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是游牧生活土壤上绽放的民居奇葩,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游牧人和草场、牲畜的长期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中,找到的最佳居住方式。本书是作者全面展示走遍蒙古地成果的开篇之作,以图文并茂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今内蒙古、新疆和蒙古国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民族蒙古包的起源、沿革、种类、结构与部件、陈设与布局、搭建、拆卸、搬迁、建造、蒙古包里做客和坐卧规矩,蒙古包的风俗,蒙古包的发展和前途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细说蒙古包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郭雨桥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蒙古包是游牧生活土壤上绽放的民居奇葩,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游牧人和草场、牲畜的长期相互作用和动态平衡中,找到的最佳居住方式。本书是作者全面展示走遍蒙古地成果的开篇之作,以图文并茂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现今内蒙古、新疆和蒙古国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民族蒙古包的起源、沿革、种类、结构与部件、陈设与布局、搭建、拆卸、搬迁、建造、蒙古包里做客和坐卧规矩,蒙古包的风俗,蒙古包的发展和前途等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迄今为止唯一用汉文撰写的蒙古包全书,雅俗共赏,详尽全面,引人入胜;近百幅自拍照片、八万余公里艰辛跋涉形成的非常之作,彰显原创的魅力和蒙古包文化的古老神奇、博大精深……大到环境、背景、外观,小到细节、装饰、工艺、工具、民俗、用途、象征、服饰等等,类型、原理、技术、技艺、结构、拆装、材料、禁忌、故事、思考、争议等等都收录其中。 建筑学家、美术与美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都可以从中受益,普通读者也可因此大开眼界。 目录 了不起的郭雨桥 草原上一座美丽的蒙古包 绪论 蒙古包的家族和履历 第一章 我为蒙古包喝彩 一、游牧生活土壤上的民居奇葩 1.搭盖省劲 2.拆卸容易 3.搬迁轻便 4.装载科学 5.修理方便 6.部分利用 二、寒热风雨总相宜 三、浑身上下充满游牧智慧 1.薄壳原理 2.火罐原理 3.保温原理 4.力学原理 5.几何原理 6.光学原理 四、蒙古包是一种综合艺术 第二章 蒙古包产生前的各类建筑 一、窝棚类 1.陶必格日 2.刺猬窝棚 3.插孔窝棚 4.车额吉格日 5.崩崩房 6.柳条庵子 7.哈纳窝棚 二、帐篷类 1.焦德嘎尔 2.小方帐 3.恰恰日 4.阿萨尔 三、雏形蒙古包 1.哈特古日 2.哈纳图格日 3.白 第三章 解构蒙古包 一、架木体系 1.套脑 2.乌尼 3.哈纳 4.木门 5.巴根与柱 二、苫毡体系 1.蠓毡 2.顶棚 3.围毡 4.顶饰 5.底边围子 6.毡门 三、绳索体系 1.原料绳索 2.连体绳索 3.单体绳索 第四章 蒙古包的搭建、拆卸和搬迁 一、蒙古包与四季游牧 二、蒙古包的搭建 1.搭建原理和普遍模式 2.四种蒙古包搭建方法的不同 3.冷季暖季搭建蒙古包的不同 4.搭建蒙古包易犯的错误 三、蒙古包的拆卸 四、蒙古包的搬迁 1.搬迁的准备 2.驼运 3.车拉 五、家车 1.家车的组合 2.勒勒车的构造 3.勒勒车的制作 第五章 蒙古包的材料和制作工艺 一、蒙古包的作坊和制作工具 1.努尔玛与儿马木 2.