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英国的历史辉煌灿烂,曾长期引领世界潮流。它是世界上第1个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和第1个实行工业化国家,是拥有广大海外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也是早建立全民医疗制度的福利国家。它不仅是世界历史的旁观者,更是世界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它在历史上所创造的成就,抑或是经历的挫折,都足以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尽管英国的地位在二战后已然下降,但直至今日仍是公认的欧洲强国,值得我们加以认识和了解。 仇振武著的《不可不知的英国史/不可不知的历史》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删繁就简,力图用简单、清晰的语言,绘制出英国史前到当代的历史画卷;以“传统与变革”为线索,诠释英国历史发展的经典模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英国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仇振武,湖南汨罗人,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基地班,硕士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系,主攻方向为英国社会史、医疗疾病史等。硕士期间在《安庆师范大学学报》《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两篇,参与人民出版社《主义时代》一书撰写工作,在《文汇报》《中国读书报》等报刊杂志以及澎湃?私家历史等栏目亦有多篇文章发表。 目录 第一章 混战的岁月:从远古到封建的文明进程 第一节 海洋情结:大不列颠岛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文明使者:来去匆匆的罗马统治者 第三节 群雄争霸: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熊熊战火 第四节 封建嫁接:黑斯廷斯战役与诺曼征服 第二章 权力的游戏:金雀花时代的腥风血雨 第一节 王权缔造:从亨利二世到“失地王”约翰 第二节 议会起源:爱德华一世的“模范议会 第三节 民族觉醒: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 第四节 封建没落:玫瑰战争的浪漫与杀戮 第三章 王权的鼎盛:都铎时代的绝对君主 第一节 王权初展:由“离婚案”引发的宗教改革 第二节 信仰迷途:“血腥玛丽”的宗教迫害 第三节 大陆均势:童贞女王的联姻外交 第四章 革命的爆发:在动荡中走向新生 第一节 崭新时代:斯图亚特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民族分裂:英格兰内战的爆发 第三节 重回专制:斯图亚特王政复辟 第四节 辉煌时刻:威廉入主与光荣革命 第五节 厚积薄发:近代早期的文化与科学 第五章 霸权的觉醒:新航路的开辟与商业战争 第一节 迈向海洋:早期殖民活动的兴起 第二节 小试牛刀: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第三节 连横欧陆:对法国霸主地位的挑战 第六章 权力的更迭:从王权复燃到大众政治 第一节 内阁铸造:从斯图亚特晚期到汉诺威 第二节 王权复燃:国王乔治三世的“狼子野心 第三节 皮特时代:保守政治与激进主义的交锋 第七章 财富的密码:“世界工厂”的锻造 第一节 机器巨人: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成就 第二节 财富帝国:资本、银行与经济思想变迁 第三节 欲速不达: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第八章 过渡的时代:第二帝国与崭新征程 第一节 破旧立新:北美独立与第一帝国的解体 第二节 解除封锁:反法战争的艰难取胜 第三节 摄政时代:好吃懒做的乔治四世 第四节 转型之路:议会改革运动的起步 第九章 女王的荣耀:维多利亚时代的内政外交 第一节 开天辟地:在变动中上台的维多利亚女王 第二节 帕默斯顿时期的“炮舰外交 第三节 政坛双雄:格莱斯顿与迪斯雷利的对决 第四节 阶级觉醒:工人运动的发展与工党诞生 第五节 异彩纷呈: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与文化 第十章 帝国的背影:盛极而衰的辉煌命运 第一节 帝国全盛:“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第二节 危机四伏:外交转向与大战格局的形成 第三节 史无前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四节 日落斜阳:帝国的式微与局势的变动 第五节 战火重燃:二战的爆发与帝国的终结 第十一章 全新的展望: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 第一节 脱胎换骨:非殖民化与福利国家的形成 第二节 政治转向:从“共识政治”到“撒切尔主义 第三节 分道扬镳:英国脱欧与苏格兰独立公投 大事年表 后记 序言 任何人都需要历史知识,其用意不仅在于预测未来, 而且回味过去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当我们阅读优秀小说 时,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并且将自我塑造成小说世界 的一分子。