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舟:从王家现存的这两个堡看,每个堡里的各个宅院既连贯而又独立,院里套院,窑房兼备,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建筑风格上既有北国的豪放,也有南方的雅致;既有官府的气派,又有晋中民居的乡土情怀。可以说,这两座堡不仅是建筑的精品,同时也是艺术的杰作。
李玳:把王家大院誉为“晋商第一堡”,毫不过分。
楚胥:细细领略堡院里精美的砖雕、石雕和木雕,再从整体建筑布局的艺术风格来看,这座族堡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文化氛围,显示了这个家族在农村环境中,辛勤耕作、诚信经营、刻苦读书、忠君爱国,从而走上仕宦道路的历史。
姚显:书院里的那副楹联真耐人玩味: “河山对平远,图史散纵横”,既有宽阔的胸襟,又有广博的才学。
李玳:还有一副: “簏簌风敲三径竹,玲珑月照一床书”,其中的意境,堪称奇雅之至。
郑凡:我那位老本家板桥先生题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摘来红叶补烟霞”,豪放而浪漫,真正写出了他那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吕飞:王家堡院里经商的痕迹太少了。
芦舟:封建社会里,普遍重农轻商。成为仕宦人家之后,更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经商就“讳莫如深”,至少不轻言妄谈了。
赵婧:文化品位高了,就不爱财了,是不是?
小贾:那可不是,他们还是很珍爱自己的家产的。修上高大的院墙和堡墙,就是为了把万贯家产代代相传。
李玳:这些高墙深院对于家族安全固然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如果紧锁堡门,与世隔绝,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灾祸。
王犁:是啊!王家原来还曾有过一座“铁裹门院”,铁裹门就是古代坚固的“防盗门”,从里面也能锁死。一百多年前,这个院里住着王氏一家20多口人。光绪三年大灾,穷苦百姓终日乞讨,难以活命。他们一家人紧锁铁门,不与外人来往,只顾自家饱暖。结果在一个冬天的夜晚,一伙强盗翻墙而入,把他们全家老小都杀死了,抢走不少金银财宝,然后又越墙而逃。临近年关,从娘家回来的媳妇喊不开门,由门缝里看到半个月以前下的积雪仍然平铺满地,没有打扫。她心生疑惑,叫人撬开大门,才发现全家人早在下雪以前就都被杀害了。
赵婧:听说那个媳妇是和婆家闹别扭,赌气回了娘家的。
郑凡:赌了气,保了命,也算值得。
芦舟:在晋商巨族中,静升王氏家族兴起较早,垮得也较早。鸦片传人中国以后,许多富裕人家的纨绔子弟都习染了。王家从道光年间开始败落,十八世以后的子孙大都吸食鸦片,王汝聪兄弟二人的四个儿子和四个孙子都是因为吸毒成瘾,造成家破人亡。光绪十七年,二十世王嘉言把“视履堡”的府第门院全部卖掉,自己流落街头乞讨。民国初年, “恒贞堡”内的院落也陆续出卖。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家许多人南迁四川,落籍他乡。
小贾:1950年土改,王家几个堡里的房屋全部分给了贫下中农。两百多年的族堡,人去物非了。
李玳:我由不得想起刘禹锡那首诗: “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野草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吕飞: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沧桑,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前期红卫兵的“破四旧”运动,王家这两座“堡”整体保存还算完好,这可真是“劫后余生”。
楚胥:1996年,王家大院得到了国家文物专家的青睐,被列为山西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同年,堡里的住户陆续迁出,开始动工修复。1997年和1998年,“视履堡”和“恒贞堡”相继向游人开放。这座保存最好的族堡,终于受到了世人的赏识。
小贾:既然静升镇有如此宏大的族堡,那么灵石县境内必定还会有其他的“堡”,是不是?
芦舟:当然。静升镇东面的旌介村,民国年问就曾有过4个堡;南面3千米的马和乡,抗日战争爆发前也曾有3个堡;马和村南的吴家山头村,至今还能见到村堡的残迹;静升镇西面的苏溪村,旧时也有过村堡。旌介、马和、苏溪三个村庄,离静升镇都是3千米左右,吴家山头大约6千米。这些“堡”,现在都已被毁坏,有的几乎找不到痕迹了。
郑凡:如果从介休乘火车南行,进入灵石境内,第一个村子叫桑平峪,第二个村子是冷泉,都有村堡。两渡镇上有座“何家大院”,人称“八卦院”,占地1500平方米,也是一处坚固而精美的族堡。清代和民国时期,何家出过好几位知名学者和政界人物。
王犁:两渡镇西北8千米有个杨家垣村,西南3千米有个索洲村,这两个村附近的山上也都有村堡。
芦舟:由灵石县城往静升镇方向,离城不远就有个上村堡。城东4千米处的北王中村有个“天险堡”,据记载建于明万历年间。
姚贤:由南关镇向东9千米,有个仁义村。村北有座“仁义堡”,也叫“仁义寨”,山势险峻,四面峭壁,好像是天然生成的。这个堡据说是隋末军阀刘武周修筑的,李世民率军攻破后,定名为“仁义堡”。
吕飞:这些“堡”,少数是王家大院式的“族堡”,大部分是“村堡”,但修建“村堡”集资的份额中也是以富商人家出得多。穷人出不起钱,只能多出苦力,也就是多摊些劳动日了。
赵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合力,保卫家园。
李玳:现在说的都是“堡”,灵石县境内有没有“寨”呢?
楚胥:灵石的“寨”,目前知道的至少有三座:一座是马和乡东南3千米曲柏村的“曲柏峪寨”,也叫“军寨”,那里山势很陡峭,古代想必驻过军,是村民们在战乱年代躲避兵匪之处;另一座也在马和乡,是尽林头村东南“三清沟”里的“三清寨”,地形图上标的是“三奇沟”里的“三奇”,离马和村大约4千米,这是一个高耸的岩峰,岩峰的悬崖既长又深,也曾成为村民们的避乱之地,现在还能见到一通“修三清寨门碑”,近来去那里游览的人不少。
小贾:听说“三清寨”的风景特别好。
王犁:县城东15千米牛鼻山的山崖上,地势高峻,曾经也是村民们躲避兵患的地方,当地的人们称它为“送饭子寨”。
赵婧:怕是连做饭的条件也没有,只能带上干粮临时躲避几天。再多待几天的话,就要靠山下的人偷偷地给送饭了。
芦舟:灵石县的“堡”和“寨”,大多分布在县境的东北部。这两座寨,现在都已经塌毁了。
郑凡:说到“寨”,还是太谷和榆次比较多。
小贾:到了那儿,再走山窜寨吧。
姚显:静升住宿条件不错,“恒贞堡”西面重修了“崇宁堡”,已经开始接待游客,今晚就住这儿吧,明天北上介休。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