蒙古包的制作工具 二、蒙古包的规格尺寸 1.井字式套脑蒙古包 2.插孔式套脑蒙古包 3.串连式套脑蒙古包 三、蒙古包架木的材料和工艺 1.套脑 2.哈纳 3.乌尼 4.木门 四、蒙古包苫毡的材料和工艺 1.檬毡 2.顶饰 3.顶棚 4.围毡 5.毡门和门头毡 6.帘子 五、苇包的制作 1.准备材料 2.加工泡制 3.制作方法 第六章 蒙古包的内外布局与陈设 一、第一个大圈香火圈 二、第二个大圈铺垫圈 三、第三个大圈家具圈 1.西北:神位 2.西面:男人用品之位 3.西南:马鞍具、酸奶缸之位 4.北面:被桌之位 5.东北:女人用品之位 6.东面:碗架之位 7.东南:水缸锅架之位 8.南面:门户之位 四、包外的大圈 附 组织浩特的方式 第七章 走进蒙古包,学做草原客 一、基本坐法和座位座次 二、做客和待客 1.文明进家礼貌迎客 2.献哈达交换鼻烟壶 3.喝茶饮酒用餐的礼节 4.住宿过夜的礼节 第八章 蒙古包的装饰艺术 一、装饰联通古今 二、蒙古包里的装饰 三、蒙古包的色彩配备 第九章 蒙古包的风俗和故事 一、蒙古包的风俗 1.布里亚特蒙古人的婴儿洗礼宴 2.新包宴:从妻居的变体 3.男家新搭半拉包 4.新娘备嫁假新居 5.一根围绳留残迹 6.拆你乌尼挑我旗 7.踹倒炉灶安新锅 8.新郎新娘与坠绳拉绳 9.死人不走活人走 10.新包宴:加头与祝福 11.成吉思汗灵帐更新祭 12.从旧址到新址:途中和两头 二、蒙古包的故事 1.“成家以前先学搭包” 2.灶火的来历 3.门口放石狮子的来历 4.蒙古包搬家时不掸西南围毡的土 5.忌讳倚包站立 第十章 蒙古包的禁忌 一、门户的禁忌 二、香火的禁忌 三、坠绳、巴根等的禁忌 四、转场的禁忌 第十一章 新时期蒙古包的革新和出路 一、半个世纪以来蒙古包的发展 二、新时期蒙古包发展的一个悖论 三、当代蒙古包式建筑设计刍议 后记:原创是美丽而快乐的 附录:蒙古包小词典 试读章节 三、浑身上下充满游牧智慧 内地住惯房屋的人,乍见蒙古包,总觉得它简单、简易、简陋,支支架架搭起的茅庵草舍,没有多少深奥的科学内涵。其实恰恰相反,蒙古包的浑身上下,都闪烁着科学的光辉,充满着游牧大智慧。就像一篇文章一样,简单明白的文字同样能够包含深刻的寓意。音乐的音符不过七个,确能演化出千变万化的旋律。如果一个东西貌似简单,却非常实用和科学,那才是真正先进的东西。蒙古包定型以后几千年不倒(从匈奴时期算起),19世纪末,还有一百多个民族使用蒙古包,这其中必然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1.薄壳原理 鸡蛋皮那么薄,为什么握而不破?因为它是一个卵圆形。物理学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如果做成空心或者弓形,用料最少,强度最大,重量最轻。赵州桥是这个道理,国家大剧院是这个道理。聪明的游牧民族,似乎在实践中更早的懂得了这个道理。套脑的基本构造,就是一个米字构架跟大小两个圆圈固定在一起。但它们不是简单的平面几何,小圈在大圈上面,全都鼓了起来,圆而如轮,扣而似锅,没有一处是直线的。就是小圈之间起加固作用的辐衬(米字那四个短竖),也按着同样的弧度鼓起,撑起了一个圆壳(否则下雨时毡包容易下陷)。乌尼伞骨状辐射以后,也变成了圆的。有的地方,还把乌尼头或者乌尼腿也弯成弧形,加强了这种效果。哈纳是S形的,也是弓形,由于毛绳捆而不松的特殊性能,再加上在用材方面,选的都是轻而坚韧、富有弹性、耐压的山杨、红柳,组合起来以后,就成了一个薄壳。内地的客人,看到旅游点上的蒙古包,椽子十分单薄,担心屋顶会掉下来,其实他不懂这里面的奥妙。 2.火罐原理 住土房的地方,如果炕盘不好,屋里容易倒烟。上房遮烟囱,如果遇上东西南北乱刮风,怎么折腾也无济于事。蒙古包却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原因何在?答案又回到蒙古包的造型上。有风的天气,蒙古包里生火的时候,一般要放下噱毡,这样就变成一个火罐。而火罐是抽烟的,投火燃烧以后,里外形成一种压差,一下子就吸附到大地身上。根据科学家研究,由于蒙古包顶部是个半球体,无论从哪个方向来风,都会在蒙古包上空形成一个小低压区。