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天之佛”到“佛在心中”,再从“心中之佛”到“佛即是缘”长期深陷本质主义“囚笼”的人类文明一直在艰难的逃亡过程中。人类文明从本质主义全面转向关系论的黎明已经到来。
在本书中轰然坍塌的不仅是正统经济学,也不仅是方兴未艾的行为经济学,也不仅是关系哲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经济学大逃亡--摆脱知识的奴役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冯燮刚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西天之佛”到“佛在心中”,再从“心中之佛”到“佛即是缘”长期深陷本质主义“囚笼”的人类文明一直在艰难的逃亡过程中。人类文明从本质主义全面转向关系论的黎明已经到来。 在本书中轰然坍塌的不仅是正统经济学,也不仅是方兴未艾的行为经济学,也不仅是关系哲学…… 内容推荐 冯燮刚博士是关系论经济学研究的拓荒者,在正统经济学解构、行为经济学解构和关系论经济学建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书是他在前两本专著的基础上,加上哲学研究内容后的一次系统的综合。把哲学分析、关系论经齐学理论探索、关系论经济分析应用三者整合在一起,尝试对关系论经济学作一个整体的刻画,突出经济学逃离没有希望的“亡地”——本质主义囚笼的主题,为关系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框架,相信对于推动关系论经济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会有重要作用 目录 引言 挥之不去的第三者 第1部分 三千年“囚笼”:哲学大逃亡 第1章 本质主义“囚笼”:孤独的迷路者与神秘的第三者 1.1 期待第三者:囚徒困境与理念之光 1.2 追寻第三者:纷争与一统 1.2.1 古希腊思想家的意见纷争 1.2.2 亚里士多德的综合 1.3 第三者“照亮”的入“笼”之路 1.3.1 本体论与世界的结构 1.3.2 认识论与认识的结构 1.4 “囚笼”中的演义 1.4.1 奥古斯丁一阿奎纳的神学本体论 1.4.2 笛卡尔一康德的认识论转向与自我本体论 1.5 小结 第2章 第三者幻觉与虚幻的本质主义“囚笼” 2.1 本质主义“囚笼”素描 2.2 观察者视觉模式与世界的割裂 2.3 “全知万能”的第三者 2.4 完备性幻觉(一):无法跨越的因果关系悖论 2.5 完备性幻觉(二):无法跨越的内涵性悖论 2.6 小结 第3章 关系论转向:逃离本质主义“囚笼” 3.1 逻辑的力量:终结本质主义 3.2 第三者幻灭: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 3.2.1 自然经济与封闭社会:决定性的第三者 3.2.2 开放的商业社会:第三者幻灭 3.3 曲折的逃亡之路 3.3.1 维特根斯坦分析哲学的突破与陷落 3.3.2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突破与陷落 3.4 关系论转向:摆脱知识的奴役 3.4.1 自然科学的突破 3.4.2 开放的知识方法论:向现实世界和未知世界开放的新哲学 3.5 小结 第4章 文明转型: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 4.1 自由与强制的对照 4.2 哈耶克的理想:基于自发秩序的自由保障 4.3 回归奴役之路:二分法的幻象与文化本体论 4.4 关系结构转型:基于开放社会的自由保障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经济学大逃亡 第5章 修补完全理性“囚笼”:行为经济学的心理现实化 5.1 人们如何选择:决策理论概览 5.2 从综合选择到局部选择:主观价值判断的心理现实化 5.2.1 价值载体的相对性 5.2.2 期望价值的心理现实化 5.3 可达性启发:概率判断的心理现实化 5.4 信息和时间因素 5.4.1 选择评价的第三维度:模糊性 5.4.2 对时间因素的处理 5.5 小结 第6章 逃离完全理性“囚笼”:行为经济学对正统经济学微观理论基础的解构 6.1 参照系问题:结构化效应与相对价值判断 6.2 程序问题:思维惰性与度量相容性 6.3 参照系的随机漂移:占有效应与选择基准的随机塑造 6.4 多元参照系:资源中性幻觉与思维会计 6.5 小结 第7章 逃离有限理性“囚笼”:经济学的困境与行为经济学的解构 7.1 大脑理性无法应对的弈局:行为博弈 7.2 裁缝为谁缝衣:永无休止的社会效用和个人效用之争 7.3 无限可能的明天 7.4 飘忽不定的情感 7.5 描述性幻觉:行为经济学的有限理性“囚笼” 7.5.1 直觉和推理双系统模型的基本结构 7.5.2 可达性启发与判断偏差 7.5.3 双系统选择行为理论:反射机制和适应机制 7.5.4 描述性转向: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 7.6 将逃亡进行到底:逃出柏拉图“囚笼”与行为经济学解构 7.7 小结 第8章 新视界:经济学的关系论转向 8.1 结构化陷阱 8.2 心理现实化、现实心理化、现实化 8.3 描述性和规范性二分法幻觉 8.4 情感与黑熊反应问题 8.5 真正的不确定性 8.6 行为试验的局限与测不准原理 8.7 小结 第9章 经济学何以可能? 