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因其高超的诗艺和传奇的一生而拥有世界性声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布罗茨基称其为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国内有相当多热爱茨维塔耶娃的读者。
安娜·萨基扬茨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写的传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到90年代不断修改,补充新的材料,三次再版,她得到了茨维塔耶娃的女儿,阿里阿德娜·艾伏隆的支持,收集了大量的以前从未公布的材料,注重准确、公正,充分展现了俄罗斯这位大诗人的命运与个性。她的这部传记是继茨维塔耶娃七卷集之后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上中下)》以三卷的篇幅展现了茨维塔耶娃起伏跌宕的一生,同时也展现了二十世纪俄罗斯风云变幻的、波谲云诡的历史,那造成茨维塔耶娃悲剧命运的背后推手。
茨维塔耶娃(1892—1941)是20世纪俄罗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一生大开大合,亢奋悲凉,忽而天马行空,雷鸣电闪,忽而惶恐交加,如坠深渊,才华横溢,秉性孤傲,心比天高,命运多舛,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一部生命交响乐,琴弦迸断,戛然而止。
安娜·萨基扬茨(1932—2002)是俄罗斯研究茨维塔耶娃的资深编辑和传记作家,她不仅负责编辑了茨维塔耶娃去世后第一本抒情诗选、主持编辑了茨维塔耶娃的两卷集和七卷集,还披沥十载,数易其稿,撰写了带有总结性的传记著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安娜·萨基扬茨在《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上中下)》中以生动的语言讲述诗人年轻时期的创作,初登莫斯科文坛的神采飞扬,青春时期的展翅腾飞,漂泊国外的一度辉煌与痛苦、坎坷,一次次感情风暴的刮起与消逝,返回俄罗斯的煎熬与绝望;她阅读了大量的书信、笔记、评论、回忆录等历史文献资料,深入分析诗人的作品、诗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存意识、创作心理及人生感悟,揭示其作品与岁月之间的联系,真实地展现诗人非凡的一生及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还获得了茨维塔耶娃女儿阿里阿德娜、妹妹阿娜斯塔西娅的信任,从她们那里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增加了传记的可信度。《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上中下)》这部平实丰赡的传记其广度与深度与茨维塔耶娃的声名是相称的。
前言
第一部分 俄罗斯
第一章 诗人的青春岁月(1910-1915)
第二章 一年的行程(1916)
第三章 诗人展翅腾飞的心灵 (1917-1918)
第四章 茨维塔耶娃的浪漫主义剧作 (1918-1919)
第五章 “只在烈火中歌唱”(1919年-1921年2月)
第六章 离别前的莫斯科(1921年3月-1922年5月)
第二部分 漂泊国外
第七章 柏林十一周(1922年5月-7月)
第八章 捷克(1922年8月-1925年10月)
第九章 法国“星光灿烂的一年”(1925年11月-1926年)
第十章 1927年的荒漠
第十一章 “缓慢移动的巨石”(1928-1929)
第十二章 “以往的岁月——最亲切……”(1930-936)
第十三章 在法国的最后岁月(1937年-939年6月)
第三部分 返回俄罗斯
第十四章 莫斯科郊区(1939年6月-940年6月)
第十五章 “莫斯科没有我的容身之处”(1940年6月-2月)
第十六章 离去(1941年1月-8月31日)
附录
1.阿里阿德娜·艾伏隆1966年6月13日给阿娜斯塔西娅·茨维塔耶娃的书信摘抄
2.安娜·萨基扬茨1977年2月7日给玛·谢·沙吉尼扬的书信
3.安娜·萨基扬茨1981年8月31日给阿·伊·茨维塔耶娃的书信
4.安娜·萨基扬茨答《俄罗斯基督教运动通报》杂志记者问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诗歌与翻译作品索引
茨维塔耶娃翻译的其他诗人的作品(俄译法)
长诗、剧本和散文作品索引
玛·伊·茨维塔耶娃著作索引
书中涉及有关茨维塔耶娃作品评论索引
茨维塔耶娃当众演讲与朗诵索引
翻山越岭 长途跋涉(译后记)
1917年4月13日茨维塔耶娃的女儿伊丽娜出生了。
有两张伊丽娜和阿莉娅一起照的相片保存下来了,伊丽娜两岁左右,高高的前额,一张小嘴,一双大眼睛特别像父亲(有些地方像母亲,但是像父亲的地方更多)。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在笔记本里写道:“本来我想给她起名字叫……安娜(为纪念阿赫玛托娃)。——可转念一想,命运从来没有重复的,也就罢了。”
她在父母的住宅里住了大约三个星期,从那里给阿莉娅写了一封短信(使用印刷体大写字母_),阿莉娅虽然还不满五岁,可是已经能够阅读!
