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琴棋书画/日本中国学文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青木正儿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青木正儿(1887—1964),日本著名汉学家。20世纪30年代被中国学术界誉为“日本新起的汉学家中有数的人物”,后更被誉为“日本研究中国曲学的泰斗”。

《琴棋书画》是青木正儿的一部文化随笔集,主要讲述中国文人生活及其趣味之谈,也收入了几篇回忆师友的文章。

内容推荐

青木正儿先生的文笔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其文多为夹叙夹议的学术散文,因时因地随宜而发,看似随意,却贯穿着严谨的逻辑思路,散而不散。博学和语言“仓库”的丰富使他的文章不时闪现出过人的才情和创造性思维的光茫,令人想起苏东坡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的比喻。其论求真,毫无矫情,往往锋芒毕露脱口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颇有传统中国文人的执着劲儿和傲骨,读来够味,又不乏诙谐警策之语,很有情趣。其真性情充分表现在写师友亲人、生活常情、风土人情的段落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颇能引人共鸣,使读者感受到这位日本汉学家率真可爱的一面。全书虽为学术散文,作为广义的文学散文也颇可品味一番。

目录

琴棋书画

文房趣味

中华文人的生活

宋人趣味生活之二典型

惠山竹茶炉佳话

联句浅说

白乐天的朝酒诗

诗酒雅集

 人日草堂诗

 水绘园的修禊

 宫僚雅集杯

张维屏之《花甲间谈》

颜真卿的书法

虚字考

书抄

夜来香

祗园豆腐

给“三都”挑刺儿的狂诗

味三题

 五味之说

 苦茵颂

 中国的鳗鱼菜

竹窗梦

 京都帝国大学教官时代的露伴先生

 蜗牛庵夜谭和蜗牛庵联话

 狩野君山先生、元曲和我

 铁斋翁和考槃社

 有关迁听花先生的回忆

 《支那学》发刊和我

 白川集序——书于亡友傅芸子之著

乡愁

 赤女关

 河豚和松蘑

 泡雪和龟甲煎饼

 “九年母”

 奇兵队的战利品

 奇兵队的读书欲

自叙片影

 语师

 我的少年时代

 我珍爱的藏书

 露苔

鼓东隐所

解题(高桥忠彦)

后记

试读章节

《琴棋书画》、《文房趣味》、《中华文人的生活》三篇,可谓青木氏的中华文人论的总论。其中《琴棋书画》以艺术和文人、文房趣味的形成和文人、文人生活的类型化为主题。论述涉及多歧。然而,他所认为的文人生活的内涵的典型,恐怕是“贵质朴、以清新为旨”(原书第32页)的宋代类型。接下来一篇取材于张镦和林洪的《宋人趣味生活之二典型》,即其实例。青木氏留有很多以饮食为题材的论考,其原因就像林洪和袁枚那样,与典型的文人对饮食文化的兴趣不无关系。而且,青木氏对中华文人的生活,不单作为研究对象,而更如他所言,“美好而富于情味”(原书78页),在字里行间对文人的交游生活流露出钦佩之情。概言之,他在各篇所描绘的中国文人生活中所强调的一面,始终是知识分子文学和艺术的追求,加以高标并相尚。

其次的《惠山竹茶炉的佳话》和《诗酒雅集》,以文学和艺术为媒介,将文人交游的实际,依据对史料的缜密解读,进行了复原。《联句浅说》也就联句这种文人群体共同创作的特殊的诗歌样式进行了述论。只是后者多具有文学史论文的性质,以中国的联句历史为主题进行了很好的宏观论述,对这类研究有珍贵的价值。论考不长,而包括和揭示了柏梁体的起源及其对南朝的影响,以及韩愈、孟郊的《城南联句》成为近世联句正宗等重要问题。这篇论文发表于昭和二十五年,此前的昭和二十三年,汉学者能势朝次在《联句与联歌》中,叙述过中国联句的历史。能势氏的论考作为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并非不及青木氏,亦为广掘资料的辛勤之作。谨附记于此。

《白乐天的朝酒诗》,以“卯时酒”为话题,记写了文人生活的某一端。以青木氏自身对朝酒的尝试为始,又以其失败为结尾,将白乐天与自己的生活浑然一体加以论述,饶有情趣。《张维屏之(花甲间谈)》,论述清末的多用插画的书籍。《颜真卿的书法》着眼于颜氏的书法发展中理论和作品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附有缜密的年谱。

