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以上的古村落何以如此之少?明代建置的村落又何以如此之多?答案就在于大迁徙。这册小书讲述的是明朝初年的大迁徙。该书收录6000多个自然村落,这些村落或为乡镇政府驻地,或为当地较大的村落,乃村落历史较长、人口较多的那类。根据族谱、墓碑、方志以及口承史料,其中4830个自然村落建村的历史可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迁徙(寻找大槐树与小云南移民)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刘德增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千年以上的古村落何以如此之少?明代建置的村落又何以如此之多?答案就在于大迁徙。这册小书讲述的是明朝初年的大迁徙。该书收录6000多个自然村落,这些村落或为乡镇政府驻地,或为当地较大的村落,乃村落历史较长、人口较多的那类。根据族谱、墓碑、方志以及口承史料,其中4830个自然村落建村的历史可考。 内容推荐 根据家谱及口承史料,笔者是“小云南”移民的后裔,至笔者这一辈已历19代。问及祖辈何时迁来,父老只能以“很早以前”作答;追问“小云南”在何处,他们则确认为云南。当笔者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时,“寻根热”方兴未艾,遂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呈献给读者诸君的这本小册子,就是笔者多年调研所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朱元璋父子时代的山东 一、从朱元璋到朱棣 1.红巾万千,兵祸连年 2.靖难之役,生灵涂炭 二、设府置卫:山东的重建 三、追寻十万村落的年轮 1.明朝:山东村落的重建期 2.胶莱河:大迁徙的分界线 四、山坳中的村落 第二章 寻访洪洞“大槐树”移民 一、民间传说:“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1.“胡大海复仇”:两面胡大海 2.“三洗怀庆府”:常遇春其人其事 3.“燕王扫北”与“红虫”吃人 4.“解手”、“背抄手”及其他 二、古史新证:“大槐树”移民在山东 1.东昌府与兖州府:“大槐树”移民的分布区 2.官屯:“大槐树”移民的聚落 三、枣强: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中转站 1.济南府及青州府:枣强移民的分布区 2.枣强:“大槐树”移民中转站求证 3.“李千鸡家”与“吹手王庄”:枣强移民的生计 第三章 寻找云南与“小云南”移民 一、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分布 1.胶东半岛: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分布区 2.辽东半岛: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的再迁区 二、破解“小云南”之谜 1.“云南”与“小云南”:两种移民的区别与混淆 2.云南“小云南”与山西“小云南”:“小云南”之谜 三、军户屯田:云南与“小云南”移民真相 1.乌撒卫:云南、“小云南”移民的迁出地之一 2.灵山卫与云南、“小云南”军户屯田 3.鳌山卫与云南、“小云南”军户屯田 4.海阳所与云南、“小云南”军户屯田 四、“云南交趾国”:越南移民山东蠡测 第四章 铁碓臼:四川移民的祖籍符号 一、莱州:四川移民的聚居地 二、洪武二年:四川移民集体记忆的年代 三、铁碓臼:四川移民记忆中的老家 1.成都府:四川移民最大输出地 2.铁碓臼:四川移民记忆中的故里 四、罪犯:“铁碓臼”透露的四川移民身份 第五章 民众记忆的村落历史 一、祖籍符号解读 1.“祖籍符号”:“大槐树”及其他 2.“大槐树”祖籍符号:历史真实与民众记忆 二、“年代符号”解析 1.洪武二年:移民的“年代符号” 2.“年代符号”的形成:民众如何记忆年代 三、民众记忆:另一种历史 第六章 移民与山东社会 一、移民数量:一个新的估测 二、移民与山东经济发展 三、入乡随俗:移民与齐鲁文化传统 附录 祖行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同大槐树传说解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1章 朱元璋父子时代的山东 一、从朱元璋到朱棣 1.红巾万千,兵祸连年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这曲《醉太平》小令说的是元末官逼民反。