“给阿莉娅。(你要自己读)
可爱的阿莉娅,
你的妹妹伊丽娜是仙鹤给我叼来的——你认识这种大大的白鸟,嘴巴红红的,两条腿又细又长。
伊丽娜长着一双黑眼睛,头发也是黑的,她就会睡觉,吃奶,哭叫,什么事也不懂。
她叫起来跟阿廖沙完全一样,她会让你喜欢的。
我给保姆留下了纸让你画画,你给我画你自己,画我和伊丽娜,画完了交给莉莉娅,她会给我带来。阿列奇卡,你要乖乖的,吃饭的时候别任性,要好好地咽东西。
我回家的时候会送给你一本新书。
吻你,给我写信,让莉莉娅带来。
玛丽娜
1917年4月16日
请莉莉娅抽空跟你一块儿读书。”
母亲跟小姑娘说话就像面对成人一样。家长的教诲夹杂着信息,甚至有生活琐事的委托:
“可爱的阿莉娅,
维拉把你说的话告诉了我,我可怜你,也可怜我自己。最近我梦见了你。你比现在长大了很多,短头发,穿着肮脏的连衣裙和肮脏的围裙。可是脸倒挺干净。你跑进房间,看见我就站住了。我问:‘阿莉娅,难道你不认识我了?’我一下子感到忧愁得要死。那时候你走到我跟前,可是变得不亲切,不听话了……
丑丫头!别忘了每天晚上为你所爱的人祈祷。现在,也要为伊丽娜祈祷。还要祈祷,别让爸爸去打仗。热烈地亲吻你。
玛丽娜”
还有一封信:
“可爱的阿莉娅, 我可能很快就回家。我看不见你只不过十六天,可是我觉得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我不在家的时候,你的头发长长了,大概可以从后面给你梳小辫子了。
我以为伊丽娜的头发是黑的,实际上跟你的头发差不多,只不过她的头发很短。可她眼睛的颜色比你的更深,有点像老鼠皮的颜色。
丑丫头,为什么你不把画的画寄给我?为什么很少写信?
真担心,你会把我全给忘了。
现在天气这么好,尽量多出去玩吧。
到街心花园去可以带着小皮球,去索鲍奇亚广场别带球,最好不要到那里去玩儿。
吻你。做个聪明的孩子。大概很快就能见面了。
玛丽娜
1917年4月29日,星期六,莫斯科”
就在同一天,还写了另一封信。其中涉及操心的事,请求帮助,甚至还有准确的账目(看来超乎想象!),表现出讲求实际的精神,紧接着就有创作设想。这封信值得完整引用,正好可以作为诗人的“生活缩影”:
“亲爱的莉莉妮卡,
我对您有个请求:您能不能立刻付给我钱?您欠我95卢布。4月份到5月初房租70卢布,3月份24卢布,70卢布减去46卢布,这46卢布是您欠谢廖沙的,2月份还欠1卢布。您还记得吗?我们算过账,您欠我18卢布,您每次给我10卢布,共有两次,可是我为买牛奶掏过钱,这样算下来的结果,2月份您还欠我1卢布。每花1戈比我都记入账目,回到家时我给您看看。
我现在的花销很大:离谱的所得税80卢布,房租,仆人的工钱,在这里花的小费(大约35卢布),如果到4号才能身体康复,说不定这两周还要支付25卢布。
可我又找不到什么人去借钱,到现在我还欠尼科吉姆100卢布没有还呢。
让我们这样做吧,如果不太为难的话,您去弗伦克尔商店给我买一双39号的皮鞋(38号的我穿着太小),其余的钱让维拉给我带过来。那时候我就能应付开销了。买的皮鞋最好先寄给我,无论如何该试一试。
还有,维拉跟我提到过一个来自华沙的鞋匠。您到玛莎那里把我那双黄色旧皮鞋取回来,我曾经想卖掉那双鞋。玛莎知道这件事。让那个鞋匠把那双皮鞋改做一双鞋给阿莉娅穿。可以把阿莉娅那双新买的黑皮鞋当样子。不然的话,反正我也卖不出去。我估计加工费应该不超过5卢布。
还有一件事麻烦您,莉莉妮卡,这个夏天把军官旅舍”租出去吧,条件是每个月提前预付租金(通常都是这种做法),给房客打电话不能早于凌晨四点。不然的话,仆人又得上下跑楼梯了。千万要租给男人。女人会整天都在厨房里忙乱,还会招引来十几个男人。
我觉得自己挺好。昨天大夫来给我做了检查。听了听,肺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普通的支气管炎。我经常做有趣的梦,我会详细地记下来。通常我记下来的东西很多,一些想法,以及所有感兴趣的事,比如:伊丽娜开始想我了。
我在这里生活已经非常习惯,将来肯定会十分怀念。时间过得太快了,让人不可思议,十六天简直就像一天似的。
各种各样的计划很多,纯属内心的设想(诗歌、书信、散文),至于住在哪里,怎么样生活,在我看来倒无所谓。我现在的想法是:要紧的是构思,是作品的萌芽,其余的事以后就好安排了。
伊丽娜好看一点儿了,三个月以后肯定变成个漂亮的小妞妞。从她红润的脸蛋儿可以看出来,将来比阿莉娅更动人,我总觉得她会更外向,更有活力。阿莉娅在精神方面更像我。现在,她的眼睛就很好看,目光明亮非同寻常。嘴也好看。她的鼻子,我想,将来会像我:鼻孔端正。阿莉娅的直爽很像这么大年龄时的安德留沙。在这一方面我和阿霞看得很准。
