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在史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一辈历史学家彭邦炯和谢齐编写。该书对战国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作了详细的介绍,既有专业的厚度,又不乏诙谐和幽默,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国史话/中国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谢齐//彭邦炯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由在史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一辈历史学家彭邦炯和谢齐编写。该书对战国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作了详细的介绍,既有专业的厚度,又不乏诙谐和幽默,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脉络者,我们的历史是最应珍视的一笔遗产。但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古籍文献、文书档案浩如烟海,一部中国史,真不知从何处说起!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特编撰了这套《中国读本》丛书(中国历史史话分卷)。 本书为其中的[战国史话],主要讲述了战国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 本书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学术融为一体,既有严谨治学态度、科学辩证唯物史观,又能够栩栩如生描述再现一个过去,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层面要求,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对于青少年学习、探究历史,本书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目录 开头语——略说战国 第一章 卷首三题 一、何谓战国 二、战国社会性质种种 三、战国形势览要 第二章 农业的发展 一、“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 二、“正行通风”、“粪种”、“灭虫” 三、由“凿井抱瓮”到“开渠筑堰” 四、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五、农业劳动中的新生产关系 第三章 手工业的进步 一、从《周礼·冬官》说起 二、古矿井的再现与青铜手工业 三、“橐龠”与铁的冶铸 四、“食官”手工业生产的改变 第四章 商业和城市、交通的发达 一、“垄断”与“债台高筑” 二、从货币的使用看战国商业 三、战国常见的几种主要铸币 四、都市与交通的发展 第五章 七雄并立变法图强 一、从六卿专政到三家分晋 二、魏斯图治与李悝改革 三、吴起和他在楚国的改革 四、田氏代齐与威王图治 五、韩昭侯与申不害 六、秦孝公求贤与卫鞅变法 七、赵、燕与其他各国的改革 第六章 大国逐雄秦齐崛起 一、魏、齐、秦、韩、赵、燕称王 二、“合纵”与“连横” 三、秦并巴蜀 四、楚怀王死于秦国 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六、燕国内乱与燕、齐战争 七、秦齐称帝 第七章 诸侯削弱秦并六国 一、白起拔郢和楚国的衰落 二、赵对秦两次外交胜利 三、“远交近攻”与贬逐“四贵” 四、阏与之战和长平之战 五、邯郸之战 六、“奇货可居”与嫪毐之乱 七、周嗣不祀,九鼎迁秦 八、“合纵”的失败 九、秦统一中国 第八章 政治制度、阶级关系、民族关系 一、官制、爵制和郡县制 二、战争和武器的变化 三、战国的礼乐制度 四、云梦秦简与战国的法、刑 五、从“四公子”谈战国的士 六、“盗”跖、庄跬蹻起义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七、七国和各民族的关系 第九章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一、墨子和后期墨家 二、稷下学派 三、战国儒家的代表——孟子 四、杰出的军事家孙膑和《孙膑兵法》 五、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六、“鼓盆而歌”的庄子 七、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 八、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 九、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 第十章 科技、文艺与物质文化生活 一、天文、历法和数学 二、扁鹊与战国的医学成就 三、从墨家看战国科技 四、长于讽喻、深于比兴的战国散文 五、《楚辞》和屈原 六、音乐艺术的繁荣 七、战国的绘画艺术 八、吃、穿、住、行所反映的战国物质文化 附录一 战国世系表 附录二 战国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二、战国社会性质种种 战国时代的社会性质,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也是学习战国历史必然遇到的一个难题。 战国这200年左右的历史,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这是谁都承认的事实。但对这段时期的社会性质的分析,史学界历来众说纷纭,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对战国社会性质的讨论,算起来也有半个多世纪了。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中,就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1949年以后也随着古史分期问题在史学界一再讨论过。 几十年来,关于战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各种看法,归纳起来不外两大派五种看法。 一派是战国封建论。持这种观点的又可分为两种主要看法。 战国封建论者认为,春秋战国间社会变动的实质是封建社会内部领主制向地主制的转变。他们把鲁宣公十五年(前594)的“初税亩”,看成是领主制的劳役地租开始转变为地主制实物地租的重要标志,到战国时代,各国已先后完成了这种转变。战国时代虽然还有奴隶存在,但不是生产劳动的主要负担者,从事主要生产的已是农民,他们主要是由西周春秋时的农奴转变来的,而主要剥削者则是封建地主。因此,战国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作为当时社会变革的推动者的“法家”,是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春秋战国间那种下层向上层的夺权,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取代旧的封建领主阶级的表现。持这种看法的结论是:战国时代的社会,已由封建领主制转变为封建地主制社会。 另一种,可以叫做初期封建论,认为春秋战国之际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着眼于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以及主要生产者身份的改变。他们认为:奴隶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春秋时代,铁器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下层奴隶主,为了超额榨取耕种的奴隶们的剩余劳力,就设法开垦井田以外的空地。时间久了,私田增加了,私门也就富于公室,形成了上下相克的局面。在这种上下相克的斗争中,下层尽力争取民众作为自己的战斗员,故民众的身份也就逐渐改变了,原来“力于农穑”的庶人,在周初是人民中的最低等级,春秋以后逐渐提高到家内奴隶之上。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从最下层的奴隶地位解放出来,这就意味着奴隶制度的崩溃。持这种论点者,也很注意“初税亩”,认为那是公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是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瓦解的表现,它表明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第一次登上了舞台。他们还认为,春秋战国之际两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分别以革命和变法两种形式,先后在各国完成的。战国时代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而进入了封建社会。 在我们看来,这两种封建论,虽有不同之处,但在战国这段历史上分歧不大,可以认为只不过是起点不同:前者起于领主制,后者起于奴隶制。但结论却基本相同。 再一派是战国奴隶制度论。