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是现代净宗大德,七年来,亦恒以《金刚经》为功课,持诵不辍,得大受用,并现身说法,愿意对同修“以七年持《金刚经》的经验保证!” 。这里,特别摘录净空法师《金刚经》讲记中的部分精髓内容,供同修持诵《金刚经》参考。
诵《金刚经》,既得智慧,又修功德,实是两全其美的方法!
日诵《金刚经》三部,现世眷属平安,自己衣食无忧……好处多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净空法师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净空法师是现代净宗大德,七年来,亦恒以《金刚经》为功课,持诵不辍,得大受用,并现身说法,愿意对同修“以七年持《金刚经》的经验保证!” 。这里,特别摘录净空法师《金刚经》讲记中的部分精髓内容,供同修持诵《金刚经》参考。 诵《金刚经》,既得智慧,又修功德,实是两全其美的方法! 日诵《金刚经》三部,现世眷属平安,自己衣食无忧……好处多多! 内容推荐 《金刚经要义》是净空法师1996年4月启讲于美国达拉斯对《金刚经》的主要精神做的一个扼要阐述。 《金刚经讲义节要》是在民国时期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的基础上作的一个“节要”,原本《金刚经讲义》有三十余万字,文繁义丰,颇不易于阅读,“节要”后的文字是九万多字,可以说是很简明扼要的一个讲义的节本。 《金刚般若大意》是净空法师于1995年3月在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所作的演讲。《金刚般若》,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名《金刚经》。这里讲的《金刚般若大意》是就《金刚经》里最主要的概念和旨意作了阐发,如怎样“无住”,怎样“生心”等,这都是《金刚经》中最根本的法门。 目录 序 金刚金要义 金刚金讲义节要 说明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金刚金般若大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试读章节 金刚经要义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佛七自古以来,就是要专心办道的。在这个七天当中,要得一个成就。所谓的成就,就是《弥陀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通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功夫是理一心不乱,所谓理一心,跟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同一个境界。 其次的成就,是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也就是断见思烦恼,断证的功夫等于小乘阿罗汉。最低的成就,是我们讲的功夫成片。前面两种确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但是功夫成片,确实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什么叫功夫成片。在二六时中,我们现在所谓的二十四小时里面,心里面只有一声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决定不会起一个妄念,这叫做功夫成片。由此可知,结七念佛,是有它殊胜目的之所在。佛七当中讲开示,这个打闲岔了,哪有这种道理。讲开示,就把人心讲乱了,换一句话说,你功夫成片得不到的。为什么我们在佛七当中,不但讲开示,还要讲一个半钟点?说实实在在话,就是因为大家在这里结七念佛,功夫成片决定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呢?妄想太多,杂念太多了!这是我们念佛同修这么多年来,这一句佛号念不好,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大问题,大家不要把这个等闲视之,严重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去年这一年,讲了一部《金刚经》。许多年来,至少有十几二十年了,我没有看过《金刚经》。大家要我来讲,我想想,那也有道理。道理在哪里呢?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呢?没看破,没放下。这是我们功夫不得力的原因。所以在去年,一直讲到今年年初,将《金刚经》细说一遍,我们总共享了两百四十八个小时,把《金刚经》讲圆满了。同修们找我讲《无量寿经》。我想了一想,这十年当中,我《无量寿经》总共讲过九遍,的确是说得很多了。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什么叫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这个答案,当然最简单的、最普遍的是金刚般若。一切大乘经,像《楞严》、《楞伽》、《华严》、《法华》都详细地讨论到这些问题。《金刚经》上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内容绝不逊色于其他的大乘经论,这是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 《金刚经》在中国佛教,已经超越了宗派。无论哪一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几乎没有不读《金刚经》的。这一部经典在中国佛教,确实是家喻户晓,人人读诵。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智慧。