所以蒙古包的炉灶特别好用,即使包里采用了比较弯曲的回龙灶,烧比较有潮气的羊砖粪,蒙古包里也绝对不会流烟。我们看到有的烟囱上按一个小伞一样的装置,以为是用来防雨的,其实它是要利用风力产生低压,好让炉里的烟排得更好,游牧民族没有这么多累赘的东西,却取得了同样的效果。 3.保温原理 蒙古包能够抵御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因为毡子是一种保温材料。我刚去牧区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毡子又虚又软,根本不像农区的毡子——叠回来可以折断,以为是技术不过关。后来才发觉自己可笑,几千年的“毡帐之民”,哪有不懂得毡子性能的?人家是故意做成这样,里面可以保存大量空气。这样外面的冷气进不来,里面的热气也出不去。而且这种虚软的毡子,沙土刮来的时候,虽然嵌进里面一些,一掸就可以去掉。同时这样不容易折断,适合频繁搬迁的需要。另外,这样的毡子还有一个特点,睡在里面的人可以听到外面的动静,比如狼进了浩特,土匪来了,半夜起了风暴,都能及时察觉。虽然不太隔音,不习惯的人可能睡不踏实,但对一个游牧民族却是求之不得的。 顺便说一句,一些相对定牧的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热炕。家里有老人和病人的人家,住这样的蒙古包再合适不过。目前蒙古包里盘炕的情形主要有下面两种,一种是把蒙古包的地面一分为二,把前面的半个圆挖下去五十厘米,修理平整,作为地面。后面的半个圆盘炕,让烟从下面穿过。灶火盘在正中间,与炕相通。这样熬茶做饭的的时候,就能把炕烧暖。另一种在蒙古包外西边挖地灶,里面不分地和炕,全部走烟通暖,蒙古包外东面用泥巴土坯垒二米高的烟囱。这种炕主要是取暖方便,熬茶做饭的锅灶盘在正中间,烟从蒙古包套脑走出,不能同时供暖。 4.力学原理 农耕民族的祖先,在建房起屋的时候发现,采用构架结构,比单纯把材料直接搭在墙壁上结实得多。但是似乎不知道把构架加以分解,改变力的传导方向和承受能力,或者说没有成功地使用在民居建筑上。众所周知,房顶要搭梁,梁上要搭椽子,椽子上面要搭栈子(由芦苇、木片或者柳笆组成),栈子上面还要抹泥。分量很重,跨度又大,所以这些梁和椽子必须粗壮结实,耐压力很强。蒙古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把这套东西,由一个层面,分解成上下两个层面。上面的套脑,不起梁的作用,椽子只把头儿搭在它的上面,大部分重量传递给了哈纳。乌尼往哈纳上搭的时候,用了一个斜坡,形成一个下滑力。所以套脑和乌尼的承受力,要比通常的房顶小得多,材料相对单薄一些也没关系。而这样一来就减轻了分量,不仅将来搬迁、运载、搭盖容易,而且把它变成了活动房屋,把泥水活计全省掉了,是一举几得的好事。 我们仔细观察蒙古包的构件,就觉得它们搭配得非常科学合理,尤其是串连式蒙古包,在刚把套脑的骨架做出来以后,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里圈、二个或三个外圈、中间的米字架,根本猜不到用它做什么东西,是要做一个轮子,或者是筛子的骨架?但是,只要把那些叫作匙形木片的小东西,在二或三个外圈之间均匀地绑一圈,把乌尼再往上一穿,你才发觉这是一个蒙古包的顶子,亏他们能想得出来。由于这种轮形套脑、伞状乌尼,弓形哈纳,分布均匀,连接巧妙,结构合理,受力均衡,互相编结,环环相扣,形成合力,迅速传导,套脑传给乌尼,乌尼传给哈纳,哈纳又把重力分散到大地上。你别小瞧那些网格,它们由圆形变成菱形,就能增加上千斤的耐力,足以保证下雨时候,围毡饱浸雨水以后不会垮下来。这就是蒙古包能够以轻负重,以弱胜强的秘密所在。好比一个人跳入水中,一下子就被洪水冲走了。如果大家臂挽臂站成一排,就变成了一座人墙,足可以抵御到堤坝建起,这就是一种团队精神。 5.几何原理 我们每个走进蒙古包的人,都会有这种经验。好像蒙古包不怎么大,但是里面很宽敞。这也暗含一个普通而又深刻的几何原理:相同周长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或者说相同面积情况下,圆的周长最小。蒙古包看上去很小,里面的容量很大。这是因为蒙古包的底座是个圆的。