元代人陶宗仪说:“《醉太平》小令一阕,不知谁所造。自京师以至江南,人人能道之。” 元末红巾军起义的胜利果实最终落于朱元璋之手。 朱元璋的远祖是沛县(今属江苏)人,这里曾经诞生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他就是汉高祖刘邦。不知是哪年哪月,沛县朱氏迁到句容(今属江苏)朱家巷。朱元璋的祖父从句容迁到盱眙(今属江苏)垦荒。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五四,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佃农。吴晗先生曾四写朱元璋,第四稿完成于l964年4月7日。不久,他被扣上“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横遭批判,惨遭摧残。《朱元璋传》第四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近来不断有人撰文指正。但是,迄今为止,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仍然是最成功的传记之一。用吴晗先生的话说,朱五四“搬了一辈子家”:从盱眙搬到灵壁(今属安徽),再搬到虹县(今安徽泗县),再搬至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县东乡,又搬到钟离县西乡,最后落户于濠州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租种地主刘德的土地。 关于朱元璋的相貌,吴晗先生考证说:“身材高大,黑黑的脸盘,高高的颧骨,大鼻子,大耳朵,粗眉毛,大眼睛,下巴比上颚长出好几分。整个脸型像一个横摆着立体形的山字,脑盖门上一块骨头突出,像个小山丘。”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曾找了许多画工为他画像,画得十分逼真。愈逼真,他就愈不满意。后来有一个聪明的画工,画得面貌轮廓有点像,却是一脸和气,一幅宽厚仁慈的样子。朱元璋很满意,临摹若干,分赐诸王。这两种不同的画像,现在都有传本。图1现藏故宫博物院,属第一种,接近朱元璋的本来面目。 朱氏家族为我们提供了“乡土社会”人口迁移的一个案例。 山东民间传说,朱元璋本是山东人: 朱洪武老家是山东省泗水县的赵家庄。赵家庄有一个姓赵的老头,是个风水先生。这个先生有三个儿子,都已娶妻成家了。这一天,儿子儿媳问老头:“爹爹,你整天在外给人家看风水,你不能给咱自己看个好风水,让咱赵家门出个功名?” 老头说:“风水倒有,就怕您没命担。” “只管你看好,俺弟兄仨都没命担吗?” 老头对三个儿子说:“好吧!到大年五更,你们三人每人拿个罩,到庄南藕汪里每人罩一百下,罩到什么都行。” 三个儿子年五更就去了,每人罩了七八十下,罩到了一条鲤鱼,他们捞上来交给了老头。老头亲自做了一碗鲜鱼汤,让人端给大儿媳妇喝。大儿媳妇当面没喝就端回房里,心想:过新年家里什么都有,鱼汤瞎腥,我不喝。她就放在了屋里。老二媳妇去给嫂子拜年,老大媳妇就把鱼汤端给老二媳妇喝,老二媳妇也没推辞,就把鱼汤端回了房中,她嫌腥也没喝。老三媳妇给二嫂子拜年来了,老二媳妇又把鱼汤端给三弟媳子,老三媳妇也没拒绝,把鱼汤端回房中后也没喝。他们家有个奶妈子朱嬷嬷,去给老三媳妇拜年,三媳妇就把鱼汤端给朱嬷嬷喝了。过了七八个月,老头看看大儿媳妇还没有孕,追问起这碗鱼汤,才知道叫朱嬷嬷喝了。老头气愤地说:“我说您没命吧!山东没有藏龙之地,赶快把朱嬷嬷撵走。” 朱嬷嬷逃荒要饭到了安徽风阳,在一个庙里生下了朱洪武。 朱元璋的母亲口叫“陈二娘”。在这个故事中,她是赵家的“奶妈子”。但这个故事的重点,不是说朱元璋出身低微、贫穷,而是说山东本该出个皇帝,谁知阴差阳错,终未能产生。在中国历史上,山东一带文臣武将名士辈出,却不曾出个皇帝。山东人深以为憾,遂有此类民间故事。 朱五四有四儿两女,朱元璋是他的小儿子,初名“重八”,出生于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16岁那年(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不久又闹蝗灾,接着又是瘟疫,死人无数。朱元璋一家只剩下大嫂、二哥、侄子及朱元璋四人苟延残喘。朱元璋无以为命,到孤庄村西南的于皇寺做了和尚。于皇寺也闹粮荒,人寺50天的朱元璋被打发出门化缘。朱元璋往南,去了合肥(今属安徽);再向西,到固始(今属河南)、信阳(今属河南);向北,到汝州(今河南临汝)、陈州(今河南淮阳);东经鹿邑(今属河南)、亳州(今安徽亳县),到了颍州(今安徽阜阳)。朱元璋在外云游了三年才回到于皇寺。