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罗冷首次授权在大陆出版!陈忠实、陈建功倾力推荐! 柏杨曰:就鲁迅而言,他的小说对我影响很大,杂文对我影响较小。
“典藏柏杨·小说”收录了柏杨创作生涯中的仅有的两部长篇小说《旷野》《莎罗冷》和几乎所有的中短篇小说,这还是祖国大陆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引进介绍柏杨的小说,填补了大陆出版界的空白。
本册为《秘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秘密(典藏柏杨小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柏杨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莎罗冷首次授权在大陆出版!陈忠实、陈建功倾力推荐! 柏杨曰:就鲁迅而言,他的小说对我影响很大,杂文对我影响较小。 “典藏柏杨·小说”收录了柏杨创作生涯中的仅有的两部长篇小说《旷野》《莎罗冷》和几乎所有的中短篇小说,这还是祖国大陆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引进介绍柏杨的小说,填补了大陆出版界的空白。 本册为《秘密》。 内容推荐 《秘密》选白柏杨的两个短篇小说集《秘密》和《怒航》,主要探讨了爱情、社会和人性问题。 小说的主人公几乎全部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生活里的普通人——业务员、公司职员、雇员、教授或教师、娼妓等。每个人几乎都有痛苦到不堪存活的生存难关,都是令人心头发紧发颤的悲剧性人生,由此勾勒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社会生动、逼真的情状以及万象世态里的社会不公、虚伪奸诈和财富对人的形形色色的扭曲。 目录 序 阅读柏杨(序二)——“典藏柏杨,小说”读记 怒航 七星山 隆格 周琴 晚霞 微笑 夜归 屈膝 鬼屋 重逢 秘密 秘密 龙眼粥 强水街 沉船 窗前 莲 拱桥 塑像 试读章节 七星山 1. “你记得中西航空公司‘盛平号’撞山那回事吗?” “当然记得。” “那么,你一定认识齐桂芳了?”老王说。 “不。”我说。 “我朋友的太太。” “你是不是就要说到关于她的故事?”我说。 “对了,”老王说,“德洪,你抬起头来,就可以看见那座高插云霄的七星山。” “是的。” “那女人的舌头能把它铲平。” “啊。” “她是一个绝物,”老王说,“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你和她一旦相识,便等于把辫子交到她手里,恁凭她摆布了,她会使你后悔巴不得和他根本不相识。齐桂芳便是这么一种人。” “你吃过她的亏,是吧?” “凡和她相识的人,没有一个平安。德洪。我想你一定洪福齐天,再不然就是祖先有深厚的阴骘。” “别开玩笑,老王。” “我向不跟人开玩笑,我说你有福,是因为你从来不认识齐桂芳,而且以后也永远不会认识她。” “说她的故事吧。” 2. “齐桂芳的丈夫叫魏白,”老王说,“我们原来住在一起,我的太太玉薇跟她是同学。天晓得,那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同学,她们年龄相仿,但玉薇读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她才刚刚考进初中。” “即令是同学,也不严重。” “当然严重,同学的关系使她成为玉薇消息的权威,我和玉薇是苦恋成功的,她抛弃了千万家产的继承权和去美国读书的巨额奖学金,跟我结婚。” “我知道。” “可是,”老王说,“只过了三个星期,我们的蜜月还没有度完,别人就告诉我,我的新婚太太已经和隔壁那个餐厅经理吊上膀子了。” “这是什么话?老王。”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种谣言不着边际,我们隔壁住的那个餐厅经理,不识几个字,有妻有子,年纪大约五十岁左右,每天骑着摩托车上班下班,玉薇有时候在门口,见了面总要点点头的。我把消息告诉她,她气得要死,追查那谣言的来源,只一查便查到齐桂芳身上。她告诉别人说: “‘玉薇,嗨,就是对门那个新娘子王太太,她爱上了那经理啦。’ “‘不会吧。’别人说。 “‘不会?’她说,‘你不信的话,明天起早一点看看就知道,玉薇天一亮就拿把扫帚到门口扫地,要一直扫到那男人上班,两个人见过面才回去。’ “‘邻居们打个招呼算不了什么。’ “‘可是她那种笑的样子和普通人不同,你为什么不早一点起来看看,那场面真有意思。’ “‘她刚结婚,怎么又能爱上别人呢?’ “‘那经理家有电冰箱呀,’齐桂芳说,‘还有电唱机、电视机,有钱得很,不过主要的是,玉薇爱他英俊哩。’ “‘天,你怎么知道那样清楚?’ “‘我当然知道,’她愤怒地说,‘我们是老同学。’ “这是我和她第一次打交道,德洪,我当时恨不得杀了她。” “不怪你,老王,任何人都会生气。” “玉薇哭了一天,”老王说,“要找她算账,被朋友劝下来。可是以后的日子便不好过了,用不了太久,我就从玉薇口中,再度听到新闻。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刚拿起筷子,她便像开了电钮的广播电台。 “‘阿王,’她说,‘我们这巷子里三十八号姓赵的那家,昨天晚上跟太太打架,把太太打得头破血流,连夜送到医院。你说那作丈夫的对不对?’ “‘当然不对。玉薇,汤怎么这样淡?’ “‘你知道那赵先生用什么打的?’ “‘不知道,这汤能不能再放点盐进去?’ “‘用面棍子打的呢,你们北方人真野蛮,有人说赵先生在太行山当过土匪。这一次因他和一个酒女在外边同居,太太说了他几句,他就凶性大发。’ P3-5 序言 斗胆给柏杨先生的小说写序,是因为柏杨先生及其夫人张香华大姐的嘱托与鼓励。柏杨先生我神往久矣,以前一直不断读到他的杂文与说史著作,想见其为人,早已高山仰止,后来又多次承蒙他的关心和抬爱,然而至今未瞻道范。忽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常雪莲女士手札,转告柏杨夫妇美意,说该社即将出版的“典藏柏杨”丛书的小说系列典藏请我作序,冷汗当即冒将出来:小子何德何能,应承这等差事岂不自找附骥之议?几次欲连线台北,找香华大姐请辞,又自省接到这差事时,十分感动之余,内心深处还是有几分得意的。现在又“虚情假意”般谢绝,是不是有点“丑陋的中国人”的味道?呜呼,柏杨先生,一语成谶,真真让晚生我左右为难也。 “附骥”于柏杨,始于1984年。那年秋天我访美归来经香港小停,受到香港作家彦火(潘耀明)兄的接待。彦火请我回内地后,代为联系十位作家,编选各自的作品集,由他介绍在台湾出版。当时台湾还没有解除所谓的“戒严”,引入大陆作品是冒着极大风险的。作为十人中的一个,又作为这一批大陆书稿的牵线人,我不能不对彦火兄的创意提出疑问。这才知道在台湾岛上出面的,是柏杨先生。听到这大名心中一震,暗道这老倌已经为“大力水手”事件背了“污蔑党国领袖”的罪名,坐了九年零二十六天的大牢,看来仍有“太岁头上动土”的胆量啊!此公以“前科”之身,求朋告友,担冒风险,我辈若犹疑于后,岂不羞煞?由此便有了林白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中国大陆作家书系”在台湾之“登陆”。窄窄的一道海峡,数十年的人为阻隔,柏杨先生应算作最早衔石填海的一个。时至今日,回想先生“导夫先路”之功,焉能不感慨系之? 再次和柏杨先生、香华大姐取得联系,是在我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之后了。柏老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缘分,源起于柏老香华夫妇与文学馆前任副馆长周明先生二十多年的友情。早在三四年前,柏杨先生就已经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过一批珍藏书籍,同时建立了柏杨文库。我到任后不久,即接周明通报,说柏老又要将自己一大批珍贵的资料和文物无偿捐赠到中国现代文学馆。闻知此讯,大喜过望,由此才有周明渡海,将柏杨先生的捐赠运回之举。据说这些藏品出岛来归,还引起了海外议论纷纷。由此我想起先生在讲史时说过的一段话。先生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前期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唯一的立足点。我以为,理解了先生的“立足点”,就理解了先生的中国史观,也同样不难理解“丑陋的中国人”里所呈现的“中国对全世界全人类文明所做的尊严贡献”。那么,先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把自己毕生心血的结晶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也同样不难理解了吧。 作为杂文家和史学家的柏杨先生,早已为大陆读者所熟知。先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写杂文,文笔犀利,时有新见,振聋发聩,世人瞩目。先生的许多文字都以猛烈抨击社会痼疾和社会黑暗面为主题,《丑陋的中国人》、《酱缸,千年难醒的噩梦》等代表作,以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警醒着一代读者,也必将成为一代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先生的历史学著作如《柏杨版资治通鉴》同样生气勃勃,充满了新知和创见。