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
本书为其随笔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故事和书(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孙犁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犁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 本书为其随笔集。 内容推荐 《故事和书》一书文章全部选自孙犁晚年出版的十种集子,大致分为往事回忆、芸斋小说、关于读书和文事、读书笔记四部分,约可展现孙犁后期创作的特点和魅力。书中具体收录了《鱼苇之事》、《蚕桑之事》、《残瓷人》、《猫鼠的故事》、《晚秋植物记》、《书信》、《野味读书》、《我的读书生活》、《告别——新年试笔》、《芸斋琐谈》、《文事琐谈》、《与友人论学习古文》等。 目录 报纸的故事 母亲的记忆 父亲的记忆 亡人逸事 书的梦 《善■室纪年》摘抄 一九五六年的旅行 黄鹂——病期琐事 病期经历 鸡缸 高跷能手 王婉 鱼苇之事 蚕桑之事 残瓷人 猫鼠的故事 晚秋植物记 书信 野味读书 我的读书生活 告别——新年试笔 芸斋琐谈 文事琐谈 与友人论学习古文 欧阳修的散文 《金瓶梅》杂说 买《世说新语》记 谈笔记小说 我的金石美术图画书 我的《二十四史》 我的书目书 我的经部书 我的史部书 我的子部书 题文集珍藏本 试读章节 一九三五年的春季,我失业家居。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区,即子文镇上是没人订阅过的。 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现在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益世报》、《庸报》,都是不学无术的失意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它的社论是有名的,我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通讯也好,有长江等人写的地方通讯,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它有一个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编辑的,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还有小公园.还有艺术副刊。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 “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 “订一月,要三块钱。” “啊!”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 “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 谈话就这样中断了。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 其实,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她可能有十五元钱。当然她这十五元钱,也是来之不易的。是在我们结婚的大喜之日,她的“拜钱”。每个长辈,赏给她一元钱,或者几毛钱,她都要拜三拜,叩三叩。你计算一下,十五元钱,她一共要起来跪下,跪下起来多少次啊。 她把这些钱,包在一个红布小包里,放在立柜顶上的陪嫁大箱里,箱子落了锁。每年春节闲暇的时候,她就取出来,在手里数一数,然后再包好放进去。 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 “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 我对书籍、报章,欣赏的起点很高,向来是取法乎上的。《小实报》是北平出版的一种低级市民小报,属于我不屑一顾之类。我没有说话,就退出来了。 父亲还是爱子心切,晚上看见我,就说: “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集晌多粜一斗麦子也就是了。长了可订不起。” 在镇上集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三块钱,我转手交给邮政代办所,汇到天津去。同时还寄去两篇稿子。我原以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来自取的,过了不久,居然有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他每隔三天,就骑着车子,从县城来到这个小村,然后又通过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围墙的小胡同,送到我家那个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把报纸交到我的手里。上下打量我两眼,就转身骑上车走了。 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 我的妻子,好像是因为没有借给我钱,有些过意不去,对于报纸一事,从来也不闻不问。只有一次,带着略有嘲弄的神情,问道: “有了吗?” “有了什么?” “你写的那个。” “还没有。”我说。其实我知道,她从心里是断定不会有的。 直到一个月的报纸看完,我的稿子也没有登出来,证实了她的想法。 这一年夏天雨水大,我们住的屋子,结婚时裱糊过的顶棚、壁纸,都脱落了。别人家,都是到集上去买旧报纸,重新糊一下。那时日本侵略中国,无微不至,他们的旧报,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倾销到这偏僻的乡村来了。妻子和我商议,我们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就用我那些报纸,她说: “你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省下块数来钱,你订报的钱,也算没有白花。” 我听她讲的很有道理,我们就开始裱糊房屋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妻刷糨糊我糊墙。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广告部分糊在顶棚上。 这样,在天气晴朗,或是下雨刮风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我就可以脱去鞋子,上到炕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所喜爱的文章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九日 P1-5 序言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1937年在安新县同口镇小学做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编辑。1949年以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曾任天津作家协会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文革”前出版有短篇小说和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1977年后写了大量作品,主要是散文,结集为《晚华集》、《尺泽集》、《无为集》、《曲终集》等十种。 孙犁的创作生涯长达六十多年,以“文革”为界,分为风格不同的前后期。前期作品明净柔美,以淡笔勾勒出如画的乡土民风,被称之为“诗体小说”,代表作是《荷花淀》、《芦花荡》、《铁木前传》等,模仿者很多;后期作品趋于平淡简洁,明显继承了中国古典的精髓,于平淡之中深蕴着文化和人生的思考,代表作如《芸斋小说》、《报纸的故事》、《书的梦》以及大量的读书笔记等。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首先是他经历了1956年到1966年的大病(神经衰弱)和十年“文革”的大起大落,他自称为:“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其次是在这二十年间,他读了大量古代典籍,深受影响。 年轻时,孙犁主要读新书;从大病以后,新书就读得少了。他买旧书,读旧书,并且认为,读中国古书是利于养生的。“文革”后期,孙犁在家无事,利用所得废纸。一本一本整理、包装被“抄走”后又发还的旧书,一边整理,一边阅读,以消磨时日,排遣积郁。在整理、阅读的基础上,自1980年起,他开始写《耕堂读书记》。这些文章不乏真知灼见,观点一针见血,时有借古说今,且兼具文字之美,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芸斋小说》三十五篇,多记“文革”中事。晚年,他送人书,一本《风云初记》,一本《芸斋小说》。他认为,这两部小说中记录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时期。 孙犁晚年的文章特别讲求章法,讲究起、承、转、合。语言的锤炼,是孙犁晚年作品的巨大魅力之所在。他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恰当、美妙的叙述方式。他以叙述的方式描写,以叙述的方式议论,以叙述的方式抒情,总是那样从容、矜持、高雅,表现出很高的修养。很多人读孙犁的作品,都是首先被他的语言所吸引。 本书文章全部选自孙犁晚年出版的十种集子,大致分为往事回忆、芸斋小说、关于读书和文事、读书笔记四部分,约可展现孙犁后期创作的特点和魅力。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编辑部 2009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