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所罗门·诺瑟普在逃离奴役不久,便写下了自传《为奴十二载》。该书一经问世便大获成功,出版前两年的销量便达到3万册,是1845年出版的影响甚广的《黑人奴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自述》的3倍。
诺瑟普的成功有着历史的原因,据统计,从1740年到1865年,将近有65本黑人自传文学或宣传册出版,它们构成了反奴运动的一个宣传渠道,引起社会的关注。《为奴十二载》在此种社会思潮下诞生,自然引起广泛的反响。但《为奴十二载》的成功还和另一部著作相关。
1852年,斯托夫人著名的反奴隶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这部著作遭到很多拥护奴隶制度的人的批评,他们批评的矛头都指向《汤姆叔叔的小屋》只是一部小说,因此其对奴隶制度的描绘是过于伤感与夸张,无法令人信服。为了反驳这些批评,斯托夫人出版了另一本书,其中罗列了很多小说故事的真实原型,以此证明《汤姆叔叔的小屋》对奴隶制描绘的真实性。所罗门·诺瑟普即在其中,斯托夫人从报纸上得知了诺瑟普的经历,她写道: “所罗门·诺瑟普被带到了红河镇的种植园,那正是汤姆叔叔在小说中被关押的地方,而诺瑟普对种植园的描述,对那里的生活和事件的描述与我小说中的故事惊人的相似。”因此在诺瑟普还未著一字之前,他已经广为人知。
诺瑟普在书中记述的另一件事也激起人们的广泛讨论。诺瑟普被营救之后,向警务法官提起对贩奴人的诉讼,但却因为自己的逃奴身份而无法出庭作证,最终被贩奴人反咬一口,说诺瑟普是自愿被卖。这就涉及了1850年出台的遭众人反对的逃奴法案,这项法案规定,逃奴不得为自己辩护,也没有权利获得陪审团裁决;执法人员如果拒绝执法或是放任黑奴从自己手中逃走,将被从重处罚;如果有人帮助黑奴逃跑,也要遭到处罚。诺瑟普的经历无疑是逃奴法案所引发的悲剧的真实写照,也因此引起人们对于《逃奴法》的批评。
凡此种种,都让《为奴十二载》成为反奴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文本。
但颇为值得玩味的是,《为奴十二载》并非所罗门·诺瑟普一人所著。历史学家证明该书的另一个作者是白人律师、作家戴维·威尔逊。尽管当时戴维·威尔逊声称自己只是该书的编辑,但研究所罗门·诺瑟普的学者苏·埃金经过调查认为是威尔逊写下了诺瑟普的故事,并用自己的想象力点缀了一下。
与白人合著并非诺瑟普这一个黑人的选择。黑人由于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而很难有能力写出流畅、精致的作品。因此黑奴自传文学常常是受到白人废奴主义者的帮助和鼓励,就算黑奴自己有能力创作,他的作品中也常常需要加入白人支持者作为支持的序跋或信件。
当20世纪的历史学家重新发现这些黑奴自传文学的时候,他们会怀疑这些自传的真实性,因为其中大部分或由白人代写,或由白人修改,他们很可能按照自己的政治需求,夸大了或柔化了奴隶制的罪恶。
《为奴十二载》中,诺瑟普就花了很大篇幅来描写奴隶们在圣诞假期的盛况。在一年中的这几天,奴隶们会穿上最好的衣服,来参加奴隶主为他们举办的宴会,有不限量的肉食和蔬菜供应,饱食之后奴隶们可以参加圣诞舞会,圣诞节过后的假期中,奴隶们都可以拿到通行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留下来工作的也有工钱可拿。这是全书为数不多的温暖时刻,不过有学者认为尽管此段描写基于一部分事实,但其中那种天真、美好的情绪,却很可能来自威尔逊的想象,以期更符合白人读者的口味。
但诺瑟普所记述的大部分事实还是得到了历史学家的确认。不同于其他黑奴自传文学,诺瑟普从不避讳使用真名,这样他书中的故事变得可考,有学者在一份1866年的报告中便记述了一个战士在南北战争时的见闻:“老埃德温·艾普斯还活着,他告诉我们书中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真的。”P6-8
很多朋友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时代,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读书了。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总会笑着回答:“我不是还在读书吗?你家里不读的书,都送给我吧!”然后,朋友便也笑了,接下来又会说:“不,我舍不得。我还要留着读呢!”
