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刘白羽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本书为刘白羽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他的多篇散文,有《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今日雨狂风骤》、《东山魁夷的宇宙》、《我爱大西北》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刘白羽散文(插图珍藏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白羽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刘白羽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本书为刘白羽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他的多篇散文,有《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今日雨狂风骤》、《东山魁夷的宇宙》、《我爱大西北》等。 内容推荐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国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本书为《刘白羽散文》,主要收录了刘白羽的多篇散文,有《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今日雨狂风骤》、《东山魁夷的宇宙》、《我爱大西北》等。 目录 晚霞谈文录 日出 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 长江三日 红玛瑙——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至七日的日记摘录 樱花漫记 平明小札 巍巍太行山 昆仑山的太阳 罗马 翡冷翠 九百个火炬 春雪 海天夜话——序 武夷风采 春到零丁洋 今日雨狂风骤 腊叶(一) 腊叶(二) 南天春早——献给L·S 我的海 秋风十渡 白蝴蝶之恋 开江的日子 红烛 一个崇高的美国人——埃文斯·卡尔逊 智慧之神 夕阳红到无边 东山魁夷的宇宙 马鸣风萧萧 白鸽 燃烧的红月季花 大地的心灵 海外日记二则 川端康成的不灭之美 日月经天 冬日五则 宇宙的声音 我爱大西北 冬天 玻璃窗外 追踪岭南派 关山月更明 两访巴黎公社墙 试读章节 红玛瑙 一一九六○年十一月五日至七日的日记摘录 汽车轻快地奔驶着,驶过甘泉,驶过崂山,驶近延安。……这时间,对于像我这样,认为自己真正的生命是在延安开始的人来说,面前这一切都引起多少回忆啊!正这样想时,忽然,车窗外,墙壁上闪现出一行朱红大字: 地球是颗红玛瑙, 我爱怎雕就怎雕。 这诗句像通明的火光,一下照亮了我的眼睛。急忙往下看时,墙壁却一阵风一样一闪而过。车子又轻快地歌唱着向前飞驶了。尽管黄昏的阴影,已悄悄笼罩了陕北黄土高原,和一川碎石大如斗的河床,同车人还是把脸凑到车窗上,谁也不肯放弃对于延安最初的一瞥。这时间,那两句诗在我脑海中已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一颗晶莹、透明的红玛瑙,愈来愈胀大,愈来愈光亮,这不正是我所走过来的和我正在经历的整个一个新世界吗?它,像鲜红的朝阳,使我欣快,使我感奋。仿佛我自己的全身也都被照透照红了。但是我的思路被身边一片喊声所打断,“杜甫川!”“七里铺!”就像当年每一次从前方回来,走到这里,闻到扑鼻的炊烟一样,这是一些多么响亮而又亲切的名字呀!我们已经到了延安了。我还记得当我还是二十岁刚出头的青年时,带着两肩尘土,一颗真心,踏破黄河两岸的冰雪,在这崎岖的小路上,第一眼看到延安,那一刹那间,我的眼睛充满了泪水。那是从黑暗中,第一次看到黎明的幸福的眼泪呀!是的,我们的庄严的、战斗的道路从这儿开始了。在那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在冰封雪冻的进军中叨念着它,我们在胜利欢腾的狂热中高唱着它。在困难中,它鼓舞我们战胜困难,在欢乐中,它要我们看望更欢乐的明天。我们念着它,去涤荡大地上的污垢;我们念着它,为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开辟路程。