周围一圈可以放许多家具,睡七八个人,空中也可以利用,哈纳头上可以挂许多零碎家什。在打草的时候,一顶六个哈纳的蒙古包,转着圈可以睡下二十多个年轻人。搭建蒙古包,比房子要省地方,但是里面使用的空间大。同时这种特殊的圆体结构,形成一个天然的回音壁,在蒙古包里饮酒娱乐效果极好。由于透视的关系,在大一些的蒙古包里,画一幅草原背景的画,你会感到蒙古包好像没有边际,能够跟着这幅画走到天边,走到草原尽头。如果把这幅画贴到方正的墙上,就不会产生这种效果。 当然,我们还可以列举出蒙古包的许多优点,比如没棱没角、牲畜不能蹭痒痒啦,洪水来了容易躲呀,不怕地震啦等等,那都是一些派生的优点,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6.光学原理 坐在蒙古包里,任何时候都会给你一种宽畅明亮的感觉。宽畅的感觉,是由于球体造成的,前边已经讲过。而明亮的感觉,却是由于蒙古包的套脑开在当顶上,它的日照时间几乎和太阳同步运行。更为有趣的是,由于它这种套脑的结构和乌尼的伞骨,能够均衡地丈量太阳照在蒙古包里的时间,几乎成了一个永恒的日晷。不花钱天天看的太阳历。标准的蒙古包,计量时间最准确。所谓标准包,就是4扇哈纳,每扇14个头,门朝东南开。加起来一共是56个头,也就是能放56根乌尼,门头上放4根乌尼,也就是正好插60根乌尼杆,两根乌尼之间的夹角是6度,这样算下来,正好6×60—360度,转了整整一圈。太阳一照,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日晷。 这可是一举几得的好事,牧民一可以使用它来计时,安排一天的牧业生产。二可以用它来纪年,十二生肖,六十花甲子,推算一个人的年龄。三是可以利用它来计节气,推算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大致什么时候到来。 从13至18世纪,在漫漫五百年的时间内,蒙古族牧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一个大钟表。18世纪以后,由于黄教的流行,寺庙周围的居民多起来,人们开始搭建五扇哈纳、十五个头的蒙古包居住,后来这种蒙古包在民间普及开来,蒙古包作为太阳历,就失去了原来的准确性。但是它的造型没有变,作为太阳历的功能依然存在,满足牧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仍然绰绰有余。而且直到现在,牧区四扇哈纳的标准包依然所在多有。 P44-50 序言 了不起的郭雨轿 向云驹 郭雨桥先生的《细说蒙古包》一书即将出版,闻听此讯,又细看了他的书稿,我愿写下若干文字,表达我的祝贺与感想。 这部书稿来之不易。就我所知,这是作者几十年的心血凝结而成,特别是近十余年来,更是历尽千辛万苦,踏破无数“铁鞋”,走遍蒙古草原,终有此可观成果。 郭雨桥先生很早就研习蒙语、蒙文,目前已是这方面的专家。他立志要做通晓蒙语文的作家,几十年来采录、翻译了大量蒙古族民歌和民间文学,出版了许多蒙语民间文学精品。他又精通汉语,是中国作协会员,所作散文多次荣登我国文学的头牌刊物《人民文学》。他从1985年就调任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和参与中国民间文学歌谣、故事、谚语三套集成,采录和翻译了大量史诗等各类民间文学作品。在民族地区开展“三套集成”工作,如果没有民族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的双重能力和水平,此一工作要想深入,简直不可思议。郭先生是内蒙古自治区“三套集成”工作中众多多才多艺人才中的一位。他对蒙古族民俗文化也下过大功夫,在跑遍蒙区和深入到底调查的基础上,他撰著有《蒙古通》一书,对蒙古族民俗文化作了细致展开和深入阐述,并因此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 多年来,他厚积薄发,为蒙古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8年以来,他更是提出了一个宏大的学术计划,要“走遍蒙古地”。