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个性张扬的名士之中,谢安绝对算得上一号人物。他出身名门,相貌英俊,才华横溢,由于他经常与一群志趣相同者在东山游赏山水、吟诗清谈,竟开创了一种时髦的文化风气,亦即享誉后世的“东山风度”。
谢安已逝,而他的潇洒人生、高雅格调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姜正成主编的这本《江左风流(谢安)》纵览东晋历史风云,一窥王谢家族的兴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江左风流(谢安)/中华历史贤臣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姜正成 |
出版社 | 海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魏晋个性张扬的名士之中,谢安绝对算得上一号人物。他出身名门,相貌英俊,才华横溢,由于他经常与一群志趣相同者在东山游赏山水、吟诗清谈,竟开创了一种时髦的文化风气,亦即享誉后世的“东山风度”。 谢安已逝,而他的潇洒人生、高雅格调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姜正成主编的这本《江左风流(谢安)》纵览东晋历史风云,一窥王谢家族的兴衰。 内容推荐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当时的贵族士大夫,特立独行,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正是在这个时代,文学艺术呈现出疏淡高迈的特色,涌现了一批潇洒不羁的人物。谢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千百年来为世人追慕。 阅读姜正成主编的这本《江左风流(谢安)》,让我们跟随一代名相谢安的人生之路,纵览东晋历史风云,一窥王谢家族的兴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谢安所处的时代 脆弱的晋朝 晋惠帝和贾南风 永嘉之乱 王与马共天下 魏晋风流 刘琨之死 王敦起兵 苏峻、祖约叛乱 桓温北伐 第二章 隐居东山 风神少年 拜访王导 潇洒风流 书圣轶事 王徽之访友 纨绔谢万 东山歌妓 名满天下 风流学养 第三章 桓温帐下司马 东山再起 “远志”与“小草” 皇帝蹊跷之死 无为而治 夫人善妒 第四章 扼制桓温 枋头之败 起草遗诏 司马昱驾崩 天师道叛乱 新亭风波 人幕之宾 桓温之死 第五章 主掌中枢 垂帘太后 建立北府兵 化解危机 谢安时代 第六章 雄主苻坚 苻氏兴起 暴君苻生 苻坚雄怀大志 王猛扪虱谈天下 英明之主 淝水之战 临风怀谢公 北方重新分裂 第七章 谢氏家族 芝兰玉树 咏絮才女谢道韫 谢家的衰落 孝武帝与皇权政治 桓玄、孙恩叛乱 门阀政治的尾声 第八章 相关阅读 《晋书·谢鲲传》 《晋书·谢尚传》 《晋书·谢玄传》 《晋书·谢琰传》 《晋书·谢混传》 《晋书·谢晦传》 《宋书·谢灵运传》 试读章节 从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西晋初年,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连续不断的胡族内迁引起胡汉双方的矛盾,严重动摇了西晋政权的统治根基,大规模的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 当时西晋一些官僚也察觉到形势的严重性,于是便有以郭钦、江统为代表,提出“徙戎”的主张。他们建议用武力将内迁的胡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并以“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办法隔绝胡汉接触,来防止胡人的反抗。 晋武帝非英明之主,平吴后纵情声色,又无远大眼光,拒绝了徙胡的建议,反接受大批匈奴归附。相反,他罢黜了州郡兵,令地方武备废弛,连盗贼亦不能制,所以胡人起兵后,全无阻碍。司马光《资治通鉴》说:“(惠帝)永宁以后,盗贼群起,州郡无备,不能擒制,天下遂大乱。” 而此时的西晋王朝却祸起萧墙。在统治集团内部,西晋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大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生产遭到破坏,数十万人民丧失了生命,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不少人饥饿而死。人民又重新陷于苦难的深渊,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的浪潮。尤其是诸王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参加这场混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晋室内部腐败至极,地方防务不修,连年天灾人祸,西晋王朝摇摇欲坠,遇上强悍的胡人遂一推即倒。 永兴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 刘渊,字元海,祖父为南匈奴单于,父刘豹为匈奴左部帅,曹魏时改姓刘。西晋太康末刘渊为北部都尉,后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受晋封为汉光乡侯。起兵反晋后自称汉王,永嘉二年(308年)正式称帝。 