现在,当我再来到它面前时,我将告诉它一些什么呢?……这时,一片明光闪烁,仔细看时,原来是电灯熠熠放明。回想从前延安夜景,从那一排一排、错落不齐的窑洞里透出来的千万灯火,像繁星一般迷人。而现今,这雪亮的电光真是一派新气象了。我从汽车里面跳出来,是多么急于想看一眼延安的新面貌呀!但,这深秋之夜,却像一道幕布一样把延安遮住。我想它是想在突然之间,给我一个崭新的印象吧! 早晨,我爬上山顶。这时,朝阳有如万道霞光,把眼前一切染上一层淡淡的红色。看,延河!那亮晶晶的蜿蜒的延河。看,那不是清凉山!而那高耸空中的宝塔,依然像一个守卫者,欣然看着这一个明朗的早晨。这时,各种嘹亮的声音,从我记忆深处升起:——这是那悲壮而又庄严的历史年代的声音呀!千千万万人的脚步,从全国各地聚集,从这古城中的石板路上响过去,从城门外那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响过去。我记得,一个黄昏,北门外路边上,一圈人影,一盏马灯,毛主席在跟青年人讲话呢。我记得,当时青年人的脸,都像早霞一样明亮,在读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于革命真理的新书。我记得人们高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在自由的灵魂里点燃起真理的火焰。而后,歌声从这儿冲破滚滚尘砂,飞过黄河,飞过长江,战火闪烁,战鼓雷鸣,人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染红了我们那英雄战斗的年代。可是,透过一切轰鸣,你仔细听一听,你会听到一种最优美的声音,那是一片雪白的羊群后面,一个头扎羊肚毛巾,身披半截老羊皮,有着红彤彤面孔、亮晶晶眼睛的陕北青年的声音,他把鞭子甩得噼啪一响,放开喉咙高唱:“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这是令人心醉的歌声,它给我们无比清新的快感。而后,在这宏伟的大时代的合唱之上,响彻了“东方红,太阳升”的歌声。这是黎明的歌声,这是延安的歌声。现在,阳光把一个新延安照得如此光明温暖,让我带着这记忆之中最最优美的歌声,进入这瞻仰革命圣地的旅程。 也许住过杨家岭的人,想问一问你住过的窑洞还在不在?也许到过枣园的人,想问一问今年梨树的收成?延河还那样清澈?谷穗还那样金黄?西红柿怎么样?波斯菊怎么样?你有没有去看看我们赶着毛驴去驮水的那条小径呢?我可以回答:延安变得更年轻了,延安现在是多么整洁的一个城市。从南市场到北门外贯穿着两条大马路,一座大桥联结着去东关和去杨家岭的道路。我可以数说:勘探的钻塔,工厂的烟囱,学校的校舍,桥儿沟的拖拉机站和柳林公社的秋收。深秋季节,早晨地面上已敷了一层薄霜,晌午太阳却又那样热烘烘的。当我在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和枣园走着、看着、想着的时候,站在河岸上,听着延河缓缓低吟,穿过城中石坊,走向毛主席故居的小路,那一个庄严而壮丽的大时代便又回到我的眼前来了。是的,我们在这儿过过最美好的生活。在这些纪念馆里,我看到了陕北工农红军战斗的长矛和南泥湾开荒用的锄头,有纺车,有镰刀,有扁担,有白色原木钉制的办公桌椅,有马兰纸印的报刊文件,我像看到了最亲的亲人,这一切都在散发着当年生活的芬芳。这是开天辟地、创造新世界的生活。世界上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生活吗?中国人民从战争炮火中,推山倒海地站立起来了,在黎明晨光中,带着血迹与征尘前进了。现在,当我们生活在充满着光明、洋溢着欢乐的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回想一下。P36-38 序言 我希望这不是我的最后一个散文集,但是,也有可能是我最后一个散文集了。 一九三六年,我在王统照先生主编的《文学》上发表了小说《冰天》,同时又在黎烈文先生主编的《中流》上发表了散文《从黄昏到夜晚》。这两个刊物都是鲁迅先生所支持的,算来距今已六十五年了。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表作品的人已经寥若晨星了,我老了,但还能每天写几百字算是很幸福的了。当我编这文集时,昂然回首,沧海桑田,悲欢苦乐,有如大海波涛在我心灵中汹涌澎湃,我仿佛从金色海螺听到海的呼啸,我知道这里发表的都是一个垂暮之人的心灵自白。 