而当我们阅读历史,也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 更是可以假想身处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并且由于这种情 境是真实存在的而觉得惊心动魄。历史有疆而阅读无界, 即便作为中国人,一本有关英国历史的书也能引发起我们 的无限遐思,这就是历史阅读之无穷魅力所在。 有一部热门的美剧,名为《权力的游戏》,改编自小 说为《冰与火之歌》,借鉴了许多真实历史尤其是英国的 “金雀花王朝”。许多朋友在观看该剧的同时,不自觉地 将自己看作了“史塔克”家族或者“兰尼斯特”家族(对 应着玫瑰战争中的“约克”家族和“兰开斯特”家族)的 一员,似乎自己也卷入到王位的纷争之中无法自拔。我们 必须得承认,这还是“历史的魅力”。对于历史专业的学 者来说,“历史的魅力”算是严谨枯燥学术中的一份调味 品;而对于非历史专业的大众来说,并不必“上穷碧落下 黄泉”,仅仅就历史之宏阔与微约加以相互印证而得出的 一份震撼,便能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感。作为一 名英国史专业的研习者,笔者撰写此书的用意,也无非是 想尽力为读者提供一个入口,使各位能在读完此书后,可 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即便有些读者在阅读之后 将此书束之高阁,或将英国历史全数抛诸脑后,只要在阅 读的当时有所感、有所想便已足够了。 历史的魅力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同质性。就拿现代 化来说,英国是世界上第1个现代化国家,英国社会发展的 某些模式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也不是全无裨益。从一个蕞 尔小邦到横跨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再到如今的欧洲大 国,历史在北大西洋这一片岛屿上勾画出优美的弧线。英 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从开始向罗马帝国学习,接受 基督教,到中世纪向法国学习优美的语言文化,再到近代 以荷兰为榜样,崛起为欧洲先进的农业经济体和强大的金 融中心,进而锻造了世界上第1个工业帝国。英国的发展纵 然颇为坎坷,却从未停滞不前。观察英国发展带来的“现 代性”,有助于我们理解许多国家所共有的那些历史变革 的模式。 作为第1个现代化国家,英国很多时候其实并无教材, 也无老师,往往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然而,英国的内 部始终有一股团结凝聚的力量,使英国这艘大船得以在波 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保持稳定,而不至于偏离航道。这种 力量,人们有时将其称为“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 ”并非后人冠之于英国的哲学名词,而是根植于英国历史 发展的一种经验传统。看似为悖论的是,追求自由、追求 改革也是英国的传统经验之一,每当社会面临危机,英国 人便会搬出其“古老而光荣的自由主义传统”,由此推动 社会改革。由此可见,自由与保守就像是双螺旋缠绕共生 的DNA,承载着英国历史本质的基因密码,为英国的成长和 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动力。 笔者也必须承认,尽管笔者野心勃勃地想为读者提供 一场有关英国历史的饕餮盛宴,但由于英国历史枝繁叶茂、源远流长,其中牵涉许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想等 内容,若没有多年治学钻研的“板凳功夫”和精深独到的 理解与思考,仅凭一己之力,便阐幽抉微、钩沉索隐,也 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碍于笔者能力,将一些深刻复杂的内容略去不 谈也许更为妥帖,贻笑于大方之家不谈,误人子弟则更是 罪愆。除此之外,“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既然本书名 为《不可不知的英国史》,那么笔者便致力于将“不可不 知”的部分以轻松有趣而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而 “可以不知”的部分便忍痛割爱,干脆不写,防止此书堕 入管弦嗷嘈、杂乱无章之中。至于本书体例,则与其他系 列的国别史一道采取按时间顺序簌簌写就,未能按照专题 来写,这也是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毕竟英 国史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历史,它不仅是一本纵向的从古代 到中世纪再到近现代的时间流水账,也是一个不断在空间 范围内横向拓展而成的世界帝国,这一现象在19世纪表现 得尤为明显。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属性意味着对于英国 史必须要“平行叙述”,否则便会挂一漏万,顾此失彼。 而英国的现代化过程,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共同开花结果 的过程,其中多有重复和交叉之处,在具体的写作安排上 也较费思量。对于历史的书写,清代思想家章学诚有一言 可为高境界,即“方以智而圆而神”。不论是何种体例, 都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将其达到极致,笔者虽身不能至, 却心向往之。 本书也极力保持客观。然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固然是绝对的,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1901 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这种历史事实总不能被后人篡改。