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姓俞,是春秋时候晋国的大夫,有一次晋公派他编修乐谱,需要回楚国一趟,由于是思念已久的故乡,所以心情格外愉快,不多久船行到汉江边上,忽然狂风大作,船不能起行,伯牙决定在此休息一晚,明日再渡江。傍晚时分,明月皎洁,清风徐来,伯牙顿时雅意上来,于是命小童将随身所带之琴拿来,鼓琴而歌,一曲未了,只听不远处一人大声叫好。伯牙觉着讶异,这荒山之处怎会有懂琴之人。唤其上来船上,细问之,乃知其名为钟子期,是这附近山里的樵夫。伯牙终是难信,于是再作上二曲,命其猜意。子期一一对答如流,伯牙惊叹不已,遂引为知己,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天刚破晓,伯牙将要起行,心中难舍子期,于是与他约定明年的这个时候来此地相聚。后来伯牙如期而来,可是天不从人愿,子期已去世多时。伯牙在子期坟前弹奏一曲以谢知音,曲罢,摔碎瑶琴,发愿终身不再操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坏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读来常常令人心酸,然也正由于此,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才更显珍贵,成为经久传诵的名篇。
梁实秋说过:“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需要朋友的。”这句话说得很精辟,因为神仙是人虚构出来的超脱世俗的没有七情六欲的幻象,而野兽则根本不知道感情为何物。自然就没有喜怒哀乐与他人分享,又要朋友有何用?人最高贵的地方就是人有感情,这也正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曾经的你可曾想过:当你的人生之路步入迷茫之境,或是悲喜之情无处寄托之时,朋友是多么的可贵,他可以倾听你的烦恼忧愁,为你排忧解难,也可以同你一起分享你的成功和喜悦。他可以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朋友是弥足珍贵的,聪明的你请你记住,黑夜不可能一直存在的,因为有人与你一起期待明天的黎明。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的朋友能有几个,多数是一些酒肉朋友、一些利益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朋友是那种对你没有任何企图的,只因与你惺惺相惜;真正的朋友是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你却不企求任何回报;真正的朋友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心。就像《天龙八部》里乔峰所说的:“我们兄弟贵乎知心”。曾经有人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儿子问父亲,您这辈子有几个朋友?父亲回答说:“有一个半朋友。”儿子一脸茫然地问父亲:“什么叫一个半朋友。”父亲想了一会儿,说:“儿子啊,这个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你解释,你这样,我告诉你我那一个朋友的地址,你去找他,就说,你被官府追捕,请他设法救你,然后你再回来告诉我他是怎么做的。”儿子照着做了,回来后告诉父亲说:“父亲啊,我按照您说的去做了,您的那一个朋友听说我是您的儿子并且被官府追捕,于是,马上让他的儿子跟我对换了衣服,叫他从后门逃跑,把官兵引过去。”儿子说罢,父亲告诉他:“这就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在我最危难的时候,不顾自己也要帮我度过难关。”父亲接着说:“儿子啊,你再去找我那半个朋友吧,也同样的这么跟他说。”儿子回来后跟父亲说:“父亲,我同样地告诉他同样的事,他马上给了我一包裹盘缠,让我从后门逃走,并保证不去报官。”父亲听了之后说:“是啊,这就是我那半个朋友,他在我最危难的时候,不会落井下石,也会尽力地帮助我,但不会为我放弃一切。”儿子听了恍然大悟。P9-10
上篇 听李叔同先生讲人生感悟
篇首语/3
第一章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8
第一节 朋友——千里邂逅只为那份情/8
第二节 家——抚慰一颗乡思的心/12
第三节 孝亲——为人之根本/17
第四节 有情人——多情总被无情恼/22
第五节 爱情——自古多情空遗恨/26
第二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31
第一节 宽容——比那高远的天空更加辽阔/3l
第二节 学会吃亏——舍弃那份执着/34
第三节 谦让——与人方便,于己方便/38
第四节 宽厚——做人要厚道/4l
第五节 胸怀——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45
第三章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5l
第一节 坚定志向——匹夫焉能夺志/5l
第二节 自立——凡事靠自己,切莫依赖他人/55
第三节 恒心——做事要善始善终/60
第四节 思过——吾日三省吾身/67
第五节 专心——性痴则志凝/72
第四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76
第一节 越挫越勇——梅花香自苦寒来/76
第二节 勤奋——成功的关键/80
第三节 惜时——莫负光阴好年华/84
第四节 简单生活——不为外物所牵挂/88
第五节 不急不躁——认真对待每件事/92
第五章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97
第一节 不争不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97
第二节 坚忍——控制自己的情绪/102
第三节 严于律己——勿因小事而纵容/106
第四节 慎独——修心尽在独处时/110
第五节 遗世独立——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吧/114
第一章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118
第一节 骄傲与谦虚——满招损,谦受益/118
第二节 为善——人生最大的快乐/122
第三节 知己——认识你自己/126
第四节 自矜——毁弃一世英名/13l
第五节 富贵总如草上霜一蜗角虚名,蝇头微利/134
