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彩图版《四书五经》,编者们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原文,再配以当代人的解读。这样一来,读者们既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也可以将古老的国学经典读出新意。读懂了它们,我们才算是读懂了中国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书五经(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彩图版《四书五经》,编者们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原文,再配以当代人的解读。这样一来,读者们既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也可以将古老的国学经典读出新意。读懂了它们,我们才算是读懂了中国历史。 内容推荐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权威的典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文化和思想的记录和总结。 《四书五经》是九本书的合称,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四书五经》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资料,是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之道”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举入仕必读的教科书,而且还被西方学者誉为世界四大思想宝库之一。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目录 大学 大学之道章 诚意章 修身章 齐家章 治国章 平天下章 中庸 率性之谓道 君子依乎中庸 诚者天之道 成己以成人成物 君子内省不疚 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吾身 为政以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君子周而不比 八佾舞于庭 君子无所争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君子喻于义 见贤思齐 盂武伯问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颜渊、季路侍 子华使于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樊迟问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任重而道远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季路问事鬼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和而不同 季氏将伐颛臾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子路遇荷篠丈人 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齐桓晋文之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天时不如地利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孔子为圣之时者 惻隐之心。人皆有之 鱼我所欲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诗经 关雖 葛覃 卷耳 枵木 桃夭 静女 河广 东方未明 氓 伐檀 无衣 蒹葭 七月 东山 鹿鸣 采薇 公刘 尚书 尧典 甘誓 康诰 无逸 吕刑 皋陶谟 禹贡 盘庚 高宗肜日 牧誓 金滕 君爽 礼记 曲礼上(节选) 檀弓下(节选) 礼运(节选) 礼器(节选) 学记 乐记(节选) 经解 儒行 易经 乾卦 坤卦 屯卦 谦卦 豫卦 剥卦 复卦 坎卦 归妹卦 既济卦 未济卦 文言 系辞(节选) 序卦 杂卦 春秋左氏传 郑伯克段于鄢 曹刿论战 宫之奇谏假道(节选) 介之推不言禄 城濮之战 烛之武退秦师 崤之战 章之战 晋灵公不君 吕相绝秦 子产相国(节选) 季札观周乐 崔杼弑齐庄公 春秋公羊传 春王正月 宋人及楚人平 季札让国 春秋谷梁传 晋献公假道涂灭虢 试读章节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平?”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平?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一‘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搞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在文中,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这一重要命题,成为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修身思想。 文章一开始,孟子与弟子就如何做到“不动心”展开了全面的讨论。孟子指出了个人意志的锻炼,以期达到对礼义道德在选择上的高度自觉性。而要做到“不动心”,第一是要做到“知言”,也就是在认识上对各种错误言论进行分析和批判,辨明其所犯的是何种错误,以及这种错误是从何而来的。其次就是要做到“善养浩然之气”。 说到“浩然之气”,孟子的描述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也就是说,孟子所谓的气,既指体气,也指气势、正义感。他接着说:“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在孟子看来,这个气最浩大,也最刚强,你不间断地养护它而不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它和仁义是互相伴随的,没有仁义,气就会衰竭,因为,它是仁义的积累,而不是做一两件仁义之事就可以得到的。在孟子的时代,中国哲学已经认为,气是构成物质的质料,物质之内充满了气。人也是一个物,人体之内也充满了气。这个气,可以是勇敢的,也可以是怯懦的;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一个人的气如何,在和人交往时,就会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所以孟子认为,气的状况,可以影响人的志向。比如,一个心地高尚、志向专一的人,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勇气百倍。因此,孟子所说的“养气”,是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即儒家的以伦理道德为内涵的思想修养,是“配义与道”而获得的“浩然之气”。“气”是由道德修养积累而产生的。 至于如何培养这个浩然之气,孟子也做了具体的论述。他认为,培养浩然之气,是一种道义与气相结合的积累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操之过急,唯有依照道德养成的方法才能得以滋养萌生。因此,要在平常的伦理生活之中事事遵循“义路”,曰积月累,才能够逐渐达到,如果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那么“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浩然之气与仁、义、礼、智为主的善之本性相辅相成,浩然之气这种精神状态蓬勃彰显,人的善性就得到体认和升发,以善性为指向培养浩然之气,个人便得以感受其顶天立地的精神体验,便安于“天下之广居”——仁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作者集中笔墨阐述了自己对于人性的见解,提出了著名的人性“四端”,并以此推及到政治层面,是孟子人性论的精髓。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侧重的还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而且对于这相近的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孔子并没有展开论述。