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善良是抵制邪恶的武器/思想品德健康教育书系
分类
作者 和兴文化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和兴文化编著的《善良是抵制邪恶的武器》内容介绍:品德和才学,到底哪个更重要?如何在我们的教育中贯彻我们认为的重点,培养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的青少年,这是最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的地方。本书深入和探讨了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影响,对于青少年成长不无帮助。本书涵盖了我们读者能设想到的方方面面,希望能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弥补现行学校教育可能存在的缺失。

内容推荐

和兴文化编著的《善良是抵制邪恶的武器》是“思想品德健康教育书系”系列之一。

本书主要的读者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是“思想品德健康教育书系”中的一本,面对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如何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抵抗不良影响是《善良是抵制邪恶的武器》的主要目的,尤其是让他们懂得善良是抵制邪恶的最有利武器。

目录

第一章 尊严与高尚

 气节是做人的尺度

 黑子的尊严

 贫困,但不潦倒

 坐着是幸福的

 特殊的荣誉

 高贵的灵魂

 尊重人格,保持操守

 心灵无私是高贵的秘密

 完成孩子的心愿

 送一轮明月

 小小的善心

第二章 团结与友善

 热心助人的雷锋

 难忘的姐弟情

 英雄杨根思的宽容

 李润虎三让军功

 张华劝架

 以德报怨的孙教授

 费宏四次赔不是

 亲自登门道歉的彭雪枫

 昭君出塞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凉山结盟

 傣族泼水节

 澎湃巧判地界案

 彭总的度量

 管宁睦邻

 让他三尺又何妨

 尊老典范

 廖承志事亲至孝

 缇萦救父

 王祥卧冰

 朱老总心牵百姓

 王克勤关爱战士

 教小八路学文化

 彭总疼爱小孩子

 杜甫善待老妇人

 乐善好施李士谦

 崔晟教女尊婆母

第三章 爱与美

 为了贫困的孩子们

 一杯牛奶的回报

 看看那棵合欢树

 无言的爱

 母爱创造的奇迹

 两个苹果

 二斤白糖

 一只鹭鸶

 抱抱孩子

 可依靠的人

 这些人已经是人了

 母亲的相册

 用心触摸春天

 鲜花送人,余香留己

 十年后的礼物

 一夜拥抱

 海滩上没有发生的事

第四章 明礼与诚信

 程门立雪

 张乐平冒雨访师

 学生陈景润

 尊敬师长

 孙中山谦逊待人

 延安请客

 徐特立排队就医

 周总理排队照相

 倡导语言美

 恭迎众乡邻

 向老船工敬礼

 给老农让路

 坐车的要想着走路的

 文明之师讲文明

 应给客人先上菜

 尊老敬贤理应当

 无信不立

 曾参杀猪

 商鞅立木

 范式讲信

 甄彬还金

 卓恕守信

 真诚受器重

 吃枣留下钱

 诚实不欺

 戒谎求实

 冒死执简

 不贪友财

 三顾茅庐

 追回卖掉的烈马

 以诚立身

 一诺千金

第五章 敬业与奉献

 尽职尽责的张思德

 精益求精的白求恩

 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

 郑培民: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铁人”王进喜

 一人掏粪换来万人净

 军工英雄吴运铎

 纺织模范赵梦桃

 张秉贵的一团火

 平凡做奉献

 火箭之王钱学森

 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

 一丝不苟的竺可桢

 皇冠摘珠的陈景润

 忘我拼搏的罗健夫

 永远最可爱的人

 科学务棉

 视职业为第一生命

 当代愚公李双良

 戈壁找水

 杂交水稻之父

 当代毕异

 爱岗敬业李素丽

第六章 善良与坚强

 留在我心底的眼睛

 坏掉的倮子

 良心如枕

 人生中的偶然细节

 捐鞋台

 顾及别人

 列宁格勒不屈的灵魂

 为艺术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胡萝卜、鸡蛋和咖啡

 不寻常的挑战精神

 中国人的勇气

 勇气是一种力量

 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

 困难永远只有一个

第七章 勤俭与自强

 苏东坡节俭度日

 戚继光遵父教诲

 省去一根灯芯

 朱德的艰苦朴素

 李大钊吟诗教子

 董必武节约纸墨

 彭老总精打细算

 林伯渠节俭成习

 蒋筑英回请朋友

 为国聚财的孟泰

 勤俭一生的徐特立

 大公无私陈嘉庚

 节约标兵雷锋

 节俭体现人生价值

 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卧薪尝胆终复国

 发愤图强著史记

 闻鸡起舞报祖国

 坚韧不拔留光辉

 警枕写巨著

 三五九旅是模范

 乐观的地质部长

 茅以升立志造桥

 彭加木献身边疆

 两弹元勋邓稼先

 勇攀珠峰完创举

 妈妈的生活学问

 我家有个燕子窝

第八章 爱国与守法

 陈天华血书救国

 我是中国人

 血溅总统府

 京张铁路扬国威

 我的故乡是大陆

 卢嘉锡的爱国情

 徐悲鸿为国争气

 徐特立断指写血书

 聂耳激情谱国歌

 狱中绣红旗

 董存瑞舍身为国

 黄继光勇堵枪眼

