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厚厚的历史尘埃,一代名妓柳如是穿越三百年历史时空,向我们款款走来。
明末清初,历史剧变,她,一个出身低微的弱女子,却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民族气节和侠女气魄。夫君降清,她力劝其殉节,并慨然投池以保名节,其壮举足以让那些卖身求荣者汗颜。她不忍异族人欺辱,甘冒杀头之祸,暗中支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
她一生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地位的平等,最终因为夫君的离去,一切都化为泡影。面对族人的欺凌,她愤然以三尺白绫结束自己的生命,用死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终年才46岁。
真实的柳如是有说不尽的美丽,有道不完的哀愁……
柳如是的美丽来自于她俏丽的形象,来自于她敢爱敢恨的性格,自由不拘、蔑视礼法的思想,来自于她不同凡响的才艺,源于她崇高的民族气节。
她的美丽灿烂得让人惊艳。
柳如是的哀愁源于她坎坷的人生、卑微的地位和悲剧性的命运,源于她个人得不到世俗的容纳,源于她的诉求、抱负、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她的命运和遭遇让人扼腕。
柳如是(1618-1664),浙江嘉兴人,一说江苏吴江人。本姓杨名云娟,改姓柳名隐,再改名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美人、影怜、我闻居士等。字如是,源自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之诗句。家贫,四五岁被卖入妓院,13岁得大学士周道登收养并纳为妾。周众妻妾妒之,诬其与人通奸,被逐。重回妓院。16岁与著名文人陈子龙相恋,未果。23岁嫁著名学者、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清兵陷南京,劝夫效楚大夫屈原投水,并誓言“你殉国,我殉夫。”钱瞑而退,后降清,不得志,遂暗中支持反清复明,被清廷逮捕。柳积极奔走营救。夫卒,钱姓族人羞辱之,劫封其家产,柳以自缢身亡反抗,时年46岁。著述丰富,遗有《戊寅草》《湖上草》《尺牍》《东山酬和集》等。存世诗约160首、词30首、赋3首、尺牍31通。事迹见《清代妇女文学史》。史学大师陈寅恪怜之,以古稀之年、失明膑足之身,撰出《柳如是别传》,耗时10年,卷终而逝。本书为“美丽与哀愁”系列丛书之一,将向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柳如是。
周道登无意中做了柳如是的政治启蒙老师。
按封建宗法制度,原配妻子称为正妻、嫡妻、正室,所生子为嫡子:继配也是正妻。妾称侧室,所生子为庶子。正妻、侧室不但称谓有别,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同。正妻掌管家庭的一切事务(大事当然要和丈夫商量),是名副其实的女主人。妾的地位和待遇当然无法和正妻比,但妾与妾之间的待遇则完全取决于男主人对她的宠爱程度。越受宠爱,其待遇就越高。反之亦然。如果家里有几个小妾,争风吃醋的丑剧就必然会上演。
但待遇高低与地位无关。柳如是名义上说是周道登纳的小妾,但并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充其量只是一个婢女,其地位不仅无法与正妻相比,甚至还低于其他姬妾。但柳如是将主人的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必然招来周道登姬妾的嫉妒。于是原本相互争风吃醋的姬妾们,暂时联合起来对付柳如是一个人。刚开始她们只是对她瞪瞪眼睛或者指桑骂槐,后来发展到向周道登告状,说柳如是与仆人私通。对众姬妾的说辞,周道登从嗤之以鼻,到半信半疑,最后确信无疑。柳如是的噩运于是降临了。
关于柳如是遭姬妾嫉恨的故事,钱肇鳌在《质直谈耳·柳如是轶事》中有一段简要记载:“如是幼养于吴江周氏为宠姬。年最稚,明慧无比。主人常抱置膝上,教以文艺,以是为群妾忌。独周母喜其善趋承,爱怜之。然性纵荡不羁,寻与周仆通,为群妾所觉,谮于主人,欲杀之。以周母故,得鬻为娼。”按钱肇鳌的说法,柳如是与仆人私通似乎确有其事。但从常情分析,群妾嫉妒在前,状告在后,其因果关系不言自明。既知群妾嫉妒,聪明如柳如是者,应该不会散漫轻心,自酿事端,授人以柄。钱肇鳌的《质直谈耳·柳如是轶事》属文言小说,其真实程度也不妨打上一个问号。
当然,无风不起浪,真实情况也许是柳如是与周府某男仆确有密切交往,她最先在周府当婢女,与仆人属同一阶层,多有言谈交往也是极自然的事。加之受群妾嫉恨攻击。心有苦闷无处诉,孤独之时,向这位同龄男仆说说心里话,也很正常。至于她是否对这位男仆心生情爱,则是另一回事。只要不做出越轨之事,也就不违封建礼法。然而,此事被群妾放大,添油加醋,就成了大逆不道之事,况且众口铄金,柳如是有口难辩。