孟子则在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他指出,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于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以“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来论证说明。“不忍人之心”是上天赋予人的品质,是生下来就有的,没有它,就失去了为人的依据。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伦理说成是人的天性,是一种“先验论”的人性观。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对于后天培养的作用也没有一概抹杀。因为在他看来,“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四个方面,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否则就会走向熄灭或枯竭。在这里,“扩而充之”就是后天的培养。孟子对这种人性本善观点的大力提倡,是为了强调天赋道德,从而推行他毕生追求的“仁政”理想,从战国时代的社会状况来看,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管这种追求最终是否取得了成果,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篇短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表达了孟子“以人为本”的观点。但孟子的观点最终还是回到了统治阶级的施仁政要有一个好君主上,并没有脱离封建的君主制,这是孟子在为政思想上的时代局限性,但他的写作手法与严密的逻辑思维值得借鉴。 文章一开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两个层次递进的句子,展现了孟子一向惯用的手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两个句子,把“天时,地利,人和”排列在一起,以先后两个“不如”说明了三者间的关系,一个比一个关键。“人和”是最重要的,直切主题,点明中心,统率全文,格局明确。接下来就是论证这一中心观点。第二、三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只是引子,第四句“地利不如人和”也只是寥寥几笔。到了第五句的时候,孟子把论述引向了他的人和才得道的最终目的,得道实际上也是要求推行仁政。以上的文字都是运用物质上的不足性来挑出最后具体从人心上来填补的重要性,在事实论证的基础上推向了理论论证的高潮。 从逻辑思维上看,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安排得非常严密,先是用事实论证,认为事实是胜于雄辩的,对于摆在眼前的事实人们从来都是能很快认同它,结论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到了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五句,进入了理论的阶段,理论的东西向来比较抽象,不过有事实作为基础,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孟子在这一逻辑思维的形式上有一定的辨证唯物主义的特点,即从感性上升至理性。 最后再看一下文章的用语与内容,我们有时候也不得不承认孟子的某些政治观点在当时来说是具有超时代性的,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点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被统治者奉为至理名言,“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基本因素在面对战争或是重大的变革时都是要考虑的条件。 文章虽然不长,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是一篇很好的政治性论文,在先秦诸多说理性散文中也比较具有代表性。P67-73 序言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汇集到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部经书,至此,后人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正式成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四书五经》一直被知识分子视作修身之法则,终生追求不止;被统治者奉为治国之圭臬,从上到下大力推行。政治家们从中寻找从政的灵感,老百姓从中寻找行为的依据。甚至历代科举选士,试卷命题也必出自《四书五经》。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四书五经》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封建社会人们安身立命、治国齐家、交往相处的法则。《论语》的“仁者爱人”宣扬的是忠恕;《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的是坚韧;《诗经》教会人们感受和抒发;《尚书》教会人们开拓与创新;《礼记》是人际关系的准绳;《春秋》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当然,《四书五经》中也有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东西,但当今天的我们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以平和、从容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些典籍的时候,就会发现尽管有种种时代的局限,它们依然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天文地理、艺术科技等各领域精髓的全面再现。对于这样一部延续中华文化的鸿篇巨制,我们当然是先睹为快。然而市面上通行的版本要么是原文的照搬,要么是原文配上译文,并不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本彩图版《四书五经》,精心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原文,再配以当代人的解读。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也可以将古老的国学经典读出新意。读懂了它们,我们才算是读懂了中国历史。 不仅如此,这些古老的纸张中记载的许多行为法则,在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极度匮乏的。比如,我们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我们的社会需要见义勇为,我们的家庭关系需要和谐。我们的民族需要自强。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古老的《四书五经》中寻找依据。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非我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翻过来看,只要你绞一分脑筋一分汗水,当然还你一分成绩,所以有趣。所谓中国学问界的矿苗,当然不专指书籍,自然界和社论实况,都是极重要的……我们对于书籍之浩瀚,应该欢喜谢他。不应该厌恶他。 ——梁启超 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宋朝佛教理论上为什么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它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了。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 ——汤一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