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客家古邑文物/客家古邑文化书系/客家研究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蒋武生//黄东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同时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地上地下分布着大景的历史文化遗存,涵括古遗址、古村落古城池以及近现代革命旧址等。

蒋武生、黄东编著的《客家古邑文物》涵括古遗址、古村落、古城池以及近现代革命旧址等,生动地反映了2000多年前客家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也是河源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追求民主自由、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内容推荐

“客家古邑文化书系”包括《客家古邑史要》、《客家古邑探源》、《客家古邑山水》、《客家古邑传说》、《客家古邑民俗》、《客家古邑诗文》、《客家古邑艺韵》、《客家古邑文物》、《客家古邑民居》、《客家古邑方言》、《客家古邑恐龙之乡》共11册。山川胜迹,地方传统,人物风华,民俗之醇,人情之美,艺术之珍……或简笔勾画,或着意渲染,总是浓淡相宜,展现出河源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

蒋武生、黄东编著的《客家古邑文物》为丛书之一。

《客家古邑文物》涵括古遗址、古村落、古城池以及近现代革命旧址等,生动地反映了2000多年前客家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也是河源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追求民主自由、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

目录

一、古遗址

 龙川县坑子里遗址

 连平县黄潭寺遗址

 和平县鹅塘古遗址群

 连平县大湖高栋遗址

 和平县龙子山遗址

 紫金县在光顶和黄牛挨磨遗址

 东源县鸡公山遗址

 和平县三角山遗址

 东源县江下山遗址

 龙川县牛背岭遗址

 紫金县龙归寺遗址

 和平县彭寨镇二六村古遗址群

 连平县阴坑埂墓地遗址

 东源县狗岗岭遗址

 东源县神岭下遗址

 龙川县坪岭头遗址

 和平县羊公寨遗址

 连平县朝山遗址

 和平县大岭头岗遗址

二、古墓葬

 龙川县荷树排新石器时期古墓群

 紫金县锦口东汉墓

 和平县大丘面南朝墓

 和平县寨岗唐墓

 连平县文天祥二女墓

 源城邝愈平墓

 和平县徐广墓

 东源县锡场镇颜检墓

 连平县练恕墓

 紫金县孙中山入粤始祖墓

 连平县刘观汉墓

 紫金县杨鼎墓

 紫金县钟丁先墓

 连平县颜伯焘夫妇墓

三、古城池

 佗城(古龙川城)

 赵佗故城

 河源上城

 河源下城

 田心屯城

 通衢城

 连平县城(元善镇)

 和平县城(羊子甫)

 涟石古城

 紫金县城(永安城)