先生在狱中完成的《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和《中国人史纲》,也是具有开拓意义的著述。然而,作为小说家的柏杨,似乎还没有为大陆广大读者所熟悉。 其实,柏杨的小说是不可忽视的。柏杨自道,他的人生是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坐牢,十年历史。 作为一个作家,哪一个十年可以忽视? “典藏柏杨”系列中所选的小说,似可说是柏杨小说佳作之集大成者。 我喜欢这些作品,首先因为它好读。几个月来,出版社送来的该书校样伴我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其中不少篇章深深吸引了我,令我难以释卷。“好读”,在一段时间里曾为士林所不齿,甚至还见过一些小说家的声明,称诘屈聱牙者方为小说上品。私心每以为惑。不好读的,还算是“小说”吗?不好读,小说家还有饭碗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柏杨先生对自己的小说,也曾有过一个“声明”,说他力争头几句话(或说头一句话)说出来,就把读者抓住。为这“不装孙子”“不弄玄虚”却深谙“小说”要义的坦诚,忝为同道的我恨不纳头便拜,引先生为师也。窃以为人文社所选先生诸作,实行了先生的“好读主义”,相信诸公读后,应感欣悦。 “好读”之为某些人所不齿,也确实其源有自。商业化时代,一些小说借“好读”而媚俗,由此把“好读”变成了低俗庸俗的代名词。于是在某些“纯文学”作家眼中,“好读”便成了浴盆中的婴儿,和脏水一道被泼将出去。柏杨小说,“好读”却不俗,“曲高”而和者众。因为它们于“好读”中关注人性的复杂、关注人权的维护、关注心灵的尊严与救赎。我以为,关注“人”,恰是文学的最高境界。而柏杨的关注,更以“形而上”为其旨归,题旨所呈现的哲理化特色成为了柏杨小说的个性风貌。 按照大陆一般评论文字的规矩,往下该说到柏杨小说的艺术特色了。虽是晚辈,对作为小说家的柏杨,自认为心灵是相通的。一本正经地谈论先生小说的艺术结构、叙事风格,对于晚生我来说,实在是很别扭的一件事。对于先生来说呢?也未必不别扭。因为我想起早在十几年前,看过先生的《求婚记》,先看那“自序”便已忍俊不禁。先生之要作小说,似乎有点“抬杠”性质——“盖听说有些不开眼人士,认为柏杨先生其笨如牛,不会写学院派小说。咦,是何言欤?……我有啥不会的?逼得紧啦,我就生个娃儿教你瞧瞧。”又想起先生的《古国怪遇记》前言——“夫柏杨先生,生有异禀,少有雄心,气壮山河,伟大卓然,年高德劭兼天纵英明,十八般文艺,件件精通。不但杂文天下第一,地上无双;小说也同样的天下第一,地上无双。……谁要说我不是旷世奇才,谁可得小心,万一黑巷子里有人飞砖,把贵阁下尊头上打一个大包,可别往我身上赖……”以此等游戏心态来作小说者,已臻化境。嬉笑怒骂,妙趣天成。我若还人模狗样地“柏杨小说之结构语言”云云,岂不是在圣人面前卖《百家姓》? 被老爷子“夫妻档”哄将上来写什么“序言”,这已经折了寿。再班门弄斧一番,但愿别遭遇“黑巷子”里“飞砖”才好。阿弥陀佛。 打住。聊以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柏杨的小说是不可忽视的。柏杨自道,他的人生是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坐牢,十年历史。作为一个作家,哪一个十年可以忽视? 我喜欢这些作品,首先因为它好读。几个月来,出版社送来的该书校样伴我度过了愉快的时光。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柏杨先生对自己的小说,也曾有过一个“声明”,说他力争头几句话(或说头一句话)说出来,就把读者抓住。为这“不装孙子”“不弄玄虚”却深谙“小说”要义的坦诚,忝为同道的我恨不纳头便拜,引先生为师也。 —— 陈建功 《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而敢于直面直言说出自己的独自发现,让我看到一个独立思考者的风骨,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隐藏在一篇篇小说背后的柏杨,却是一个饱满丰富的情感世界里的柏杨,透过多是挟裹着血泪人生的情感潮汐,依然显现着柏杨专注的眼光和坚定的思想。 ——陈忠实 我发现,真正欣赏他的小说的人,是从生活折磨里熬炼过来的人。 ——张香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