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洋灰世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熙祥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是清末民初北方实业的重要成员,一个是驰骋水泥沙场,挽救3万多同胞免遭日寇屠杀的实业巨子。

他们与“南张北周”有着太深的渊源;

他们与清朝遗老遗少、北洋权贵、国共高层人物有着密切的接触;

他们经历过太多的辛酸与磨难。

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梦想……

内容推荐

中国著名民族企业、天津民族资本的代表“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和创始人陈氏父子(被称为“洋灰陈”)的传记作品。陈一甫是清末民初中国北方实业界的重要成员,陈范有子承父业,驰骋水泥实业沙场,卓有成效,1938年,在南京挽救了3万多同胞,免遭日寇屠杀。他们经历过太多的辛酸与磨难,事迹感人。

目录

序一 袁恩桢

序二 陈克俭

引言

第一章 荫生入仕

第二章 投身实业

第三章 极力辅佐

第四章 “洋灰陈”由此叫开

第五章 创办崇实学堂

第六章 联合之路

第七章 权力之争

第八章 执掌滦矿公司

第九章 性勤俭而好施与

第十章 北洋俊才

第十一章 国中巨工

第十二章 进入启新

第十三章 子承父业

第十四章 好事多磨

第十五章 南京最大的难民营

第十六章 宁为玉碎

第十七章 满目疮痍

第十八章 柳暗花明

第十九章 青史留芳

尾声:“洋灰陈”与“南张北周”的渊源

附一:陈一甫大事年表

 陈范有大事年表

附二

后记

试读章节

广阳镇是安徽石埭县县治所在地。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的江南千年古镇。它北依陵山,南凭舒溪。站在陵山之巅,南望,巍峨挺拔的黄山近在咫尺;北望,神奇灵秀的佛教圣地九华山仿佛触手可及。发源于黄山西麓方家岭的舒溪河,滔滔不绝,一路高歌向北流入广阳。河面在这里渐宽,河水开始放慢了行进的脚步,舒缓轻曼地折向东北,然后,流经泾县当年李白笔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桃花潭,汇入青弋江,从芜湖注入长江。

便捷的水运,带来古镇的繁荣与灵秀。早在明代,县城小南门因溪楼多酒肆,号为“秦淮”,又因衣冠竞尚华丽,山珍海味必备,又有“小扬州”之称。有着“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目连戏,其编创地也在这里。1875年前后,明代剧作家郑之珍在此编创《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石埭戏班子惟妙惟肖的演出和坐唱念打的绝技常令世人叹服,他们走全国,唱全国,红极一时。我国第一部戏剧专著《曲律》的作者、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书中叹道:“石埭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与角十之二三。”此后,这里的目连戏不仅登上京城大雅之堂,还流向了海外,并对徽剧和京剧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舞台上演的是戏,人生演绎的何尝又不是一部戏呢?

出身贤达

同治八年正月二十四日(公元1869年3月6日)。南京。新年的气氛尚未褪去,崭新的楹联和孩童们的花布衣裳在人们面前活灵活现,远处不时传来零星的爆竹声。

只听“哇”的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带来阵阵暖意。主人用天干的第九位“壬”字,给太平天国战乱后出生的婴儿,取名惟壬。

这家主人便是石埭人陈黉举。

陈黉举(1834—1884),字序宾。天资英迈。4岁开始,从族老陈虎臣先生精研百家之学。他于书无所不读,十余岁即讲求经世之学,尤好读《资治通鉴》,深涵其要义。道光三十年(1850),16岁的陈黉举补县学生员。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南京,进逼皖南。1856年,陈黉举23岁时,适逢父亲去世,这一年,传言太平军军纪涣散,乱杀无辜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人心惶惶,四处逃命。陈黉举则奉母举家转徙到江西彭泽、湖口一带,“乡族随行者数百”。局势稍有稳定,他即带领乡族回到家乡,“编联行旅数百人”,组成“义勇”,保护着一方平安。

他的恩师陈虎臣先生是华东一带理学名儒,又是个大孝子。

P5-6

序言

老友陈克俭命我为《洋灰世家》一书写序,大概是因为我长期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并有担任该所所长的一段经历。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以研究中国民族工商业史为一大专长,无论是“文革”前的五六十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后,所出版的恒丰、大隆、申新、永安、江南以及荣家集团等研究著作,都蜚声海内外。由于研究所地处上海,上海也是民族企业家的摇篮,所以一般是以研究集聚在上海的那批民族企业为限。