这包括,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地区的蒙古族聚居地、云南蒙古族聚居地,以及蒙古国。进入21世纪以来,他的计划开始深化,并且积极响应和参与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来。也是从这个时候,他与冯骥才先生,与我和我们协会有了更多的往来。 很多时候,我和冯先生都会接到他从最边远的蒙古大草原深处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们他正在何处,如何与蒙古牧民们在一起生活,在那里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或者在那里向我们发来节日的问候。很多次,他来北京带来大批图片、影像资料,让我们欣赏,告诉我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那份对蒙古族文化的热爱,那份虽千辛万苦却乐此不疲、乐在其中的执著,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行走计划,让他磨坏了胶鞋数十双。他所积累的图文资料,就其丰富性、独到性、全面性,可能是举世无双、空前绝后。他计划就蒙古族的蒙古包、服饰、民间美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撰写系列著作。为此,他荣获了首届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表彰。 每次见到郭雨桥先生,我们都会讨论他的行走与收获。我有时会关心他记录、调查的细致、严谨,细节是否有疏漏。基本上,我所关注到的,他都做到在先了。这让我钦佩,也对他的行走与调查的成果充满信心。 我所担心的是,费了这么大的气力,如果得到的东西,只有风光记录、文学游记的价值,那就太可惜了。比如,今天的行走者和人类学田野作业,起码应该把可用的十八般武器都用上,要用笔、用录音工具、用照相机、用摄像机,立体的、全方位的、多手段的记录;要将传统田野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要把行走的广度与定点的深度相结合;要把文化表象与文化背景、文化呈现与文化过程、文化行为与文化心理统摄相结合。这是我们在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坚持的学术理念与学术原则。 照我看,郭雨桥做到了这些要求。他把他所拥有的传统优势和现代学术理念与现代科技加以整合与发挥。他精通蒙古语,所以他可以在调查中完全融入牧民之中去,简直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有汉语写作优势和作家的艺术感觉,所以,他也懂得文学表达与科学表达的区别,可以用几种手段来呈现;他对民俗文化的科学原则有深刻领悟,所以,他摆脱了文人或作家的随意、率性、顾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找到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和优长。 所有这些优势,都通过这部《细说蒙古包》展现出来了。首先是面广,各地的各种的蒙古包尽收其中。你看,他只身躬行了九年,行程88382公里,摄:DV265盘,拍胶卷800卷,做笔记74万字。其次是细致,大到环境、背景、外观,小到细节、装饰、工艺、工具、民俗、用途、象征、服饰等等。第三是面面俱到:类型、原理、技术、技艺、结构、拆装、材料、禁忌、故事、思考、争议等等。关于蒙古包,还从来没有这样一部图文并茂的书籍来为它做文化档案。这是郭雨桥的贡献。建筑学家、美术与美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都可以从中受益,普通读者也可因此大开眼界。 这还只是开头,所有的蒙古族民间文化类型,他都有资格、有条件这样一一展开。了不起的郭雨桥!他向我们生动地阐释了行走民间的方法、意义和价值。 