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文森(1920—1969)作为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以一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奠定了其令人瞩目的学术地位。在这部著作中,他着重从思想、政治、历史三个不同的视角层面,剖析了主要由儒学所培养的文化精神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儒教在现代社会的命运,尤其着力于揭示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及由其所决定的儒教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历史存在的必然性,许多深刻见解至今发人深省。
本书是由称之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列文森编写的,阅读和理解列文森的著作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他那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常常会令人感到扑朔迷离,而他那难以遏止的才气又使得他的作品似乎带有太多的浪漫情调和文人气息。
本书全面系统地主要介绍了儒教中国和现代命运,探讨了思想继承性问题、君主制衰亡问题、历史意义问题。为读者介绍了中国近代早期思想文化的状况、近代突变中的中国文化、儒教与君主制的终结、儒教对中国历史的意义等等。
代译序 列文森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1
第一卷 思想继承性问题
第一部分 中国近代早期思想文化的状况/3
第一章 清初经验论的破产/3
第二章 明和清初社会中的文人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13
第二部分 近代突变中的中国文化:思想选择的张力/38
第三章 选择中的折衷主义/38
第四章 体与用/47
第五章 “今文经”学派与传统教义/64
第六章 反动与革命:近代古文经学/70
第七章 民族主义在传统自我否认中的作用/77
第八章 普遍效用的强调:对传统的维护/90
第九章 普遍效用的强调:对传统的攻击/98
第十章 共产主义/113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强与中国革命:文化变革中的政治变革/123
结语 新词汇还是新语言/132
第二卷 君主制衰亡问题
第一部分 残余的启示:儒教与君主制的终结I /14l
第一章 君主制神话的破灭/141
第二部分 张力与活力/158
第二章 儒教与君主制的基本对立/158
第三章 儒家官僚人格的演变/168
第四章 儒教内部的基本矛盾/l 81
第五章 儒教与君主制:对暴政的制约/189
第三部分 张力链条的断裂/202
第六章 儒教作用:官僚对社会革命无动于衷/202
第七章 对官僚的思想抨击/211
第八章 太平天国对儒家天命观的批判/223
第四部分 残余的启示:儒教与君主制的终结Ⅱ /238
第九章 时代错误的铸成/238
结语 日本和中国君主制的神秘性/253
第三卷 历史意义问题
第一部分 退出历史/259
第一章 廖平小传:儒教与历史的分离/259
第二章 围绕井田制的争论/269
第二部分 走入历史/293
第三章 中国共产主义者与历史研究/293
第四章 孔子在共产主义中国的地位/306
第三部分 历史的意义/326
第五章 理论与历史/326
结束语/349
注释/364
译后记/371
再版后记/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