等我回去,我会给您讲很多有关女人的话题。我现在对她们可说是了解透彻。最好能派年轻人来我这里学习,就像派他们到英国留学一样。
亲吻您。
对啦!星期一不要让阿莉娅跟随马甫利基出门,因为我可能很快回家(两点前后),我希望阿莉娅一定要留在家里,此外,我不能没有保姆。好了,莉莉妮卡,别忘了买鞋的事,39号的,一定要带后跟的。
玛艾
现在暖和了。让阿莉娅搬到育儿室去住吧,谢廖沙的房间要锁起来。”
4月22日和25日茨维塔耶娃还没有离开父母的住宅,她写了两首诗,内容涉及斯坚卡·拉辛和波斯小姐,她以自己的理解跟一首著名的民歌展开了争论:
清风和金色晚霞已去睡眠,
夜幕降临——恰似石头山峦,
性格狂暴的首领正在休息,
来自遥远国度的公主把他陪伴……
这是出短小的戏剧,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三首诗是茨维塔耶娃回家以后于5月8日写完的。按照她的解释,斯坚卡·拉辛沉迷于情欲:“我永远是你的奴仆,/波斯美人啊!可爱的女俘!”不料听不到回答,波斯美人另有所爱:“而她——紧锁眉头,/眉毛修长………‘只有一声叹息:/扎里-艾丁!”
早晨,“醉醺醺的一群”叫醒了首领(民歌与此不同:伙伴们责备拉辛,说他“天亮时成了个娘们儿”):
跟异教徒的狗婆娘睡了个够!
看美人儿的眼圈哭得红又肿!
P111-114
自从我的著作《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1910—1922》问世,已经过去了十年。我写的第二本有关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书原定1992年出版,其中讲述到最终时刻:诗人之死。不料已经完全准备好付印的书稿,却由于圣彼得堡出版商的拖延推诿至今未能面世。
当然,这期间陆续出现了涉及茨维塔耶娃生平与遭际的一些新的文献、资料和证据,因此我必须对自己的著作不断地进行修改和补充。
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俄罗斯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这部带有总结性的著作中,我力求对诗人的生活与创作道路尽可能反映得充分——从莫斯科出版第一本诗集《黄昏纪念册》(1910年末)直到1941年8月31日诗人在叶拉布加自尽身亡。
我深信,最紧要,然而也最困难的课题,是如何深入剖析诗人的创作心理及其人生感悟,如何诠释其日常生活与生存意识,同时破解其作品与岁月之间的联系,使彼此不致割裂,而是融为一体,就像生活的常态那样。只有运用这种方法,才能使富有创造个性的诗人更加真实可信,让其鲜活的人生经历得以复现。同时,我还认为,应该尽可能让传记的“主人公”有更多的机会出面说话,须知读者看重的是研究者笔下的人物,首先渴望感触、认知、理解这个人物的个性,其次才是了解研究者本人的观点,最忌讳的是我国庸俗文学研究几十年来习以为常的那种论述模式。
让我的“女主人公”说话,力求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真实的经历——这就是我的宗旨。毫无疑问,只有不遗漏、不隐瞒、孜孜以求、不懈不休地探索寻觅,这一宗旨才有可能实现。
尽管茨维塔耶娃封存的档案要等到下个世纪初才会解密,我写这本书,还是依照时间顺序,尽力精确到每个月份,有时甚至会逐日逐天地对诗人的创作与生活进行全景式的描述。
迄今为止,在我写这几行文字之前,多年来有关茨维塔耶娃的图书资料,我统统借鉴使用。所有资料,无论是公开出版的,还是未及问世的,我都会审慎地加以查对核实。
为了避免行文过于烦琐拖沓,我没有一一注明材料的来源与出处,不过,书末附录详细列举了本书使用过的主要资料的索引和书目。
翻山越岭长途跋涉
2009年7月中旬,魏东从上海给我来长途电话,说他主持编辑一套“文学纪念碑”丛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首先推出的是《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上、下册),列人选题的第二部传记是《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已从俄罗斯购得版权,因有朋友推荐,知道我喜欢翻译俄罗斯诗歌,希望由我担任翻译。我问他书的字数和翻译期限。他说书有八百多页,估计超过七十万字,翻译期限可给两年。又说,最好一个人翻译,要找合作者,人也不要多,注重质量,不赶进度。听了他介绍的情况,当时我很犹豫,一是知道茨维塔耶娃的诗很难,难理解,难翻译;二是觉得书太厚,字太多,负担太重,怕承受不了。因此答应先考虑考虑。