四、古井

 越王井

 育秀井

 南门古井

 西门井

 老井头井

 忠义井

五、摩崖石刻

 学士岩摩崖石刻

 圣迹苍岩摩崖石刻

 三叉坳摩崖石刻

 大嵩径摩崖石刻

 冬天腊摩崖石刻

 松树岗摩崖石刻

 水西摩崖石刻

 望郎回摩崖石刻

 逍遥岩摩崖石刻

六、古塔

 龟峰塔

 正相塔

 下塔

 新塔

 华表塔

 合水塔

 峰塔

 绣缎文笔塔

 彰洞水口塔

 陂头文笔塔

 文阁塔

 东山塔

 奎阁塔

 紫金县文笔塔

 水口嗒

 风水塔

七、古民居

 苏家围

 大湖寨

 杨梅塘围龙屋

 南园古村

 天禄楼

 桂山石楼

 长地塘

 仙坑村八角楼

 梅龙石楼

 历书围

 乐村石楼

 茶壶耳屋

 义竹楼

 白云楼

 壹修堂

 敬慎堂

 上城草行丘屋

 德先楼

 象宿楼

 庆良草庐

 丰豫围

 锡嘏厦

 新楼

 “珠树分荣”叶屋

 谦吉楼

 林寨四角楼群

 店下张氏老屋

 选安楼

 德星楼

八、府第

 奉政大夫第

 长沙大夫第

 河帅第

 中宪第

 通奉第

 宫保第

 都府第

 恩荣第

 左拔大夫第

九、古桥

 飞鸾桥

 永定桥

 油竹坝石桥

 兰桂桥

 高车水仙人桥

 印月桥

 仙塔桥

 福兴桥

 五福桥

 仙人掌桥

 安贞桥

 长盛桥

 廊桥

 广济桥

 营口石拱桥

十、古祠堂

 义峰苏公祠

 邝氏宗祠

 潮沙许氏宗祠

 邓公祠

 铁门省斋公祠

 日华曾公祠

 贵公宗祠

十一、古庙

 南越王庙

 城隍庙

 水口庙

 佛母娘庙

 孔庙

 雪山嶂庙

 九公庙

十二、古亭

 朱门亭

 江广亭

 鸣凤亭

 远兴亭

 风雨亭

 观稼亭

 东风亭

十三、古寺庵

 东山寺

 燕岩古寺

 龟峰庵

 彩云庵

 万寿庵

 彼岸庵

十四、古村落

 林寨镇厦镇围

 下车镇兴隆古村落

 优胜镇新联古村落

 合水镇彰洞古村落

 大坝镇水背古村落

 东水镇大坝古村落

十五、古圩镇

 老隆圩

 鹤树下圩

 安良圩

 青溪圩

 忠信圩

 贝岭圩

 船塘圩

 蓝口圩

 桥头圩

 隆街圩

十六、人物故居

 阮啸仙故居

 李焘故居

 李荣故居

 骆芹香故居

 黄居仁故居

 谢亚蔚故居

 蓝璇均故居

 徐傅霖故居

 潘冲良故居

十七、革命遗址

 紫金县学生会旧址

 龙川县农民协会旧址

 龙川县农民自卫军总部旧址

 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红四师第十团开会遗址

 戊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中共龙川县委旧址

 五(华)兴(宁)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红十一军四十九团团部旧址

 海陆紫苏维埃政府旧址

 中共和平支部旧址

 中共东江特委旧址

 中共东江后方特委旧址

 东江纵队东上部队总部旧址

 中共九连地委及粤赣边支队司令部旧址

 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

 连和县人民政府旧址

十八、纪念碑(堂)

 血田纪念碑

 紫金县老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

 黄村革命烈士纪念碑

 淞沪抗日和平籍烈士纪念碑

 大湖、三角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

 紫金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紫金县老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堂

 骆湖镇革命烈士纪念碑

 黄日照同志纪念碑

十九、烈士陵园

 河源革命烈士陵园

 龙川县革命烈士陵园

后记

试读章节

◎奉政大夫第

奉政大夫第在和平县安坳乡枚园村,为清代奉改大夫林适中住宅。林适中,字敬亭,号权先,清代乾隆年间诰封为奉政大夫。其府第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整个建筑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布局,自南至北依次分为池塘、外余坪和主体建筑两个部分。池塘向北弧成半圆形,面积1200平方米,塘周围筑围墙,高3米,原为游泳池用;外余坪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5米,南北宽12米,与池塘连接,外余坪今为横跨东西的县道公路经过。主体建筑的前端设内院落,由照壁连接东西两门,内院东门筑石级、石廊柱、石门框、狮子抱鼓石,建筑为穿半式梁架,浮雕各种图案。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式布局,四角置角楼,又称“九井十八厅”,头进山门为硬山顶,中门筑廊柱,穿斗式梁架,为拱形并浮雕龙凤朝阳和百鸟图案,石门上额阴刻石匾“余庆楼”;主体建筑的后面、东、西两侧筑向南弧成半圆形房屋,旧时为牲口、农具、作坊、仆人的居室。由南北两个半圆组成的平面呈椭圆形的建筑布局,具有前宽后紧、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特点,并具有南方民居建筑的特色,是研究民居建筑和民俗的实物资料。

◎长沙大夫第

长沙大夫第(又叫四角楼)位于连平县隆街镇长沙村,是赖氏十一世祖佐略公(又名元相公)于清嘉庆年间与其子永昭公始建,据说内祠建了五年,外围建了八年,共建了十三年才建完整。大夫第坐东南向西北,建筑占地面积3 400多平方米。

