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窗杂记二集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陈志华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北窗杂记二集》,和《北窗杂记》比较:有两点不同。第一是,早先的那本有不少篇幅鼓吹创新精神,反对各种因循保守的“理论”。在这第二本里,这方面的文字少了一点。

第二点是:从作者清华大学建筑系陈志华教授的乡土建筑研究著作中切下了一些章、节、段落,收在这本书里,作为引玉之砖。而且,曾不揣冒昧,给几位朋友写的关于乡土建筑的著作诌了“序”,立意也在于鼓吹,便收了一部分在这里。

内容推荐

  这本《北窗杂记二集》,和先头那本比较:有两点不同。第一是,早先的那本有不少篇幅鼓吹创新精神,反对各种因循保守的“理论”。就建筑设计来说,我支持我的老师周卜颐先生的那句话:“标一点儿新罢,立一点儿异罢。”在这第二本里,这方面的文字少了一点,我要申明,这决不是我的主张有什么变化,我依旧鼓吹创新,决没有减弱的意思。近年少说了几句,是因为建筑界的大形势有了不小的进步,“创新性思维”比十几二十年前活跃得多了,成绩已然不少。那些“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夺回故都风貌”,“新的要跟老的找统一”等等主张,已经不大有人记得了,既然如此,这些年我也就不必再为克服它们而多费笔墨。不过,事情倒是有了另一方面的遗憾,那就是:在标新立异的时候,有时候不顾大局,不顾城市整体,不顾建筑本身的规律性而矫揉造作,或者甚至和某些力量、某些关系、某些利益挂上钩,搞些有损于社会和谐、有损于城乡合理发展的事。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理论深度,却不便于公开多说,所以,我虽然说过几句,篇幅毕竟少得多了。  第二点是:这几年,我们仍然坚持着“非赢利性”的纯学术的乡土建筑研究,年年都有些成果,但是,出版这些成果却越来越难,因为出版社很重视他们的赢利,有些书稿被积压,有些得以出版的也发行量很少。我们做乡土建筑研究,决不希望“垄断”一个领域,而是乐于看到有不少人逐渐认识到中国乡土建筑的丰富多彩和极高的历史价值,认识到研究它们对完善中国建筑史、中国文化史乃至中国通史的重大意义,对世界文化也会有重要的贡献,从而参加到研究乡土建筑这项工作中来。因此,为了引起更多的人对这项工作的兴趣,我从我的乡土建筑研究著作中切下了一些章、节、段落,收在这本书里,作为引玉之砖。而且,曾不揣冒昧,给几位朋友写的关于乡土建筑的著作诌了“序”,立意也在于鼓吹,便收了一部分在这里。

《北窗杂记二集》由清华大学建筑系陈志华教授著。

目录

前言

甲:忆师友

1.爱美·审美·创造美——纪念林徽因老师诞生一百周年

2.一位正直而认真的人

3.我有过这样的老师

4.访普鲁金教授

5.故园的寻觅者

6.此情可待成追忆

乙:杂记

1-41.北窗杂记(六七——一○七)

42.评《中华建筑之魂》

43.政绩与面子

44.劳驾啦,媒体

45.黑豆汤可养人了

46.中国乡土建筑的世界意义

47.楠溪江啊!