主张战国时代是奴隶社会的人,主要有如下三种看法: 一种认为:战国时代是奴隶制社会的末期,秦统一六国,中国才进入封建社会。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从春秋开始,总的情况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这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步步由上层向下层转移。整个奴隶制度从经济、政治、宗法以及礼治等各个方面看,都在随之衰颓下去,而封建制的因素,则逐渐成长壮大。在这个相互消长的历史过程中,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儒法之争,恰是反映了新与旧、进步与落后、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斗争。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战国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矛盾,是地主阶级与腐朽的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这时期的奴隶主阶级,经过春秋以来本阶级内部的斗争和被压迫阶级的反抗与斗争,势力已大大削弱了,但战国时代,地主阶级还在形成中,尚未取得统治地位,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奴隶主阶级。因而,他们认为,战国时代还没有完全进入封建社会,仍然是奴隶制社会,只不过是奴隶制社会的末世。 第二种意见则认为:战国时代是由不发达的奴隶制开始进入发达的奴隶制社会。他们认为,战国时代是农村公社解体,土地兼并和奴隶买卖盛行的时代。私有奴隶和生产奴隶增多了,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起来,这是氏族贵族奴隶主让位给工商业奴隶主的时期。他们说,战国时代那种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商业经济的繁荣,都不是早期封建社会所应有的现象。在意识形态上的诸子“蜂起并作”形成的“百家争鸣”,正好和奴隶制经济获得发展的情况是相适合的。所以,战国时代是由不发达的奴隶制过渡到发达奴隶制的时代。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战国时代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时期,即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制社会。持这种看法的人,主要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和使用情况去考虑的。他们认为,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过程发展的指示器。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人类由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是由于铁器的使用,铁器工具敲开了文明的大门。我国的铁器出现于春秋时代后期,所以在战国时代才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 上举对战国社会性质的几种不同看法,都是就其主要论点而言,实际上,在每种看法之中,也有不尽相同之处,就不一一细述了。 我们同意战国封建论。P4-7 序言 赫赫始租,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这是半个世纪前我们祭祀轩辕始祖——黄帝时留下的华美篇章。 我国是有着6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不懈的考古挖掘,还在不断延伸着她的历史源头。放眼全球,我泱泱中华,江山多娇;检点历史,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从《周易》到《诗经》,自《天问》而《警世钟》,六七千年,流淌不息。这里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浩然博大,也有“何必马革裹尸还”的坦荡豪壮;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刚烈,也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忠奸判定。曾经长时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进步无私贡献出了自己无数的珍藏。 曾几何时,延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遭遇了暂时的挫折,“打倒孔家店”的激愤一度让很多人盯上了西方的月亮。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让媚外的思潮重新暗流涌动。但与之同时,过度物质化了的西方国家,却把他们的目光重新投向东方文明的古邦,试图从中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方。为此,我们曾一度犹豫彷徨,当一片飞叶被远风捎来时,我们因分不清它来自仙草还是毒藤而迟疑;当一堆泥沙被湍流冲去时,我们为说不清它含金蕴宝还是藏垢纳污而烦躁。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曾经徘徊在一些人心头的迷茫逐渐扫去,重视传统,回归本源,从中华文明中寻找持续进步的动力重新成为热门话题。清理我们的文化遗产,描绘她的真实面貌,发扬她的优秀传统,规划她的锦绣前程,是当代中国人既严肃又富有魅力的历史使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脉络者,我们的历史是最应珍视的一笔遗产。但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古籍文献、文书档案浩如烟海,一部中国史,真不知从何处说起! 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社约请、组织在史学界享有崇高声望的老一辈历史学家,精心编撰了这套《中国读本》丛书(中国历史史话分卷)。本分卷共16分册,分别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上、下)、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上、下)、五代、宋朝、元朝、明朝、清前期和晚清。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作者在专业研究的基础上,以大手笔撰写小文章,在各分册中,对该断代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既有专业的厚度,又不乏诙谐和幽默,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 历史是一个辉煌的存在,历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启迪之学,我们衷心希望广大的读者朋友能从这套丛书中寻到灵感,从6000年历史积淀中汲得智慧,熔铸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的智慧王国。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年6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读本(史话分卷)》丛书是目前所见学生历史读物中最好的。一是丛书的各单本作者都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二是丛书的内容深浅适中,既体现了大纲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很适合学生阅读。同时,本书也适合老师们作为资源来储备。 ——白幼蒂(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编委) 本套丛书是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编辑的,扣住了教学大纲,既体现了教学重点,又有适当的延伸,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很有必要,是一套质量很高的学生课外读物。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国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编撰者之一) 此书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学术融为一体,既有严谨治学态度、科学辩证唯物史观,又能够栩栩如生描述再现一个过去,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层面要求,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对于青少年学习、探究历史,《中国读本(史话分卷)》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