佛法所求的,诸位要记住,高度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哪些问题呢?大的问题来说,生死的问题、轮回的问题、十法界的问题、成佛做祖的问题,这是大的。没有智慧不能解决,没有智慧做不到!小的问题,我们现前身心安乐。我常常跟同学们讲,用功如果得力,功夫是什么?清净心。心地清净,心清净,你的身就清净,百病不生,这是眼前的好处。你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健康;你的容貌一年比一年好看,这是小的。 我看许多同修,很多有病苦,常来问我,病苦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念佛功夫不得力,你的心不清净。诸位记住,病痛的根本原因,是从妄念起来的,从烦恼起来的。我们中国俗话说:“忧能使人老”,你常常在忧虑烦恼当中,你怎么能不老呢?你怎么能不衰呢?又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欢乐的时候,你人就不容易衰老。我们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都教给我们要法喜充满。你的法喜跑到哪里去了,你怎么会活得这么苦恼呢?这就是没有智慧,这就是不如法。所以,我们过去看《坛经》,对于六祖慧能大师,我们很赞叹,我们很感动。能大师见五祖的时候,你看他怎么说的。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可见得人家的生活,是生活在智慧里面。我们想想,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们生活在烦恼里面。这不就大错了!怎样转烦恼成菩提?菩提的样子,就是法喜充满,就是圆满的智慧。所以没有智慧,怎么能解决问题? 说到智慧,金刚般若是智慧里面最圆满、最究竟的。金刚般若在什么地方?在生活当中。所以,《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表现在生活上。这个经的发起跟一般经发起不一样。一般经典多半是放光现瑞,用这种来发起。而金刚般若的发起,是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乞食,着衣持钵,这是出家人天天要干的事。人在社会里面,不能没有工作,不能无所事事。出家人做什么事呢?出家人就是托钵,天天要到外面去托一钵饭。搭衣持钵,那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就说明了,究竟圆满智慧原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释迦牟尼佛穿衣是金刚般若,托钵是金刚般若,吃饭是金刚般若,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他用这个来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 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能够体会,要能够领悟,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智慧?这一桩事情,表演得最圆满、最周到的那要算是《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了。《金刚经》上是佛示现给我们表演的,五十三参里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家出家的,每一个人生活,跟《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的生活没有两样,都是生活在究竟圆满智慧之中。生活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工作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叫学佛。我们回过头来,大家《无量寿经》念得很熟,《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种真实:第一个“真实之际”,这一句话就是真如本性,宗门里面讲的真如本性,是我们学佛的目标之所在,见性成佛。 第二个“住真实慧”,我们是不是安住在真实智慧当中,真实慧就是金刚般若。 第三“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我们自己住真实智慧,然后才能给一切众生真实的恩惠。真实的恩惠,不是说拿到财物金钱去帮助,不是。做出一个样子给他看,让他看到你这个样子,能有所感动,有所体会,进一步要效法你,向你学习,这就是真实智慧,这个惠是恩惠之惠。释迦牟尼佛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可见得不单单是讲的,而是做出来了。 我们说得最简单,说得最浅显的,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就是给我们作一个做人的最好的榜样,生活最好的榜样,工作最好的榜样,我们跟他学习就对了。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做佛弟子,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生活行为可不可以作为一切大众的好样子。这个我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同学们,我们人要做人的好样子。诸位在家,你的家庭要做所有一切家庭的好样子;你做生意,你开店,你有公司行号,你在你这个行业里面,做最好的榜样,这叫佛弟子,这叫做学佛。想想看,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给人做样子?可不可以叫一切众生都来效法我,都来学习我?