近来,有人提倡写美文了,我欣赏,我赞成,同时也引起我的一些深邃的思考。 何为美文?如何写出美文?这是一个不能不联系到美学的问题。黑格尔的《美学》是必须要读的,但我认为美学绝不是学者书本上的东西,也就是说美学不是死的美学而是活的美学,因此我认为一个作家必须有自己的美学,可惜,在我们作家中,有有自己美学的,也有没有自己美学的,这是要写美文首先要接触到的一个根本问题,这是能不能写出美文的至要之津。作者为书作序,当然要谈自己,我现在就这个问题讲述一些浅陋之见,个人体会。 首先,我觉得是作家要有高度的审美观。这一点可很不容易,要有各个方面的熏陶,长期的培养。一个散文家,首先是读散文,而后才能写散文,终其一生,笔不停挥,手不释卷。拿我自己来说,我熟读古文,让我最欣赏,给我影响最大的是屈原的《离骚》,至今他那行吟泽畔的雄浑悲切之音还时时在我心灵中回荡。对唐宋文章,我喜欢的是李密的《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之句,每一读之涕泪纵横;当然也喜欢读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状景抒怀可谓绝境。后来转到外国散文,除卢梭的《忏悔录》外,特别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真不知读了多少遍还在读,甚至在火车上也临车窗而翻阅,望车窗外之绿色而唏嘘,我从中吮吸了多少乳汁。当然,一个作家必须热爱文学,但只有文学,还不能融成美学修养。我爱艺术,除了字画之外,我酷爱陶瓷,开国之初隆福寺地摊上无数珍宝,俯拾即是,特别是一些洁白如玉的宋瓷,我置之书架上,每日赏心悦目。令人痛心的是在“文革”抄家时,当着我的面,把一只一只宋代瓷器砸得粉碎,我痛心,我无言,这砸的是我的生命呀!从此我断绝,也不可能再得到中国古瓷了。于是转向国外,我赴日本访问,一位烧瓷的朋友将他精心烧制的雪一般白的一个瓷杯赠我,然后又得到一个油光锃亮的小黑瓶,但这是余音袅袅了,我十七次到海外,收集到不少精致的小艺术品,每一展示,还能意趣盎然。至于外国艺术,我崇拜的是米开朗琪罗,我出国,使我得到最大美的享受莫过于意大利,从罗马到佛罗伦萨,我几乎亲眼目睹了他的全部雕塑真品,使我如醉如痴,不忍遽别,但我也欣赏梵·高,他的金黄的向日葵,在我心中永远怒放,他那旋转的热带太阳,使我觉得整个宇宙在转动。我喜欢音乐,从贝多芬的《命运》到肖邦的钢琴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我近来在听亨德尔的《弥赛亚》。我是无神论者,但我从古典音乐中享受到一种神圣的沉静肃穆之美。正是这些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融会贯通,使人产生了自己的审美的水平。有人说到一个人家的客堂或书房,便可窥见主人的审美水平,正是这种审美水平,使你产生你自己的美学,才能落笔有神,如得天助。 其次是人生的造化,人的一生像是一条长河,它有时静如止水,有时勃然狂泻,遇到岩石它则白浪滔天,蜂拥而起,遇到春风则温柔拂面,波浪涟漪。由于各人有各人不同的心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一境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一境界。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与毛泽东的“深入火热的斗争”有相通之处,却是历经沧桑风雨,才能吸纳百川,使自在之物成为自我之物,所谓的胸中自有丘壑是也。人是发展的,时代是变迁的,人到老年,回首平生,方知九曲回肠,悲欢离合,都沉淀在自己命运之中,熔铸而成为自己的美感。曹操横槊赋诗,乃发慨当以慷之语,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乃发悲痛之音,盖都出自心臆,从而恢宏大度,气象万千。就我个人来说,我如不参加战争,就没有今天的我。当我在东北苦战,冰封雪冻,在“关门打狗”之战略部署下,最后一战将两个美械军全部歼灭;当我走过辽沈大会战的战场,硝烟飞袅,战痕累累,真是“秋风扫落叶”,那是何等英雄的气魄;而后南下作战,历尽艰辛,从松花江零下四十度到长江的零上四十度,泥泞跋涉,炎阳似火,我横渡长江,进军湘沅。我深深体会到战争有两个方面,正如恩格斯论战争,既有拉枯摧朽,也有创造新生。最重要的是亲自看见炮火,听到枪声,多少先行者用鲜血染红大地,多少牺牲者将生命永铸千秋,正是这生命,这鲜血,造就了我的人生,锤炼了我的性格,改造了我的为人。