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和才学,到底哪个更重要?如何在我们的教育中贯彻我们认为的重点,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的青少年,这是最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的地方。
《思想品德健康教育书系》涵盖了我们能设想到的方方面面,希望能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弥补现行学校教育可能存在的缺失,贡献我们一份绵薄之力。《人类永恒的颂歌》是丛书之一,图文并茂,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品德小故事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本书由和兴文化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类永恒的颂歌/思想品德健康教育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和兴文化 |
出版社 | 太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品德和才学,到底哪个更重要?如何在我们的教育中贯彻我们认为的重点,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的青少年,这是最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的地方。 《思想品德健康教育书系》涵盖了我们能设想到的方方面面,希望能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弥补现行学校教育可能存在的缺失,贡献我们一份绵薄之力。《人类永恒的颂歌》是丛书之一,图文并茂,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品德小故事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本书由和兴文化编著。 内容推荐 《人类永恒的颂歌》主要的读者对象是青少年,是“思想品德健康教育书系”中的一本。 品德和才学,到底哪个更重要?如何在我们的教育中贯彻我们认为的重点,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的青少年,这是最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的地方。 《人类永恒的颂歌》图文并茂,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品德小故事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本书由和兴文化编著。 目录 第一章 以家为家,以国为国 先有国,后有家——霍去病 爱国奇士——刘琨 闻鸡起舞,收复国土——祖逖 杀叛军以身殉国——南霁云 杀敌报国,至死方休——杨业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宋亡三杰之一——张世杰 自荐抗倭名将——俞大猷 大败俄国侵略军的将领——彭春、萨布素 翩翩少年赴国难——喻培伦 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闻一多 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 傲雪红梅——江竹筠 八女英灵,永垂不朽——八女投江 第二章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将相齐心,保家卫国 昭君出塞,胡汉一家 天可汗——唐太宗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 土部万里归故土 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第三章 爱人者,人恒爱之 乌鸦反哺——知恩图报 黄泉相见——恢复亲情 兄终弟及——季扎让位 鹿乳奉亲——孝敬父母 尊师重道——颜回曾子 孟母三迁——培育人才 张良取履——歌颂佳话 缇萦救父——孝勇并存 汉明帝尊师 董永卖身葬父 黄香温席——后人称颂 陈情表孝——武帝感动 打虎救父——孝子典范 赡养老人——九州动容 信守一生——道德楷模 第四章 无求生以害仁 急中生智退秦师——弦高 清高廉洁的介子推 布衣之怒震秦王 闯宫见刘邦的樊哙- 仗义游侠郭解 宁死不屈的强项令董宣 杨震暮夜却金 不畏强御的陈仲举 舍己救友的苟巨伯 秉笔直书著《三国志》的陈寿 刚正峭直的刘毅 执法公平的薛胄 赵绰执法不惜死 卫石碚“大义灭亲” 第五章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勤俭不分家 节俭立身的季文子 安贫乐道的管宁 清俭不改的吴隐之 寇准罢宴 范仲淹教子 苏轼房梁挂钱 朱元璋提倡节俭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朱德的扁担 孟泰仓库 第六章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临终遗言教子 卧薪尝胆终复国 悬梁刺股终成名 司马迁作《史记》 囊萤映雪为读书 燃糠读书后人学 吹火读书爱学习 得心应手画虎绝 藏名拜师学技艺 文武双全面涅将军 程门立雪为求教 佛灯读书好勤学 雪中求师不气馁 王命岳苦读成大器 卖桥教子心良苦 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身残志坚张海迪 小英雄戴碧蓉 自强不息的杨必芳 试读章节 祖逖,字士雅,河北范阳遁县(今河北涞水)人,与刘琨为同时代的人。