下篇 学南怀瑾先生之处世智慧
卷首语/141
第一章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45
第一节 读书不是学问/145
第二节 做学问要甘于坐冷板凳/148
第三节 孝悌是相互作用/152
第四节 言必信,行必果/156
第五节 做一个君子/160
第二章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166
第一节 人生三重门/166
第二节 保持质朴,回归自然/169
第三节 良驹终能逢伯乐/173
第四节 成功从小事做起/176
第五节 知过就改才是大丈夫/180
第三章 清泉一泓心里净/185
第一节 心明眼亮,认识他人/185
第二节 水的哲学/190
第三节 得意的时候不要心骄/195
第四节 放下即是快乐/199
第五节 平常心就是幸福/203
第四章 闲看庭前花飘落/206
第一节 乐天才能知命/206
第二节 规劝的艺术/209
第三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2
第四节 任劳任怨方为德/216
第五节 藏器于身,该出手时就出手/218
第五章 富贵于我若浮云/220
第一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220
第二节 安贫方能乐道/225
第三节 名利诚为身外物/229
第四节 真正的富有是不占有/235
第五节 戒除贪欲/239
第六章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43
第一节 把握好时间和空间/243
第二节 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248
第三节 舍得,有舍才能得/252
第四节 进退之间,不喜不愠/255
第五节 丢掉烦恼,找回自己/25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判定一个民族的存在,最重要的根据就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一个国家可以暂时灭亡,但只要这个国家的民族内涵中的文化未被淹没,那么灭亡的国家仍有复兴的一天。这是因为融化在这个民族精神深处的文化早已深深的根植在这个民族的土壤中,它永远也不会亡去,即使这个民族早已像当年的楼兰王国那样被历史的硝烟尘封进岁月的年轮中,我们今天的人们还会怀着感怀的心情瞻仰着这个失去的文明,在世人的眼中,它依然存在。
那么什么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呢?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经过岁月的洗礼,他向人们诉说着仁、义、礼、智、信等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也在向世人讲述着忠、孝、节、义的修身之本。
李叔同和南怀瑾两先生都是一代国学大师,他们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儒家思想,道家、佛家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他们研究和学习的重点。李叔同先生更是皈依佛门,被佛门弟子尊称为弘一法师。南怀瑾先生终身笔耕不辍,他那一派仙风道骨正是在向人们讲述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品质。
终两位先生的一生,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在讲台上的身影,而且实践中,他们身体力行的实现着祖先的教诲。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经过两位大师的讲解,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让人容易理解。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正在日益提升,人们的物质需要也在逐步增加。人们追求利益,追求自身生活的提高,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图景,仿佛又一次再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道德的那些说教早已成为一张张的废纸,被追名逐利的人们扔进了废纸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需要的是唤醒那些尘封的道德精神,需要复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而李叔同与南怀瑾大师的那些著作,那些教人修身处事的言论,无疑是我们所需要和学习的。
《读点李叔同学点南怀瑾》从李叔同与南怀瑾两位国学大师的著作中选取一部分经典的语录,并对这些语录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找出里面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指导当今社会中忙忙碌碌的我们去寻找那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栖息地。
《读点李叔同学点南怀瑾》由马艳编著。
李叔同和南怀瑾两先生都是一代国学大师,他们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儒家思想,道家、佛家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他们研究和学习的重点。李叔同先生更是皈依佛门,被佛门弟子尊称为弘一法师。南怀瑾先生终身笔耕不辍,他那一派仙风道骨正是在向人们讲述着中国文化的内涵品质。终两位先生的一生,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在讲台上的身影,而且实践中,他们身体力行的实现着祖先的教诲。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经过两位大师的讲解,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让人容易理解。
由马艳编著的《读点李叔同学点南怀瑾》从李叔同与南怀瑾两位国学大师的著作中选取一部分经典的语录,并对这些语录进行细致的分析,从中找出里面所蕴含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