看到《洋灰世家》书稿,难免忆起我在20世纪50年代初读过的一本苏联文学名著《士敏土》,作者的名字忘了。洋灰、士敏土、细密土等,都是水泥的译名与不同叫法。作者之所以以“士敏土”命名该书,不仅因为水泥是工业化的基本元素,更是由于凝固后的水泥的无比坚实的个性。从《士敏土》到《洋灰世家》,能使我意会的一点是,在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首攻水泥产业的民族企业家,必然是头脑清醒的有为之士。

《洋灰世家》的主角,是“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和陈一甫、陈范有父子,是天津民族资本的代表。在20世纪上半叶,天津与上海是中国民族资本最集聚的两大地区。本书有助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

发端于19世纪中叶以后的洋务运动,是涌动民族资本发展的摇篮。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黄逸峰对此做出过开拓性的研究,提出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之一就是启动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洋灰世家》一书对此论是有力的印证。

“启新洋灰”的创始人周学熙、陈一甫等人,都是属于洋务运动中北洋系的人物。启新洋灰的前身唐山细绵土厂,即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就是在洋务运动主将李鸿章的直接授意下建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与洋务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在洋务运动的羽翼下发展成长的。当时的京、津、唐地区,由于位处中枢,必然成为洋务运动的重镇,并也推动着民族资本的巨大发展。从《洋灰世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从洋务运动初的官办企业到官民结合“官督民办”,最后再到民族资本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民族资本正是这么一步步发展过来的。

从《洋灰世家》中,可以看到中国民族资本从业的艰难:洋务派对他们既有提携,也有制约;既要引进与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更要面临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既要取得国民党一些高官的支持,更多的是来自旧政府的压榨;更可悲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原以为民族资本可以大展身手,为贫穷落后祖国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却由于不断的左倾干扰,使我国的民族资本过早夭折,也使我们的主人公陈范有不幸离开人间,这不能不是历史之痛。

《洋灰世家》一书,挖掘的不仅是中国民族资本的创业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奋斗精神。

1935年以后,陈范有创办江南水泥厂的一段历史,更是惊心动魄。除了建厂时碰到的种种磨难,更是由于1937年12月日寇攻陷南京后所发生的大屠杀事件。在民族的这个危急关头,江南厂利用国际关系的掩护与国际友人的支援,在那四围血色恐怖的环境里硬是垦出一片绿洲,使厂房成为救援众多难民的避难所。中国企业家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不能不是中国抗战史,或者说是世界反法西斯史中的一段佳话。

《洋灰世家》以客观而公正的笔触,显现了两代“洋灰”人的面貌,也刻画出当时的世态情貌。例如,为疏通各方关节,以大量名家书画为礼;在增发公司股票过程中,却碰到了假权证的充斥等。这些在今天也似曾相识的情况,究竟是中国国情中的一面呢,还是别的什么,都颇能发人深思。

作者史笔直书,资料翔实,文字简练,写出了一本中国民族资本创业与曲折发展的画卷。

是为序。

袁恩桢

二○—○年一月

(作者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

后记

相识便是缘。认识“洋灰陈”一家便是如此。

“洋灰陈”是石台的名门望族,位居老县城八大姓之首。在清代,石台人被写进国史——《清史稿》,就有陈黉举及其子陈惟彦和陈惟壬。我和“洋灰陈”的相识,就是从这些文字开始的。

“洋灰陈”对家乡情有独钟。早在1918年他们就捐资创建石台第一所新式学校——崇实学堂,请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亲笔题写校训:敦品励学。不仅使家乡教育得到发展,也使当地接受到大量新的信息和理念。1921—1925年,他们又发动大家捐资15万余银元,建造了当时我国最早、规模较大、设计先进的混凝土结构大桥一永济桥,为《清史稿》增添了这样的记载:“于县境修巨桥跨舒溪,亘六十余丈,便行旅。”当然,当地人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远不止这些,版本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洋灰陈”的后裔均在外地生活和工作,所以版本正确与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人知晓。