但 历史的理解却是相对的,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制于叙述者 所浸润的文化环境以及专业知识素养的影响,同样也与具 体的文本表达有所关联。仍拿“光荣革命”来说,它究竟 算不算得上一种革命?这至今仍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本书的写作受到笔者自身知识素养的裨益,亦受其限制。 尽管笔者极力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和描述英国历史 的发展,但为了保持整书的脉络清晰,对于许多表述也作 了相应的调整,以求使读者在阅读此书时有更清晰、更明 确的印象,而不至于堕入云雾中。除此之外,笔者虽然是 历史的叙述者,但同时也是历史的聆听者。面对英国波澜 壮阔的历史事件和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也不由地产生一 种激动和敬佩之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客观主义 ”而变得“理想主义”了。这大概也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吧! 后,感谢导师刘金源教授在此书写作过程中给予的鼓 励,笔者许多启发性的思考都是来自刘老师的谆谆教诲。 同门的张迅实师兄、初庆东师兄以及莫磊师兄等人也在百 忙之中给予笔者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时值寒冬,呵手作序,言不尽意,还望海涵。 2017年12月31日 导语 仇振武著的《不可不知的英国史/不可不知的历史》旨在介绍英国从远古一直到21世纪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主要大纲以时间线索串联,如金雀花王朝、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等,并在其中穿插介绍英国的经济贸易、工业革命与政治发展,因为这些内容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王朝。关于英国,史学界已有浩如烟海的论著,本书的目的并非要提出某种新观点,以做到推陈出新。本书将采用较为朴素而绝不单调的语言,并运用联系的观点,勾勒英国历史发展的轨迹脉络,在阅读完本书之后,相信读者也会对英国的发展过程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 后记 这是一个学术研究火热的时代,也是一个书籍出版井 喷的时代,每年都有许多研究性或通俗性的世界史书籍诞 生,各大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书目也日益繁多。英国史, 作为世界史最引人人胜的题材之一,其相关著作也是五花 八门,琳琅满目。不算英文著作,以“英国史”或“英国 通史”冠名的专著和译著,国内就有几十种,其中不乏精 品之作,尤其钱乘旦教授主编的一套六卷本《英国史》, 集国内各高校优秀学者,花费数年心血而成,足以为读者 提供一场学术和思想的盛宴。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读者有足够多了解英国历史的渠 道,再写一本通俗的英国史,又有何意义呢?按照经济学的 术语,这样一本英国史的“边际效益”似乎不见得会有多 高。既然如此,出版社和作者,为何要花这么大的功夫, 做一笔看似“亏本的买卖”? 笔者认为,撰写或出版一本新的通俗的英国史不仅十 分必要,而且意义非凡。人们常说,“学海无涯”,的确 ,学术之路没有止境,不会登峰造极,只会日新月异,每 一年有每一年的成就,“每一寸有每一寸的欢喜”。既然 如此,采用新的学术成果,砥砺新的学术思想,撰写新的 学术作品就成为自然而然之事。然而,作为学术研究者, 又不可仅限于“怡然自得”,而因此忽视“众乐陶陶”。 换句话说,严谨认真的学术也不可与大众脱节,以画地为 牢而洋洋得意的“山头大王”们只会将“学术”变作一门 “技术”,则学者也不成其为学者,而是“技者”了。从 这个角度来看,一部优秀的通俗作品,上可“阳春白雪” ,汲取新的学术食粮而使其内涵丰富、蕴藉深远;下可“ 下里巴人”,连接覆盖面最广并且对知识的渴求毫不逊色 的普罗大众。如此一来,看似遥不可及的优秀学术思想不 至于曲高和寡,深陷畅销书和推送文的大众们也不至于“ 无药可救”,岂不是说通俗的作品正有其牵线搭桥的“说 媒”之用吗? 除此之外,笔者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 ,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个人的思想史和世界史, 不论是柯林伍德所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或是克罗齐 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本质上都离不开身处社会 环境中的个人对于历史的领会与感悟。一言以蔽之,历史 的存在是客观的,而历史的书写是主观的。正如人无法两 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也无法阅读到同一本“英国史”。 想到这里,笔者似乎才有了撰写一部英国历史的动力和信 心。 笔者作为英国史研究的晚辈,致力于将“公众史学” 发扬光大,但也必须承认,撰写一部优秀的通俗作品远远 不是探囊取物,而必须拥有足够的学术素养和思想深度。 笔者不揣愚陋,斗胆一书,深知难以“忝列门墙”,惟愿 给各位读者老师有所启发,给国内许多无缘接触专业英国 历史研究的朋友们,开启一扇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窗户 ,即便仅仅将此书作为跳板,而后去阅读更加专业而精彩 的作品,也算是笔者为推动“公众史学”尽了绵薄之力。 