大夫第是方形,两重围屋,火砖、石灰、土、木、瓦构造。屋前面有地坪和半月形池塘,面阔65.5米,进深51.6米。该宅的最大特点是围屋四个角都有一个由双护耳形二层封火山墙组成的高约10米的阁楼,阁楼瓦顶前后边有十字形孔眼护墙。大夫第正面有五个大门,中间是大夫第宗祠,进深三幢。正中大门为凹斗式,瓦顶悬山式,有两根鼓形石础圆木柱承檐梁,檐梁有雕花,大门为方形,木框,门上挂有“大夫第”阳刻楷书金字木匾,两侧有落款,右边是“广东省地方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兼都察院两广总督理粮饷孙玉庭为”,左边是“诰封奉直大夫赖佐略候选直隶州分州同加二级赖运昭立”。大门进入是上厅,有屏门,上厅与中厅之间两侧有庑廊,屏门有花格花和彩绘雕花,中厅为穿斗式举架抬梁,九架梁;横梁雕花精致,有屏门,屏门上挂阳刻楷书金字“乡饮大宾”四字木匾;上厅有神台并挂有建居祖佐略公夫妇画像;宗祠正大门两侧各有两个次大门,又为围屋大门,每个次大门进去都设有屏风,两重围屋有横门过巷通向宗祠,住房众多。大夫第双护耳形阁楼造型独特,各种檐梁屏板彩绘雕花精致,为连平县少有,它对研究当地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河帅第

河帅第在连平县元善镇前进六街,建于清代,是清道光年间东河总督颜以燠的府第,因其官至东河总督,故称“河帅第”。颜以燠,字叙五,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第七十名举人,诰授资政大夫。颜以燠另在城内建有“资政第”一所,现已改建为小学。河帅第建筑坐北向南,通面阔47米,通进深34米,面积l 598平方米,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主体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半混合式木构梁架结构,现建筑基本完好。1986年被公布为连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中宪第

中宪第位于和平县林寨镇明星村,是由陈氏十八世祖南鼎公在清代道光年间建造,后来他的孙子在旁边又建了一座规模相同的围屋,也取名中宪第,因此人们习惯将老中宪第称为上楼角,新中宪第称为下楼角,这两栋中宪第也称为上、下中宪第。上中宪第是一座方围屋,坐北向南,高一层,石灰夯筑墙体,四角建有两层高的碉楼,硬山顶,菱角牙砖叠涩出檐,正面角楼有镬耳形封火山墙,三进二横布局,面宽九间34米,进深三间中夹两天井27米,正面一排三门,正门为凹肚式门楼,方形花岗岩石檐柱,花篮式柱础,穿斗式挑梁,四步梁,筒柱与狮形驼墩承檩,月梁上浮雕着双龙争珠图案,穿斗与筒柱上浮雕花卉图案,雀替镂雕麒麟与仙鹤图案,雕刻上用彩绘与金漆相配合。青石门框,青石匾额,匾上浮刻楷字“中宪第”,门厅设中桶门,中厅用山墙搁檩承重,设中屏,屏上匾额浮雕“长发其祥”四字,脊枋上浮雕双龙图案,金枋上浮雕着花卉图案,连接中下厅间有廊,两侧有厢房,厢房使用槁门间隔,屏上的束腰与裙板线雕竹枝、梅花、莲花图案,格心则镂雕缠枝花卉与金钱、蝙蝠图案,屏上楷书“唯怀永图”、“德及修书”;上、中厅都有过道廊通往横屋,横屋设长方形天井;门前有宽大的余坪,在余坪的南侧有一个红砂岩砌筑的圆形水井,余坪两边有两门,东侧抖门,南侧脚门。

◎通奉第

通奉第位于紫金县蓝塘镇建联村,是建联村杜姓老屋,坐南向北,建于1896年,2006年重修。该建筑为檩条山墙结构,总面阔56.2米,总进深38米,五间二进,两头横屋,前面门楼,用余坪隔开,四个三层角楼,两边衬祠,用青云巷隔开,门楼前余坪、半圆水塘。硬山顶,灰瓦,青砖墙,石基脚,麻石门框,天井铺麻石条;大门额上方镶麻石匾,阳刻楷书“光祖门第”,额枋刻篆书“福”、“寿”,两边镶麻石阳刻对联“西蜀诗王府,南阳慈母家”,书法遒劲;顶部浮雕蝙蝠,底部浮雕花篮,线条圆劲,形象逼真;大门廊置梁架,两条四方麻石柱,八角锥形柱础,四架梁,檐下木板雕刻云龙和花鸟图案,墙顶画有水墨花鸟,写有古诗;门楼大门麻石门框,门额上方镶麻石匾,阳刻楷书“通奉第”,额枋刻篆书“福”、“寿”,檐下木板雕刻云龙和花鸟图案;下厅置屏门,两条圆木柱,鼓形麻石柱础,门额上方镶木刻堂号(在“文革”期间被铲掉字迹,现已无法辨认)。

