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市场的力量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李子旸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献给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奉者和怀疑者。

铅笔经济研究社李子旸为您解读:为什么东来顺的涮羊肉“不好吃了”?为什么香烟变成了货币?为什么德国的经济复兴要感谢黑市?为什么QWERT键盘一统江湖?为什么鸦片战争与美国商人有关系?为什么政府是可以破产的?

自由市场体制完全有能力解决其自身产生的缺陷,市场的力量正在于此。

内容推荐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正面临一个重大的方向性问题:是继续坚定地走向市场经济,还是选择一些“折中”方案?作者坚持认为,中国应该,也必须坚定地走向市场经济。本书讲述的历史和现实案例表明,自由市场体制完全有能力解决其自身产生的缺陷。市场的力量正在于此。人们不必因为市场某些暂时的缺陷而选择接受“折中”方案。那些“折中”方案无一例外地比自由市场体制更差,不仅效率更低,而且更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成长。

目录

推荐序

作者自序

第一章 古代中国

 贸易造就和平

 明朝人的市场经济观念

 国有土地是怎样私有化的

 来自美国的自由商人

 洋务运动的终结

 纳税人会议

 汇丰银行——一个中国的故事

第二章 进入二十世纪的中国

 一百个存折的故事

 协和医院的诞生和成长

 1920-1923:自由主义在中国

 纱厂危机

 1920年代的国企改制

 凭什么说中国人缺乏慈善之心

 美国参议员和中国银元危机

 “银行是银行,国库是国库”

第三章 当代中国

 东来顺的涮羊肉还好吃吗?

 政府有多少个部才合适

 限价从来都是自欺欺人

 面对政府管制,怎样化腐朽为神奇

 “集中力量办大事”

 不必把价格同盟当回事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三次访华

第四章 世界各国

 “如果不能战胜他们,那么就和他们一起干!”——德国的故事(一)

 幸好有囤积居奇者——德国的故事(二)

 一个经济学家的冒险——德国的故事(三)

 美国土地制度(上):非法定居者

 美国土地制度(下):从非法到合法

 美国城市的郊区化

 英帝国的转折点

 美国禁酒运动

 日本买下美国之后

 澳大利亚:从罪犯流放地到发达国家

第五章 市场的力量

 键盘的江湖

 录像机的故事

 预防敲诈的办法

 善恶集于一身的专利权

 不了了之的IBM反垄断案

 说了不算做了算

 印第安人的产权制度

 捕鲸业的规则

第六章 企业春秋

 本田有资格造汽车吗?

 摩托罗拉的往昔时光

 无情无义的消费者

 既成功也失败的福特T型车

 佳能是如何打败施乐的

 史上最大的商业失误

第七章 政府和市场

 迈阿密的传奇

 萨赫尔的命运

 西方人给发展中国家的“礼物”

 “血汗工厂”的历史与现实

 政府多收了三五斗以后

 政府是可以破产的

 罗斯福VS联邦最高法院

 电力市场化引来的电力危机

 自由贸易和粮食安全

 利益集团挟制国家的方式

 美国酸雨计划

第八章 变革和发展

 矿工失业以后

 当改革遇到罢工

 平等的代价:捷克私有化的挫折

 恐怖主义的覆灭

 “芝加哥小子”在智利

 开创性的洛杉矶奥运会

 战争中的经济学:轰炸什么目标效果最好?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古代中国

贸易造就和平

明朝时,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劫掠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瓦刺、鞑靼、蒙古等游牧民族经常南下,在明朝北部边境地区大肆劫掠,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472年,鞑靼人深入平凉一带,“如入无人之境”,大肆劫掠。1529年以后,蒙古各部连年来犯,在山西、陕西一带纵横劫掠,甚至进犯大同、太原,杀掠人畜数万。1542年,俺答汗部入掠山西,纵横三十八个州县,杀戮男女二十余万人,牲畜损失二百万,焚烧房屋八万余所。人民痛苦不堪、流离失所。边境地区也因此积贫积弱。对这些凶蛮的游牧民族,明朝政府一筹莫展、苦无良策。

派大军进剿吧,看上去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可实际根本不是。首先,游牧民族弓马娴熟,民风彪悍,战斗力很强。明军与之对战一向败多胜少。明英宗亲自率军出征,结果却被俘虏,是所谓“土木堡事变”。其次,游牧民族马上作战,来去迅速,进剿的明军却辎重繁多,行动缓慢,深入草原又人地两生,补给困难,即使打上几个胜仗,也不能彻底消灭对手,自己能否安全返回倒成了问题。第三,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众多,你来我走,即使打败了一个对手,将之远远赶走,也无法防止其他的游牧民族来填补空白。再大的胜仗也只能是暂时解决问题。最后,明军往往纪律涣散,不但靡费众多,而且严重扰民,对边境民众的危害甚至不比那些前来劫掠的游牧民族小。据估算,一次大军出征,可能要耗费明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而取得的战果往往仅仅是“斩敌首”几十上百,这其中还不知道有多少是冤死百姓的人头——明军的确干过这种“杀良冒功”的行径。