这次联系后不久,魏东给我寄来了俄文原作,还寄来了由刘佳林先生翻译的《纳博科夫传》。我抽时间读了《纳博科夫传》,觉得译笔流畅优美,堪称上乘译著,刘先生的译后记让我对魏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他很敬业,做事认真,待人诚恳。他是把文学编辑作为一项事业,为“文学纪念碑”夯实基础,兢兢业业,不遗余力。我读《纳博科夫传》居然没有发现一个错字,在无错不成书的年代,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心生敬佩。遇到个有事业心的诚挚编辑,是缘分也是幸运,我觉得该珍惜这次机遇。
随后魏东又给我寄来了苏杭翻译的《老皮缅处的宅子》、娄自良翻译的茨维塔耶娃诗选《温柔的幻影》、汪剑钊主持翻译的茨维塔耶娃五卷文集、荣洁的博士论文《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研究》。我从事文学与诗歌翻译多年,受到如此抬爱尚属首次。我终于下了决心,迎接这次挑战,独自完成这部传记的翻译工作。
除了魏东寄给我的书籍,自己手边还有苏杭翻译的《致一百年以后的你》、刘文飞编译的《三诗人书简》、刘文飞和陈方翻译的《俄罗斯侨民文学史》、刁绍华编撰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词典》,这都是翻译这部传记必备的著作,随时可翻阅查询。十几年前我翻译过茨维塔耶娃一些抒情诗,后来收入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俄罗斯名诗300首》,还一度想翻译她的长诗《捕鼠者》,由于语言深奥,难以理解,最终遗憾地放弃了。这次通过翻译诗人传记,或许通过背景材料,上下文语境,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这也成了我翻译这本书的一个因素。
我辞去了兼职的教学工作,集中精力投入书稿的翻译。我给自己大致规定了进度:每天译1500到2000字,每个月译5到6万字,这样坚持下去,估计一年半能完成初稿。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常说,诗歌翻译难,我觉得翻译传记更难。诗歌翻译难在音韵节奏的处理,而传记翻译则要求译者学识广博,因著作中涉及大量人名、地名、书名、杂志报刊、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这些全都有据可查,并非杜撰,稍不留意,就出现纰漏。为了减少疏忽与错讹,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多查多问。除了查阅词典,外国文学百科全书,参考跟茨维塔耶娃相关的译著,还要上网查询。但有些疑难问题网上和辞书仍然解决不了,只好向师友多方求教,向在俄罗斯工作和任教的学生求援。2008到2009年我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任教一年,结识了专攻俄罗斯文学的龚信贤博士,他的夫人娜塔丽娅·布罗甫采娃来自俄罗斯,在淡江大学教授俄罗斯文学。我遇到疑难问题,常通过网络向他们夫妇请教,总能得到及时解答。上述师友的关爱和支持,都让我感动,让我难忘。
茨维塔耶娃被公认为俄罗斯20世纪最有才华的诗人,她英年早逝,只活了四十九岁,却给俄罗斯、给世界留下了一千多首抒情诗,18部长诗,11部诗剧,还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散文、小说、评论、回忆录,做了大量笔记,写了数不胜数的书信,翻译了许多诗歌作品,既把法语、德语诗翻译成俄语,也把俄语诗翻译成德语或法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茨维塔耶娃把珍宝珠玉般的杰作竭诚奉献给世界,而她的遭遇却那样凄惨,正如她女儿阿莉娅所言:“妈妈拥有百万富翁的精神,过的却是乞丐的生活。”