通奉第整座建筑保存完好,用材考究,做工精细,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参考价值。

◎宫保第

宫保第在连平县元善镇瓦背一街,建于清代,为清代直隶总督颜检的府第。颜检,字星甫,别号岱山,连平县元善镇人,生于乾隆中叶,卒于道光年间,拔贡出身,历任江西吉安知府、河南、直隶布政使、河南巡抚、浙江巡抚、福建巡抚、直隶总督、漕运总督等要职,挂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衔,封荣禄大夫。其父颜希深,任云贵巡抚;子颜伯焘,官至云贵、闽浙总督;侄颜以燠,任东河总督。史称“三代四督抚”。颜检为官精明,明于吏治,对民宽厚,体恤民情。历任中,曾多次不讳犯龙颜为民请命,为此亦曾忤违圣意,招致打击和贬谪。原挂于“宫保第”里的“清白存心,精勤任事;勉为良吏,力挽颓风”楹联,便是颜检为官的信律和告诫后代的训条。

宫保第坐北向南,为三进院落式布局,通进深34.3米,通面阔29.4米,占地面积1088.4平方米。建筑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半混合式木构梁架结构。大门用花岗岩石条构成,门额原挂有一匾,刻“宫保第”三字;大门两侧悬木刻楹联一副,刻“一门三世四节钺,五部十省八花翎”。1986年被公布为连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都府第

都府第位于龙川县铁场镇桥头村,建于清代,坐西向东,三进二横,客家四角楼方形屋,正屋上七下七布局,横屋前后部均有三层高的角楼。外墙灰沙夯墙,内墙灰沙夯墙基土砖墙体,硬山顶,灰瓦屋面,灰沙地面,面宽39.6米,深28米,建筑面积1108.80平方米,计有15厅、10天井、43房间。另外,屋前一余坪、一照壁、一半月水塘。  大门前檐两根方形麻石柱承三架梁,有卷棚、梁架、柁礅,有金漆雕刻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和祥云花草等图案;麻石门框、门槛、门礅,木门页,陇门,门额书“都府第”。

下正厅后部有屏风;中正厅前檐两根八角形麻石柱承一梁,有侧屏,后部有屏风(屏匾近年被盗),柱承梁的底面有金漆雕刻鲤鱼跃龙门图案;上正厅正壁有神龛,龛额木匾“世德光辉”。

都府第墙坚壁厚,防御性强。不仅横屋前后部有角楼,角楼墙身有许多嘹望窗和射击孔,而且早年屋内大小天井上均有很粗的铁网,以防匪盗从屋面天井进入屋内。

都府第又名“昌发当”,因其旧时曾作为昌发当铺的办公经营场所,所以当地村民将该屋称为“昌发当”。该屋规模较大、建筑艺术较高而且保存较完整,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P107-112

序言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也可以说,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同时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地上地下分布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涵括古遗址、古村落、古城池以及近现代革命旧址等,生动地反映了2000多年前客家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也是河源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追求民主自由、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

杜牧诗云:“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后记

《客家古邑文物》的出版,是一件大好事,它必将对河源市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特别是对宣传推广河源市“客家古邑”文化以及乡土教育,开展历史文化研究,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书绝大部分资料选自河源市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成果,其间陈钦添、陈子昂、黄跃等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了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编者从河源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中,选取了60处新发现的旧(遗)址编入书中。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河源市各县区文物普查队的大力支持,在此,对为本书提供资料及照片的李秀青、黄纯恒、黄育文、胡小江、叶国新、曾志清、袁伟强、黄华乐、刘艺等同志表示感谢。

由于编辑文物志书籍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文物种类多,加上时间紧,编者经验不够丰富,在编辑过程中难免出现错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