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你所认为的感同身受是什么? 有位母亲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她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孩子回家后对妈妈说:“我是打了同学,但是他先惹我的。老师狠狠骂了我,我知道错了。妈妈,对不起。”母亲安慰他说:“先动手打人就是你不对。你知道错就好。下次不许再这样了。”没想到孩子委屈地哭着说:“妈妈你这样不行,你应该要问问我为什么会打人啊。老师只会骂我,我已经觉得很难过了,妈妈要安慰我才对啊。是同学先惹我的,我忍了好久才打他。怎么连妈妈你也说我不对呢?” 这个故事的关键就是”共情“。 感同身受并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让自己变成那个人,和他成为一个整体,去共享同一种体验。这就是共情。我们往往只关注“事”,而忽略了“情”,当一个人的内在情绪没有得到理解甚至被否定时,内心就会充满痛苦,也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本书作者郑惠信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她把30多年累积的助人经验总结为三句充分表达共情的话,核心要点就是接纳对方的情绪,准确描述对方的感受,给予反馈式而不是评判式的倾听。如果能深刻了解这三句话的真正意义以及使用方式,我们将在自己的人生和与他人的关系中,迈向更好的阶段。 作者简介 郑惠信,从事精神科医师三十多年,曾与一万两千余人进行交流。近十五年来,与政治人物、法律人士、企业CEO和员工等各领域的佼佼者畅谈心事,与此同时也在社会各个角落陪伴心灵创伤者。作者曾协助国家暴力受害者成立“真实的力量”财团,并在其中带领团体咨询,也为双龙汽车遭解雇劳工及其家属成立心理治疗空间“Warak”。在世越号悲剧发生后,立刻迁居安山,成立“邻友治疗空间”,全力协助世越号受害者的治疗。此外,也与首尔市共同进行疗愈计划“你我需要母亲”,向市民传播同理心的力量。 目录 序言:诊疗室中的改变 自序:表达安慰的关键对话 第一章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你一定有非那么做不可的原因” 爱表现自己的人,是因为很少被关注 “你最近心情怎么样?” “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 第二章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视他人如空气的社会风气 和妈妈手牵手去医院的时候好开心 男人的“产后抑郁症” 最少得有一个人关心我们 让逐渐消失的“自我”重生 第三章 共情,不只是理解:快速、精准、撼动人心的力量 共情会让我们的关系变好吗? 只有共情,并不能完成善行 共情的原则1:世间万事以自己为焦点 共情的原则2:共情并不是只说好话 共情的原则3:就好像你是那个人 共情的原则4:并不无聊,我愿意听 共情的原则5:内心的感受永远是对的 共情的原则6:情绪永远正确,行为则不一定 第四章 我不想再善解人意了:共情者的痛苦 提高共情的精准度 先斟满自己的杯子 明确你的极限 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言相告 第五章 恰到好处的共情 共情的障碍1:何时温柔,何时坚定 共情的障碍2:有些积极乐观可能更糟 共情的障碍3:对未被满足的爱的渴求 共情的障碍4:深埋在心底的自卑 共情的障碍5:清楚看待自己,准确理解他人 共情的障碍6:准备好听真相了吗? 第六章 如何成为有力量、被需要的人? 真心好奇,疑问自然出现 感受不到与对方相同的情绪也无妨 不强求,无期待 用尽全身的力量向受伤害的孩子道歉 克制批评指教的欲望 亲子教育中的小把戏 结语:在生命中感受与经历过的点滴 序言 我的妻子是郑惠信,我 们一年363天(没错,只去 掉两天)朝夕相处,不仅 是恋人,也曾是一起工作 的同事,更是彼此的导师 、特别的战友。在犹如战 场般的心理治疗领域,她 是治疗师,我是心理学家 ,我们作为战友,互相保 护彼此。心理治疗过程的 惨烈是肉眼看不见的,无 论哪种创伤——源自家庭 暴力或是灾难事故——对 受创伤者造成的痛苦都超 乎想象。 