯特尔河岸潺潺低语的芦苇丛。公元1325年前后,这里形成了一个拥有港口、船队、民居、教堂、工人、妓女和市长的城市,而仅仅在一个半世纪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 和其他大多数欧洲城市相比,阿姆斯特丹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这里没有军事驻地、寺院或者移民的历史,皇帝和国王也从未在此设立过审判庭。生活在18世纪的扬·瓦格纳(Jan Wagenaar)——阿姆斯特丹首批历史学家之一——曾写道:“阿姆斯特丹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史被怀疑与不确定的迷雾包围。”因此,我们无法奢求当代人能够真正了解那些出王物品的来龙去脉。 P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