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认识皮肤病”。重点闸释了皮肤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疑难问题,以期读者对皮肤病有一个科学而全面的认识;第二部分以宜忌的形式,对如何治疗皮肤病、防止复发给予相应的解答。内容详尽,涉及面广,包括心理调护宜忌、诊疗用药宜忌、日常保健宜忌、运动健身宜忌等;第三部分为饮食调养。科学地阐释了皮肤病的饮食原则,系统地为皮肤病患者提供营养食谱、中医药膳、中药方剂及实用偏方,具有切实可行的参照性。
本书体例清晰、内容实用,力求以最明了的方式向广大读者提供全面而周到的诊疗指导与健康咨询,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读者朋友防治皮肤病的实用指南,帮助患者朋友早日摆脱皮肤病所带来的痛苦,以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美好的人生。
皮肤病种类繁多,对于不同的病症,要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了有针对性地给饱受皮肤病折磨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尽可能地减少复发、缩短病程、减轻发病症状,我们特组织专家撰写了《皮肤病人生活宜忌与饮食调治》一书。本书总结了专家对皮肤病的防治经验,论述了现代医学对各种皮肤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皮肤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日常生活宜忌与饮食调治的要点,以期帮助皮肤病患者减轻身体的痛苦和心理的负担,早日恢复健康。
皮肤的生理构造
从重量及面积的角度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厚度为0.5-4毫米,面积为1.5-2平方米,重量占体重的5%-16%。
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及附属器官组成。表皮一般可以分为4层,即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及角质层。在某些特殊部位(如掌跖部位),角质层下方还可见到透明层。
真皮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构成,主要为结缔组织,还包括其他组织,如神经和神经末梢、血管、淋巴管、肌肉等。接近于表皮的真皮乳头称为乳头层,又称真皮浅层;其下面称为网状层,又称真皮深层;两者没有严格的界限。
皮下组织又称皮下脂肪膜或脂膜,有防止散热、储备能量和抵御外来机械性冲击的功能。结缔组织纤维由真皮下部延续开来,但较为疏松,而且充满脂肪细胞,其他结构与真皮类似。年龄、性别、部位及营养状态等因素决定了皮下组织的厚度。
皮肤附属器官包括毛发、毛囊、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皮肤的功能
1.保护功能。皮肤覆盖体表,表皮细胞紧密相连,其中的角质层具有抗摩擦、防止体液外渗和化学物质内侵的作用。真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既坚韧又柔软,具有一定的弹性,受到摩擦或牵拉作用时能够保持完整,外力作用后可自行恢复。皮下组织含有大量的脂肪细胞,对外来冲击能起到缓冲作用。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汗腺分泌的汗液混合形成弱酸性的皮脂膜,依附在皮肤表面,不仅能阻止细菌、真菌侵入,还可防止皮肤干裂,滋润毛发。汗液可中和化学物的酸碱度,保护皮肤。
2.感觉功能。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可感知并传导触觉、痛觉、冷觉、温觉、压觉这五种基本感觉,以及形体、潮湿、干燥、软硬等各种复合感觉。
3.调节体温功能。气温较高时,皮肤中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体表血流量增加,可快速散热,使体温不致过高;另外,高温时皮肤大量排汗,汗液蒸发也可带走部分热量,降低体温。气温较低时,皮肤毛细血管网部分关闭,体表血流量减少,散热减缓,保持体温。
4.排泄功能。皮肤通过出汗,排泄体内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毒素,如尿酸、尿素等。
5.吸收功能。皮肤能够有选择地吸收外界营养物质,有三条途径:营养物质透过角质层细胞膜,进人角质细胞;少量大分子及水溶性物质通过毛孔、汗孔被吸收;少量营养物质通过表面细胞间隙渗入真皮。
6.新陈代谢功能。皮肤细胞有分裂繁殖、更新代谢的能力,不仅能够保持自身的弹性与润泽,还可以储备糖和水分,为整个肌体活动提供能量。
何谓皮肤病
皮肤病是皮肤(包括其附属器官)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后,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发生变化,产生病理过程,并相应地产生各种临床表现。皮肤病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分为感染性(病原体侵入皮肤引起)和非感染性(非病原体侵入皮肤引起)两大类。