在他云游的河南南部一带留下了很多逸闻、传说。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初三,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白鹿庄聚众起义,他们头裹红巾,号为“红巾军”。中原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响应,元朝的丧钟敲响了。 25岁那年,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第四年,郭子兴病死,继承权位的儿子郭天舒不久也战死,朱元璋成为这支红巾军的统帅。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初十,朱元璋部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以此为他的大本营,经略江南一带。经过反复较量,先后攻灭了陈友谅的“汉”、张士诚的“大周”两个强大的地方势力。 江南的方国珍、陈友定等地方势力苟延残喘,已成不了气候。北伐中原提上议事日程。朱元璋制定了北伐的战略方针:先取山东,再西进河南,攻占潼关。待黄河流域平定,再取大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25万大军北伐。十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发布《奉天讨元檄文》,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相号召。十月二十四日,徐达麾兵进抵淮安,驻防沂州(今山东I临沂)的王宣、王信父子上表请降,不久复叛,旋被歼灭。二十九日,徐达主力北上进攻益都(今山东青州)。益都为山东行省的省治,普颜不花以知枢密院事、平章山东行省的官衔驻屯益州。普颜不花拼死力战,然内缺粮草,外无援兵,仅仅坚持了几天就被徐达的大军攻克。十二月初五,大都督府同知汪兴祖率部进攻东平(今属山东),元平章马德不战而逃,汪兴祖部追至东阿(今山东东阿南),驻守东阿的元朝参政陈璧率部属5万人投降。十二月初七,徐达兵临济南城下,平章政事达朵儿只以城降。济南城的攻克,标志着元政权在山东势力的土崩瓦解。不久,汪兴祖部又攻克济宁,傅友德部夺取莱阳及胶东半岛北部诸城。到年底,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地区已被徐达的大军占领。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应天(今江苏南京)奉天殿,又一场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刚届不惑之年的朱元璋在百官的“万岁”声中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徐达就率大军渡过黄河北进。副将常遇春率部猛攻东昌(今山东聊城),驻守东昌的元将申荣自杀。五天后,明军又攻克设防坚固的乐安(今山东广饶)。至此,山东全境基本上为明军控制。朱元璋诏令设置山东行中书省,以江西参政汪广洋为山东参政。明朝在山东的地方统治体系建立。 …… P5-10 序言 那些半地穴式房屋、含沙红陶,还有环壕遗迹,表明至迟到距今7500~8500年的后李文化时期,山东人就步入农耕定居生活,村落随之出现。迄今为止,山东全省自然村落已达107387个。但是,游历山东,无论是泰沂山区还是黄河两岸,抑或是胶东半岛,极少碰见千年以上的古村落。 这是一个事实。《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可为注脚。 该书收录6000多个自然村落,这些村落或为乡镇政府驻地,或为当地较大的村落,乃村落历史较长、人口较多的那类。根据族谱、墓碑、方志以及口承史料,其中4830个自然村落建村的历史可考。 上表有两个数据值得注意: 一是唐代及其以前建置的村落有343个,仅占7.1%。 二是建置于明朝的村落3448个,多达71.4%。 千年以上的古村落何以如此之少?明代建置的村落又何以如此之多? 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安土重迁是“乡土中国”最典型的特征。20世纪40年代,一位在华北某地搞语言研究的学者对费孝通先生说: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 但是,遇上天灾人祸,黎民百姓也不得不背井离乡——费孝通先生说,这是“乡土中国”社会的一种“变态”。迁移的人口通常称为“移民”,中国文献自《周礼》、《管子》始即作如是称,间或亦有“迁民”、“徙民”等称呼。