茨维塔耶娃仿佛天生就为了写作,她把诗歌创作视为生命。同时,仿佛天生就为了爱,她像普希金笔下的塔吉雅娜,敢于主动追求爱情,可是跟塔吉雅娜又有很大不同,塔吉雅娜爱得专一,茨维塔耶娃却任爱情泛滥,除了爱丈夫艾伏隆,她还爱过很多人,这一点常常受人诟病。有人说她爱得疯狂,有人说是性格悲剧使然。我个人的看法是,茨维塔耶娃有自己的爱情观,她推崇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这是她跟帕斯捷尔纳克、里尔克恋爱的动因;她往往把爱情与母爱相混淆,这是她跟许多年轻诗人谈情说爱的缘由;她对待艾伏隆像姐姐对待弟弟,她觉得爱弟弟,并不妨碍去爱别的人。茨维塔耶娃爱过女诗人帕尔诺克,爱过很多男性,但是真正让她疯狂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罗泽维奇。可是一旦艾伏隆提出离婚,她还是陷入惶恐,狂热化为清醒。她不敢也不愿离婚,因为不忍心让女儿生活在另一个家庭。茨维塔耶娃每次恋爱,最终都转化为真挚的诗篇,因此可以说她向缪斯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心灵。
茨维塔耶娃一生连遭痛苦与不幸:早年丧母,幼女夭折,夫妻分离,漂泊国外困窘坎坷,回国以后身陷绝境,无奈之下投缳自尽,这一切都令人叹惋。但是一切困苦都难以遏制她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叶甫图申科形容得好:“茨维塔耶娃的诗仿佛是由激情、痛苦、隐喻、音乐交汇而成的雄伟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茨维塔耶娃不属于任何流派,她如火的激情突破了清规戒律与条条框框。她的诗又如陈年佳酿,时间越久,越散发出诱人的芳香。
茨维塔耶娃生前就得到沃洛申、巴尔蒙特、安德列·别雷、霍达谢维奇、爱伦堡等著名诗人的赏识与器重,帕斯捷尔纳克更把她引为诗坛知己,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在获奖感言中推崇她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这些诗坛同行的评价,无疑有助于读者认识茨维塔耶娃茨诗歌的真正价值和艺术魅力。
茨维塔耶娃只活了四十九岁。另一位女性在诗人备受冷落的时期,却鼓起勇气,甘冒风险,在20世纪60年代初跟诗人的女儿合作,编辑出版了让诗人重返文坛的第一本抒情诗集,以后又主持编辑她的两卷集、七卷集、十卷集、诗人生平纪念影集,并且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光,采访诗人的亲友,广泛收集资料,认真加以甄别,甚至到国外做行迹考察,以便为诗人写一部带有总结性的传记。这个非凡的女性就是安娜·萨基扬茨。可以说萨基扬茨一生有四十多个春秋都献给了茨维塔耶娃。诗人地下有知,当感到庆幸。其实,萨基扬茨并非纯粹的俄罗斯人,她的父亲是亚美尼亚人,母亲是俄罗斯人。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真正的诗人从来都不受疆域和民族的局限,真正的诗歌,真正的文化遗产,归属于全人类。
翻译这部传记,让我常常想起马拉松长跑,想起爬山。好在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并不孤单,魏东陪我一起长跑,一道攀缘。翻译一本书,交了个知心朋友,我向这位可爱可敬的年轻朋友,由衷地道一声辛苦,说一声谢谢!
我在这里感谢苏杭、娄自良、刘文飞、陈方、荣洁,汪剑钊和他的合作者,他们有关茨维塔耶娃的译作和论著,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高雅的精神食粮,也为我翻译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愿意加入他们的行列,为中国喜爱茨维塔耶娃的读者再奉献一部诗人传记的译作。
此外我还要感谢多位老师和朋友,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难以抵达终点。这些老师和朋友是:高莽、曹中德、徐振亚、杨德友、潘子立、李珠、刘同平、路雪莹、葛畅、文导微、龙绍瑞(台湾)、龚信贤(台湾)、布罗甫采娃(俄罗斯)等,师友的情谊带给我持久的温暖。
最后还想说明两点:其一,这部传记,引用了大量诗歌,翻译时,我充分顾及原作的形式和音乐性,节奏与韵式,尽力接近原作的风貌,但限于能力,误读误解之处恐在所难免;其二,尽管多方查询,。力求减少疏忽与错讹,可外语和母语水平终究有限,知识积累不足,译文中肯定仍有疏忽错讹,诚恳期待读者与专家赐教与指正。
谷羽
2011年3月26日于南开大学龙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