如果我们学佛学得这么烦恼,学得这么苦,人家还敢学?看到我们早就跑掉了,吓走了!这一定要懂得,佛法不是单单讲理论,单单谈玄说妙,没有这回事情!佛法所讲的,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这几天时间虽然不长,我们等于说,这个十几年,几十年当中,我们藉这个机会做一个总检讨。我们的毛病到底犯在什么地方?归根结底来说,第一个是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呢?看不破。 P3-5 序言 一、缘起 我知道净空法师,是由于偶然邂逅的两位朋友。 一位是刚刚落脚南京做小生意的广东人,他得知我写过一部《释迦牟尼佛传》,于是跟我聊及宗教上的问题,说在他们家乡,信佛的人颇多,净空法师的名气很大。他听过净空法师的讲座,感觉很好,也很受教益,问我是否跟净空法师熟悉。他以为我是了解净空的,殊不知,我也是第一次从他这里得知有这样一位法师,心里便暗暗地记下了。 另一位也是偶然的机缘,一次私人聚会,正巧中视金桥的李明珠女士与我同桌。李明珠女士是东北人,薄施粉黛,却有一种素净的端庄,闲聊之下,没有想到她也信佛,而且很虔诚,也是得知我对佛教有些认识,便主动讲起自己学佛的经历。她说,她经常听经,听法师讲解的CD碟片,讲经的人是净空法师——听她说到这里,我的耳朵突然不自觉地竖起来。又是净空法师! 我很是好奇,也很想听一听这其中的因缘故事,便说:“听了什么经?感觉怎样?”她也许看出了我的惊异神情,颇有感慨地说,“你也许想象不到,像我这样一位在商场也算是历练了多年的人会喜欢听佛经。其实说起来,佛是离我们很近的,只是我们平时被许多欲望遮蔽住了,当佛经过我们的身边时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也听不见。但自从我听了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只要一有空,我就每天晚上听上一段),就像被人在迷闷昏沉的睡梦中轻轻拍了一巴掌,告诉你,‘佛从你身边经过了!’我一激灵醒过来,突然发觉自己置身于一片清新的天地之间。你知道这其中的美妙滋味是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描述的,我只感觉一下子智慧就开了,紧张的心情突然就放松了,仿佛有了大爱,心也宽了,遇事也从容了,以前要跟人计较的事也能化解了……你会想,是不是我将工作也放下来不管了呢?其实不然,我还是干我原来要做的事,完成一样的工作任务,只是心情变了,做事的态度也有了很大变化,就感觉以前十分难做的事没有那么难了,一切顺其自然,好像水到渠成似的,以前好多都没有想到要做的业务自己都跑上门来,你说怪不怪?一切都顺风顺水。” 我是从好奇变为惊奇了,我知道李明珠女士所言非虚,因此对净空法师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于是晚上回去,从网上查阅有关净空法师的资料。这一查阅不打紧,发现净空法师居然有这么多影音资料和文字资料,使我从惊奇变为极大的惊讶。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http://www.amtb.org.tw/)是一个非常全的有关净空法师影音文字著述的官方网站,从“导航”栏中,将净空法师讲述内容的目录列下来,我们就知道净空法师所涉佛教讲述范围有多宽了。网站导航目录是分类的,整理一下,除净空法语而外,讲座部分主要有: 基础学科 《十善业道经》 《沙弥律仪要略》 《地藏经》 《吉凶经》 本科/专科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普贤行愿品》 《念佛圆通章》 《往生论》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八十华严》 《四十华严》 《楞严经》 《法华经》 《金刚经》 《圆觉经》 《仁王经》 《梵网经》 《当来变经》 《大般若经》 《般若心经》 《清净心经》 《大智度论》 《唯识研究》 《八识规矩颂》 《大乘起信论》 《百法明门论》 《四十二章经》 《八大人觉经》 《殊胜志乐经》 《太上感应篇》 《了凡四训》 《六祖坛经》 《四书蕅益解》 …… 看这个目录,就知道它涵盖了佛教中的经、律、论三藏,所涉范围之广、容量之大,已经足以令人赞叹,而尤其使人感兴趣的是,他所涉及的尚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如《太上感应篇》、《易解》、《四书蕅益解》等内容,先不论其学问的成就深浅,单就这个目录,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净空法师是以佛学为根基,而融汇了儒、道文化的有学问的和尚。从《认识佛教》、《轻松学佛法》、《佛学易解》、《佛教故事》等普及性的佛教读物来看,我们说,净空法师不仅仅在和尚中是有学问的,而且他还是一个致力于佛学普及教育的法师,这对于末法时代(谓如来灭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是名末法),众生大多不知佛法为何物的现状来说,净空法师的努力应当是有意义的。前不久从北京出差回南京,看到两位从东北到南京前往栖霞寺参佛的佛教弟子,身边就携有一部净空法师所著的《认识佛教》,我借来翻阅了很长时间,还回去时,顺便问了这两位佛教弟子,对此书的印象如何,他们回答说:“书很通俗,功德无量。” 我们知道,佛法在印度出世是一大事因缘;佛教传入中国也是一大事因缘,使中国的人民接触了另一种别异的新思想,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增加了新鲜的活力;末法时代,传播正确的佛法,我想,肯定也是一大事因缘,否则,越来越多的人对佛教不了解,对佛法精神不理解,年深月久,佛教的面目就会被淹没,佛教的真精神就会被误解,甚至被歪曲,这样的后果就很严重。