战后一位当年在延安同听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领导人问我,参加了战争有什么收获,我说减少了过去的腼腆,而增加了现在的坚定。正是这种经历凝成我有了自己的美学。布封所说风格即人。人的无涯的经历形成作家的灵感,有人不懂得灵感之妙处,我则以为灵感是写美文的必然之路,因为灵感绝不是痴人说梦,也不是醉汉呓语,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奇迹,它是丰富的现实生活的升华,在写作过程中,一触而发,泉涌而出,便成绝响。我常说:我写的长江是我的长江,要不是战争的造化天机,改造了我的性格,也就改变了我的风格,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只有我胸中神魄,才与长江的神伟一拍即合,我通过三峡之美,江流之险,从而探索出长江的灵魂,正是我胸中造就出我的美学,我的美学就是激流勇进之美,这是我的美学高度概括,我的永恒的人生信念与我的艺术哲学。 再其次是人品与文品,文品是《文心雕龙》至要之论,对于作家来说,养我胸中浩然之气是也。在西方文学中,我非常喜欢的是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这是一部长篇的美文,我爱它,是多年以前巴金译了他回忆录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小册子,名为《家庭戏剧》,我不知读了多少遍,流下多少泪,但中国没有这部世界文坛名著。巴金晚年译了第一卷,终于因体力不支而作罢。一九九。年我到上海去看他,在书房内畅谈甚久,这好像是我最后一次到他家,他已有帕金森初步病相,临别他迈着碎细的小步,亲手从书柜中取出一函台湾版的《巴金译文选集》赠我。我回到北京读了他写的序,其中有一句话使我受到深深触动,“赫尔岑的回忆录还有四分之三未译,幸而有一位朋友愿意替我做完这个工作,他的译文全稿将一次出版。这样我才可以不带着内疚去见‘上帝’。”从此我给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每年写一封信,写了三年,《往事与随想》全部出书了,我为之狂喜,立刻买回,通读一遍,写得太美了,太动人,太深刻了,不能不令我为之热血沸腾。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原因是赫尔岑是俄罗斯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文学家,被迫流亡海外,只有赫尔岑之人才能写出赫尔岑之书。《人间词话》云:“太自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惟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的《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何谓气象,气象何来?我云:千秋风雷,万古沧桑,惟毛泽东“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堪与媲美,甚而过之,以毛泽东之人,成毛泽东之诗自不逮言。我这里想说几句范仲淹,其《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令乡情之深切,边塞之豪情达到极其壮美之高度。正因为是这样一个元戎统帅,一望洞庭,即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已得洞庭神魄。我在陕北见一处摩崖上刻有一行大字:“范小老子胸中自有百万甲兵。”正是这胸中甲兵一涌而出,从洞庭之景追洞庭之灵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成千古绝响,岂人品之极致,文品之极致,美文之极致矣。 “五四”文学革命之旗一举,散文横制颓波,纵横天下,自成亘古风流,至今炎炎不熄,我以为鲁迅的《秋夜》是美文,巴金的《鸟的天堂》是美文,贾平凹的《丑石》是美文,李存葆的《大河遗梦》是美文。但人是发展的,时代是发展的,一个作家的美学观也是发展的,我国山川之秀美,大地之雄浑,人文之巍峨,日月之精华,美的物造就美的人,美的人造就美的文。辉煌灿烂,青出于蓝,以待未来,以待后人。 2002年8月28日 (此文原为《天籁集》所作序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