过去几十年来,我参观 过数百次她主持的团体心 理治疗(一般五六人,有 时多达数十人)。通过这 种治疗,有些人获得了新 生,有些人恢复了正常生 活,也有些人找回了难得 的笑容。和我们一起在诊 所工作的志愿者们,看到 当事人痛苦地来找治疗师 郑惠信,离去时的模样却 截然不同,他们好奇地问 我:“那(诊疗室)里面发 生了什么事啊?那些人的 脸色、表情都变得不一样 了。” 面貌确实会因心念改变 。我经常听说,有人整晚 胡思乱想或与人大吵一架 后,第二天起床照镜子, 整张脸犹如槁木死灰。 我也见过有些人一开始 神情绝望地走进诊疗室, 也有些人像发狂的犀牛气 冲冲地跑进诊疗室,然而 经过治疗后,他们都心情 舒畅地走出来,眼神变得 像小鹿一样温柔。 或许有人会嗤之以鼻, 心想:“难道用了什么灵丹 妙药吗?”或者感到莫名其 妙:“又不是施魔法,太夸 张了吧!”没错,的确没有 灵丹妙药,也不是魔法, 我要介绍的是一剂没有副 作用的药,一段非宗教性 质的拯救人心之旅。亲身 体验过团体治疗的人、目 睹来访者面貌改变的人, 甚至是一起参与其中的我 ,都无法理解眼前奇迹般 现象背后的原理究竟是什 么。她和那些遭受痛苦的 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事? 为了解释这些问题,郑 惠信将她的诊疗经验和心 得集结成这本书。这本书 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 实践的。就像心肺复苏术 一样,熟悉急救动作远比 掌握急救的理论更重要, 这样才能在危急情况下拯 救生命。这本书所介绍的 ,正是关于心理复苏术的 内容。与其说它是一本书 ,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共 情的行动指南。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适用 心理学’’这个新的概念,郑 惠信将自己的共情理论融 入其中,花费三年左右的 时间建构与验证理论。在 我看来,她早已经脱离精 神科医师的职业范畴。她 认为不是拥有职业资格证 的人就是治疗师,能够拯 救他人的才是治疗师。 我多次亲眼见证,通过 她的努力,改变了原本深 陷痛苦的患者的状态。如 果你有志于通过心理治疗 拯救自己或帮助他人.你 会需要这本书;心理学领 域的研究者也会需要这本 书。 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所 有心理治疗的基础,并且 ,本书中的理论也经过了 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验证 。 需要在心理上帮助他人 的从业人员,例如心理咨 询师、学校教师、职场培 训师等,以及想要与他人 共情、帮助身边心理有创 伤者的人,我推荐你们读 读这本书。衷心盼望这本 书能成为人人必备的心理 治疗指南,就像每个新生 儿家庭必备的《新生儿父 母手册》一样。即便已经 读过好几次,也要时时放 在身旁,必要时翻开,再 次阅读,加强记忆,这样 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 在心理治疗方面,郑惠 信是我的导师。据她本人 的说法,在写作方面,我 是她的导师。七年来,我 是她文章的第一号读者, 也作为她眼中的写作导师 给予修改意见。与过去相 比,她的文章变得更质朴 、直接,我能感觉到她更 想真切地表达某些想法的 心情。她不追求华美的辞 藻,并且会刻意重复相似 的内容,甚至有时会原音 重现某些当事人的真实心 声。 对于彼此的文章,我们 总是从写作的角度给对方 提建议,不过这一次我只 补充了最基本的看法。因 为这不是当作文学作品去 写的文章,而是她的真实 的工作记录,只为向读者 传递共情理论。读着这本 书,我心情很激动,因部 分章节内容而唏嘘不已。 书中有太多如闻其声、如 见其人的案例,读者一开 始读到概念说明的内容时 ,也许会感到难以理解, 那是因为大家从未思考过 这个问题。这时只要搭配 案例再读一遍就好,就能 理解透彻。 读完本书,如果你懂得 不轻易对他人“批评指教”, 就算学会基本的共情了。“ 除了批评指教,我还能说 什么呢?”如果能帮助你解 决这个问题,这本书就更 有价值了。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 看到这样的段落我总是忍 不住哽咽,那就是察觉到 对方有过痛苦的经历,而 自己之前却不知道。“原来 你心里那么痛苦,我却什 么都不知道。”