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土司王朝(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光耀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湘西地区百年变迁的雄伟史诗,一轴土司王朝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了,神秘诡谲的土家民俗,曲折哀婉的爱情传奇。

爱恨情仇中,展开一幅湘西少数民族雄奇诡谲的风俗画卷,写就一部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

内容推荐

清初顺治、康熙、雍正年间,武陵山地最大的土司——容美土司田氏家族,在群雄逐鹿中原之际偏安一隅。但是,随着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到来、清军入关、大明灭亡,容美再次陷入了历史无情的旋涡之中。几代王朝更替,土司田渍霖忧愤而死,田既霖在对嫂子梅朵无望的爱情中抑郁而终,田舜年遭长子背叛,而渔翁得利的田明如最终成为了容美最后一位土司……

目录

前言

楔子

第一章 血祭

第二章 百斯庵

第三章 陶庄

第四章 行署

第五章 调年堂

第六章 西厢

第七章 迁陵

第八章 正月

第九章 中房

第十章 书院

第十一章 土碧寨

第十二章 东厢

第十三章 萧墙

第十四章 三房

第十五章 问禅

第十六章 葬礼

第十七章 封疆

第十八章 光拜亭

第十九章 清明

第二十章 染房

第二十一章 倒戈

第二十二章 狼烟

第二十三章 客人

第二十四章 复活

第二十五章 麻风

第二十六章 出嫁

第二十七章 白鹤湾

试读章节

公元一六四八年,按朝代纪年是为清顺治五年,即大明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自缢后的第四年。这也是一个历史纪年相对紊乱的年代,因为这时候大顺政权也已建立了四年。而这一年的农历二月,在武陵山地,似乎跟往常也不一样,因为发生在细柳之城的那场血祭,像惊蛰的雷声震颤着容美大地。那时节,正值万物复苏、大地开始泛青的时候,龙溪江岸已是草长莺飞、绿黄柳长。按理说,这时节不宜牺牲,因为恰值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令。但是二月上九日这天,土民们即使再忙也要去看看热闹的,因为这一天要在细柳城杀人,因为这血祭一年仅此一次,所以土民们不看白不看!

实际上,公元一六四八年的这场血祭,土民们并不仅仅只是看客,也是参与者,也可以说是主角。因为这血祭并非只是破解天意那么简单,更深的一层意义在于,用来血祭的是反贼的父亲,所以这血祭也就有了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之意。而在司境的祭祀中,大凡牺牲的祭品,多是鸡血、牛头、猪头或者羊头,用人头做祭品的,应该是非常之年的非常之举。比如这一年的祭祀,沿用的就是陈规和祖制,这就意味着一六四八年的农历二月,是一个极不平静的年份。

这天,土民们一早起来,便扑爬翻天地赶往细柳城。路远的,多半是三更半夜起床,吆三喝四的,举着松明子火把而来;路近的,也是麻麻亮早起,随便揣几个糍粑,亟亟地上路。而黎明前又是一天中最为黑暗的时候,看热闹的土民怕路上寂寞,也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一路唱着歌去。歌是山歌,且又多是原始、粗野的山歌,这时候,山歌就会沿着官道和龙溪江岸此起彼伏,将一个夜、一个天唱得烛明天朗。所以这群人中,没有一个不是唱歌的好手,自小他们就扯开喉咙吆喝,只要喉咙一痒痒起来,他们就将整个心肝心肺也扯出来唱。而做人祀祭品的,又多是犯事的土民,谁要是犯事后还想活命,就得比唱山歌,而且要一个一个地唱,一个一个地比,直到最后一人胜出,方能活命。这习俗沿袭了千百年,虽不是土民们喜欢唱歌、舞蹈的佐证,但至少也说明土民们一路拼命唱歌的最原始的动力了。

