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兴的这本《教育投入的革命》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教育,充分考虑了应对金融危机、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社会背景,全方位、多角度论证了通过国家负债建设学校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我国社会在负债建设学校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明确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必须处理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物质资源开发的相互关系,处理好金融资金和社会流动性资金向教育基本建设投入与向工商业投入的相互关系,处理好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与保证各层次学校日常运转费用的相互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对与国家负债建设学校相关的投资、金融、财政、国债、就业和教育改革发展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探讨。
《教育投入的革命》是一本运用独特视角对我国教育投入问题进行研究的专著。作者刘道兴立足于以人为本、开发我国巨大人力资源和努力建设人才强国,把我国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学校建设投资欠账、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与经济领域反复出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投资浪费联系起来,与我国社会进入资金丰裕期联系起来,主张通过发行教育基本建设特种国债等办法,使国家对教育的公共投入突破GDP的5%,把充裕的社会流动性资金转化为改善教育条件的有效投资,尽快把全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等学校、职业技术院校全部高质量、高品位建设好,并相应扩大各层次教师队伍规模,增强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第一章 总论/1
一 问题的提出/2
二 主要内容和观点/8
三 理论视角和创新/12
四 基本概念和术语/18
上篇 开发中国人力资源呼唤教育投入革命
第二章 人力资源是中国第一资源/25
一 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产生和发展/26
二 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29
三 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32
四 人力资源与科学发展/36
第三章 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当今中国第一短缺/40
一 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由来已久/40
二 当前中国教育第一位的问题仍是投入不足/45
三 思路狭窄、渠道单一是影响教育投入的根本原因/53
四 教育投入不足影响国民素质提高/57
第四章 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与教育短缺密切相关/61
一 我国物质产品生产领域不断出现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61
二 进入资金丰裕期我国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更加严重/66
三 物质生产领域投资过剩与教育发展领域投资短缺直接相关/69
四 遏制经济领域重复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于扩大教育投入/71
第五章 扩大教育投入关键在于转变思想观念、推进体制创新/75
一 发展起步阶段内在要求更加重视物质资源开发/75
二 发展惯性和评价机制导致重物轻人/79
三 对教育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落后导致教育投入改革滞后/81
四 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评价体制落后影响教育投入扩大/84
第六章 教育投入是一种投资大循环/87
一 教育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87
二 教育基本建设负债不同于工商业负债/92
三 准确把握教育投入回报的“大循环”特征/97
第七章 人口大国教育投入需要大思路/102
一 努力扩大财政投入,保障公办教育体系健康运行/103
二 大胆实行负债发展,利用社会丰裕资金建设各级各类学校/105
三 实行负债建设学校,推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1
四 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建立贫困生助学体系/115
五 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引导社会力量扩大教育投入/116
第八章 金融资本和社会积累可以用于教育基本建设/118
一 值得重视的“居民储蓄倾向”/118
二 金融与教育长期隔离导致我国教育投入巨额欠账/122
三 教育“人头费”不断增长与学校“基建费”长期悬空/127
四 银行存贷差激增呼唤教育投入革命/131
中篇 我国高校负债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九章 金融支持高校发展的成功实践/137
一 高等学校负债发展的现状/138
二 负债发展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145
三 负债发展弥补了高等教育投入不足/148
四 政府和银行的大力支持促成了高校负债发展/149
五 负债发展带来我国高等教育历史性跨越/150
六 高校负债发展遇到的问题/155
第十章 解决高校负债问题需要理论创新/162
一 公立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162
二 公立高校负债发展在特殊阶段是必要的、合理的/164