 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

 谢婉莹催还香港

 宋彩玲爱国拥军

 我心里只有一个中国

 守法斩逆子

 执法不徇私

 狄仁杰挺身护法

 法不容情的唐玄宗

 不赦故吏的周太祖

 刘仁赡大义灭亲

 守法拒礼的清官

 对友执法要秉公

 杨虎城痛斩顺和

 李大钊严治内弟

 不念旧情的陈老总

 亲属也要守法纪

试读章节

第一章尊严与高尚

气节是做人的尺度

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但这似乎只在中年一代如此,青年时代倒像不大理会这种传统的标准,他们在用着正在建立的新的标准,也可以叫做新的尺度。中年时代的一般接受这传统,青年时代却不理会它,这种传统道德脱节的现象是这种变革时代或动乱时代常有的,因此就引不起什么讨论。直到近年,冯雪峰先生才将这标准这传统作为问题提出来加以分析和批判,这表现在他的《乡风与市风》那本杂文集里。

冯先生指出“士节”的两种典型:一是忠臣,一是清高之士。他说后者往往因为脱离了现实,成为“为节而节”的虚无主义者,结果往往会变了节。他却又说“士节”是对人生的一种坚定的态度,是个人意志独立的表现。因此也可以成为人民的叛逆者或革命家,但是这种人物的造就或完成,只有在后来的时代,例如我们的时代。冯先生的分析,我大体同意。对这个问题我近来也常常加以思索,现在写出自己的一些意见,也许可以补充冯先生所没有说到的。

气和节似乎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念。《左传》上有“一鼓作气”的话,是说战斗的。后来所谓“士气”就是这个气,也就是“斗志”;这个“士”指的是武士。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似乎就是这个气的转变与扩充。他说“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义”就是“有理”或“公道”。后来所谓“义气”,意思要狭隘些,可也算是“浩然之气”的分支。现在我们常说的“正义感”,虽然特别强调现实,似乎也还可以算是跟“浩然之气”联系着的。至于文天祥所歌咏的“正气”,更显然跟“浩然之气”一脉相承。不过在我看来两者却并不完全相同,文氏似乎在强调那消极的节。

节的意念也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左传》里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的话。古代注重礼乐,乐的精神是“和”,礼的精神是“节”。礼乐是贵族生活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他们要定等级,明分际,要有稳固的社会秩序,所以要“节”,但是他们要统治,要上统下,所以也要“和”。礼以“节”为主,可也得跟“和”配合着;乐以“和”为主,可也得跟“节”配合着。节跟和是相辅相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说所谓“圣达节”等等的“节”,是从礼乐里引申出来成了行为的标准或做人的标准,而这个节其实也就是传统的“中道”。按说“和”也是中道,不同的是“和”重在合,“节”重在分,重在分所以重在不犯不乱,这就带上消极性了。

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在野的士人(古时的知识分子)纷纷批评和攻击宦官们的贪污政治,中心似乎在太学。这些在野的士人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已经在联合起来,并且博得了人民的同情。宦官们害怕了,于是乎逮捕拘禁那些领导人。这就是所谓“党锢”或“钩党”,“钩”是“勾连”的意思。从这两个名称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群众的力量。那时逃亡的党人,家家愿意收容着,所谓“望门投止”,也可以见出人民的态度,这种党人,大家尊为气节之士。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就是不合作。这敢作敢为是以集体的力量为基础的,跟孟子的“浩然之气”与世俗所谓“义气”只注重领导者的个人不一样。后来宋朝几千大学生请愿罢免奸臣,以及明朝东林党的攻击宦官,都是集体行动,也都是气节的表现。但是这种表现里似乎积极的“气”更重于消极的“节”。

在专制时代的种种社会条件之下,集体的行动是不容易表现的,于是士人的立身处世就偏向了“节”这个标准。在朝的要做忠臣,这种忠节或是表现在冒犯君主尊严的直谏上,有时因此牺牲性命;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忠而至于死,那是忠而又烈了。在野的要做清高之士,这种人表示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因而游离于现实之外,或者更逃避到山林之中,那就是隐逸之士了。这两种节,忠节与高节,都是个人的消极表现。忠节至多造就一些失败的英雄,高节更只能造就一些明哲保身的自由汉,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原来气是动的,可以变化。我们常说志气,志是心之所向,可以在四方,可以在千里,志和气是配合着的。节却是静的,不变的,所以要“守节”。要不“失节”。有时候节甚至于是死的,死的节跟活的现实脱了榫,于是乎自命清高的人后来变了节,冯雪峰先生论到周作人,就是眼前的例子。从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臣到底是卫护着这个阶级的,而清高之士消纳了叛逆者,也是有利于这个阶级的。所以宋朝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原先说的是女人,后来也用来说士人,这正是统治阶级代言人的口气,但是也表示着到了那时代士的个人地位的增高和责任的加重。