48.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

丙:赠序

1.《福建土楼》序

2.《中国村居》序

3.《泰顺》序

4.《瓯越乡土建筑》序

5.《三峡古典场镇》序

6.《龙游文化遗产图志》序

7.《古镇碛口》序

8.《,碛口志》序

9.《古村郭峪碑文集》序

10.《江南明清门窗格子》序

11.《乡土寿宁》序

12.《乡土文化与流坑村研究》序

13.《深圳市古建筑调查》序

14.《宁海古戏台》序

15.《中外名建筑鉴赏》序

16.《世界建筑艺术之旅》序

丁:自序与后记

1.《西方建筑名作》前言

2.《外国造园艺术》序

3.《外国造园艺术》后记

4.《法国的造园艺术》后记

5.《意大利的造园艺术》后记

6.《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初版题记

7.《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修订版题记

8.乡土建筑研究丛书·总序

戊:乡土建筑研究著作切零

1.芙蓉村

2.重回楠溪江

3.曲径通幽处

4.婺源掠影

5.清华彩虹

6.来到了关麓村

7.徽商村里的生活

8.兰江岸边

9.到张壁村去

10.初到黄土高原

11.黄土塬上十里铺

12.楼下村掠影

13.狮峰寺一日

14.洞主庙

15.告别俞源村

16.岭南的暖冬

17.从哥老会说起

18.走好,福宝场

19.碛口恋

试读章节

1998年春末的某一天下午,朱畅中先生把十几年整理的关于国徽设计过程的全部资料,整整齐齐地交给了建筑学院的资料室存档,并且殷殷嘱咐了一番,想不到第三天,他患了脑溢血,再过几天便去世了,这件工作,这份档案,成了朱先生留给中国历史的一份重要遗产。1998年7月19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一篇调查报告,叫做《历史档案了结国徽设计公案》,作者梓平。报告说:“关于国徽设计之究竟,笔者特地到全国政协档案处和清华大学查阅了国徽设计的历史档案。……国徽采用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的方案是不争的事实。”梓平先生在调查过程中,朱畅中先生给过他许多帮助。他说,弄清这段历史,“并不是与谁争名的问题,而是对国徽设计当选者一个隆重纪念,并表示对国徽尊重”。

朱畅中先生是我的建筑专业启蒙老师,先教我们建筑设计初步和投影几何,后来又教建筑设计。在我们系里,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公认朱先生是一位极富才华的人,但是,不知为什么,他连一句普通话都学不会,说些什么,往往会把脸憋得通红。那门投影几何,实在难为了我们,不过,也给了我们意外的乐趣,讲到对称轴的时候,那一句“叭(音‘别’)哒一记翻过(音‘古’)来”,成了我们对学生时代最亲切的回忆之一,直到现在,老同学聚会,还会贫嘴嚼它几遍。

朱先生是位极认真的人,专门刻了一枚图章,“迟交”两字,不论是设计课的草图还是正图,我们都得按规定的进度准时上交,逾期不交,就要磕上那个红印,会扣分。建筑系的学生一般比较散漫,那时候政治运动又多,很容易把作业耽误了。我们怕朱先生的红印章,快到交图的日子,便紧赶慢赶,往往来不及下板就连图板一起戳到墙根上。那真叫分秒必争。不过,朱先生其实也就是红着脸吆喝,我记不起有哪个同学的图上真的吃过他的印章了。他要的是培养我们的认真作风。

朱先生的认真到了天真的地步,以为不论什么时候和什么境况都可以讲道理。“文化大革命”期问,1969年,工宣队来“占领”学校“领导一切”,没多久就开始“清理阶级队伍”。一场杀气腾腾的“政策攻心”之后,按照早就拟好的名单,我们建筑系的牛鬼蛇神们便被横扫到了一幢小楼房的楼上。这其中有朱先生,荣幸的是也有我。进到那问房间里,气氛不但恐怖,也很诡秘。各人都在心里默默揣测自己究竟有些什么把柄落到了草拟那份名单的老朋友、老同学手里。我的“恶毒攻击”罪名早已由一位老朋友、老同学迫不及待地提前在大字报上公布,那是在外国古代建筑史教科书里“借描写古埃及奴隶被迫建造金字塔时的饥饿困苦影射三面红旗”。我当时也很天真,还相信这运动真的不会冤枉好人,心情虽然很觉得委屈压抑,倒并不惊慌。不过在工宣队面前也表现得很“老实”,唯唯诺诺。但朱先生却在那种情况下仍旧认真,习惯地瞪起眼睛,吵吵嚷嚷,不服气,要求工宣队讲清楚。工宣队就叫我们这些牛鬼蛇神们互相批态度,我顺从工宣队的“布置”,也对朱先生说了一句工宣队拿手的“攻心”的话:“你的问题,革命群众早就全部掌握,早交待比晚交待好,逃是逃不过去的。”会后,他虽然不大说什么了,但总是气鼓鼓的。每逢负责“教育”我们的工宣队员不在楼里,我们一堆牛鬼蛇神就会放下读了不知几千百遍的“红宝书”,海阔天空地胡聊,朱先生很少插嘴,含着一种冷冷的讥讽的微笑在旁边听着。大概只有一次,我们讨论一块球形磁铁的两极的位置,他兴致勃勃地说了不少话,习惯地支起了右手的兰花指。后来,大概确实没有什么“辫子”,他很快便被解放成了革命群众,我后来却在鄱阳湖边荒凉的农场里往“认罪书”上签了字。那时候,我老伴在渤海边她们的“五七农场”患了肾炎,很严重,尿里含血,肉眼见红,被农场放回了家。她一个人远在北京,随时可能撒手而去,工宣队对我说,认了罪,可以当“人民内部”处理,让我回北京看上一眼。我万不得已,只好豁出去了,签了字。朱先生也在农场,他当架子工,我当瓦工,不在一个班,虽然常有机会在一个墙段上劳动,因为大家干得很猛,没有时间说话,而且,上班下班都要排队走,边走边唱语录歌,高声喊“万岁”,所以两年里他只对我说了四个字,他说:“你真孱头。”那是在我“服罪”之后的一个晚上,我和几位年长的“五七战士”一起被抽调到湖堤上通宵往卡车里装几米长的大原木料,那是一件既劳苦又危险的工作,根本不应该调年长的教师去干,但大家都干得很努力,在极短暂的一次休息的间隙,朱先生拨了一下我的肩头,说了这么一句。我一听,知道他并不相信我在教科书里影射什么,又知道他并不记恨我在“批态度”会上的表演。书上写的那些话,本来是一般历史书上都写到的,不写倒奇怪了,但熟读历史书的老朋友、老同学为了“立功”把它“揭发”了出来,而不专攻建筑史的朱先生,恐怕没有时间多读历史书,却不信那一套。他的认真,不仅仅对事情,而且对自己的人格良心。在那种环境里,我当时对他的话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心里很感激。有一天,我正在朱先生刚刚绑好的脚手架上垒墙,架子忽然塌了,差一点砸到下面的汪坦先生和胡允敬先生。一向把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的工宣队员,晚上找人调查“事故”。我吃过那种被一口咬定有罪就再也无法摆脱的苦:工宣队为了扩大“战果”,老同学为了“表忠心”,而检举告密又可以丝毫不负责任,即使完全造谣也不受任何谴责。我为朱先生担了几天心。好在他毕竟“干净”,万幸没有受罪。P7-9