祝贺再祝贺! 是为序。 2010年3月17日 (向云驹先生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天津大学、河南大学、长春大学、长春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后记 原创是美丽而快乐的 本书的来头,可谓大矣1 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主席大声疾呼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我正开始走蒙古地。他发现了我,在电视、文章里几番表扬,还亲自给内蒙古文联领导写信,让我延缓退休,以便完成这一重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也给单位来函,说明我的确承担了蒙古包普查项目,要求给予照顾。后来项目告吹,延迟退休也成泡影。但我没有放弃走蒙古地的计划,蒙古包普查也克服许多困难坚持下来。我当时的口号是:“在牧民家里坐一坐,在大自然里走一走,在历史遗迹上想一想,为游牧文明吼一吼。”不光蒙古包,其他民俗和蒙古地的山川人文,也在努力采录之列。可谓其心大矣,其行也远矣。走完新疆,要走蒙古国的时候,经费不够了。冯主席又拿出他作画挣的钱,资助二万,《北方新报》资助二万,西贝餐饮公司贾国龙资助一万,自己又拿出二万,纵横四个月,走完了蒙古国的全程,又回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对蒙古包,从最简单的仙人柱开始,到旅游点上的豪华高包,我都住了,坐了,写了,照了。为了利用本族本地的第一手材料,我把托忒蒙古文、斯拉夫蒙古文也学会了,阅读了我能弄到手的所有写蒙古包的新老蒙古文著作。感觉蒙古包呼之欲出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写出来了。汉文书籍,对这方面很少记载,即或有点,也都从农耕文明的眼光出发,隔靴搔痒,写不到点子上。一些基本的名词术语,也没有给予准确地理解和恰当的翻译。这是因为蒙古包是另一种生产生活体系的产物,如果不把它放在游牧文化的大背景上,我们很难理解它的恰到好处和优胜智慧。本人不揣卑陋,敢做俑者,用浅显易懂的笔调,写下这本系统介绍蒙古包的专著。因为资金缺乏,我走得很艰苦,但是也很快乐。照相机摄像机背在身后,一手拉一个行李车,一手拉一个带轮的皮箱(必要的生活用品、书籍、胶卷、磁带和长短镜头应有尽有),带着我的生活走向四面八方,生活也从四面八方接纳了我。原创的收获是那样美丽和激动,纷至沓来的东西包围着我,太阳和大草原每天都是新面孔。就这样断断续续,九年过去,我已经走过88382公里。而没走的地方,比走过的要多。没搜集到的东西,比搜集到的更多。古人讲学富五车,我现代才勉强驮满一峰骆驼。每当想起前方那些美妙的路程,心里就充满了向往和激动。游牧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老神奇,不是我一个人能够探求完的,但我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我这辈子注定要做草原的学生,做千千万万牧民和同行的学生。这本《细说蒙古包》,就是我给他们上交的第一本作业。我全部的目标,是出一套《老蒙古牛皮书——游牧文化系列丛书》。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了这番话,可以看作这本书的后记,或者说结束语。而对于整个系列丛书,它才仅仅是开始,可以看作前言,其行远矣,其心也大矣。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像胡适之先生说的,头也不回、汗也不揩地向前走去……(本书所用图片除署名者外,均系作者自摄) 愿长生天保佑我! 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星期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