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是需要一批像净空法师这样的和尚用他们专门的佛学知识深入浅出地来对众生进行宣讲的,这样的目的,其实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不让佛法湮灭、沉沦。佛教对世界的看法有合理的成分,如戒定慧的理论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准则等是佛教最基础的内容,与人类所要追求并达到的“真善美”的目标也是异曲同工,其因果报应理论也不像以前所误读的那样只是迷信,其实它也是有合理内涵的,它赋予人以改过自新之路,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种丰富和补充,事实上,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求佛以前,佛教就已经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佛教的影响深入民间,乃至上及帝王士大夫阶层,佛教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国文化的血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弘扬佛法,也就是在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大众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而不至于被误解和利用,这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贡献。 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认为净空法师的努力不仅很有意义,而且也是不会白费的。 二、佛教即“佛陀教育” 以上是对净空法师一个表象的粗略描述,真正打开讲座的内容,及至在听到和看到其讲座的影音,读到将讲座整理成文字的资料时,我们才真正发现净空法师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师。法师法师,顾名思义,应当是精通佛法,能够传法行法的老师,要是不能传又不能行就不能称作法师了。前不久我在一则文章中,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说是在大陆半个世纪以来,能够讲经的和尚是寥寥无几,这则文章反映的是十年前的一个状况,不知现在大陆的佛教寺院是不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看到净空法师这样一个庞大的讲经体系,而且在读到其文字资料,得知其讲经的内容也非泛泛,而是有一定深度的情况时,我想,大陆的佛教寺院是需要这样的法师的,否则,佛教要弘扬又谈何容易。 我们来看一下,有将影音整理成文字后净空法师著述的一个概况(所列的只是净空法师讲座的一部分): 《金刚经讲记》,约190万字; 《大般若经纲要讲记》,约20万字; 《无量寿经讲记》,约182万字;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约630万字; 《观无量寿经讲记》,约38万字;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约53万字;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约54万字;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约11万字(此讲记有三种,在新加坡所讲的有45万字,在台北讲的有35万字); 《普贤菩萨行愿品讲记》,约33万字; 《太上感应篇讲记》,约82万字;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约115万字; 我估计,净空法师讲述的内容,以整理成的文字计,至少也得两千万字以上。这是从量上说,规模宏大;但对没有听过或读过净空法师讲座的人来说,也许会有许多疑问,这么庞大的一个讲经体系,一般的法师能够讲一经,或者三四五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净空法师怎么能讲得了这么多的经,而且怎样做到融会贯通的? 这样的疑问是很自然的,老实说,我也相当的怀疑,于是将网站上的内容下载了下来阅读,一读之下,原来的疑问很快就消散了,净空法师的讲座不论从量上论,还是从质上讲,都是很杰出的,非同凡响。总结起来,他的讲座有三个特点: 1.通俗易懂。通俗易懂,是普及教育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我们知道有一些经师讲经,是“深入”了,但是仍“深出”之,很多人听了仍是云里雾里,不知所指。而净空法师的讲座很通俗,它是“深入”了再“浅出”,将深刻的道理通过普通的语言讲述出来,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原来的主旨,听的人一听明白,读的人也一读就了解,这是要有很大本事才能做得到的。因为谁都知道,佛经是用文言文翻译过来的,文字既古老,其内容又很高深,一般学者通一经尚且不易,何况经、律、论三藏都能通述呢?所以说,是非有大本领而莫办。 2.苦口婆心。净空法师在讲授佛经或开传统文化的讲座时,总是劝人要学习和继承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而优良的传统美德,可以说达到“苦口婆心”的程度,其用志之关、用心之深,非常人所能了解。这是有鉴于中国人受西化日深,而本体的东西则日渐侵削,直到被湮没的危机,传统的道德,如“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的记忆里是日渐被遗忘掉了,该不该继承下来呢?