比进剿合算得多的方式是修建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与马上的游牧民族作战,利用地形守险当然更符合明军的优势。事实上,明政府也确实修建了不少长城。现在看到的长城并不是秦长城,基本上都是明长城。在抵御进攻方面,长城确实有着其他手段难以比拟的优势。对于小规模的骚扰,基本可以有效对付。对于大规模的进袭,则至少可以迟滞敌方的速度。富有戏剧性的是,在鞑靼人一次进攻时,长城没有挡住敌人的进攻,但是却在敌人劫掠完后撤退时发挥了作用。鞑靼人被长城所阻,“散漫不得出”,追逐的明军得以赶上,于是,鞑靼人大败。而一些修缮良好的长城,甚至在抵御大规模进攻时也非常有效。借助于长城和火器,战斗力处于下风的明军能够和游牧民族实现大致的武力均衡。

但是,修建长城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虽然比之大军出征要节省得多,但还是成为明朝社会的沉重经济负担,而且,长城的存在并不能彻底打消游牧民族劫掠的念头,只是加大了他们劫掠的难度。战争的威胁还一直存在着。这是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比之农耕民族,游牧民族更加依赖自然条件。一旦发生大的天灾,他们除了南下劫掠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维持生存的手段了。而且,游牧民族生产的产品种类较少,他们要想得到其他更丰富的生活用品,只有从农耕民族那里得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就一直存在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主要原因。

既然“战”和“守”的方式都不理想,那么,难道这个问题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当然有。而且,更乐于采用这种办法的恰恰不是明朝这边的受害者,而是北边的劫掠者。

1542年,在多次劫掠得手以后,俺答派遣使者到大同向明朝政府表示,希望能开放边境贸易,实行“互市”。使者说,他们南下劫掠,无非是想得到锦帛茶叶等物,可是动手去抢的话,恰恰难以得到这些细软,只能抢到人口和牲畜,偏偏他们那里并不缺人口和牲畜。而且,由于他们的劫掠,边境人民纷纷逃亡,可抢的资财越来越少。再有,虽然游牧民族在武力上占据优势,但出动军马,也是所耗不菲,还要和明军打仗,死伤人员。算来算去,怎么也不如双方互市来得合算,所以,他们诚恳希望和明朝发展边境贸易。

游牧使者的这番话是真心表白。可惜,并没有立即被明政府接受。1542年的使者是个不幸的人。他本是一个和平使者,却被明朝的大同巡抚扣押,并被送往北京处死。双方之间的往来也因此中断了五年。其间又发生了多次入侵。五年后,一个明朝军官被蒙古人擒获。蒙古人对这个俘虏说,谈起抢劫来,对你们危害虽大,但我们这边的得益却很小。问题在于你们不允许互市,要不然何必这样打来打去呢?被俘的军官自告奋勇,要为蒙古人游说此事。蒙古人便释放了这名军官,并派了三名使者。这三名使者又被人杀害,因为有人想要拿去请功。蒙古方面却不屈不挠,再次派出使者,仍然希望讲和互市。

这一次,蒙古人的希望在朝廷上得到了讨论。可是,明朝君臣不但不打算讲和,还开始讨论收复河套的计划。蒙古人大怒,发兵攻陷古北口长城,包围了北京,并在河北大肆劫掠,震动了明朝朝野上下。蒙古人撤出以后,朝廷讲和的呼声高涨起来。在皇帝面前的讨论中,著名的忠臣杨继盛慷慨陈词,坚决反对讲和互市,认为和敌方贸易是示弱,是辱国,一定要先报仇雪耻。嘉靖皇帝被杨继盛的慷慨陈词打动,要卷起袖子大干一场。可是,著名的奸臣、大将军仇鸾却站了出来,也卷起了袖子,不过不是准备和蒙古人大打一仗,而是把杨继盛大骂了一番:你小子连寇都没见过,说得倒轻巧!