其次的《虚字考》和文人生活不太相关,论中国的“虚字”一词的内涵。据青木氏的论证,认为古来所谓“实字”指名词、数词,“虚字”指其以外者。所以“虚字”中有“虚活字”(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和“虚死字”(前置词、接续词等)之分。后世出现了不知其区别的误用者。特别是中国近代的语法学者们(马建忠、杨树达等)“把虚字(虚词)限定于接近‘助词’的意思使用,把动词等作为实字,从而误谬”。相反,青木氏赞赏日本学者,如皆川淇园的“实字”、“虚字”(此指虚活字)、“助字”的三分法。乃至明言“它足以向中国人夸示日本人脑筋的好使了”(原书172页)。日本人的脑袋怎样暂且不论,文中批评中国近现代语法学者口气的尖锐,今天的读者不能不觉得有点惊愕。当代中国受马建忠等人影响,把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叫做“实词”,接续词、助词一类叫做“虚词”,已为定论。(一部分词典中,“虚词”指名词以外者。这种古典的用法,被标记为另一种用法。)马建忠对于传统的“虚实”的词法的无知,可能正如青木氏所揭示的那样。《马氏文通》中的用法,是马氏自身下的定义,而竟然被广泛使用,这种情形是否应该受到非议呢?不管怎样,通过这里的议论,令人感叹青木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知甚至超出中国很多学者。其次的《书抄》,就中国学者的著述出版,记述文人风习。

《夜来香》以北京的月见草为线索,波及中国文化中关于香的问题。一年后又有《芍药之和》、《香草小记》(皆为《中华名物考》所收)。这些包括了他的“香文化”研究的内容。青木氏将自称的“我从儿时鼻子就很灵,喜欢香的东西”(原书192页)这一素质,拓展至学问方面,乃至作出“盖中国的文学、美术、花、饭菜,比起日本的来香气更浓”这样的文化结论。

《祗园豆腐》对江户时代祗园的名产豆腐料理、《给“三都”挑刺儿的狂诗》对文政年间的狂诗中所表现的江户、京都、大阪的不同风俗,分别作了论述。青木氏对日本文化造诣之深,在《中华名物考》中处处可见。而这两篇,却是江户时代研究的出色作品。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资料范围不仅采自随笔、旅行记、地理志,更扩展到狂诗。近世研究日本文学的小池正胤指出,作为风俗史的资料,从狂诗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尚少。青木氏的论著可谓其先驱。在江户研究趋向兴盛的今天,青木氏此作应得到进一步的推介。《味三题》是随笔式的文笔,巧用古籍论述味觉问题,而赋之以深刻的内容。

《竹窗梦》,是青木氏回忆师友类文章的总忆,出现在文中者,有幸田露伴、狩野直喜、富冈铁斋、辻听花、小岛祐马、本田成之、傅芸子诸氏。P230-232

序言

新春随想·读书和著书

——代为序

赖山阳在自己的肖像下慷慨题云:“勿忧一己之盐韭而忧人之家国。”然而,懦弱的我,却总汲汲于一已的冷炙,尚无暇顾及天下国家。于是心思也就止于自身琐事,惶惶于发表东西。一有些许想法,便立刻去进入相关的课题。原因是,我今年将要面对和家计相关的两件事。一是二月十四日将满所谓古稀之岁,另一件事是因山口大学首次开始实行适龄退休制,三月份我就要告别自己的职位了。

面对前一件事,我也和别人一样筹划着出版纪念文集。恰好东京的春秋社寄来了我二十年前的旧稿——《元人杂剧》三种的译注,托我校对。十二月中旬已经完成旧稿,正在高兴地期盼着能在生日前拿到付梓的成书呢。我致力于元曲翻译是老早以前的事了。明治末期我学生时代,在京都大学时对《西厢记》着实“啃”了一段时间,并居然弄出了几段译稿。不久在大正年间找到了《元曲选》的明版,译后往《支那学》投出了《潇湘雨》剧的部分译稿,终于因为自己觉得不满意而放弃,而学究的生涯毕竟由此开始了。我在昭和五年出版了《支那近世戏曲史》后,才决心正经八百开始翻译元曲,于是有了《元人杂剧》三种的译稿。此书问世前,我在昭和十二年九月发表了《元人杂剧序说》作为“广告”。当时的我可能因为在东北大学闲居惯了,翌年三月一调到母校京大后,身体状况就不尽人意起来。这样磨磨蹭蹭地不觉晃过九年到了退休年龄。总算有了时间能够修改译稿,并附上注释想使它跻身书林。干劲正足的时候,此书却逢出版界人事变动而“难产”,这一等又是八年多!

至于对第二件事三月份告别山口大学,又该如何面对?其实这是我人生绝佳的“第二高潮”。此前,我一年里有三分之二在山口度过、三分之一在京都生活,这以后不过将生活场所全都移到京都罢了。尽管如此,对山口还是有些恋恋不舍。我喜欢这里,刚来时,曾应学生杂志之请,写了“山、豆腐、梅”的三题随笔。眺望山口的群山耸峙姿态,不论从哪个方向、面向哪里,都觉得特别好。而且,云雾的姿态像南宗画中那样美,毕竟是在京都等地难以见到的景致。梅以香味浓厚的绿萼梅,即青轴为多。正月的新闻节目介绍称赏了梅之名胜“二堂”,结果那年的二月,这里连窄窄巴巴的荒径上,都聚来一大群吹笛族,在山田里铺开席子,有人竟搬来琴合奏。看到这些,人们脸上不由得漾起愉快的笑意。山口的豆腐质地又细又软,而且不易破碎,的确是上品。平常街上卖的货除了特殊的店,和京都的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即便离开山口,我仍然想去吃那豆腐。

