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恋人相处,将真挚的爱情合理地表达?如何处理同事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如何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领导?朋友是否能够真的信任?诸如此类的问题越来越频繁地挤进我们的大脑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很多人感觉需要被人理解、有人支持、给予指导,当然需要有像本书这样能够用老百姓乐于接纳的形式传播这些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和有效的指导建议。
本书内容构思巧妙,从大众喜闻乐见的心理小测试到以故事形式呈现的个案,再到专业的点评及可操纵的有效指导建议,这些都展露出作者刘晓祯女士独具匠心的视角。同时作者也将其提出的“心理原型理论”和“家庭系统分析测验”的观点融入到这本书的写作之中。因此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轻松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专业的知识可作为大众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的好朋友。
本书是为所有家庭和职场中被人际关系困扰的人量身打造的一本人际心理自助图书。
您可以通过它,了解自己困扰的症结,对症下药;了解对方的类型特征,分类把握;巧用妙招营造和谐卓越人际关系,使您不出家门就能当自己的心理医生!
案例
感情空洞的丈夫遇到感情丰富的妻子
张先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高级白领,在外面,他风光无限,在家里,他的妻子却抱怨他没有人性。在妻子的督促下,张先生勉强同意过来咨询。
咨询过程
张先生是和妻子一起过来咨询的。当他们走进治疗室的时候,可以看到张先生身材高刻板的动作,而妻子则是娇小美貌,看上去含蓄多情。
我请他们坐下,微笑地看着他们,等待他们说话。
妻子先开口,她用含情脉脉的眼神环顾周围,又看看我,叹口气,说:“您说我们家老公到底是怎么了,他虽然在外边还可以,事业、挣钱都还不错,可是在家里,他永远是拉一张脸,只会和你谈些天气、楼市什么的,只要我想要和他谈点感情他就显得很厌恶的样子,还说我没事找事,想要平时跟他有肌肤之亲更是不可能,连夫妻生活他都有些排斥。他这是怎么了?我觉得他有心理问题。”
张先生露出厌恶的神色,厌烦地说:“又是这一套,男人嘛,就关心点时事、外面的事,不怎么谈你们女人说的感情,这也正常。”他环顾周围,好像没什么话说了,于是接着对我说:“对了,今天天气不错,今年冬天还真不冷。”
我也感到了张先生的空洞和贫乏,可能正是这个特点,使很感性的妻子感到了不满。妻子提出的也是很普通的要求,张先生却认为这些要求不近情理,这的确让人感到不舒服。那么,妻子是怎样对待张先生这种感受方式的男人的呢?
我问妻子:“张先生这样一种感觉,你对此有什么感受?”
妻子皱皱眉头,大眼睛里好像含了泪水,说:“他就是这样,你简直没法跟他说话,跟他说话还不如跟空气说话,一点意义也没有。”
不等妻子说完,张先生就厌恶地撇撇嘴,说:“你看你,又来了,其实就是那么一点事,嗨,女人嘛,想得多点也正常。”他看看我,接着说:“您这个屋子装修得还不错。”
我发现,刚才我让妻子说感受,妻子说的在张先生听来却都是指责。好像这就是这个家庭的交流方式,妻子在不满之余说话变成了指责,而张先生则是不断地“不给”情感,从而促成了妻子的话不断升级变成指责。怎么会是这样一个模式呢?
我说:“张先生好像一直在回避情感表达,而一直在说一些事情,顶多是说一些防御性的保护自己的话,而没有什么情感色彩;而妻子是一个感情很丰富的人,感情需求也很大,在张先生这里满足不了她的需求,她自然会觉得委屈,而妻子一表达这种委屈,张先生就觉得妻子指责他,于是更加逃避情感接触,妻子更加不满,形成恶性循环。”
妻子点点头,水汪汪的大眼睛哀怨地看着老公,幽幽地说:“而且他对我也不感兴趣,他只关心房子什么时候涨价了,布什什么时候演说了,对于这个家他一点感情都没有。”
张先生厌烦地说:“感情也当不了饭吃,还是得实际点。男人和女人关注的东西不一样,这也正常。”他点点头,好像要配合他刚才的言论,他接着说:“就是嘛,关心关心天气,提醒你注意加减衣服,也是对你的关心。”
我说:“张先生特别需要妻子认可他,于是尽力负担对家庭的责任,但是张先生对于感情方面确实有些贫乏,而这恰好是妻子特别需要的,这就造成了你们的矛盾。对于这个矛盾,妻子看到了并且很想解决,张先生则是采取~种否认和逃避的机制,想通过把问题看作正常来逃避解决。”
张先生生气地看看我,说:“可能女人看问题和我们男人不一样。” 我感到治疗室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张先生表达这句话时明显是带有情绪的,但是他还是没有表达任何情绪的字眼,而是用一种控制性的气氛取代了直接的情感表达。妻子恰好又是一个感情很丰富、很容易被控制的女人,所以他们俩变得既纠缠又疏离,无法亲密。
这时,妻子突然表现得情绪很冲动,她站起来,好像气愤地甩手要走,但又强压着坐下来,一滴眼泪渗出她的眼角,她用悲伤的声音说:“我都想过好多次和他分手,离婚,但是每次都顾及他为这个家担负了很多的责任,再说毕竟夫妻一场,我也挂念他,但是他呢,每次都那么一副样子,不冷不热,不成不淡,弄得人倒胃口!”妻子长出一口气,气恨地瞪了张先生一眼。
张先生把头扭开,降低声调说:“您看,她这人就是这样,说话说得好好的,她就要提离婚,每次我为了避免冲突,都采取冷处理,但是她还是不认可。”
我微笑着问:“刚才我们是说话说得好好的吗?”