我想,这样的问题,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不能回避的,也是应当得到肯定答复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本体,是我们赖以立身的东西,要是没有了这些,哪里会有我们的“文化”,又哪里会有真正的中国人呢? 3.有独到的心得。很多人做学问是有口无心的,真正要做一些学问出来,是必须要有一些独到之处的,否则只是人云亦云,也就只是普通的记问之学了。在学问里,这些独到之处,也可以谓之“绝学”(“绝学”,《汉语大辞典》这一词条下有三个义项,在这里是指第三个义项“谓造诣独到之学”),说得更通俗一点,是“绝招”。净空法师的“绝学”或“绝招”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他的“佛陀教育”之学。 在以前,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提出过“佛教”就是“佛陀教育”的说法,但至少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个说法提出来有没有道理,姑且不论,但能够毅然果然地提出来,说明净空法师至少是具备了孔子所说的君子有三达德“仁、智、勇”中的一项“勇气”的。在净空法师讲述的《认识佛教》一书里,他对“佛陀教育”(亦即“佛教”)做了如下阐述: 佛教究竟是什么?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比我们现在一所完整大学里面包括的还要多。它的内容讲到过去、现在、未来,这从时间上讲。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像中国孔老夫子的教育是讲一世,讲我们人的一生,从生到死,一世的教育;佛法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了。譬如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称佛为本师(老师),只有教育里面才有师生的关系,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就是这一个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这个教育他是第一个创办人。我们跟他的关系,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称呼,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老师与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宗教里面,上帝与信徒没有师生这个关系。我们佛门是清清楚楚说明,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跟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的学生,早期的学生;我们是现在的,后来的学生,我们跟他是前后同学,菩萨是我们的学长,这要搞清楚。 在日常生活当中(讲现代),我们称老师,这一个寺庙里,我们称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我就称他和尚,就像现在学校里面所讲的指导教授,他直接指导我的,这关系非常亲密。要不是直接指导我的,像一间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他是我们学校里的老师,他没有上过我的课,没有指导过我,我们就称他作“阿阖梨”,这就有分别了。阿闭梨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样,可以做我的模范,我可以跟他学习,但他没有指导我。所以这个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 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实在讲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机构,就像现在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一种形式,也就是今天所讲的艺术教学。现在的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两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 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来,跟现在的学校完全相同。“和尚”就相当于学校校长一样,一个寺院只有一个人称和尚,不可以说每一个出家人都称和尚,那就错了,完全错了,只有一个人称和尚。和尚是主持教学政策的,课程是他安排的,老师是他请的,这是和尚的责任,他是校长。和尚下面有三个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底下分三个部门。第一个是管教务的,叫“首座和尚”,“首座”管教务,“维那”管训导,“监院”管总务。你看看只是名词不相同,实际上他管的事情,跟现在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没有两样。它的结构确确实实是一个学校,而且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学校,这就是我们中国过去的丛林,丛林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佛教大学。