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的书写并非止于记录文学的发展及其演变,同时亦昭示一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甚至蕴含了该民族的集体记忆。陈岸峰编著的《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胡适与顾颉刚》正是这样一部中国文学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本书以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和顾颉刚的疑古史学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的研究范畴,清楚地揭示晚清民初以来学术思潮的重大流变。
郑序
自 序
第一章 疑古思潮舆白话文学史的建构
一、“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模式及其不足
二、疑古思潮舆反傅统思潮的关系
三、以胡适舆顾颉刚作为中心的意义
四、疑古思潮的研究现状
五、方法论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历史研究法”舆“层累造成说”:白话文学史的建构方法
一、“方法”舆“方法论”
二、“疑古”的历史渊源及其传承
三、“历史研究法”的理论渊源及其应用
四、“层累法”的内涵、形成及其应用
五、总结
第三章 《古史辨》中的《诗经》论辩舆白话文学史的建构
一、《诗经》舆新文学革命
二、研究方法的提出
三、《诗经》性质的重构
四、重构《诗经》作为民间文学
五、“诗经学”的结构
六、总结
第四章 走向“民间”:白话文学史的理念及其实践
一、前言
二、“走向民间”的论争
三、暌离“民间”的《白话文学史》
四、文学史所忽略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舆歌谣
五、总结
第五章 傅统的再发明舆白话文学史的建构
一、“被发明的传统”舆民族主义
二、白话文学舆传统文化之崩溃
三、作为启蒙工具的白话文
四、白话文学史的再造文明
五、总结
第六章 总结
一、疑古思潮舆白话文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二、方法论的不同舆胡、顾在文学史上的定位
三、发明的传统舆白话文学史的建构
徵引书目
附录一 发奋以抒情:论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
附录二 文学史的书写及其不足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