妻子冲动地喊道:“哪点好了?”
张先生开始摆事实、讲道理,说:“你看,不就是说说我们家这点事,没什么。”他看看妻子,接着说:“你是不是今天不舒服?穿少了?要是累了不然我们就早点回家?”
我发现张先生说这话其实是要表达不满情绪,但是他的声调还是没有平仄,听起来好像在公事公办的、像极了领导对下属表示关心,其实放在现实情境中就是想要离开这里,因为在这里他无法逃避妻子的情感,他感到不舒服。
妻子含着泪说:“在家一跟他说这些,他就推说单位有事,出去了,回头还说是冷处理,我可是说不过他,每次都是他在理,每次都是我无理取闹。”
我发现妻子说话总是在说一种情绪和印象,很难触及实质性的内容和分析,而张先生说话是就事论事,但是除了事情就没有其他,这样一种夫妻组合导致妻子处于被动地位,每次都被张先生用清晰的逻辑判断压制下去,然后只能通过发脾气来平衡自己,这种脾气又使她更加不占理。张先生对妻子情绪的处理办法是冷处理,但是实质上,没有情感色彩的处理方式恰恰是冷暴力。
我向张先生指出了这一点,我说:“我感到你们夫妻之间有一种很大的张力,这种张力维持了一种虽然贫乏却充满控制的夫妻关系,妻子表现为发脾气和张先生的冷淡态度也有关系,张先生的冷淡态度促使张先生的情绪通过妻子表达出来。张先生不是没有情绪的,只不过很压制自己和别人的情绪,而妻子则承担了一个很不受认可的情绪篓子的功能,于是,张先生越压制自己的情绪,妻子这边的情绪就越大,因为妻子需要替张先生表达的情绪就会越多。”
张先生露出生气的样子,点头说:“嗯,嗯。”妻子好像舒了一口气,胜利地看着张先生。
我接着说:“但是妻子发脾气也激活了张先生的控制性,因为张先生觉得有情绪是危险的,所以妻子一有情绪张先生就赶紧来当救火队员,而他当救火队员的方式就是控制住妻子的情绪。这样,妻子的情绪和张先生的控制之间建立了一个恶性循环。”
妻子点头表示同意,张先生看看妻子,沉默着,不过显然压制的色彩少了一些。
我们的首次咨询到此结束。接下来我给这个家庭做了一段时间的咨询,现在咨询已经结束,他们已经离开。妻子现在正逐渐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张先生则像小孩牙牙学语一般在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这个家庭的问题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张先生在性格层面显然有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确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在努力改变。
改变的路是很长的,希望他们在这条通往幸福的路上不吝惜自己的努力!
案例分析
张先生的性格有“分裂性人格”特点,情感比较淡漠贫乏。而妻子则感情丰富,情感需求很大。这造成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那些男性理智人格和女性感性人格之间常常爆发的冲突。
面对张先生和妻子由于性格不合导致的冲突,我们虽然勉为其难地试图帮助他们重修旧好,但是在现实中不得不承认,有不少这样的家庭是以离异告终的。由于性格和需要差异太大,他们很难互相满足彼此的需要,往往导致沟通不良和深刻的内部矛盾。但是,改善并不是没有可能。
希望张先生和妻子一家能够改善自身的问题,更加努力地沟通和弥合,也希望很多像这个家庭一样的家庭能够在互补之余增加一些夫妻间相似的观点和爱好!P65-68
有幸得到刘晓祯女士的邀请为本书撰写序言。轻轻翻阅文稿,一例例活生生的个案呈现于眼前。作者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对普通生活中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做了详尽且独到的心理学解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格局的迅猛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目光转移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上,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越来越发现那些困惑来源于人际互动的过程中。如何与恋人相处,将真挚的爱情合理地表达?如何处理同事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如何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领导?朋友是否能够真的信任?诸如此类的问题越来越频繁地挤进我们的大脑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很多人感觉需要被人理解、有人支持、给予指导,当然也需要有像本书这样能够用老百姓乐于接纳的形式传播这些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和有效的指导建议。这也正是我推荐此书的原因。
本书内容构思巧妙,从大众喜闻乐见的心理小测试到以故事形式呈现的个案,再到专业的点评及可操纵的有效指导建议,这些都展露出作者刘晓祯女士独具匠心的视角。同时作者也将其提出的“心理原型理论”和“家庭系统分析测验”的观点融入到这本书的写作之中。因此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轻松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专业的知识可作为大众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身心理素养的好朋友。
我与刘晓祯女士及其丈夫赵晨滨先生是相识多年的朋友及同行,这些年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他们夫妻二人的相濡以沫,同时也看到了他们作为同行的相互支持及可贵的敬业精神。刘晓祯女士与赵晨滨先生开设了北京阿尼玛咨询公司,借助这个平台他们也在竭尽自己所能为普及心理学知识作出了贡献。
作者在家庭中和职场上的体验是这本书的经验基础,而书中的案例也是作者多年人生经历和事业打拼浓缩而成的精华。
希望此书可以成为您处理复杂人际交往的宝典书籍,为您在繁复的人际互动中给予迷津中的指引。
北京大学教学医院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主任医师
华北煤炭医学院心理学系 教授刘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