比如一位小 学生在学校和同学打架, 遭到老师的责骂,回家后 向母亲诉苦,母亲却要孩 子下次别再那么做。孩子 哭着说道:“妈妈你这样不 行,你应该要问我为什么 会打人啊。老师只会骂我 ,我已经觉得很难过了, 妈妈要安慰我才对啊。是 那个人先惹我的,我忍了 好久才打他。怎么连妈妈 你也怪我不对呢?” 孩子的这番话,表达出 希望母亲站在自己这边并 询问事情经过的心情。 还有一个在幼儿园里受 到排挤的六岁的孩子,一 导语 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心理自助书,从业30年的心理治疗师郑惠信,把她这些年心理咨询过程中的经验记录于此,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如何避免陷入各种负面新闻消息而无法自拔,书中所讲的“三句话暖进人心”理论适用于许多人际关系,职场,家庭,亲子,伴侣,同事,与人交流的场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同时建立持续的亲密关系,获得爱情、友情、亲情和事业的成功。 本书得到了韩国前总统文在寅的赞赏,同时被韩国九大城市选为年度图书。 精彩页 在一个讨论与分享共情的场合,有位小学生的母亲递给我一封信。 某天,孩子的老师打电话给我,说我家孩子打了其他孩子。因为这种事之前没有发生过,我很好奇具体的情况,也认为应该和孩子严肃谈论这件事,所以和孩子促膝长谈一番。 “我是打了人,但是因为那个人先惹我的。老师发了好大脾气,我知道我错了。妈妈,对不起。”我心想孩子在学校已经把事情处理得差不多了,便对孩子说:“好,无论如何,先使用暴力就是不对的。你知道错就好。下次别再那样了。”没想到孩子委屈地哭着对我这么说:“妈妈你这样不行,你应该要问我为什么会打人啊。老师只会骂我,我已经觉得很难过了,妈妈要安慰我才可以啊。是那个人先惹我的,我忍了好久才打他。怎么连妈妈你也怪我不对呢。”话一说完,孩子立刻放声大哭。 那时候我才知道,孩子的心情怎么样,孩子有多伤心、为什么只能选择打人,这些问题我一个都没问。我犯了大错,没有关心他做出打人动作前的心情,甚zhi没有先安慰被老师骂过的孩子,就先追究他为什么打人。 我这时才意识到表面看似解决了问题,其实孩子的心情并未就此平复,也发现承认自己错误,为自己的错误道歉的人,其实也渴望得到共情。越敏感的人,越是如此。孩子边哭边说的这段话,隐藏着许多信息。 “妈妈你这样不行,你应该要问我为什么会打人啊。老师只会骂我,我已经觉得很难过了,妈妈要安慰我才可以啊。是那个人先惹我的,我忍了好久才打他。怎么连妈妈你也怪我不对呢。” 孩子的一言一语,精准指出共情必须切入的时机与位置。而全然接受孩子的感受,对此自我反省的这位母亲,也得到了深深的启发。感受与行为是两回事 可能会有人说,对于想法与行为偏差的人,怎么能给予共情?如果不告诉当事人那是错的,他就会继续犯错不是吗?其实没必要担心那些。共情所关注的,不是对方的想法与行为,而是他的内心,也就是他的情绪。一个人的感受与情绪,是同理标靶上的核心目标。(所谓“内心”,是情绪、感受等单词的同义词。人们更容易将内心理解为等同于情绪、感受的用法,也许是因为这样,当我询问人们“你的内心感觉如何”时,多数人dou会说出自己的感受。) 就算不认同孩子打别人的行为,只要了解当时孩子的内心,就能立刻共情孩子。当自己的内心得到共情,即使没有人告诉孩子对错,孩子也会立刻知道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在没有造成亲子关系决裂或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孩子便主动承认了所有过错。其实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一个人的想法、判断、行为再怎么不对,只要有任何人关心、询问他的内心,原本复杂的情况将立刻迎刃而解,其效果令人惊讶。确信自己内心得到共情的人,必 定愿意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角色或代价,负起该负的责任。这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得到他人完 全的接受,委屈得以释放。所以,“人心永 远 是对的”这句话 永 远 成立。 P9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