细柳城在通往司城的官道边,距中府八里,是为土司的旧城。春天一到,细柳城河边的柳枝就发了芽,吐了绿,齐刷刷一河岸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城外有一沙滩,沙滩上有一巨石,巨石赤墨光滑,凸凸凹凹,深浅有致,是为行刑石。传说这石头过去是一块白石,是巴人祖先廪君魂化白虎后的白骨所化。一开始,传说这石头雪白无瑕,没有一点异色、杂质,日光一照,反射的光芒就像道道灵光,熠熠生辉。因而,只要土民们见到灵光者,一年会无疾,五谷会丰登。但是,由于白石是廪君的白骨所化,所以这白石只有吸收了足够的天地之精气才能光芒四射,可是,岁月的苔痕封去了石头的光泽,那灵光便不再现。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明人”得知这一天意后,才知道只有用血祭的办法才能使灵石光芒如初。但是因为田氏鼻祖的原因,这血祭之后也就有了定制:日期为二月初九,时间为午时三刻,而且,只有在人皮鼓三响、牛角号三响、火铳三响之后,才能开始血祭。日月经纶,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由于这白石吸收了血色、腥味和晦气,便开始渐渐地发红、发赤,随后又由赤红渐渐地变暗,以至乌黑,显然是被人血污染了的缘故。也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凡容美杀人都来这里,细柳城也就渐渐地变成一处刑场了。这似乎也是人类的一个怪圈:凡是杀人,也就是屠宰同类,大凡都是人们最大的看点,能让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的。而这一次,也就轮上了叶墨的父亲,因为他儿子想剥夺土司的初夜权,活该他被处死!这似乎也是看客们看热闹的一种普遍心理!

对歌从一上路就开始了,到了细柳城的沙滩,也没有停歇的时候。龙溪江就唱得欢笑起来,八峰山也就唱得癫狂起来。当然,更癫狂的自然是人了。只要一对歌,马上就会对出地域界限和男女界限,然后一个地方的帮一个地方的腔,一个寨子的帮一个寨子的人,歌声就如稻浪、水浪、峰浪,汹涌而来又汹涌而去;而男女对唱开始的时候,阵势又开始变化了,女的一堆,男的一群,竞争尤为激烈,这便不再是浪尖对垒的闪巅戏,而是隔岸幽谷的偷情曲了。总之是哪边见弱了,帮腔的人就倒向哪边,就像风过之处稻浪翻香,没有了一定的地域界限,只有余音绕梁,余味无穷,这歌也便自然而然地对下去了,一直对到午时来临,血祭开始的时候,土民们才会戛然收住歌喉。不然,土民们干吗非得在烈日下傻乎乎地等上几个时辰呢?出门不就为了看个热闹吗?因为对歌是一出戏,血祭也是一出戏,都一样的好看哩。

血祭的道具都是从司城运来的,所以正午之前,官道上便是最好的看点了。十六个人抬起大鼓,十六个人举起牛角号,十六个人扛起火铳,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走来了。跟随的总是一群顽童,在几十人中间,金梭银梭地穿来穿去。紧接着,土司和田氏家族的人便倾巢出动,坐轿的坐轿,骑马的骑马,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像磁铁一样吸引过去。自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皮鼓了,因为只有到了人祀或是征伐的时候,土民们才能有幸见上神鼓一面,以便求得一年最好的兆头。相传,这人皮鼓也是先祖廪君魂化白虎后蒙皮而成。这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比点在神龛前的千年油灯还要古老,是容美土司田氏护神镇邪的三件法宝之一。这面大鼓高达八尺,有正反两面之分,只有善恶之神的人皮才可补缀其上!而且,为善之神的人皮只可补其正面,为恶之神的人皮只可补其反面,如若补反,必有一事应验,不是改朝换代,就会燃起狼烟。而人神之间的“明人”就会按上苍的旨意,给容美一个警示!

这一年,土民们在细柳城再一次大开了眼界:大饱了眼福,只是,这次的情景更加让人难忘。因为午时三刻,三声人皮鼓之后,大地就像发生地震似的,震得司城的地皮子都裂起了缝,震得容美的上空都扯起了闪,震得龙溪江水也咆哮起来……可是,就在人皮鼓敲响的时候,谁又会想到,土司的儿子天赐居然“哇”地一口将他母亲的乳头咬掉了呢?

P11-13

序言

这是一部关于武陵山地土司家族和土司王朝之命运的小说,一部关于武陵山地土家先民生存之状态的小说。这部小说不是简单地诠释一个什么东西——无论物质的,精神的,还是文化的。在写这部小说之前,我并没有去想非得写武陵山地的哪个土司,也没有去想非得写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历史小说,但在查阅了大量关于武陵山地土司的资料以后,我发现土家族的远古文明早已陨落,土家族的文化因子正在嬗变——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正经受着外来文明最强烈的侵蚀与冲击,如若不加以有效的传承与保护,这个痛苦嬗变的过程将从此加剧!因此在我看来,无论这个民族的过去、未来还是现在,都是值得人们去关注的。我想通过某种方式把这个民族的精神之内核保存下来,于是我选择了小说作为包装的外壳——这已是多年前的事了。