“士”或称为“读书人”,是统治阶级最下层的单位,并非“帮闲”。他们的利害跟君相是共同的,在朝固然如此,在野也未尝不如此。固然在野的处士可以不受君臣名分的束缚,可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但是他们得吃饭,这饭恐怕还得靠农民他们才能吃,而这些农民大概是属于他们做官的祖宗的遗产的。“躬耕”往往是一句门面话,就是偶然有个把真正躬耕的如陶渊明,精神上或意识形态上也还是在负着天下兴亡之责的士,陶潜的《述酒》等诗就是证据。可见处士虽然有时横议,那只是自家人吵嘴闹架,他们生活的基础一般的主要还是在农民的劳动上,跟君主与在朝的大夫并无两样,而一般的主要的意识形态,彼此也是一致的。

然而士终于变质了,这可以说是到了民国时代才显著了。从清朝末年开设学校,教员和学生渐渐加多,他们渐渐各自形成一个集团,其中有不少的人参加革新运动或革命运动,而大多数也倾向着这两种运动。这已是气重于节了。等到民国成立,理论上人民是主人,事实上是军阀争权。这时代的教员和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人身份,游离了统治的军阀;他们是在野,可是由于军阀政治的腐败,却渐渐获得了一种领导的地位。他们虽然还不能和民众打成一片,但是已经在渐渐的接近民众。五四运动划出了一个新时代。自由主义建筑在自由职业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教员是自由职业者,不是官,也不是候补的官。学生也可以选择多元的职业,不是只有做官一路。他们于是从统治阶级独立,不再是“士”或所谓“读书人”,而变成了“知识分子”,集体的就是“知识阶级”。残余的“士”或“读书人”自然也还有,不过只是些残余罢了。这种变质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的一段,而中国的知识阶级在这过程中也会尽了并且还在想尽他们的任务,跟这时代世界上别处的知识阶级一样,也分享着他们一般的运命。若用气节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知识分子或这个知识阶级开头是气重于节,到了现在却又似乎是节重于气了。

知识阶级开头凭着集团的力量勇猛直前,打倒种种传统,那时候是敢作敢为一股气。可是这个集团并不大,在中国尤其如此,力量到底有限,而与民众打成一片又不容易,于是碰到集中的武力,甚至加上外来的压力,就抵挡不住。而一方面广大的民众也要饭吃,他们也没法满足这些饥饿的民众。他们于是失去了领导的地位,逗留在这夹缝中间,渐渐感觉着不自由,闹了个“四大金刚悬空八只脚”。他们于是只能保守着自己,这也算是节罢;也想缓缓地落下地去,可是气不足,得等着瞧。可是这里的是偏于中年一代。青年一代的知识分子却不如此,他们无视传统的“气节”,特别是那种消极的“节”。替代的是“正义感”,接着“正义感”的是“行动”,其实“正义感”是合并了“气”和“节”。“行动”还是“气”,这是他们的新的做人的尺度。等到这个尺度成为标准,知识阶级大概还要变质。P1-4

序言

品德和才学,到底哪个更重要?这个历来聚讼不已的话题,能否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回答,不仅是选拔任用人才的着眼点,同时也是我们培养教育青少年的方针大纲。孰为重?孰为轻?如何在我们的教育中贯彻我们认为的重点,同时又能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完美谐和的统一,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的青少年,这是最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的地方。

宋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曾经在他的巨著《资治通鉴》中讨论过这个问题。对于二者的关系,他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也就是说,才学是品德的资本,而品德则是才学的统帅。也就是说,有了品德这个居于领导地位的统帅,才学的资本才能正常而且完全地发挥它的价值,给个人、社会和国家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司马光又接着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也就是说,才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行善,也未尝不可以作恶。至于到底是行善还是作恶,则完全要看掌握才学的人是品德高尚的君子,还是品德卑下的小人。君子的才学可以用来造福社会和国家,使善行遍布四海;小人的才学也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灾难,使邪恶播撒人间。由此可见品德的极端重要性。而品德与才学孰重孰轻的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品德的教养,教育的思路也从来就是把品德放在比才学更重要的地位,《论语》中就有一句话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古人认为,只要有了尊重贤良、孝敬父母、忠于祖国、待人诚信等等高尚的品德,那么即使没有才学,也仍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当然,我们不是强调品德的重要性,而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否认才学的重要性。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在保证品德教育的前提下,掌握的才学越多越充实越好。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多的有益的贡献。

无可回避的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有着重学习轻品德、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素质的弊端和问题。这或许使得我们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走了弯路,或者会给他们的成长、成材和以后人生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长此以往,甚至也有可能给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带来消极的影响。基于这个重大的问题,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于是编写了这套丛书,涵盖了我们能设想到的方方面面,希望能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弥补现行学校教育可能存在的缺失,贡献我们一份绵薄之力。

当然,丛书编的究竟如何,最终还是要看它能不能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认可。限于水平,书中不能没有错误,尚请方家指正。同时也欢迎各位读者和广大青少年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