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在南宋中晚期,活跃着一个江湖名士的群体,也可以说是一个诗人、艺术家的群体,姜夔是其中的佼佼者。 以“白石”之号著誉于世的姜夔,在诗词、音乐、书法等多个艺术领域都有卓特的成就。他书追二王,诗学江西,在当时被称为诗坛之先锋。姜夔在词体创作方面,成就尤其突出。其词以复雅、合乐为宗旨,不为婉约,不为豪放,独成清空骚雅之体,对南宋晚期词坛、清初词坛影响巨大。 读词之法,端在精研细揣。此书讲姜词,不但有助鉴赏,对学习填词者也有所启发。本书还选了姜夔诗歌的些代表作。 作者简介 钱志熙,浙江乐清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中古诗歌史和中古文学史研究,出版有《魏晋诗歌艺术原论》《汉魏乐府艺术研究》《陶渊明传》《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唐诗近体源流》《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等学术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一百七十余篇,曾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科研、教学奖励十多项。 目录 导言 诗选 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选三) 其一 其三 其四 附录:白石早年汉沔之游 昔游诗(选三) 其一 其四 其十三 契丹歌 同朴翁登卧龙山 次韵朴翁《游兰亭》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其十 姑苏怀古 湖上寓居杂咏(选一) 过垂虹 雪中六解(选一) 词选 扬州慢(淮左名都) 一萼红(古城阴)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湘月(五湖旧约) 清波引(冷云迷浦)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眉妩·戏张仲远 浣溪沙(着酒行行满袂风) 探春慢(衰草愁烟) 翠楼吟(月冷龙沙) 踏莎行(燕燕轻盈) 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 惜红衣(簟枕邀凉)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琵琶仙(双桨来时) 鹧鸪天(京洛风流绝代人) 念奴娇(闹红一舸) 淡黄柳(空城晓角) 浣溪沙(钗燕笼云晚不饮) 满江红(仙姥来时) 长亭怨慢(渐吹尽) 摸鱼儿(向秋来) 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 秋宵吟(古帘空) 点绛唇(金谷人归) 解连环(玉鞭重倚) 玉梅令(疏疏雪片) 暗香(旧时月色) 疏影(苔枝缀玉) 水龙吟(夜深客子移舟处) 角招(为春瘦) 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 庆宫春(双桨莼波) 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 鹧鸪天·丁巳元日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徵招(潮回却过西陵浦) 蓦山溪·题钱氏溪月 汉宫春·次韵稼轩 汉宫春·次韵稼轩蓬莱阁 永遇乐·次韵稼轩北固楼词 水调歌头·富览亭永嘉作 附录一:白石词论 附录二:论姜夔词对李贺诗的取法 后记 参考书目 序言 走出学术象牙塔 刘跃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相比较而言 ,我们在普及工作方面做得 还很不够。尽管各类选注本 层出不穷,但精品甚少。很 多学者不屑于做普及工作, 认为体现不出研究水平;即 便有水平的人去做,也很难 得到同行认可。这样一种偏 见,必须改变。 从学术发展的历史看, 真正在学术史上确立地位的 学者,都与其尽心致力于学 术普及工作密切相关。汉代 对于经典的注释,唐代对于 古注的疏证以及清代乾嘉诸 老对于历代经典的重新阐释 ,其出发点多是普及经典知 识。现代学术研究又何尝不 该如此?即以我供职的中国 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例 ,六十多年前刚刚筹划建立 文学所的时候,最初的工作 主要就是选注历代文学经典 作品。近来翻阅《王伯祥日 记》,里面详细记载了郑振 铎、何其芳等人如何精心策 划《诗经选》《史记选》《 汉魏六朝诗选》《三曹诗选 》《唐诗选》《宋诗选注》 的工作,印象深刻。每一部 书的编纂,从篇目的确定, 到注释的推敲,都经过反复 打磨。然后内部油印,送到 国内相关研究单位、高等院 校,广泛征求学术界同行的 意见。