我们自古至今看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佛教的结构,它都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清楚的,然后才知道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一种理论,不管它是否正确,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它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看了净空法师对“佛教”即“佛陀教育”的阐释,我相信即使有很多人不能赞成,但也不得不承认净空法师讲得有一定道理。发前人所未发,到前人所未到,这就是净空法师有“独到造诣”的地方,也是净空法师的“智”(智慧)之所在。 ——这就是净空法师的“绝学”,也是他作为一代“法师”能够站得住的理由。 三、关于生平和“净空法师讲佛”系列的概述 至于净空法师的生平,就只有抄录其官方网站“净空法师专集网站”的生平简介了。原来介绍的文字比较多,我做了一下节录,如下: 净空法师,法名觉净,字净空,1927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俗名徐业鸿。1949年旅居台湾。1954年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桐城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与儒佛大家济南李炳南老教授,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十三年,而于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 1959年,法师于台北圆山临济寺剃度;以恢复圣哲伦理道德教育,弘扬大乘佛法慈悲精神为己任。至今讲经教学已逾五十年,从无间断。首倡“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说,大开印赠经典及运用影音设备、网络、卫星电视普及仁慈博爱之全民教育的风气。曾受聘任台北十普寺三藏学院教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内学院院长。创办华藏视听图书馆、佛陀教育基金会与澳洲净宗学院。指导新加坡净宗学会创办“弘法人才培训班”。 除讲经教学,法师于各类医药、教育、慈善救济事业也非常关注,不分国家、宗教、族群,平等真诚的贡献力量。先后荣获美国德州荣誉公民、达拉斯荣誉市民、澳洲图文巴荣誉市民、印度尼西亚宗教部最高荣誉,以及澳洲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与印度尼西亚夏利·悉达亚都拉回教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与荣誉教授。2005年,荣获英国女王AM勋衔,再次肯定了法师对多元文化教育与宗教团结的卓越贡献。 半世纪以来,法师足迹遍满五大洲。多次代表大学至亚、澳各地参加国际和平会议;数次陪同新加坡九大宗教、印度尼西亚五大宗教、马来西亚五大宗教代表团,访问中国(远至新疆)、罗马、埃及等宗教圣地与大学。并捐赠泰国僧伽医院建设基金,实为化解南北传佛法两千多年来的隔阂迈了一大步。 法师有鉴于近代各宗教逐渐式微,偏重形式而缺乏实质,积极提倡建立“宗教大学”或“多元文化大学”,培育各宗教教师传道人员,深入教义,提升素质。诚望各宗教学习者皆能恪奉真主神圣仁慈博爱精神,落实和谐社会的大同理想。 为坚实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学的圣贤教育基础,法师特于2006年在澳洲昆士兰省购买建校土地,希望建校培育世界各宗教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以儒之《弟子规》、道之《太上感应篇》与佛之《十善业道》的教诲为扎根教育、戒律基础,要求全体师生百分之百落实此三门课程。因此三科,不仅是儒释道三家学术的基础,实为圣贤“仁慈博爱、诚敬谦和”教育之大根大本。尤于今日社会,老法师更加强调,唯有深明因果教育,才能真正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若不明因果,纵然学习伦理、道德教育,亦容易流于表面,徒具形式。 简言之,“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净空法师立身处世不变的原则。“仁慈博爱”、“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是他讲经教学纯一的主旨。“诚敬谦和”、“普令众生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则为其生命中真实的意义。 为什么要编选“净空法师讲佛”系列图书?这道理比较简单,就是因为净空法师讲佛的内容比较好懂,容易普及,而且也有益于世道人心。但净空法师讲佛的内容非常庞大,有的“讲记”达到六百余万字,过于繁冗,不便于读者,所以,就选择了一些内容比较容易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而且也耳熟能详的佛经著作以及佛教故事等讲座编列成一个系列(如下),以飨读者: 一、净空法师讲佛教故事(内含《净空法师讲佛教故事》和《净空法师嘉言录》两部分); 二、净空法师说佛(内含《佛学十四讲》、《认识佛教》); 三、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内含《了凡四训讲记》、《了凡四训菁华》、《改造命运的原理和方法》、《答问篇》); 四、净空法师讲《六祖坛经》; 五、净空法师讲《金刚经》(内含《金刚经要义》、《金刚经讲义节要》和《金刚般若大意》三个部分)。 《净空法师讲佛教故事》是借故事说佛法,旁敲侧击,入佛知见,这些故事是在净空法师历次的讲演中摘录整理出来的,简短通俗,颇易阅读,而其中所藏智慧,则是会者有心,可以开启悟佛之门的。《净空法师嘉言录》是将净空法师体悟的佛法与人生道理摘要编辑在一起,使读者更容易了解法师觉道的心法所在。 