9.1 正统经济学范式 9.1.1 作为经济原子的经济人 9.1.2 在经济世界中的经济原子 9.2 正统经济学知识的性质 9.3 经济学本质主义、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不可能 9.4 开放的经济学方法论与开放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9.5 小结 第10章 主体关系导向的计量经济学:通向关系论经济学的途径 10.1 引论:计量分析的基本结构 10.2 经典模型:先验理论导向的计量分析 10.2.1 经典计量经济学知识的性质 10.2.2 经典计量经济学知识的依据 10.3 非平稳性:时间序列数据的动态结构 10.3.1 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基础 10.3.2 单整、协整与误差修正 10.3.3 数据关系:主体关系的影子 10.4 基于统计相关性的综合:动态计量经济学 10.4.1 衍生误差与关注参数臆构 10.4.2 基于统计相关性的约化 10.4.3 动态计量经济学知识的性质 10.5 主体关系导向:基于动力学关系的综合 10.5.1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问题 10.5.2 基于动力学关系的综合 10.5.3 基于中心极限定理的主体关系导向模型建构 10.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部分 尝试:荒野中的希望——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 第11章 历史、现实与未来 11.1 中国经济增长30年历史素描 11.2 利益多元化与“以脚投票” 11.3 立足现实,选择未来 11.4 小结 第12章 “地产推动中国” 12.1 货币化分房 12.2 房价收入比持续居高不下 12.3 黑洞效应:大规模投机性持房 12.3.1 住房市场的结构分析 12.3.2 中国住房市场供需数据分析 12.3.3 大规模投机性持房 12.4 经济传动:“地产推动中国” 12.5 “高处不胜寒” 12.6 小结 第13章 十字路口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13.1 进退维谷的中央政府 13.2 “土地财政”支撑下的地方政府 13.3 人人喊打的房地产开发商 13.4 欲罢不能的商业银行 13.5 望楼兴叹的城里人 13.6 在城镇边缘徘徊的农民 13.7 小结:“陆”在何方 第14章 在开放市场中的科学原则 14.1 和谐共赢:开放社会的基本政治法则 14.2 经济自律:千古不变的自然法则 14.3 其他重要法则 第15章 机制的缺失与健全:经济自律和市场约束 15.1 “圈地” 15.2 造房 15.3 住房市场投机 15.4 小结 第16章 和谐共赢:房地产与宏观经济软着陆 16.1 强势政府:中国经济发展的组织中枢 16.2 中央政府:改良税制 16.3 地方政府:经营市场,服务企业 16.4 城镇居民:抑制投机,和衷共济 16.5 房地产开发商:规范经营 16.6 农民:完善土地产权 16.7 小结:中国安居之路 第17章 危机预期,协同救市与市场自救 17.1 房市“百日剧变”与危机预期 17.1.1 房市“百日剧变” 17.1.2 危机预期与信用紧缩 17.2 “危”从何来:中国宏观经济素描 17.2.1 30年长波(1978~2007) 17.2.2 10年中波(1998~2007) 17.2.3 近期短波:势在必调的房市 17.3 “机”在何方:软着陆和新起飞 17.3.1 房市转轨:从高收入群体的“黑洞”吞吸到中等、中高收入群体的真实消费 17.3.2 经营市场,服务企业:政府职能转变与创新推动的新引擎 17.3.3 农业产业化与内生城镇化——投资拉动的新引擎 17.4 转危为机:协同救市与市场自救 17.4.1 危机处理比较选择:超越市场教条论和政府超人论 17.4.2 房市是命门:要命的是交易量,而不是伤格 17.4.3 房价理性回归与房市自救 17.4.4 银行同业共进退,化解流动性危机 17.5 小结 参考文献 跋 附录——太极拳论 第1节 太极哲学 第2节 太极兵法 第3节 太极拳法 致谢 试读章节 第1章 本质主义“囚笼”:孤独的迷路者与神秘的第三者 1.1 期待第三者:囚徒困境与理念之光 按照传统理解,哲学“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哲学的习惯理解所隐含的视觉隐喻——世界观和人生观之“观”,在柏拉图的洞穴故事当中得到了深刻的、寓言式的展现。 洞穴里的囚犯由于受铁链所锁,只能朝其面对的洞壁方向看。他们背后燃烧的火光将囚犯及囚犯与火堆之间的事物投射到洞壁上。囚犯们整天面对洞壁上变化多端的影像,不可避免地把影像当成实在之物。偶然地,一个囚犯摆脱了铁链的束缚,看到了火堆与囚犯之间被火光照亮的事物。他进一步走到了洞外太阳普照的世界,才真正看到了被阳光照亮的事物。 从柏拉图洞穴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哲学的全部主题: 1.现象观察具有主观性。像限制囚犯只能朝一个方向看的铁链一样,观察主体的属性是决定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现象世界的因素之一。极端地,观察主体成为人类知识的唯一依据,即自我本体论。 