序言

1999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袁元先生帮我编了一本《北窗杂记》出版,以我在《建筑师》杂志上发表的专栏文章为主,再搭上另外的一些杂文随笔,朋友们觉得闲时还不妨凑付着看看,于是,“花生文库”的王瑞智先生见我新攒下来的杂记之类又有几十万字,就帮我编了这本《北窗杂记二集》。如果这一本也还可以看看,那我就得把王先生和袁先生一起感谢了。

这本《二集》,和先头那本比较:有两点不同。第一是,早先的那本有不少篇幅鼓吹创新精神,反对各种因循保守的“理论”。就建筑设计来说,我支持我的老师周卜颐先生的那句话:“标一点儿新罢,立一点儿异罢。”在这第二本里,这方面的文字少了一点,我要申明,这决不是我的主张有什么变化,我依旧鼓吹创新,决没有减弱的意思。近年少说了几句,是因为建筑界的大形势有了不小的进步,“创新性思维”比十几二十年前活跃得多了,成绩已然不少。那些“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夺回故都风貌”,“新的要跟老的找统一”等等主张,已经不大有人记得了,既然如此,这些年我也就不必再为克服它们而多费笔墨。不过,事情倒是有了另一方面的遗憾,那就是:在标新立异的时候,有时候不顾大局,不顾城市整体,不顾建筑本身的规律性而矫揉造作,或者甚至和某些力量、某些关系、某些利益挂上钩,搞些有损于社会和谐、有掼于城乡合理发展的事。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理论深度,却不便于公开多说,所以,我虽然说过几句,篇幅毕竟少得多了。

第二点是:这几年,我们仍然坚持着“非赢利性”的纯学术的乡土建筑研究,年年都有些成果,但是,出版这些成果却越来越难,因为出版社很重视他们的赢利,有些书稿被积压,有些得以出版的也发行量很少。我们做乡土建筑研究,决不希望“垄断”一个领域,而是乐于看到有不少人逐渐认识到中国乡土建筑的丰富多彩和极高的历史价值,认识到研究它们对完善中国建筑史、中国文化史乃至中国通史的重大意义,对世界文化也会有重要的贡献,从而参加到研究乡土建筑这项工作中来。因此,为了引起更多的人对这项工作的兴趣,我从我的乡土建筑研究著作中切下了一些章、节、段落,收在这本书里,作为引玉之砖。而且,曾不揣冒昧,给几位朋友写的关于乡土建筑的著作诌了“序”,立意也在于鼓吹,便收了一部分在这里。

这两点,是这本《二集》和前一本的主要差别。

2007年12月

时逢“大雪”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4: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