祖逖从小就不爱读书,但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和刘琨一样,祖逖也是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 刘琨和祖逖是好朋友,又都胸怀大志,经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他们曾经一起担任过司州主簿,二人感情非常深厚,经常在一起,就算睡觉的时候也是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天半夜,祖逖听到公鸡打鸣的声音,就用脚把刘琨踢醒,说:“这不是恶声(公鸡打鸣一般在早晨,半夜里啼叫的鸡被称为“荒鸡”,当时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是催促我们起床练武的命令。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两人穿上衣服,拿起宝剑便到院子里练习武艺。从此以后,每天鸡一叫,两人便起床练剑。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此后便有了“闻鸡起舞”的故事。 311年,前赵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中原大乱,祖逖带着几百户乡亲到江南避难。一路上,他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人和病人乘坐,自己则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一同走路,吃的穿的和大家一块分享,有了问题也总能拿出解决的办法来,所以老老小小都非常佩服他,于是推选他为逃难一行人的首领——行主。 当时江南没有战事,生活比较安定,可是祖逖到了南方后并没有想长久地待在南方过安乐日子,而是一直惦念着生活在战乱中的北方老百姓,时刻想着收复被割据势力占领的西晋土地。 当时江南的统治者是西晋的皇族——瑯琊王司马睿(司马睿就是后来的东晋第一个皇帝晋元帝)。一心想要收复失地的祖逖便给司马睿写了一封信,说国家的动乱,外族的人侵,都是由皇室内乱、争权引起的,并且请求司马睿能给他一支队伍,让他带军北上,收复失地,解救被奴役的百姓。然而司马睿当时只想保住江南,根本不想北伐。不过由于大部分晋朝子民都希望能够收复失地,司马睿不好拒绝。为了不给人落下口实,司马睿给了祖逖一个豫州刺史的头衔,不过没有给他任何兵马和武器,只给了他3000匹布,让祖逖自己去招募军队。 祖逖没有因此而绝望和放弃,他带领着随他一起南下的100多名部下,坐船渡江北上。船行驶到江心的时候,祖逖站在船头,望着那滚滚东流的江水,想到中原地区受苦受难的父老兄弟,心里一阵激动,就拿着船桨(古代叫楫),在船板上使劲敲了几下,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同船的人听到这番话,都感动得流下眼泪。这就是“中流击楫”的故事,它说明一个人收复国土的决心。 祖逖过江以后,在江阴(现在的江苏省江阴)驻扎下来,打造兵器,招募人马,最后招募了2000多人,编成了一支北伐军队,一路向北前进,收复了不少的失地。当时,晋阳一带坚持抗敌的刘琨听了这件事情之后,感到非常高兴。 当祖逖的兵马到了雍丘(今河南杞县)的时候,他听说河南各地的坞主(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强自为坞主,或称宗主。)各自为政,拥兵自重,相互攻击,便派人招抚各坞主,请求他们共同抵抗石勒,进攻谯城(今安徽亳州)。当时蓬陂(河南开封县南)有个叫陈川的坞主势力较大,常常在豫州诸郡(今河南南部)大肆抢劫。后来祖逖打败了他,并将他所抢来的东西归还给被抢的人,因此深得民心。陈川败后,投靠了石勒。 石勒听说祖逖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河南开封一带,就派侄子石虎统率5万大军打过来。双方一交战,石虎被打得大败,退离河南,只留下大将桃豹死守浚仪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过了不久,祖逖率领北伐军攻占了浚仪东城,桃豹则退守西城。晋军从东门出入,桃豹的后赵军由南门出入。两军相持了40多天,双方的粮草渐渐不够。此时,祖逖想出一条退敌之计。祖逖让人找来很多的麻袋,然后将大部分的麻袋装满泥土,剩下的几个麻袋装上了大米,然后祖逖告诉士兵该怎么做…… 第二天一大早,桃豹的哨兵突然发现东门外有一队晋军,肩上扛着沉甸甸的麻袋,正在往城里运。桃豹得到报告,赶紧带着一队兵马去拦截,可是已经晚了,只有几个掉队的晋军,好像走不动路了,正坐在路边休息。他们一见桃豹的人马,拔腿就跑,连麻袋也不要了。桃豹打开麻袋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里面都是白生生的大米。桃豹的将士以为祖逖军营里粮草很充足,一个个都泄了气。其实那几个掉队的晋军是故意在等桃豹的士兵的,他们运的麻袋里装的都是米,而进了城的那些士兵运的麻袋装的都是土。桃豹不明就里,连忙向石勒报告,说晋军粮草充足。石勒得到报告,马上派出一队人马给桃豹运送粮草,可是半道上又被祖逖截走。桃豹愁得没有了主意,只好放弃浚仪城,回到北边去。 祖逖带兵北伐9年时间,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很多人纷纷前来归附他。祖逖军纪严明,生活节俭,和全军将士一起同甘共苦,给流亡的老百姓分配土地,鼓励他们进行生产,因此得到了大家的爱戴。 当时在中原地区,一些投靠了石勒的坞主,还把自己的家属送去石勒那做人质。祖逖也不难为他们,他宣布,只要这些坞主不是死心塌地跟着石勒,愿意暗地里接受他的命令,就允许他们表面上继续服从石勒。