2.现象观察具有客观性。像囚犯所见不过是实在被火光投射的影像一样,康德所谓的物自体——自在的实在——是现象世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极端地,实在成为人类知识的唯一依据,即世界本体论。 3.人类知识依据必须借助观察主体和被观察客体以外的第三者才能得到说明。像囚犯一一样,洞壁上的影像必须借助火光才能得到说明;洞内的事物必须借助阳光才能得到说明;阳光下的事物必须借助太阳所在的银河系来说明……以此类推,形成无限的第三者序列,即哲学史上著名的第三者悖论。 4.人类的感觉不能作为知识依据。像自由的囚犯发现影像不过是实在被火光投射形成的虚幻一样,眼见不能为实。必须转向思维,依靠理性的思辨确定知识依据。极端地,理性的思辨成为达于真理的唯一可靠途径,即理性主义。 5.人类的理性不能作为知识的依据。像被铁链束缚的囚犯仅靠思辨永远无法知晓阳光下的事物一样,理性思辨必然陷入玄学臆构。必须回到现实世界,依靠感觉经验确定知识依据。极端地,经验成为达于真理的唯一可靠途径,即经验主义。 上述五个基本问题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属性,即视觉模式关系结构假设:囚犯把自己当作世界观察者,把他身处的世界对象化,超然地冷眼旁观客观世界。在视觉模式关系结构假设下,囚犯为了确定知识依据,提出了由上述五个基本问题构成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其中,前三个问题是本体论的基本问题追寻世界本原,即求是问题;后两个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追问认识何以可能,即求真问题。前两个对立的问题正是传统哲学的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二元分立问题,后两个对立的问题正是传统哲学的感觉和思维二元分立问题。就像洞穴故事所揭示的那样,本体论问题追问世界本原,不过是在通过寻找终极原因来确定人类知识的依据,求是并不是为了确定与我们无关的“是”,而是为了据以确定“真”。认识论问题探索认识何以可能,不仅直接追问知识依据,也是求是的必要条件。求真之路不可靠,绝不可能求得真“是”。因此.求是与求真都在追寻知识依据。 1.2 追寻第三者:纷争与一统 1.2.1 古希腊思想家的意见纷争 人类的知识依据是什么?直到公元前六世纪初,才由古希腊哲人们给出了系统的阐释。哲学和科学由此诞生。不幸的是在视觉模式关系结构假设下,错误的问题提法使古希腊思想家们一开始就陷入了意见纷争。 在物理主义的伊奥利亚派看来,世界的本原是单一的,但却是可变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里特先后分别提出了水本原说、“元质”本原说、气本原说、火本原假说。在这些学说所勾画的生成主义世界图像中,有三点是共同的:第一,现象世界背后可变的“逻各斯”,比如作为本原的水、气、火、土等,是现象世界的本质所在,也是终极知识依据;第二,达于世界本原的途径是经验主义道路,依靠经验观察和基于经验观察的抽象;第三,世界是生生不息的系统论图像。 与伊奥利亚派相反,作为数学家的毕达格拉斯派的数本原说则给出了不同的世界图像:众多的、不变的数是世界的本原。在达于世界本原的认识论途径上,毕达哥拉斯所创建的数学,从自明的公理出发,依靠纯粹的数学推理。而不需要易错的观察,达于可靠的、准确的知识;给出了逻辑决定论的世界图像,世界的变化完全为数学推理决定。毕达格拉斯派由此成为理性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毕达格拉斯派的数本原说从一开始就不得不面临理论上的矛盾,爱利亚派循着相同的方向进一步走上了逻辑分析的道路。巴门尼德求助于语言和思想,使用逻辑来推论整个世界,论证了事物本身以外的“是者”是不变的存在,以防止感官的欺骗。在爱丽亚派的存在主义理论中,同样有三点是根本的:第一,现象世界背后不变的“逻各斯”,比如作为本原的是者、神等,是现象世界的本质所在,也是终极知识依据;第二,达于世界本原的途径是理性主义道路,依靠理性思辨确定知识依据;第三,世界是永恒不变的逻辑决定论图像。 P15-18 序言 当我拿到《经济学大逃亡——摆脱知识的奴役》书稿时,首先对书名打了个大大的问号——以此为书名,是否有哗众取宠之意?而当我读完全部书稿,以及将本书与作者已经出版的两本著作联系起来看,感到本书以《经济学大逃亡》为名,还是恰当的。正统经济学仍然身陷本质主义陷阱,就是本书所称的“亡地”;而逃离本质主义陷阱,转向开放、演进的关系论,就是本书所谓的“大逃亡”。 为什么要逃?人类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求是求真。本质主义也好,关系论也好,都涉及一个久远、也是永恒的话题,即人类知识何以是、何以真。本质主义何以不是、何以不真?关系论何以是、何以真?本书的哲学基础及后续内容对此有系统的论述,读者阅读本书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一定会有所体会。我不是专门做哲学研究的,不便评论本书的哲学基础研究内容,但从全书的内容来看,人类如何处理好自我和其身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近代之前,当“上帝”成为我们思想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人类像奴仆一样皈依彼岸世界的“上帝”,丧失了自我。