经过这样几个回合, 才最后定稿,公开出版。这 样的书,阐释经典,其本身 也成为一种经典,多数印行 在数十万册以上,在社会上 产生了广泛影响。而这些作 者的名字和声誉,也逐渐走 出学术圈,为广大读者所熟 知。前辈学者的工作给我们 很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我们必须对 文学研究的普及工作有一种 正确的认识。处理好普及与 提高的关系,说易行难。毛 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明确指出:“人民 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 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 在这里,普及是人民的普及 ,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而 这种提高,不是从空中提高 ,不是关门提高,而是在普 及基础上的提高。这种提高 ,为普及所决定,同时又给 普及以指导。”学术研究真 正服务于人民大众,首先就 是要做好普及工作。没有普 及,何来提高?但提高的最 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更好地普 及。现在,不少学者宁愿躲 进象牙塔中做专精研究,也 不愿意做点文化普及工作。 这种观念值得商榷。毫无疑 问,专精研究当然应当鼓励 ,给予尊重,这个社会也确 实需要一批很专精的研究者 ,去做专业性很强的研究, 尽管这种研究可能对社会现 实没有直接作用,但是对我 们整个文化发展来说又是必 不可少的。这道理不言自明 。但同时,我们更需要一批 人出来宣讲传统文化,让专 家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地为大 众所认知。学术工作者来自 人民群众,学术研究的本质 也要求必须关注社会、依靠 群众。如果我们的学术脱离 人民群众,那就成了无根之 木,难免凋零枯索的命运。 这道理不言而喻。 启示之二,做好文学研 究的普及工作,首先要求作 者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康 德《逻辑学讲义·导论》说 过:“学术的讲述是通俗讲 述的基础。因为只有能够彻 底讲述某物的人,才能以通 俗的方式讲述它。”这段话 把提高与普及的关系讲得非 常明白。提高在前,普及在 后。普及不是随意发挥,一 定是在提高基础上的普及才 有价值。真正的普及工作者 或者说一个好的普及工作者 ,必须是在他这个领域掌握 了丰富知识的研究者。没有 深入的研究,哪来生动的普 及?王伯祥、余冠英、钱锺 书等人的学术普及工作就是 成功的典范。对学者而言, 深入易,浅出难。浅出所以 难,是对作者要求高,他必 须真正读懂经典作品,才不 至于把经念歪。我们可能都 有过这样的体验,专注于某 一学术领域,遇到不懂的地 方,偷懒的办法就是绕过去 ,而要讲给大众听,就无法 藏拙。因此,做好普及工作 ,仅有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 够的,必须积学储宝、研阅 穷照。只有这样,我们的普 及工作才会更有实效,也才 会更有意义。 启示之三,文学研究的 普及工作,其意义还不仅仅 是传播文化知识,更是传递 一种理念,一种理想,甚至 还可以说,是在从事一项民 族文化集体认同的凝聚工作 。大家都认同这样的观点, 即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 脉和灵魂。一个不知本来的 民族,是绝对没有未来的希 望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下,强调文化的多元性显得 尤为重要。人类历史的发展 告诉我们,物质文化可以全 球化,而精神文化却有其强 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文学 研究工作者,有必要深人总 结我们民族的传统特性和现 实追求,并把这种特殊的文 化基因固化为人民大众的行 为准则和共同梦想。这样的 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将会永 久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上述几点启示来看, 商务印书馆策划出版的这套 “古代诗词典藏本”,恰逢其 时,其意义自不必多说。编 者的态度是认真的,他们以 “阐释经典本身也要成为经 典”为追求,其选家皆术有 专攻,在其所选评方面具有 相当的专精研究与学术影响 ,从而保证了选本的专业性 与权威性。 正是由于每位选注者的 研究领域、研究特点不同, 因此“古代诗词典藏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