为了不让石勒起疑心,他还不时派军队去攻打这些坞主们。因此这些坞主们对祖逖非常感激,石勒军队一有什么动静,就马上向祖逖报告,所以祖逖在战斗中老是处于主动,几乎每战必胜。此后,石勒不敢再向南进犯。之后,石勒还修书给祖逖,请求和祖逖管辖的地区通商,祖逖虽然没有给他回应,却任由双方的商人自由经商,从中获得了不少的钱财,用以扩充军队的实力。 祖逖经过好几年的努力,把原来支离破碎的国土逐渐连成一片。没想到司马睿见祖逖力量大了,反倒担心起来。他派了一个叫戴渊的人来做祖逖的上司,实际上就是削去了祖逖的兵权。这时候,东晋的荆州刺史王敦已经不听从朝廷的号令,一场内乱眼看就要发生。祖逖的心就像在油锅里煎,担心收复中原的事业最后被付诸东流。 321年,祖逖因抑郁忧愤病死在雍丘,死时56岁。中原百姓听说祖逖死去的消息,万分悲痛,许多地方的百姓纷纷为他建了祠堂,以此来纪念他。 祖逖死后,石勒立刻发兵打过来,黄河以南几百里土地又丢失了。后来,将士们想起祖逖的尸首还埋在雍丘,其中一个叫路永的将军便带着五百勇士,赶了几天路,乘着黑夜,用绳索爬上雍丘城,经过一场血战,终于把祖逖的棺木运回了南方。P6-8 序言 品德和才学,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个历来聚讼不已的话题,能否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回答,不仅是选拔任用人才的着眼点,同时也是我们培养教育青少年的方针大纲。孰为重?孰为轻?如何在我们的教育中贯彻我们认为的重点,同时又能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完美谐和的统一,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的青少年,这是最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的地方。 宋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曾经在他的巨著《资治通鉴》中讨论过这个问题。对于二者的关系,他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才学是品德的资本,而品德则是才学的统帅。也就是说,有了品德这个居于领导地位的统帅,才学的资本才能正常而且完全地发挥它的价值,给个人、社会和国家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司马光又接着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也就是说,才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行善,也未尝不可以作恶。至于到底是行善还是作恶,则完全要看掌握才学的人是品德高尚的君子,还是品德卑下的小人。君子的才学可以用来造福社会和国家,使善行遍布四海;小人的才学也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灾难,使邪恶播撒人间。由此可见品德的极端重要性。而品德与才学孰重孰轻的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品德的教养,教育的思路也从来就是把品德放在比才学更重要的地位,《论语》中就有一句话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古人认为,只要有了尊重贤良、孝敬父母、忠于祖国、待人诚信等等高尚的品德,那么即使没有才学,也仍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当然,我们不是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而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否认才学的重要性。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在保证品德教育的前提下,掌握的才学越多越充实越好。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多的有益的贡献。 无可回避的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有着重学习轻品德、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素质的弊端和问题。这或许使得我们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走了弯路,或者会给他们的成长、成材和以后人生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长此以往,甚至也有可能给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带来消极的影响。基于这个重大的问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于是编写了这套丛书,涵盖了我们能设想到的方方面面,希望能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弥补现行学校教育可能存在的缺失,贡献我们一份绵薄之力。 当然,丛书编的究竟如何,最终还是要看它能不能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认可。限于水平,书中不能没有错误,尚请方家指正。同时也欢迎各位读者和广大青少年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