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过创代田法与耦犁
征和四年(前89)六月,汉武帝任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是著名农学家,他创造了新的耕作技术代田法与耦犁。
所谓代田法,耕作时把每亩土地犁成三条深、宽各一尺的圳(同畎,田问小沟)。圳旁是垄,也是一尺宽。圳垄相间。一亩定制宽六尺,正好可容纳三垄三圳。犁田时挖出的土堆到垄上,谷物种子播在圳底,使它不受风吹,可以保墒;幼苗长在圳中,也能得到和保持水分,使生长健壮。在谷物生长过程中,每次锄草时逐渐将垄土同草一起锄入圳中,培于苗根。到了夏天,垄上土培光用完,圳垄相齐。这样就使谷物扎根深,易于吸收营养和水分,耐旱抗风,不易倒伏。为了恢复地力,同一地块的圳垄位置隔年替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赵过在推广代田法的过程中,命令属下开辟空地作试验田,用代田法耕种农作物,试验结果是用代田法耕种的土地比用常法耕种的土地每亩增产一至两石。后来代田法从关中平原推广到河东、弘农、西北边郡乃至居延之地,都收到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当时耦耕用2牛3人耕作:一人牵2牛,一人掌犁辕,一人扶犁。赵过又发明了耦犁,犁铧较大,增加犁壁,可调节深浅,深耕和翻土、培垄一次进行,可耕出代田法要求的深一尺、宽一尺的犁沟。2牛3人每个耕作季节可翻耕5顷地。
代田法和耦犁的发明推广,大大促进了汉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据载,每亩可增产一斛到三斛。
汉发明畜力播种机耧车
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了一种畜力播种机——耧车。
耧车也叫耧犁。由耧架、耧斗、耧腿等几部分组成。耧架为木制,供人扶牛牵;耧斗是放种的木箱,分大小两格,大格放大种,小格相当于播种调节门,是一个带闸板的出口,可控制下种速度,以均匀地播撒种子;耧腿是一只只开浅沟的铁铲。耧车的这些结构与现代播种机的机架、种子箱、开沟器等部分形状相似,功能相同。
耧车因播种幅宽、行数的不同而有一腿耧、二腿耧、三腿耧……之分。其中三腿耧能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初步完成联合作业,提高了播种质量与效率,是当时较高水平的播种工具。
耧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播种机,我国古代的耧车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赵过发明的耧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西方国家发明的条播机的历史不过一两百年。
苏武归汉
始元二年(前85),匈奴壶衍革是单于新立,遣使者欲与汉朝亲善。汉要求匈奴放回苏武、常惠等被扣押的使者,匈奴欺骗说苏武等人已死。后汉派使者至匈奴,常惠设法私见汉使,告知苏武情况。次日汉使严厉地对壶衍革是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雁脚拴着苏武写的帛书,说他在北海放羊。这是天意,您怎能欺骗天呢?”单于听后惊恐异常,答应放回苏武等人。始元六年(前81),苏武等9人由汉使迎接回国。苏武羁留匈奴19年,习知边地民族,归国后被任为典属国,专掌少数民族事务,他在匈奴持节不屈,后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制品,说明了我国自制玻璃已进入成熟阶段。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开辟通往西域之路,为中外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中外玻璃制造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前景。
考古发掘表明,这时西方的罗马与波斯等国家的玻璃器已大量输入我国。四十年来,我国出土的两汉玻璃器计有碗、带钩、璧、耳当、珠等6500余件,有青、蓝、绿、红、紫、黄、黑、白等多种颜色。陕西茂陵出土的浅绿色玻璃璧,经光谱分析知其为铅玻璃,应是汉代皇家作坊即东园或尚方所属作坊的制品。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玻璃器中最为著名的是玻璃盘和玻璃耳杯,均以范铸成形,属于铅钡玻璃。广东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板状透明玻璃,尤其引人注意。经检验结果表明,广州玻璃与北方的铅钡玻璃不同,属于钾硅玻璃。据万震《南州异物志》记载,南海一带以南海之滨的自然灰为助溶剂,烧造苏打玻璃。书中还记述了烧造玻璃的有关配方和技术等问题。葛洪在《抱朴子》中还记述了外国水晶碗的配方和交广地区仿铸外国玻璃的情况。由此看来,广州出土的钾硅玻璃可能是受南海玻璃的影响烧造的。
甘肃酒泉汉墓出的蓝紫色玻璃耳当,透明,呈喇叭形,中心钻孔。经检验内含铅21.62%、钡10.5%、钠9_3%、钙3.16%,含硅量高达50%以上。这件出现在丝绸之路上的含钠的铅钠钡玻璃,想必是以我国中原地区固有的玻璃配方为基础,再参照西方钠玻璃的制作经验制成的。
从上述出土汉代玻璃的不同化学成分可知,我国汉代玻璃的生产主要分为三个地区。一是中原广大地区,主要沿袭周代,生产铅钠玻璃;二是河西走廊地区,生产以铅钠玻璃的传统配方兼用钠钙为溶剂的玻璃;三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生产钾硅玻璃。
博山炉流行
西汉以后,青铜艺术进一步发展,青铜器上的塑造技艺之高超,纹样装饰刻画之精美、奇特,已臻于世界同类艺术的顶峰。西汉青铜器皿流行,博山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P3-8
《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华文明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钓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话说中华文明》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话说中华文明》,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话说中华文明》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李默主编的《汉并天下(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 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本套书的意义和使命。《汉并天下(话说中华文明)》作者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 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李默主编的《汉并天下》是《话说中华文明》系列之一,该系列全景式图文并茂的记录了中国文明历史,与考古密切相联,追寻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它可称为真正的“纸一博物馆”,文字、图片彼此相当,将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