三 公立高校负债发展所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166
四 公立高校基本建设有效债务属于公债/168
五 把高校日常运转经费与基本建设经费区别开来/170
六 公立学校欠银行的钱到底怎样还/174
七 不能把政府负债建设学校视为寅吃卯粮/175
第十一章 解决高校负债问题需要解放思想/178
一 敢于利用银行丰裕资金,是过去1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成功实践/178
二 继续利用银行资金把学校建设好,是应对金融危机、有效扩大内需的最佳投资方向/183
三 高等教育负债发展的成功经验,完全有可能运用到其他教育发展领域/185
四 建立健全长效投融资机制,实现教育更好、更快发展/187
五 “大楼”与“大师”同等重要、“质量”与“规模”同等重要/189
六 把高校负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与负债发展本身区别开来/191
第十二章 解决高校负债问题的基本思路/193
一 解决高校负债问题需要立足发展全局站在历史高度/193
二 解决高校负债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重在完善国债发行和财政贴息机制/195
三 以支持高校负债发展为杠杆,推进现代大学投资制度完善和创新/196
四 把教育领域基本建设纳入应对金融危机、扩大有效内需的投资计划/198
五 协调金融机构延长教育贷款期限,降低教育贷款利率/199
六 加大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200
下篇 教育投入革命需要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
第十三章 教育投入革命与公共金融创新/203
一 学校负债问题呼唤公共金融理论/203
二 推进公共金融创新,重构学校、政府、银行关系/210
三 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金融创新/214
第十四章 教育投入革命与投资理论创新/221
一 只有显著扩大投入才能实现教育优先发展/221
二 把教育基本建设投入作为国家第一投资重点/224
三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重点应向教育基本建设倾斜/229
四 把金融机构巨额存贷差转化为建设学校的有效投资/231
五 国家货币政策:对办教育应当更宽松/233
六 教育投入关联性强,可以拉动社会全面进步/236
第十五章 教育投入革命与国家负债观念创新/239
一 市场经济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负债发展的社会/239
二 负债建设学校需要破除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债务观/241
三 国债承受能力与“国债强国”/243
四 政府勇于为建设学校负债,才是对国家民族负责/248
五 国债负担率提高10个百分点,把中国所有学校全部高质量、高品位建设好/250
六 在资金丰裕期扩大教育负债是一门“国家花钱的艺术”/252
七 经济越发展,财政越增收,国家越负债/254
第十六章 教育投入革命与财政政策创新/256
一 财政一般预算经费主要保障巨大教育体系正常运转/256
二 13亿人口大国的教育基本建设是一般财政无法承受之重/258
三 通过财政“四两拨千斤”,靠负债为主把学校建设好/261
四 资金丰裕期内在要求财政适度金融化/262
五 国家理财需要新观念、新思路/264
六 中国需要“第三宏观调控”/268
第十七章 教育投入革命与教育改革发展/270
一 教育改革滞后是导致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短缺的重要原因/270
二 牢固树立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公益性、先导性、基础性产业的观念/275
三 发行国债建设学校是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障/279
四 扩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有助于加快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文化转变/286
第十八章 教育投入革命与扩大知识型就业/290
一 教育是解决人口大国就业难题的重要领域/290
二 深化事业改革,扩大用人编制,破解知识型人才就业难/293
三 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形成知识型就业良性循环/296
四 深化教育消费、教育收费和教育分配制度改革,破解人口大国知识型就业难题/298
第十九章 教育投入革命与经济社会繁荣/301
一 一所大学可以支撑一座城市/301
二 发展开放教育,建设教育城市/303
三 永恒的教育,带来社会持续的繁荣/305
四 从“民间希望工程”到“国家希望工程”/306
第二十章 建立完善加快教育发展的全社会投入机制/308
一 制定和完善政府对教育投入法规/308
二 建立金融支持教育和学校负债发展的机制/310
三 建立和完善吸引企业投资教育、社会捐赠教育的制度和运作机制/311
四 完善和规范教育收费制度/313
五 建立和完善企业、银行、学校、政府联合投资发展学校后勤服务业的制度和办法/314
六 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资产管理和资金经营体制/315
七 建立和完善鼓励支持高等院校发展校办产业的制度和机制/316
八 建立和完善学校资产管理和信用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317
第二十一章 本书提出的政策建议/319
一 建立扩大教育投入领导体制/319
二 切实扩大教育投入/320
三 加强教育投入体制机制创新/322
四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323
五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教育就业/324
六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325
七 扎实提高教育质量/327
附表1 发行教育国债、鼓励学校负债扩大教育投入政策建议一览(2010~2020年)/329
附表2 扩大教师队伍编制、扩大知识型人才就业政策建议一览(2010~2020年)/334
参考文献/335
后记/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