你看,在读书上,这并不是一个令人绝望的时代。事实上,很多人依然热爱阅读,书之于生活,也依然是阳光、空气和水。
不绝望,才会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未来。在希望与未来之间,我们需要为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渡”一个方向,“渡”一条道路,“渡”一种信仰,“渡”一份美好。你在世界的这头,我在世界的那头,“渡”让彼此拥有了整个的世界,而“希望之书”则让“渡”成为可能,也让“渡”本身成了一种对书的美好信仰。
伴随着《新京报》的这10年里,《新京报·书评周刊》为读者“渡”的好书不胜枚举,很多人正是通过它感受到阅读的魅力,重新捧起一本本书,享受缕缕沁人心脾的书香,从雾霾沉沉的此世界,“渡”自己到清风明月的彼世界,给自己一份自由呼吸的权利,也给自己一份沐浴心灵的安宁。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学卷、思想卷,只是近三年来《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文学卷里的所罗门·诺瑟普、托尔金、爱丽丝·门罗、谢默斯·希尼、黄永玉、薛忆沩、余华、莫言、陈忠实、彼得·海斯勒、木心、特朗斯特罗姆、王安忆、马尔克斯这14位文学家,思想卷里的麦克法兰、周其仁、梁漱溟、王阳明、朱大可、沈志华、李零、托克维尔、张英洪、贺麟、俞可平、熊培云、金克木、林怀民这14位思想家,也只不过是极少一部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引“渡”人。但是,他们来过,闪亮过。
这些文学家、思想家,在人类群星璀璨的天空里,虽然很可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流星,但是,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让你“渡”一段小小的美好时光,到雾霾之外的清新世界里去。你可以不认同他们的故事,更可以不认同他们的思想,不过,通过和他们的心灵对话,你一定能收获一份思想操练的健康,一份精神充实的饱满。这就足够了。一本薄薄的小书所能创造的价值,本来就很有限,我们也不梦想它能做到更多。更多的东西,在梦之外,它不属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只属于神格外眷顾的仙境。
我的好友、国家阅读工程形象大使朱永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它的阅读史。”我非常认同。在很多人精神发育不全的今天,在中国国民性同样精神发育不全的今天,捧起一本书来,从此岸“渡”向彼岸,从绝望“渡”向希望,正是此刻的我们需要做的。所以,你还等什么呢?打开书,“渡”吧,给自己一个全新的世界。
曹保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渡(书的信仰文学卷)》,只是近三年来《新京报·书评周刊》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书里的所罗门·诺瑟普、托尔金、爱丽丝·门罗、谢默斯·希尼、黄永·玉、薛忆沩、余华、莫言、陈忠实、彼得·海斯勒、木心、特朗斯特罗姆、王安忆、马尔克斯这14位文学家,也只不过是极少一部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引“渡”人。但是,他们来过,闪亮过。这些文学家在人类群星璀璨的天空里,虽然很可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流星,但是,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让你“渡”一段小小的美好时光,到雾霾之外的清新世界里去。
《渡(书的信仰文学卷)》的作者是曹保印。
新京报成立10周年,中央编译出版社成立20周年,联袂重磅推出《渡(书的信仰文学卷)》。
新京报“书评周刊”封面人物10年精选,开启2014年阅读的故事。
从雾霭沉沉的此岸,到清风明月的彼岸,让《渡》为你摆渡。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渡(书的信仰文学卷)》(作者曹保印)书里收录了对所罗门·诺瑟普、托尔金、爱丽丝·门罗、谢默斯·希尼、黄永玉等14位文学家作品的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