而我真正对“洋灰陈”的了解,是在任石台县政府副县长之后。

2004年仲春,在邮电部邮票发行局调研室工作的退休干部,陈一甫之孙、陈范有次子陈克宽先生偕夫人王傍贞女士回家乡省亲。我们初次见面,彼此便有种一见如故之感。一开始,谈论的话题集中在其父陈范有身上,后来,便是他的爷爷陈一甫,还有他的曾祖父陈黉举。看在我对他家事非常感兴趣的分上,陈老特意赠送我一本他和三弟陈克俭先生合著的《“洋灰陈”传略》一书,和他为石台县崇实中学挂牌及其父铜像落成而专门制作的纪念封。

此后,在上海市经委工作的退休干部、陈范有三子陈克俭先生偕夫人姚善佩女士和中国政法大学退休教授、陈惟庚(西甫)之孙陈克聪先生先后回石台老家,我从他们口中又得到陈家更多一些情况。之后,收到远在美国定居、陈范有四子陈克澄先生编著的《爱国实业家陈范有》一书,看到报纸杂志刊发的纪念文章和电视上播放的有关“洋灰陈”事迹的报道,我对“洋灰陈”了解得更多起来,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则更深进了一步。

于是,我觉得应该写点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洋灰陈”,了解石台。从2005年开始,我写作的关于“洋灰陈”的多篇文章,先后在《志苑》、《安徽日报》、《江淮文史》、《江淮时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并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洋灰陈”的关注。  在此期间,先后收到陈克俭先生寄来的《强本堂汇编》、《欧美漫游日记》、《江南水泥厂志》、《周学熙传》等书及其父陈范有与他人来往的信件;收到陈克宽先生寄来的《启新水泥厂史》等珍贵资料;收到陈惟彦曾孙、南京林业大学陈培达先生寄来的关于陈惟彦(劭吾)、陈一甫、陈正有、陈汝闳等人的资料。由此激发了我想写一部全方位展示“洋灰陈”探索“实业救国”方面的书,来还他们一个真实的自我。

我的想法,很快得到陈克俭先生的赞同。他说的理由有三:一是缘于我长期从事经济工作,视野比较独特;二是偶尔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我写的散文、小说和诗歌,文字功底信得过;三是对“洋灰陈”的了解,比他们陈家人知道的还多。我将陈克俭先生的话,理解为纯粹的对我的鼓励和鞭策。

《洋灰世家》初稿于2009年6月完稿。陈克宽、陈克俭兄弟俩以最快的速度,审阅了初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并补充提供了相关资料。

二稿于2009年10月完稿。陈克俭先生将书稿分别送上海经济界、学术界、新闻出版界有关知名人士袁恩桢、李伟国、刘登成、郑建国、黄荣彬等同志审阅。他们对全书的立意、故事性、趣味性及书的副标题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上海经济学会原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著名经济学家袁恩桢先生对全书作出总评,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一、显然比前些日子虚构甚大的电视剧稿本好多了。二、全文资料翔实,也写得细腻、扎实,符合历史进程与人物特点,看得出作者是花了工夫的。三、文中写到的‘画礼’、‘股据’风波等,也有价值,可读性强。四、个别地方尚须斟酌。五、文字上请作者再校一次。”以上专家意见,对《洋灰世家》一书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袁恩桢先生已年逾古稀,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不仅会议多,还带博士生,工作非常繁忙,在陈克俭先生诚请之后,还拨冗专门为本书作了序;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辞海》副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教授、编审李伟国先生,出于对本书的厚爱,就任责任编辑,并关心出版事宜;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中央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光羲先生,从陈克宽先生口中,得知我写《洋灰世家》时,欣然题写“盛世华章”,予以勉励;陈克俭先生年近八旬,身体欠佳,还一遍遍地审读书稿,积极筹款,落实出版,并为本书作序;陈克宽先生提供了部分照片;陈培达先生寄来了“追思先贤,继承传统”的题词,这些,都使《洋灰世家》一书增色添彩甚多。

本书写作、出版过程中,还得到许多热心朋友的支持,尤其是“洋灰陈”诸多后人的大力支持。其中,相当一部分同志我从未谋面,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对于诸多人士的无私支持和帮助,我实在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最起码我觉得仅仅用“感谢”两个字是远远不够的。

吴熙祥

二○一○年一月二十四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1: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