周道登再宠爱柳如是也不会容忍她给自己戴绿帽子,而且爱之越深,恨之越切。在相信了群妾的诬陷之后,他怒不可遏,对柳如是起了杀心。
在封建社会,主人杀死出轨的小妾(当然一般不会直接杀人,通常是使人杖死或赐死),如同杀死一只小猫,官府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就有这样一幕。乔府的三太太与医生高先生偷情,被二太太告发。乔老爷下令。一根绳索将她吊死在楼台上的小屋。乔府没有人因此受到法律追究。
柳如是似乎死定了。我们可以想像,当死神一步步逼近,柳如是在想什么,做了什么。以柳如是的性格,她大概没有向周道登乞求活命,她唯一要做的是申明自己的清白,不光是为自己,也是为了保护那位无辜男仆的名誉和性命。“死有何惧?但我不能死得不明不白!如果你们认为我真的做了大逆不道之事,我不要你们动手,我自己死给你们看。但死了之后。我要变成鬼来索你们的命!”面对死亡,柳如是极有可能毫无畏惧地说出了这样一番慷慨激昂的话。
听了柳如是的申辩,周老夫人对她私通男仆的事产生了怀疑,出于怜惜,她要儿子放过柳如是。周道登不敢违逆母亲的意志。于是,柳如是得以死里逃生。此事大概发生在在崇祯四年,或崇祯五年,即周道登死之前。
这是柳如是人生当中第一次遭遇死亡威胁。跨过生死关,柳如是对生命对死亡或许有了深刻的感悟:生命很脆弱,但要活得精彩,死无所惧,但要死得其所。数十年后,她先后两次选择死亡。第一次为了保自己的名节,欲投河自尽,但被丈夫拦住没有死成。第二次为保全家人免遭族人索逼而自缢。
P14-16
《一个真实的柳如是》终于完稿了。就像送别长大成人的亲生儿子远行。心里头总有点不舍,有点意犹未尽。
一年前,东方出版社资深编辑陆丽云女士约我写《一个真实的柳如是》,她说柳如是绝对是值得写的人物,这个选题东方社已经确定几年了,但收到的书稿一直都不理想,大多是史料的堆砌,没有消化史料,也就没有历史感,人物也不鲜活。她要的柳如是,是具体场景中的,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感人的。她要的是那样一种写法:把所有的史料都还原成真实的生活场景,而柳如是的诗词,或当时人的诗词,都是当时心境的恰当流淌,做到情景相融,自然而然,评论则耍恰如其分,符合人情,不能空洞,一味拔高。这些看法,我都深以为然。她接着说,看了我为她编著的《一个真实的琼瑶》,就对我“刮目相看”,没想到我七尺男儿,外表粗犷,却对女性有一种直觉的细腻的了解。不情之请,我也只好答应下来。
其实我很担心费力不讨好。目前国内已出版十余种柳如是传记作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大概已将这位才女的一切可能之细节搜罗殆尽,以我的拙笔还能写出新意或特点吗?于是,我静心细读柳如是诸传,发现其内容大多是陈寅恪先生五十多年前所著的《柳如是别传》的缩写。
陈寅恪以失明膑足之身,倾十年之功,口述完成《柳如是别传》,被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以诗证史”的典范之作。其博学多才,其对史料的熟稔,其对诗词音律的精通,都不是时人能望其项背的。但一代国学宗师,为一个青楼女子作传,却不是随性而为,而是有话要说的,是继承了中国文人“诗言志”的传统。在《柳如是别传·缘起》中,陈寅恪用一首诗表述自己写作别传的心情:红云碧海映重楼,初度盲翁六七秋。织素心情还置酒,然脂功状可封侯。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笑乱头。幸得梅花同一笑,岭南已是八年留。陈寅恪的“志”,就是这个“骨”,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他所盛赞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在“艳过六朝,情深班蔡”的柳如是身上,恰好印证了这个“志”。所以一部含泪带血的《柳如是别传》,是柳如是的传记,也是陈子龙的传记,钱谦益的传记,更是陈寅恪本人的传记。心灵就这样超越了时空,达到了契合,更足证精神之不朽。
笔者水平有限,但如果要写柳如是传记,一定会是以传主为主角的柳如是传。其他人物,如陈子龙、钱谦益等皆为配角。这是《一个真实的柳如是》之要求与《柳如是别传》不同的地方。