在近现代,上帝死了,人“活”了,但自我却过度膨胀,取代了上帝,占据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在欧洲的理性时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人类自我膨胀最好的体现。从本书内容来看,无论是作为救世主的“上帝”,还是作为“万物尺度”的人,都是人类在本质主义指引下造神运动的组成部分。既不要对自我和环境之外的“第三者”顶礼膜拜,也不要过度膨胀将自我置于世界的中心,而是要多一点平衡,多一点现实,对未知和未来持有审慎的敬畏之心,在自我和环境的关联互动中,按照开放、演进的关系论原则求是求真,我想这就是本书要力图阐明的关系论的要义。 怀着对自然科学理想的追求,正统经济学一直按照理性原则建构经济学体系,完全理性的自我成为其选择行为理论的心理基础,并成为选择行为的根本依据。但是逻辑上完备、一致的理性原则无法面对不遵循传统理性原则、高度可变的情绪性、本能似的冲动因素和由物理背景、人文背景与历史背景激发的因素,正统经济学选择行为理论与行为现实产生了严重背离。行为经济学由此对正统经济学的选择行为理论进行了系统反动,并最终系统解构了正统经济学的完全理性,放弃了规范性理想,转向了描述性,建构了由理性和非理性系统组成的有限理性。描述性的有限理性正是行为经济学家在解构了正统经济学规范性的完全理性后,在主体的一端为主体和其身处的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寻找的新的原因。 在以行为主体为中心的单极化本质主义范式之下,正统经济学也好,行为经济学也罢,行为主体自主判断、自主选择。正确也好、错误也罢,一个判断和选择的自我是我们自己行为的主人,也是经济学为丰富多变的行为现实确定的终极依据。正像经济学家目前所完成的大量研究揭示的那样,在人类行为中,既有人类深思熟虑的理性因素,也有人类情绪性、本能似的冲动因素,更有完全由物理背景、人文背景和历史背景激发的因素。后两方面的因素是行为主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在行为主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中被决定,无法单一地归于行为主体的“本质”。事实上,只要我们坚持在我们的行为主体一端寻找行为的所有原因,这两方面就只能归于理性所不及的启发、直觉、潜意识、本我或其他类似的神秘过程。无论是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试图依靠行为主体的“本质”属性来为行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提供一致的说明,这正是以主体为中心的单极化本质主义范式无法解决的困难。 要摆脱正统经济学身处的单极化本质主义结构化陷阱,必须迈出更为关键的一步,即放弃以特定实体为中心的单极化本质主义,转向开放的、演进的关系论,立足关联互动的现实世界,以“公度性”为基本准则,在行为主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确定行为依据和对行为的描述框架,建构开放的、演进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在现象中、在自我和现实世界的关联互动过程中确定关系法则;不是违背公度性原则、拒绝学术竞争的封闭的、决定性的、绝对的臆构,而是严格遵循公度性原则、接受学术竞争的开放的、演进的建构。 但逃离“亡地”只是漫漫征途的开始。重构关系论经济学理论体系需要广泛的参与和漫长的过程。本书在系统阐述了经济学的关系论转向后,亦给出了在关系论框架下使用计量分析工具建构经济学知识的方法框架,力图为建构关系论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可靠的路径。计量经济学运用随机数学工具进行统计推断,建立起符合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的或然知识,成功地回避了休谟指出的“从经验到的过去、特殊、局部推论到未经验到的未来、一般、整体”的逻辑矛盾。但统计推断逻辑的严密性,只能尽可能防止在统计推断过程中出现新的错误,并不足以为计量经济学知识提供依据。对计量经济学知识依据的追问,仍然要溯及统计推断的前提——总体界定。正统经济学贫瘠的理论基础,直接导致了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混乱——在先验理论导向和数据关系导向之间摇摆。终向主体关系导向,严格遵循经验工具体系可测度的公度性原则,在理论分析上清除本质主义的误导,转向外在于主体的动力学关系分析,为功能强大的计量方法提供可靠的逻辑前提,将可实现先验理论导向和数据关系导向的综合。由此,计量经济学将在理论、工具、数据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融入现实世界,不断深入未知世界。 尽管建立关系论经济学体系依然在探索过程中,但在对中国房市转轨、宏观经济转型和危机管理等现实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关系论的新视界彰显出深刻的洞察力和实用的价值。本书在这些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对关系论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经济自律、市场约束和政治和谐”的关系论分析框架。