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学系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一所教会大学。柯约翰编著的《华中大学》叙述华中大学的历史,内容涉及该校创办时的历史背景,学校的筹备、成立、短暂停办与复办、发展、抗战时期的流亡西迁、返回武昌复校、改制合并等。
华中大学系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一所教会大学。《华中大学》叙述华中大学的历史,内容涉及该校创办时的历史背景,学校的筹备、成立、短暂停办与复办、发展、抗战时期的流亡西迁、返回武昌复校、改制合并等。作者柯约翰是那段校史地亲历者和见证人。《华中大学》堪称信史,可供教育史、校史、教会大学史研究者及一般社科读者参考和阅读。
序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章 华中地区早期的教会学校
一 武汉三镇
二 华中地区的早期传教活动
三 博文书院
四 博学书院
五 湖滨书院
六 雅礼大学
七 文华大学
八 更早的联合计划
第二章 华中大学的筹备(1922年—1924年)
一 校址问题
二 学科设置和组织形式
三 临时管理委员会
四 来自校友的反对
五 三年的试验期
六 理事会
第三章 早期的华中大学(1924年—1927年)
一 教职员
二 学生
三 正式开学
四 反基督教活动
五 反省
六 第二学年
七 武昌围城
八 第三学年的开始
九 被迫关闭
第四章 华中大学第二期的筹备(1927年—1929年)
一 与联合计划的关系
二 重新开学的计划
三 联合提供师资
四 宿舍管理
第五章 重建的华中大学(1929年—1933年)
一 目标与动因
二 培养图书馆人才
三 学校传统的形成
四 新华大的第二学年
五 为注册而采用的组织形式
六 运作方式
七 1931年的水灾
八 新华大的第三学年
第六章 华中大学的发展(1933年—1937年)
一 买地建房
二 及时的拨款
三 韦卓民博士的美国之行
四 扩建校园
五 教职员的变动
六 新宿舍
七 暴风雨前的宁静
第七章 在抗日战争的第一年(1937年—1938年)
一 西迁前在武昌的最后一学年
二 寻找临时校址
第八章 西迁(1938年—1939年)
一 桂林生活
二 建校委员会的作用
三 离开桂林
第九章 在喜洲的七年(1939年—1946年)
一 喜洲的学校用房
二 困难的适应
三 理科各系
四 其他各系
五 工资和津贴
六 生源
七 推迟的希望
八 隔绝
九 计划返回武昌
十 得失
第十章 返回武昌复校(1946年—1949年)
一 返回武昌途中
二 临时用房
三 十年发展规划
四 为数众多的注册学生
五 图书馆的发展
六 教会支持的增加
七 神学课
八 青年教师培养基金
九 扩展
第十一章 在共产党领导下(1949年—1951年)
一 新政府管理的加强
二 更具灵活性的课程设置
三 涣散
四 外籍人员回国
五 结局
译名对照表
附录
一 华中大学机构人员一览表(1931—1932年度)
二 华中大学机构人员一览表(1933—1934年度)
三 华中大学机构人员一览表(1935—1936年度)
四 华中大学迁滇机构人员一览表
五 华中大学机构人员一览表(1946—1947年度)
六 华中大学机构人员一览表(1948—1949年度)
七 华中大学机构人员一览表(1950—1951年度)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