仇振武 2017年12月31日于南京大学 精彩页 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其六卷本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从尚武精神的衰亡、宪法自由原则的破坏、宗教崇拜的狂热以及道德风尚的堕落等诸多方面论述了罗马帝国式微的原因。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裂的罗马无法维持对大不列颠的统治,被迫在公元406年从大不列颠撤军,宣告其在大不列颠4个世纪的统治正式结束。 据英格兰史学之父“可敬的比德”(公元673—公元735年)记载,(在罗马撤军之后),大不列颠南部的部落首领为了抵挡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的入侵,邀请了一个名为“盎格鲁-撒克逊”的部落入驻王国。这一举措无异于引狼入室,盎格鲁-撒克逊人随后摇身一变成了大不列颠的主人。公元5世纪中叶,大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移居大不列颠,前后持续大概150年。据说这一过程遭到了当地部族的反抗,以亚瑟王为领袖的圆桌骑士还在公元500年左右的巴顿山战役中击溃入侵者而成为民族英雄,不过这一传说更多是在金雀花王朝时期才被编造而成。对于比德来说,这些日耳曼部族主要分成三类:朱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朱特人在大不列颠建立了肯特王国;盎格鲁人建立了东昂格利亚、麦西亚和诺森伯利亚;撒克逊人则分为三支:南撒克逊人、西撒克逊人和东撒克逊人,分别建立了苏塞克斯、威塞克斯和埃塞克斯。因为盎格鲁人占据了大部分大不列颠地区,所以这部分地区叫“盎格鲁人的土地”(Angle-land),也就是后来的“英格兰”(England)。盎格鲁-撒克逊人也带来了许多传统习俗,他们所讲的盎格鲁-撒克逊语塑造了古英语,他们所信仰的那些北欧神灵如提乌(Tiw)、沃登(Woden)和托尔(Thor)等分别演变为星期二(Tuesday)、星期三(Wednesday)和星期四(Thursday)。从国家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正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他们在大不列颠建立了众多部落小国,但这些小国很多都在公元6世纪—公元9世纪军事争霸的过程中被消灭或吞并。烽火狼烟之下,肯特、东昂格利亚、麦西亚、诺森伯利亚、苏塞克斯、威塞克斯、埃塞克斯这7个势力强大的国家终屹立,“七国争霸”的局面也便形成了。 在公元6世纪后期首先强大起来的是肯特王国,国王埃塞尔伯特(?thelberht,公元589—公元616年在位)统治期间,肯特王国的霸权范围一直扩展到亨伯河以南地域。公元597年,埃塞尔伯特在肯特首都坎特伯雷接待了罗马教皇大格雷戈里派出的传教使节奥古斯丁,并接受基督教洗礼,成为第1位接受基督教洗礼的大不列颠国王。显然,部落军事首领们皈依基督教的好处就是使自己成为上帝的合法代言人,从而达到控制国家的目的。除此之外,埃塞尔伯特还建立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奥古斯丁也在公元601年顺利成为坎特伯雷的首任大主教。到公元7世纪中后期,诺森伯利亚、威塞克斯以及麦西亚等王国也纷纷皈依了基督教,英格兰修道院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黄金时代,与形形色色的宗教单位共同构成了英格兰早期的文化教育中心。 从公元7世纪后期开始,肯特国力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麦西亚和威塞克斯的崛起。到公元716年,麦西亚国王埃塞尔巴德(?thelbald,公元716—公元757年在位)已经对埃塞克斯和伦敦实施了有效管辖,至其继任者奥发(Offa,公元757—公元796年在位)统治时达到巅峰,东昂格利亚沦为附属国。奥发的实力不容置疑,当时雄霸欧洲的查理曼大帝甚至称其为“我亲密的兄弟”。不过,威塞克斯的国王埃格伯特也不甘示弱,在他的领导下,威塞克斯征服了肯特和麦西亚,又在公元825年迫使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和萨里纷纷臣服。到这一时期,大不列颠内部及其与欧陆的贸易往来已经十分频繁,连修道院的僧侣们也忍不住过上了纸醉金迷的浪荡生活。 如果不是维京人的入侵,威塞克斯或许能趁势统一英格兰也未可知。维京人素有“海盗”和“海上异教徒”之称,是中世纪居住在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丹麦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的总称。北欧地区寒冷贫瘠,土地匮乏,其居民靠捕鱼和抢劫为生,到了公元8—公元9世纪,不断增长的人口迫使维京人出海远航,探索更大的生存空间,终发展成为日耳曼民族的一次大迁徙。这次迁徙前后持续约3个世纪,史称“维京时代”,有的维京人靠贸易为业,有的则直接则以抢劫为生,后者因此被称为“维京海·盗”。 维京人的入侵是一个全欧的现象,大不列颠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大约从公元8世纪末,维京人就开始入侵英格兰和爱尔兰,他们乘着特制的翘尾战船,戴着可怖的牛角头盔,挥着利斧洗劫了众多沿海地区。公元793年,维京人劫掠了英格兰东北海岸的林第斯法恩修道院,抢夺圣物并残杀教友,引起了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的震惊。公元835年,维京人开始大规模入侵肯特,进攻东昂格利亚和林赛。公元842年,维京人进攻伦敦和罗切斯特。在公元869年丹麦维京人击败东盎格利亚国王埃德蒙后,大不列颠版图上便只剩威塞克斯王国能够与之抗衡了。 P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