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说来,20世纪初,历史哲学出现了“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分化;20世纪中后期,语言学开始向分析的历史哲学渗透。在这一过程中,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以其特有的语言禀赋与人文旨趣,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大舞台上,为分析的历史哲学唱响了行为的辩证话语——“动因”、“意向”、“阐释”等,这些关键词就像一个个精灵,为不同语境、不同文本之下的人物变换着“人的科学肖像”与“人的外在肖像”的不同面孔。
这段话是译者对本书、作者及成书背景的肤浅理解,难免续貂之嫌,实为引玉之意。本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译者不揣孤陋,做了一些注释,但愿它们是对读者的帮助而不是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