至于诸多传记,除了写作体裁上,多是小说演绎,与本书的要求不同外,对柳如是的种种诠释,也似有可商榷之处。其实,早在清代,许多文人骚客就对柳如是的殉国、殉夫气节欣赏备至,到了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一些文人便开始歌颂柳如是的反清复明义举。解放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寅恪先生以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来评判柳如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即《柳如是别传》正式出版以后,柳如是的其他传记和文学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作品大多秉承了陈寅恪先生的研究成果,对柳如是评价之高甚至超出了陈寅恪先生。诸传中的柳如是不屈之民族气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等品格,究竟有多大的真实度,暂且不论,但有的传记从始至终对柳如是赞赏有加,好像她生下来就注定要成为一位才女、奇女、反清斗士,而她在成长时期的每一个决定和行为,都透出她的高尚和伟大。显然,这样的处理和诠释有点神化,其实也就是简单化。 笔者水平有限,但如果要写柳如是传记,一定会把柳如是当成一个人、一个女人来写。我想,这样写出来的柳如是也许更接近真实的她。
于是,我开始收集材料,开始构思,开始了正式写作。
和许多作者一样,我也引用了陈寅恪先生的许多研究成果。毕竟,《柳如是别传》是目前最详细、最权威的研究柳如是的作品。不过,有关对柳如是的评价,我未敢全然苟同。因为陈寅恪先生也许受其“颂红妆”主旨的制约,其笔下的柳如是太过高尚和完美。而笔者主旨在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女人,更追求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和人情化。传主的某些行为,在陈寅恪先生或其他作者看来,一定是高尚伟大之举,而笔者认为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女人的应有作为,这样处理也许更符合逻辑,也更加可信。
比如,柳如是在南京协从钱谦益谄媚阮大铖,一些历史研究者和传记作者认为是柳如是为一展自己的政治宏愿而采取的行动,而在笔者看来,这不过是妻子为帮助丈夫实现宰相梦的不得已之举。我们没必要为她辩护,甚至拔高。笔者在本书稿第七章第一节就是这样写的:“人无完人,面临身份、境遇剧变,谁都难免浮躁,甚至进退失据。钱谦益屡经官场起伏,年过花甲,尚且不能气定神闲,何况一个刚刚走近政治舞台的20多岁的女人?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历经磨难方能有长进。事实上,柳如是正是在南京经历历史风云之后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获得新的人生信仰,成长为受后人尊敬的一代奇女的。”
我认为这样的诠释,离真实的柳如是更接近。
《一个真实的柳如是》终于完稿,它在多大程度上写出了柳如是的真实故事和心路历程,需要读者来评判,但笔者尽力了。
最后,真诚感谢国家图书馆及其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他们不厌其烦地为我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珍贵史料,真诚感谢史学博士华言实先生,当我因为某个历史细节而思路堵塞时,他随时为我拨云见日,也真诚感谢陆丽云女士和万方正先生,在过去一年里,他们多次抽出宝贵时间与我一起探讨书稿的思路,使我的书稿得以更加接近理想中的历史人物传记,并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三卷本《柳如是别传》为底本,校对了文中所有引用的史料和诗词,使书稿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不失为一本可信的历史人物传记。
史玉根
2008年初春于北京昌平沙河
陈寅恪以“独立至精神”评柳如是:“虽然,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阙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而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柳如是别传·缘起》)
刘梦溪以“洞识大体”评柳如是:“河东君能够在才人荟萃的江南佳丽之地得以立足,并为当时的胜流所赏识、尊崇和引为知己,自然不只是因为其聪灵貌美,慧心多艺,以及诗学造诣的深浅,同时还由于她果敢有为、洞识大体、具有政治抱负……明了这一层,河东君当明南都倾覆之后三年不言不笑,与牧斋一起在暗中从事复明活动,表现出悲壮的沈湘复楚之志,就不会感到突然了。”(《以诗证史借传修史史蕴诗心》)
李劼以“人格光明”评柳如是:“悲剧《红楼梦》于非人世界拓出一片人性天地,《柳如是别传》从历史深渊推出一团人格光明。所谓人格光明,当类于马丁·海德格尔《Being and Time》之Being,或日存在之敞开,或日存在之关怀。窃以为,正是这种存在关怀意义上的人格主题而不是常人所云之爱国热情,使《柳如是别传》高出于其他相类题材之作,而足以与《红楼梦》媲美。”(《悲悼<柳如是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