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遐龄编著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对中国历代社会思想进行梳理并予以客观分析和评价,注重系统把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点,本书主要适用于高校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
谢遐龄编著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坚持实事求是和古为今用原则,对中国历代社会思想进行梳理并予以客观分析和评价,注重系统把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点;把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种社会思想发生、发展及衰落的原因和历程,进而探讨中国社会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要适用于高校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修订版根据五年来教学经验和我国学术研究进展作了较大调整,添加了一些新内容,增配了参考书目和思考题。
第一编 封建制度之形成、崩溃以及平民观念的兴起——西周至战国
第一章 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商代文明及其社会思潮
一、商代文明概况
二、商人的信仰与崇拜
三、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第三节 周公的天命观及敬德保民思想
一、周公的天命观
二、敬德与保民
第四节 《洪范》五行说与《吕刑》中的法律思想
一、《洪范》五行的社会思想
二、《吕刑》中的法律思想
第五节 西周中晚期的社会思想
一、祭公谋父论“懋德”、“阜财”与“修刑
二、邵公论“弭谤
三、芮良夫论“专利”与君民关系。
四、史伯论“和”与“同
第二章 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社会思想
第三章 孟子与儒家以“仁”为中心的社会思想
第四章 荀子与儒家重“礼治”的社会思想
第五章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社会思想
第六章 老子与庄子“自然”、“无为”的道家社会思想
第七章 管子与管仲学派的社会思想
第八章 商鞅、韩非“以法为本”的法家社会思想
第二编 郡县制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巩固——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九章 汉初之黄老无为与《淮南子》中的社会思想
第十章 以德为教与贾谊对礼乐文化的阐扬
第十一章 《公羊传》之改制立法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第十二章 《盐铁论》中的儒法之争
第十三章 《礼运》中的社会理想与王莽之托古改制
第十四章 东汉儒学的畿纬化与批判思潮
第十五章 《太平经》与儒道思想的合一
第十六章 魏晋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之争
第十七章 葛洪“外儒内道”的社会思潮
第三编 大一统王朝的重建与完善——隋唐至明末清初
第十八章 隋唐诸儒的社会思想
第十九章 庆历新政与李见的富国强兵思想
第二十章 熙宁新法与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一章 道学家们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二章 功利学派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三章 伦理社会的危机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想
第四编 传统社会的转型与近代变革思想的兴起——鸦片战争
第二十四章 龚自珍、魏源的社会会变革思想
第二十五章 太平天国的基督教社会思想
第二十六章 曾国藩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七章 维新派的社会思想
第二十八章 革命党的社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