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 永嘉五年(311),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 次年,怀帝遇害的消息传来,司马业遂登位为愍帝,改元建兴,都长安。建兴四年(316),匈奴刘曜陷长安,愍帝出降,被掳至平阳,西晋亡。 中原已是水深火热,晋室只得南渡建国,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汉族士族也举家相随,车声辚辚,扶老携幼,辛苦备尝。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衣冠”是文明的意思。 琅玡王氏、陈郡谢氏、谯郡桓氏,这些名门望族,离开了自己祖辈发迹的故土,非常舍不得,便在南方设立了侨郡。如,晋朝兖州原在今山东境内,后在广陵(今扬州附近)设置了南兖州;徐州原在今苏北,后在丹徒设置了南徐州。 当时江南的经济文化还很落后,汉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资金和充足的劳动力。此后,江南地区逐渐取代中原而成全国经济重心。P8-10 序言 在魏晋个性张扬的名士之中,谢安绝对算得上一号人物。他出身名门,相貌英俊,才华横溢,朝廷屡次征召他做官,都被他一口回绝。由于他经常与一群志趣相同者在东山游赏山水、吟诗清谈,竟开创了一种时髦的文化风气,亦即享誉后世的“东山风度”。 谢安的名士风采难免要被人们所仰慕,他举手投足都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有一年,一个同乡从县令任上卸职,回乡前来拜访谢安。谢安问他盘缠够不够,同乡回答说:“只有五万把蒲葵扇。”谢安于是随手拿了一把扇子,在会见朋友时摇来摇去。一时间,京城中人不分士人还是平民都纷纷效法,蒲葵扇被抢购一空,同乡的路费问题迎刃而解。 谢安有一种令人高山仰止的豁然风度,能担当起大事。有一次,他与人相约泛舟海上,不料突然起了风浪,一时间波涛汹涌,浪卷云翻,同伴都大惊失色,想要马上返回。只有谢安一个人游兴正浓,吟啸诗文,若无其事。划船的老头看他相貌安闲,神色愉悦,便继续向远方划去。这时风急浪猛,小舟像一片树叶在惊涛骇浪间翻转,其他人惊恐万状,站起来喊叫,谢安却从容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大家才平静下来,船得以平安驶回。这件事让大家认识到了谢安的心胸胆量,足以镇安朝野,事实上大家的眼光没有错。 谢安在四十岁以后决定出仕做官,他气定神闲,胸有成竹,挫败了桓温篡位的图谋,稳定了东晋政局。平息了内忧,又来了外患。前秦苻坚借统一北方的声势,调集了八十多万兵力,号称百万,南征东晋,想一统天下。危急的形势让东晋朝廷震恐不已,谢安再次临危受命,被加授大都督,全面负责抵制前秦的战争,以区区八万人,击溃前秦大军。捷报传来,谢安正在和客人下棋,他看完军报,顺手叠一下就放到床上了,脸上没有一点喜色,继续下棋。客人问他,“前方战事怎么样啊?”他才慢悠悠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人!” 临危不乱,举重若轻,谢安的风度可不仅限于此。 桓温死后,谢安不仅没有打击排挤桓氏家族,还让桓温的弟弟桓冲接替了他哥哥的权位;让另一个弟弟桓豁做荆州刺史,主持长江中游的军事,兄弟二人同握重兵。公元379年,桓冲镇守的襄阳被前秦苻坚攻陷,谢安也未惩办他,仍让他继续领兵。谢安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胸怀深深感化了桓氏兄弟,当桓温的党羽曾一度鼓动桓冲伺机诛杀谢安,专断朝政的时候,桓冲断然拒绝,忠心听命于谢安的调遣,效命于朝廷。东晋虽屡经内乱,但在谢安的努力下,君臣和睦,上下同心,出现了空前稳定的局面。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又度过了一次亡国的危机,朝廷表彰谢家功臣称:“淝水之战,功在一族。”谢安等四人同日封公,尊贵无比,谢氏家庭的政治地位也随之达到了顶峰。而谢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懂得名位过盛,必招怨恨,于是一面忙着辞谢爵位,一面建议让桓石虔、桓石民、桓伊等人担任荆州、豫州等州刺史,以均衡权力,让桓氏家族无怨,让皇帝安心,结果是皆大欢喜。 谢安虽然深受朝廷的倚重,可他总想摘去朝冠,还归故里。在他看来,出山是不得已的事,隐居山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是真正的快意人生啊。 《菜根谭》云:“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说的就是谢安这样的人吧。 谢安一直是后世读书人的偶像。李白为他写了十五首诗,热情地赞美他。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谢安的表字与宋朝王安石的名正好相同,后来王安石退居金陵,买的宅院正好在谢安的府邸旧址,宅内有以谢安命名的“谢公墩”。王安石于是作诗道:“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这位宋朝宰相内心也是非常仰慕谢安的啊。 谢安与王导皆居秦淮河畔,乃三国时代孙权旧部乌衣部队之驻地,世称乌衣巷。至今此巷尚在,供人们踏访凭吊,抒发思古之悠情。刘禹锡那首著名的诗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谢安已逝,而他的潇洒人生、高雅格调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