关于《认识佛教》,净空法师对此有过很多场讲座,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如在美国的迈阿密、在美国的阿拉巴马,还有在新加坡、澳洲和台湾地区都有讲述,而以1991年12月启讲于美国迈阿密的《认识佛教》集数最长,也最系统全面,所以本书选编的就是这个讲座的版本。本书是对于初学佛法者有用的,它对佛教是什么、佛教教育的目标以及修学的科目和修学的次第都有系统的阐述,这是一个既有知见,而又着重在“行”的佛教基础教科书。《佛学十四讲》是在李炳南老师十四讲表的基础上,给以深入的阐发,而成就的一部佛学基础教科书。十四讲表是李炳南老师特别为大专学生编的,把整个佛法做一个轮廓,简单地介绍给同学,好像是佛法的说明书一样。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教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并含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等种种效验,以此自立自强,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民国初年的净宗印光大师一生中对这本书极力提倡。它虽然不是佛经,印光大师认为也要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了凡四训》是净空法师接触佛法第一本念的书,它对净空法师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一生。 《了凡四训讲记》是净空法师于2001年4月16日在凤凰卫视摄影棚启讲的,这是将原文逐段阐释的一个讲座,自然是阅读《了凡四训》的基础入门书。《了凡四训菁华》是净空法师于1999年5月17日启讲于澳洲净宗学会的一个关于《了凡四训》的讲座,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了凡四训》的精神。《改造命运的原理和方法》是净空法师1994年7月17日在美国达拉斯做的一次演讲,它以《了凡四训》作基础,讲述了人如何破迷开悟、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达到改造命运的目标。特别是文后附录了讲演后互动的问答录,对佛学的知见与修行都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六祖坛经》,又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是一部中国佛教里唯一称作“经”的佛经。它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教诫僧徒四众的语录,后人尊称为《坛经》。本书是净空法师1981年启讲于台湾中广的讲演录,讲演中有各《坛经》版本的对勘,主要是对《坛经》内容的阐释和演绎,其中穿插了许多禅宗掌故,给枯燥的讲述平添了许多趣味。 净空法师1995年曾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对《金刚经》作过长时间的演讲,整理出来的文字有约190万字,要用纸质书出版,就显得部头太大,很难操作。但净空法师于《金刚经》的讲座尚有多种,因此我们选编了《金刚经要义》、《金刚经讲义节要》和《金刚般若大意》,汇为一编。 《金刚经要义》是净空法师1996年4月启讲于美国达拉斯对《金刚经》的主要精神做的一个扼要阐述。 《金刚经讲义节要》是在民国时期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的基础上作的一个“节要”,原本《金刚经讲义》有三十余万字,文繁义丰,颇不易于阅读,“节要”后的文字是九万多字,可以说是很简明扼要的一个讲义的节本。 在这里稍稍将江味农居士的生平简要作个介绍。 江味农(1872—1938年),名忠业,一名杜,号定翁,法名妙熙、胜观。江苏江宁人。幼读儒书,曾中乡举。1918年开始信仰佛教,听谛闲讲经。1931年任上海省心莲社社长。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净土,整理有谛闲讲《大乘止观述记》,著有《金刚经讲义》印行。 本讲义是江味农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省心莲社开讲的,当时法会圆满,积稿盈尺,传为佳话。讲义印行时,居士已离世。有佛学家蒋维乔、范古农两位作序,大加推崇,蒋序评:“至书之内容,精深微妙,发前人所未发,随时指示学人切实用功处,皆过来人语。”影响很大。 《金刚般若大意》是净空法师于1995年3月在美国旧金山大觉莲社所作的演讲。《金刚般若》,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名《金刚经》。金刚,是譬喻,取其坚硬锋利之义。般若,是智慧,是佛法。以金刚之贞,至坚至利、能断难断,能碎万物,譬喻般若空慧,能断诸众生难断之惑,是名金刚般若。这里讲的《金刚般若大意》是就《金刚经》里最主要的概念和旨意作了阐发,如怎样“无住”,怎样“生心”等,这都是《金刚经》中最根本的法门。 以上就是“净空法师讲佛”系列的一个大概介绍。“讲佛”系列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也是入佛知见的入门之书,值得大家留心。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是得道者不拘的洒脱;以指见月,见月而忘指,是入佛门的真正知见,但“见月’’之前,那根指引入门的“手指”也还是有用的。这是编选“净空法师说佛系列”的真正缘起。 本系列得到“净空法师专集网站”的俞允和支持,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 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懂得了这个理。佛就在我们身边了!阿弥陀佛! 2009年11月21日于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