这样的框架不同于正统经济学在微观层面侧重于经济人的“本质主义”分析和在宏观层面侧重于统计规律发现的总体分析,而关注经济主体之间的利害关系和基于经济主体之间关联互动的动力学过程,如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否自律,市场约束是否有效,经济主体的行为取向是否导向和谐共赢等。 冯燮刚博士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研究生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在中信银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学历和工作经历为他从事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实践基础、知识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他本人是关系论经济学研究的拓荒者,在正统经济学解构、行为经济学解构和关系论经济学建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出版了《知识何以可能——从经济学的关系论转向看》和《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两本专著。本书是他在前两本专著的基础上,加上哲学研究内容后的一次系统的综合。把哲学分析、关系论经齐学理论探索、关系论经济分析应用三者整合在一起,尝试对关系论经济学作一个整体的刻画,突出经济学逃离没有希望的“亡地”——本质主义囚笼的主题,为关系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框架,相信对于推动关系论经济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会有重要作用。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新加入的哲学研究成果也能为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科学整体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土壤。作为冯燮刚博士的指导教师,就本书中的相关问题,我曾经与他反复讨论,也曾联名发表学术论文(均收录到本书中)。他知识面之广泛、学习之刻苦,以及对理论研究的执著,都体现于本书的字里行间。相信读者阅读本书,既是知识的探求,也是精神的享受。若能借本书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关系论经济学研究上来,推动关系论经济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的发展,既是我所期望的,也是冯燮刚博士撰写本书的初衷。 李子奈 2009年6月于清华大学 后记 五祖弘忍挑选继承人,一日聚集众僧,告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令其徒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可付衣钵为第六代祖。时有上座僧神秀,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间。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闻诵后,问是何人章句,有人告之,錾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其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专。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众见偈惊异,……,五祖授于衣法,命其为第六代祖。 纵观人类文明史,神秀何其多矣!若以神夯之勤奋,而能辅以惠能之眼光。则人类文明幸甚。 正像基督教在西方的演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完全同构的过程,从“西天之佛”到“佛在心中”,再到“佛即是缘”,佛已经从彼岸落到尘世,并进一步跳出“心”的世界,进入主活(缘即生活)。反观目前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的主体,虽然已经放弃了“西天之佛”,但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建构“心中之佛”,而对“生活之佛”熟视无睹,依然深陷沿袭几千年的单极化本质主义的结构化陷阱,未能摆脱特定结构的知识的奴役。如果笔者的工作能有助于读者们摆脱知识的奴役,打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的浮华,坚定地转向关系论,进入关联互动的现实世界,开启自由科学之门,按照公度性、开放性和演进性的原则建构关系论的知识,推动人类文明持续进步,笔者将不胜欣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