多数皮肤病患者的病情较轻,并不危害健康;但少数病情严重者,却可危及生命。诊断皮肤病时,辨认皮疹最为关键,同时需要配合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斑贴试验、真菌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其他化验检查等,以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皮肤病的类型
根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皮肤病有一千多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真菌性皮肤病。常见有手癣、足癣、体癣、股癣及甲癣(灰指甲)等。
2.细菌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麻风及丹毒等。
3.病毒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水痘、扁平疣及疱疹等。
4.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等。
5.性传播皮肤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锐湿疣等。
6.过敏性皮肤病。常见有湿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及多形红斑等。
7.药物反应性皮肤病。如服用磺胺、肌肉注射青霉素过敏等。
8.物理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晒斑、鸡眼及多形性日光疹等。
9.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及寄生虫妄想症等。
10.红斑丘疹鳞屙f生皮肤病。常见有银屑病、单纯糠疹、玫瑰糠疹等。
11.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有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等。
12.疹性皮肤病。常见的有天疱疹、类天疱疹及掌跖脓疱病等。
13.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黄褐斑、白癜风等。
14.角化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毛发红糠疹等。
15.皮脂、汗腺类皮肤病。常见的有痤疮、酒糟鼻及臭汗症等。
皮肤病的发病因素
1.年龄。如新生儿时期可发生新生儿硬肿病及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等;婴儿时期可发生婴儿湿疹、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幼儿时期可发生持应性皮炎、面部单纯糠疹等;青春期容易发生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等疾病;中年及老年容易发生各种角化性皮肤病、皮肤瘙痒症、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皮肤癌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
2.性别。皮肤病的发病与性别也有一定的关系,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红斑及局限性硬皮病以女性为多见,而雄激素源性脱发以男性为多见。
3.种族。种族不同,其遗传基因、体质状况、对某些疾病的反应也不相同。白种人皮肤中色素含量少,皮肤癌发生率比较高。黑种人银屑病的发病率比较低。另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也与皮肤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4.气候与季节。有些皮肤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关,如多数银屑病、湿疹多在冬季加重,多形红斑及玫瑰糠疹易发生于春秋两季,痱子多发生在夏季,冻疮多由冬季寒冷且潮湿的气候所引起。
5.职业。很多皮肤病患者的患病原因与其当前或曾经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如化学工厂的工人易患化学物接触性皮炎,演员易患油彩接触性皮炎等。
6.病灶。多数皮肤病的发病与感染病灶有关,如在患龋齿、扁桃体炎、中耳炎、肠道寄生虫病等的同时染上皮肤病的病例屡见不鲜。
7.个人卫生。讲究个人卫生者不容易被传染上虱子或疥疮,但也不可过度用热肥皂水擦洗身体,否则皮肤容易干燥、瘙痒或皲裂。
8.社会因素。有些皮肤病的传播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包括患者的生活条件、经济状况、营养状况及社会医疗体系的完善程度等。
9.地理因素。某些皮肤病只发生于某些地区,这与当地的气候、水土、植物等因素有关。因此,了解患者曾在何地居住或某地停留,对于皮肤病的诊断十分有益。
可加重皮肤病的因素
1.热水。很多皮肤病患者奇痒难耐时,习惯用热水烫患处。虽然痒感可立时得到缓解,但是过后往往会使病情恶化。尤其是急性湿疹,热水烫后会使皮肤毛细血管迅速扩张,糜烂渗出更为严重。
2.抓挠。一些瘙痒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患者不断抓挠患处,使皮损变厚,更加重了瘙痒症状,形成了越痒越抓、越抓越痒的恶性循环,不但使皮肤病迁延不愈,还可诱发毛囊炎、疖等继发性感染。一些感染性皮肤病(如脓疱疮、扁平疣及传染性软疣等),还可因抓挠而蔓延加重。