我在京都的书斋,战时以来主人一直不在家,无奈任其荒废着。这回回去后可要稍稍拾掇一下,以便可以望着窗前的马醉树和大明竹,悠闲地读书。到四月我“赋归去来”时,窗前的马醉树应该能绽放清新的花迎接我了。我最初知道马醉树,是在京大读一年级那个春天的事。在泷精一先生的指导下,我们去奈良参观古美术展。途中,幸田露伴先生指着一颗树告诉我们:“这就是《万叶集》中咏叹到的马醉树。”如此寂寂无闻的花有什么好呢?我不禁置疑。可能缘于阅历的增长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领略了它的美,不禁怀想露伴先生所教。从仙台一回到京都,我就在书房的前院里移植上一棵老马醉树,并点缀了几棵小树。

如今,面对着窗前可以欣赏马醉树的桌子,干点什么好呢?手头正有一本原稿要交付书林。这是《楚辞》的译注,也是“滞销”的旧稿。眼下应该可以校正了。校正是枯燥的事,但校正自己的书稿却很愉快。还有一本是大阪一家连锁店托我译注的袁枚的《随园食单》。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东西,即便是匆促完成了,恐怕也卖不出去。我曾试图婉言谢绝,但两三年时间里他们执意拜托我。于是看着喜欢的美食话题,手指也就不觉点划起来。姑且,先从这个着手干起吧。  三十二年一月八日《每日新闻》

纪念古稀的两本书的出版已经告成。《随园食单》的译稿也差不多快完成了。春秋社又将编集我的杂考随笔类文章。我的杂文,在昭和十六年出过一本《江南春》,昭和二十四年又把关于食文化的文章收集成册,出了《华国风味》。二书中遗漏未提到的以及后来增加的一些稿子,陆续又积攒起一些。将其分为两类,一为文艺及其趣味之谈,一为名物学的杂考。各分为一册。这里打算先拿出第一册。

三十二年秋 古稀醉迂叟志

后记

日本著名汉学家青木正儿先生《琴棋书画》的译注终于完成了,其间甘苦一言难尽。2005年10月我的第一本译著入谷仙介先生的《王维研究选译》出版后,得到“日本中国学文萃”丛书的主要策划者、在日著名中国学者王晓平先生的肯定和鼓励,他建议我继续参加翻译,并推荐了此著。我久仰青木先生之名,但还不熟悉其作,于是抱着强烈的兴趣,不揣浅陋,开始抽空试译。一着手才发现其难度始料未及。

青木正儿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的渊博学识,俯拾即是地表现在他的文章中。著者对中国文化环境、掌故的熟悉令人称叹。上世纪迄今日本汉学界求真务实,重考据、统计、分析的学风,在他笔下表现得很典型,而他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创新之处在于化繁为简的综合能力和触类旁推鞭辟人里的独到见解。著者海阔天空广征博引、往往在一篇文章中涉及好多本事掌故,这些成为翻译的难点。我心想,何不作注释,使读者读得轻松畅快,使书雅俗共赏、增加可读性呢?于是我下决心边翻译边作注,结果在注释上花去出乎意料的工夫,虽然苦辛,但有幸使翻译过程成了增长知识见闻的过程。由于寻找资料的范围和学力有限,常感无奈,又时有柳暗花明之喜。虽尽了力,但漏误之处可能还有不少,只好见正于各位方家了。

青木正儿先生的文笔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其文多为夹叙夹议的学术散文,因时因地随宜而发,看似随意,却贯穿着严谨的逻辑思路,散而不散。博学和语言“仓库”的丰富使他的文章不时闪现出过人的才情和创造性思维的光茫,令人想起苏东坡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的比喻。其论求真,毫无矫情,往往锋芒毕露脱口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颇有传统中国文人的执着劲儿和傲骨,读来够味,又不乏诙谐警策之语,很有情趣。其真性情充分表现在写师友亲人、生活常情、风土人情的段落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颇能引人共鸣,使读者感受到这位日本汉学家率真可爱的一面。全书虽为学术散文,作为广义的文学散文也颇可品味一番。

这部译稿能够面世,要感谢王晓平先生自始至终的热情组织筹划和多方辛苦努力。在日著名学者蔡毅先生也在百忙中为之沟通奔走。不能忘记的是,笔者初次翻译入谷先生《王维研究选译》就是经蔡毅先生荐引并详加指导完成的。二位先生在东瀛长年辛苦耕耘,为中日文化交流不懈努力,促成包括丛书在内的两国文化交流的累累硕果,令人铭感钦佩。中华书局汉学编辑室张彩梅女士详审拙稿,花了大量心血,其惠教热诚细致之至,使我深受感动。编辑室马燕女士也前后组织安排,花去大量精力。在拙译稿付梓之际,谨此一并深致谢忱。

译者卢燕平

2007年秋补记于绍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3: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