关于“移民”,有不同的定义。在中国移民史研究上成就卓著的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说:“一般来说,移民是指迁离了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任何参加了这一迁移过程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民的身份。”天灾人祸造成的黎民百姓流离死亡,致使村落废置无常。 这册小书讲述的是第二个数据引出的话题:明朝初年的大迁徙。 明初的大迁徙几乎席卷全国。发生于山东一带的大迁徙,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我乃山东五莲人氏,儿时,却不知有五莲而先知洪洞。在村里,李姓只有近支三家,属外来户。在我牙牙学语时,祖母就曾一遍又一遍地教我哼唱这样一首歌谣: 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黑黑的老鸹又名乌鸦,在乡人眼中,向为不祥之鸟。先祖怎会住在名叫老鸹窝的地方呢?我幼小的心灵迷瞪不解。读初中时,我曾多次问父亲老家究竟在哪里,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是洪武年间迁来的。 这是作家李存葆《祖槐》中的一段文字。 影响之深远可以比肩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于山东还有河北枣强移民、云南与“小云南”移民和四川成都“铁碓臼”移民等。迄今绝大多数山东人仍寻根至洪洞“大槐树”、河北枣强、云南与“小云南”或四川成都“铁碓臼”。 上述移民的存在乃不争之事实。但是,这些大迁徙中的移民活动,仅山西移民偶见于《明实录》与《明史》;其他移民活动于史无征,却广泛地存在于族谱、墓碑、方志及口承史料中。这场大迁徙基本上是一个“民间话题”,以民间故事、传说为主要形式在民间流传。 口头故事保存在人民的记忆之中,以口头的形式发表,它只有通过上一代向下一代的传承和自甲地向乙地的传播,才能表明它的存活。讲故事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习俗。故事在这种习俗活动中传播开来,并在传播过程中被加工、修改,或产生新的作品。 民间故事、传说作为一种民众记忆,本就与史实有一定的距离,在上一代向下一代的传承和自甲地向乙地的传播过程中,又不断地羼人复述者的修饰、见解,与史实的距离也就不断地拉大。 明初果真有这样一场民众记忆的大迁徙吗? 洪洞“大槐树”、河北枣强、云南与“小云南”、成都“铁碓臼”为何成为“祖籍符号”? 移民的数量果真如此之多,致使山东村落发生重构? 诸如此类的问题迄今犹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复原历史,解析民众记忆,是为拙著之要旨。 迄今为止,研究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代表作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世瑜教授的《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一文,承蒙赵世瑜先生同意,附录于后,以飨读者诸君。 后记 根据家谱及口承史料,笔者是“小云南”移民的后裔,至笔者这一辈已历19代。问及祖辈何时迁来,父老只能以“很早以前”作答;追问“小云南”在何处,他们则确认为云南。当笔者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时,“寻根热”方兴未艾,遂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呈献给读者诸君的这本小册子,就是笔者多年调研所得。 在调研过程中,山东省地名档案馆刘晓玲、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戴鲁英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叶涛教授,山东民俗学界的刘德龙、张士闪、李新华、潘红春诸位同仁,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金明善、总编辑尹铭、编辑部主任李明功诸位先生,在图书资料、选题写作方面给予帮助指导,深表感谢。 笔者学识浅陋,才非敏者,在先贤今哲奠定的起点上,草成此篇,其中浅薄不足之处,尚祈读者诸君教正。 作者 2009年孟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