P3-5

序言

在进入为李子旸这本书写点什么的正题之前,我想先说说一本新闻杂志的内容是怎么产生的。

杂志的内容,行话叫选题。说白了,选题就是每期杂志要刊登的内容。很多人都知道,新闻杂志的选题,最主要的就是根据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甄选。有人不知道的是,一些内容是编辑记者聊天聊出来的。

大约两年前,那时候我还是一本新闻周刊的主编。偶然和编辑们海阔天空,一位编辑告诉我,有个叫李子吻的小伙子,自己花了不少钱,买了一套上海租界时期的文献影印件。直觉告诉我,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决定,约他写个经济方面的专栏,名为“镜鉴”。

在中国,上海是个独特的地方,开埠历史不长,却迅速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的经济、金融中心之一。而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这里的租借地,自有一套独立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运作,对于中国来说,租借既是一种主权旁落的耻辱,也是一种就近观察资本主义的便利。

李子旸的专栏由此展开,然而关于租界的文章,却没有想象的多。更多的,则是二十世纪欧美诸国的“故事”,不过依旧符合专栏定位,我也就听之任之。

他写这些文字的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路程已经走了近30年。回顾30年的所来径,再看李子旸的一篇篇小文章,我不禁再度感喟:历史总有惊人相似之处。

这就是历史的神奇所在,这也是我们喜欢重读历史的原因。最近这些年,对于历史的重新解读蔚然成风,正解歪批,都有相当的拥趸。有心人往往可以发现,现在我们正在面临的问题,或者正在做着的事情,几乎都有历史的经验存在。即便中国企业乃至政府诸种改革开放的尝试,在历史的深处,我们也或多或少能够找到类似痕迹。

不信?那么,可以读读李子吻的这些经济随笔。在这本书里面,就有一个清末民初国有企业改革的故事,透过那座电厂的改制,我们读到的是一个今天到处存在的事实:国企改革的根本,在于产权明晰。这座电厂现在叫做杨树浦电厂,仍是上海最重要的发电厂。1929年曾经的一次改革,不知道在半个多世纪后,是否曾经重演过?

李子旸并不满足于讲故事。这本书里的“故事”,或详或略,涉猎广泛。不过这些故事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不过是赋是比,而其真实目的,则在于兴——对自由的阐发与讴歌。

严格说,这自由是自由市场经济。和李子呖有过几次面对面的交流,也许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在适合风花雪月的咖啡馆聊着在咖啡馆该聊的话题,然而不知道谁不经意的一句,我们就转入了对现实的讨论。我记得有几次,还争论的脸庞发热。

现在已经忘了当时讨论什么话题了,但我相信,他一定是秉持着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我辩论的。这本书加强了我的这种判断——他在文章中,数度直截了当地言及这个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制度安排、法律法规等等等等。透过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自由就是他的宗教,他用洋洋数十万言,传达了一个年轻人对于自由经济学说的贪婪撷取与赤诚流布之情。

对于经济学,我可谓一窍不通,大概知道,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学说肇始于亚当.斯密。在二百三十多年前,他就主张把一切交给市场,让市场这个无形之手去自动进行资源配置,政府最好能够像老子说的,行无为之事,做不言之教。

后来读的书杂了,也知道,每每出现经济危机,总是自由经济备受非议的时候。2008年开始的最新一次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强力参与经济,理所当然遭到自由经济学者的严厉批评。

对于这些,我无力评价。严格说,我相信一切机制都有失灵的时候,这其中自然包括市场机制。也因此,我不是自由经济的忠实信奉者。这一点我无法和李子吻的坚定相比——他为了证明市场永远不会失灵,为“QWERTY”布局的键盘为什么流行做了一番分析。

但李子旸的这本书,以及他曾经写过的专栏,也有深深触动我的地方——他强调了自由市场经济对于人的本性甚至本能的尊重(参见他对于美国禁酒令为何失败的分析)。

面对一个事物,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当下中国,发展经济自然重要,用何种流派的学说,做何种制度安排,自然重要。但我以为,这一切的终极目的,当是为了每一个鲜活的人的福祉。无论起点,还是路径,抑或结果,都应当充分体现出对于每个人的尊重。对于人的权利和尊严的轻薄,甚或践踏,即是谬误,在未来的史书中,也一定会被彼时的读者所哂笑或不齿。

这个道理,讲了数千年。现在,李子旸也在讲。希望,还有更多的人不但讲,而且践行,则吾人幸矣。

刘丰

2009年10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李子旸并不满足于讲故事。这本书里的“故事”,或详或略,涉猎广泛。不过这些故事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不过是赋是比,而其真实目的,则在于兴——对自由的阐发与讴歌。透过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自由就是他的宗教,他用洋洋数十万言,传达了一个年轻人对于自由经济学说的贪婪撷取与赤诚流布之情。

——刘丰

刺刀之下,一个本可以年盈利数亿的银行家,看上去却只是一个很差劲的工人。一个可以让无数人精神得到满足的文学家,却只能撰写无聊的宣传文字勉强糊口。如果不能确认可以享用和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就不会尽量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没人能改变这个人性的定律。  ——作者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