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与方法(中国文学研究十年)》由杜桂萍主编,是《求是文荟》丛书之一,全书分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两编,收录有“战斗的身体与文化政治”,“语言媒介与文学存在的理由”,“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等文章。
上编 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
身体写作及其文化思考(笔谈)
战斗的身体与文化政治
解构“身体写作”的女权主义颠覆神话
“身体写作”质疑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命运(笔谈)
语言媒介与文学存在的理由
数字化时代与诗意创造
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
是文学,还是文学性的“网络游戏”?
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笔谈)
文化研究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设
从文化研究到文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再澄清
文化研究视阈中的比较文学
谈谈文化研究的适用性问题
网络文学的价值论思考(笔谈)
网络文学的人文底色与价值承担
网络文学:通向自由理想境界的艺术形式
网络文学的社会学价值
当下文化生态与网络文学的价值
媒介变化中的京味文学(笔谈)
媒介变化与京味文学的终结
京味与电视文化的接受
京味文学的归宿:媒介京味文学
谁偷走了京味文学?
当京味成为大众文化
文艺学美学视阈中的视觉文化(笔谈)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
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何为?
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策略
主客反转与非切身性——关于影像文化的两点思考
文化维度的审美现代性(笔谈)
论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
返归生活的先锋派
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
都市文化学与中国文学研究(笔谈)
学科渊源与学术谱系
都市文学:都市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变革
都市生活方式与都市审美文化
都市文化生产的主体阐释
“艺术”与“工艺”——关于艺术本质的对话
文学权力:文学的文化资本
斯皮瓦克和她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
“现代性的中国式诉求”与西方影响——试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中的西方影响问题
现代性与中国的诗性浪漫主义
媒体于丹:审美祛魅时代的一抹暖色
下编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
生命张力形成的曲线美——“夭、乔”文学内涵探源
论诗纬
“清”复义说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
从选本看元和诗歌在唐宋金元的传播接受——以元和十大诗人作品入选率及其变化为中心
金人使宋行为的文学观察
试论郝经文学创作的渊源与造诣
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
百回本《水浒传》的文本构成与意义诠释
论《金瓶梅》的结构方式与思想层面
明代复古派的文学本体论
汪道昆与嘉、万时期文坛的复古活动——以汪道昆与七子派关系考察为中心
教育家的执著和理学家的愤世——明遗民朱用纯的心路历程和散文创作
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
“帐簿”叙述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本建构
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一大关戾——纪念《新小说》创刊100周年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