从地理上看,这是“中国之中”、“国中之国”。北纬30°纬线和东经1100经线在武陵山地中心交汇,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号称“神秘北纬30°”的纬线,又是区分南北中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纬线,横穿整个武陵山腹地,很多重要的县城和市镇都坐落于此线上。而环球此线所经之地又多荒漠、高山与大泽,文明大多在此湮灭,故而神秘非常!同样,纵贯土家分布区的东经110°经线,大致又是中国东西两部分的分界线,一样具有相对特殊的地理意义。我小说中所描绘的容美土司治所,就处在这两条经纬线的交汇点上,其中府又是最接近这个点的土司城。因此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地域,900多年的土司沧桑在这里风云集会,土家文化与外来文明在这里水乳交融,不仅造就了武陵山地最为传奇的土司,也造就了武陵山地最后一大土司。

容美其实是“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司”的简称,其先或称柘溪、容米峒、容美洞,亦称容阳,通称容美土司或容美司。田氏自称自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开始守土,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统治容美900多年。它是武陵山地土家族的几大土司之一,其辖区包括今鄂西土家族自治州的鹤峰县、宜昌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大部分地区及建始、巴东、恩施、石门等县市与之接壤的边缘区。据雍正朱批谕旨载:“楚蜀各土司,唯容美最为富强。”但在明末清初,这里却是清军、南明、农民军三大势力的角逐之地,容美土司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我截取的就是明末清初顺治、康熙、雍正百余年间的历史,容美土司田氏家族试图在群雄逐鹿中原之时偏安一隅的真实历史写照。为此我参阅了《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鄂西土司社会概略》、《容美纪游注释》等有关这段历史的相关文字记载。可以说,容美田氏家族,比如田玄和他的三个儿子田沛霖、田既霖、田甘霖,以及田甘霖的儿子田舜年,和田舜年的儿子田丙如、田明如等几代土司,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顾彩的《容美纪游》曾生动地记录了一些相关的珍贵史料。但我也虚构了一些人物,比如梯玛天赐、梅家、叶家、陆家、王家、李家等等。其实有段真实的历史记载是:土司田沛霖袭职后,因无子又忌才,便令田甘霖一家困居陶庄。而我的小说却写了田沛霖最后得到了一个“天赐”的儿子——梯玛天赐。梯玛是土家族中的神秘人物,能上天人地、通晓天地之神语,被誉为“明人”;通过这一神秘人物,我完成了整个小说所关联的人物线索。封建王朝对土司的设置,本有土府、土州、土县和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蛮夷长官司之分,因前者属于文职,后者属于武职,可鄂西土司却没有文职,均为武职,即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蛮夷长官司。这些官职在元明清实行土司制度时,才成为土司专用职称。但各级土司的组织机构及其属吏却相当庞杂,犹如一个国家。相关土司机构在顾彩的《容美纪游》中曾如此记载:

其官属旗鼓最高,以诸田之贤者领之。国有征战,则为大将,生杀在掌,然平时亦布衣草履,跨驴而行,绝不类似长官矣。其五营中军,则以应袭长子领之,官如副将。左右前后四营,同姓之尊者领之,如参(将)游(击)。下列四十八旗,旗长官如都司。又有领纛主客兵,以客将为之。旗长之下,各有守备、千总、百户,名虽任官,趋走如仆隶。其随司主近身捍卫者日亲将,皆勇悍之士。另有主办文字及赴京、省走差者,日干办舍人,其余族人。概称舍把。

而我所写的土司之境,虽然是容美土司之境,囊括的却是整个武陵土司和土家族人的历史血脉,也可以说是整个武陵土司和土家人生存之状态的历史缩影,因而有的语言、习俗或者传统,也许并非容美土司之境所有,但的确是武陵山地土家族人生产、生活的客观写照。因为我所反映的是土家族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思维方式,也就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总而言之,反映的正是土家人质朴刚健、顽强进取、神奇浪漫的文化特征。所以,一开始我给小说取了个相对神秘的名字:《巫傩巴猜想》。何谓“巫傩巴”?巫傩巴即巫文化、傩文化、巴文化的总称及缩写。我以为,在人类文明的坐标上,“巫傩巴”作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将重新界定土家文化的方位。