3.肥皂。经常使用肥皂洗手或沐浴会使很多皮肤病病情恶化。如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及冬季瘙痒症,皮肤接触肥皂后会更加干燥,从而加重瘙痒症状。
4.饮食不当。食用刺激性食物(如酒、辣椒、大蒜、葱等)或“腥发之物”(如羊肉、鱼、虾等)会使一些皮肤病的病情加重。
5.用药不当。一些皮肤病可因外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而恶化,尤其是处于急性期的皮肤病。
6.日晒。一些皮肤病(如皮炎、湿疹等)患者应避免长时间在强烈日光下活动,因为日晒可能会加重病情。
何谓银屑病
银屑病,又称牛皮癣,是一种状如松皮、形如疹疥、抓挠可起白皮的鳞屑性皮肤病。皮疹处经过抓挠后,脱落白色糠秕状鳞屑,鳞屑抓脱处基底部有点滴状出血,如被匕首刺伤之状,是一种常见、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皮肤病。
银屑病在我国的总患病率约为0.123%,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一般说来,银屑病在白种人中发病较多,其次为黄种人,黑种人发病较少。在年龄方面,以青壮年患者为多,其中21-30岁的患者约占全部患者58.6%。银屑病发病率高,易于复发,病程较长,尤以侵袭青壮年为主,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影H向很大,是当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银眉病可分为寻常型银屑病和特殊型银屑病两大类型。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钉色丘疹或斑块上覆盖有多层银白色、容易脱落的鳞屑;皮肤损害可见于皮肤的任何部位,通常对称分布;患者指甲变厚,失去光泽,表面有点状小凹陷;病程长,变化多,病情时轻时重,难以根治;多数患者的病情在冬季或春季容易加重或复发,夏季、秋季症状自行缓解或减轻。
P2-7
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具有保护身体内部器官、调节身体温度、排出代谢毒素、吸收营养物质、感觉外界刺激等作用。一旦皮肤功能出现问题,人体的其他功能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使患者身体承受巨大的痛苦。另外,皮肤也是人的“门面”。严重的皮肤损害常常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造成诸多不便,使患者的内心备受煎熬。
皮肤病是指皮肤及其附属器官受到内外因素影响后,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病理过程,可分为感染性皮肤病和非感染性皮肤病两大类。常见的皮肤病包括银屑病、白癜风、痤疮、鱼鳞病、湿疹、红斑狼疮、荨麻疹、皮炎等。
皮肤病的诱发因素厂泛且难以控制,感染、遗传、精神、内分泌、药物、饮食、物理刺激等诸多因素均会使皮肤病发作或复发。日常生活中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让这些诱发因素“钻了空子”,让皮肤病患者饱受折磨。如今,由于人们不良的起居饮食习惯和日益复杂的环境因素,引发皮肤病的因素更加复杂,往往令人防不胜防,致使皮肤病成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多盐、多糖、多脂肪食物的摄入、营养结构的不合理、酗酒和吸烟的不良嗜好,以及心理应激式紧张生活等所导致的心理障碍,都可能让人们陷入皮肤病的阴霾之中。
皮肤病种类繁多,对于不同的病症,要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了有针对性地给饱受皮肤病折磨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尽可能地减少复发、减短病程、减轻发病症状,我们特组织专家撰写了《皮肤病人生活宜忌与饮食调治》一书。本书总结了专家对皮肤病的防治经验,论述了现代医学对各种皮肤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皮肤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日常生活宜忌与饮食调养的要点,以期帮助皮肤病患者减轻身体的痛苦和心理的负担,早日过上正常的生活。
全书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认识皮肤病”。重点闸释了皮肤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疑难问题,以期读者对皮肤病有一个科学而全面的认识。
第二部分以宜忌的形式,对如何治疗皮肤病、防止复发给予相应的解答。内容详尽,涉及面广,包括心理调护宜忌、诊疗用药宜忌、日常保健宜忌、运动健身宜忌等。
第三部分为饮食调养。科学地阐释了皮肤病的饮食原则,系统地为皮肤病患者提供营养食谱、中医药膳、中药方剂及实用偏方,具有切实可行的参照性。
本书体例清晰、内容实用,力求以最明了的方式向广大读者提供全面而周到的诊疗指导与健康咨询,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读者朋友防治皮肤病的实用指南,帮助患者朋友早日摆脱皮肤病所带来的痛苦,以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面对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