但武陵山地土家族历史的扉页却是人类考古学家揭开的。巫山人的出现,说明中国历史的第一笔要从此地写起。为什么这么说?综观历史,从云南元谋到武陵山地,过去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地壳运动让海洋隆起为陆地——按进化论的观点,这里具有生物进化的一切必备条件。特别是这一带,过去是古代猿人的栖居之地,更具有一切进化的可能,因为这一带多有天然之盐泉涌出,而盐能为人脑发育提供十四种微量元素,是猿进化到人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从这一意义上说,武陵山地正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因此,我对“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这一说法颇为质疑。因为土家先民具有一切创造文字的条件,为什么就“有语言无文字”呢?土家先民巴人(土家族的一支)是一个“行盐”的民族,巫盐在这一带交换,有了商业最初的萌芽,正像欧洲古代文字之发展得力于经商民族腓尼基人一样,创造文化——包括文字的几率是相当高的。而如今的土家人能说土家话的,又着实没有任何文字依据!这是因为什么?是不是土家远古文明在某一个时期忽然出现了断裂?抑或土家先民原本就没有创造文字?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值得欣慰的是,一九九四年八月十四日《人民日报》转载了《文汇报》八月三日的消息:我国文字起源又推进两千年——宜昌发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有研究土家文化的专家称:“大溪文化宜昌杨家湾遗址中的刻划(文字)符号”,“比仰韶文化中发现的刻划符号更接近于商代的甲骨文字”。由此可以猜想,这中原的文字是否就是武陵土著民族的文字的余脉呢?因为土家先民完全有可能最先进入中原,即便元谋人有意“逐鹿中原”,也没有“武陵人”便捷。以此看来,这刻划符号就是象形文字的最初胚胎,它就诞生在武陵山地,中原文明或许就是武陵文明的余脉。由此可以推论,土家先民在武陵山生息.繁衍,以巫盐之行业为发展,最终形成了“巫文化”。有专家认为,从屈原《楚辞》中得到的历史信息,足可以证明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就出自武陵。商代时的庸国也在此建立。春秋时期,庸被楚所灭后,巴人之国从此消失——文化似乎也随之消失?我无力于历史的考证,但就武陵山地的端公(梯玛)而言,这半人半神、绝地通天的巫,应该是由土著先民的首领演变而来。据史书记载,巫咸乃《山海经》中十巫之一,巫咸是善于制盐的神巫,屈赋中曾多次提到。以谐音推断,土家先祖“务相”,大有可能就是“巫咸”。务相曾与“盐水之神”打交道,“白虎饮盐泉”正是土家族的原始图腾!而且,在酉水之滨一个叫里耶的地方,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满是水锈和尘埃的粗糙石器,说明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质地坚硬、刻印着神秘符号的陶器和精致的鱼钩,也无言地诉说着七千年前的往事;特别是“中华第一井”出土的三万七千多枚秦简牍,不仅复活了一个秦王朝,更填补了一个王朝的断代史!这说明,武陵山地曾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

但是,这个自称“毕兹卡”的山地民族,也因为自身生活的地理环境相当之闭塞,开始与世隔绝。很多人因为避秦之乱,复又回到武陵腹地,过上“桃花源”般的日子。因而只要人们一提到“武陵”,似乎就感受到了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神秘!自秦在武陵建立黔中郡后,这楚巫旧地初见典籍,而“巫”的神秘性一直笼罩至今。同时,由于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不断融合,土著文化便开始不断地向中心地带收缩,直到五代时期,武陵土司制度的出现,经宋、元、明到清初,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经大大加强,同时也使得这一民族的古老文化基因开始嬗变!从另一方面来说,正因为武陵闭塞,出入不便,土民才不畏征伐,只服征调,土司之境也才成为“国中之国”。而一些文化的原始因子,比如梯玛神歌、傩愿戏也便得以代代传承,特别是毛谷斯舞,这个叫故事帕帕的古老戏剧,被称为“土家族最具有原始文化内涵的戏剧活化石”,也才得以保存至今。同样,清江流域的“撒尔嗬”,酉水流域的“舍巴舞”,都传承了远古土著文化的因子,也是原汁原味的。然而,流传至今的只有酉水流域的原生态文化保存较为完好,但也有被现代文明日渐吞噬的危险和可能!这已是一个不容人们争议的客观事实。为此,我选择了一段武陵山地颇具代表性的历史——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前的百年沧桑,以武陵山地最大的土司——容美土司的兴衰为原型,虚构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作为文化或是文明的档案,我为之揭开的,将是人类的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